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化學備考經驗總結

校園2.62W

大學聯考化學備考經驗總結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的複習在整個化學複習中起着奠基、支撐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不過關,後面的複習就會感到障礙重重。因此,化學一階段的複習,首先是夯實基礎,然後才是在熟練掌握基礎上的能力提高。

強化知識體系結構

在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應從組成——結構入手,抓住組成和結構決定物質性質這一關鍵,按類別複習物質的性質、用途及製備等內容。複習過程中要善於將知識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片,最後形成知識網。對於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可以自己編制相互轉化和聯繫的網絡圖,並清楚實現轉換的化學方程式,便於加強記憶。同時善於利用歸納、對比等方法,找出物質性質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以便記憶準確。

物質的性質是由其組成和結構決定,不同的物質其性質不同。複習中既要掌握結構相似物質性質的變化規律,又要記清不同物質性質的特點。注意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要將一般與特殊進行區別,既要掌握“一般”,又要記清“特殊”。

比如,(1)鹵族元素在化合物中既可顯負價,又可顯正價;但氟元素在化合物中只能顯負價。(2)硅和二氧化硅一般不溶於酸,但可溶於氫氟酸。(3)一般由強酸制弱酸,但氫硫酸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可生成硫酸。(4)酸式鹽一般可溶於水,但磷酸一氫鹽只有鉀、鈉、銨鹽可溶。(5)金屬單質與酸反應一般生成氫氣,但硝酸、濃硫酸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

對於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複習,一般採用列表、對比和歸納總結規律要點的複習方法。例如:在原子結構的有關知識複習時,可以對各種量進行小結。其他部分的複習,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構建其知識體系和網絡,落實知識要點。

不同學生各有側重

化學水平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先拿一些題目自我檢測,找出問題,然後進行知識的梳理,這樣上課的時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等到一個章節結束,進行總結和提高。

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可以先對知識進行回憶,這樣上課的時候,可以跟上步伐,複習結束的時候可以彌補漏洞,使知識得到鞏固。這部分要提高水平,切忌急躁,做題要有針對性,可以先找一些基礎題目進行練習,等到比較基礎的題目能夠掌握的時候再逐步提高,上來就做難題,不僅對信心有影響,而且無法得到實際的提高。先對學科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高應用能力。

物質的量、元素週期表、週期律、電離平衡、有機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關鍵是對於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對概念的認識不到位,解題就會出錯。大學聯考的考查是比較系統的,如果認識有偏差,恐怕解題時會遇到困難。

大學聯考化學備考經驗總結 [篇2]

一、“解讀”2012大學聯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

2012年大學聯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注重化學科學素養,特別突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中有機化學知識比例得到一定提高、化學實驗得到加強、選修模塊得到很大重視。試題題型合理,有單知識塊的綜合、有多知識塊內容的整合、有物質和元素週期律推斷、有有機推斷與合成、有化學實驗等等。試題突出重點的同時又特別注重細節,如26題的傳統無機推斷題作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以實驗題的“面孔”考查化學方程式、電子式、離子方程式等化學術語和化學反應原理知識,其中第(4)小題考查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方案設計,實質還是鐵元素的相關性質,與樣卷一致,其實際難度較往年反而下降。因此今年化學試題,在延續往年題型的基礎上,命題者試圖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有機組合,在試題內容選擇、題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具體分析如下:

1、重視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7題對基本概念、學科素養等進行了考查,第9題考查了元素週期律、物質結構知識,第10題以鋼鐵生鏽實驗為落點考查了電化學知識,第12題考查反應熱、電離平衡等原理。第26題和29題要求考生書寫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子式、有機物結構簡式等。但在組題時非常注重各部分知識的`融合,有打破原有固定出題模式的趨勢。如實驗題以有機化學知識為背景、以實驗為背景考查化學式、電子式、方程式等化學學科素養等。

2、重視思維能力的考查。試題呈現化學圖像、實驗數據表、實驗裝置圖、陌生的化學反應原理、物質轉化流程圖等多種類型的信息,各種信息有機融合、層次感強。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處理能力,突出考查了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不僅表現在主觀題(如27題化學反應原理題等),還表現在客觀題(如選擇題13題等)。

3、突出化學實驗的考查。試題中8、10、28都是實驗題,26題也以實驗題的形式出現,其餘題目中還涉及到了一些實驗內容。實驗題考查了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實驗儀器名稱的書寫、實驗操作步驟判斷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等。既有化學實驗本身的考查,也滲透了雙基、化學反應原理等的考查,形式多樣、考查全面、突出了化學學科中“實驗”的核心地位。

《大學聯考化學備考經驗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