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三物理知識點(15篇)

校園1.5W
高三物理知識點1

1)平拋運動

高三物理知識點(15篇)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豎直方向位移:y=gt2/2

5.運動時間t=(2y/g)1/2(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豎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

(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

(3)θ與β的關係為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週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係: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係ω=2πn(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弧長(s):米(m);角度():弧度(rad);頻率(f):赫(Hz);週期(T):秒(s);轉速(n):r/s;半徑(r):米(m);線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個具體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圓心;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向心力不做功,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軌道半徑,T:週期,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取決於中心天體的質量)}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體半徑(m),M:天體質量(kg)}

4.衞星繞行速度、角速度、週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體質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衞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徑}

注:

(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向=F萬;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衞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週期和地球自轉週期相同;

(4)衞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週期變小(一同三反);

(5)地球衞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高三物理知識點2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

5.往返時間t=2Vo/g(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4)曲線運動基本規律

①條件:v0與F合不共線

②速度方向:切線方向

③彎曲方向:總是從v0的方向轉向F合的方向

高三物理知識點3

力和物體的平衡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説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 高中英語,垂直於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着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杆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和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F=kx.k為彈簧的勁度係數,它只與彈簧本身因素有關,單位是N/m.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進行計算,其中FN 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高三物理知識點4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徑以10—10m來度量。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説明:

A分子之間有間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温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時,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體很難被拉斷,鋼筆寫字,膠水粘東西都是因為分子之間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當d>10r時,分子之間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計。

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鏡塊間的距離遠大於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範圍,鏡子不能因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在一起。

高三物理知識點5

1.電路的組成:電源、開關、用電器、導線。

2.電路的三種狀態:通路、斷路、短路。

3.電流有分支的是並聯,電流只有一條通路的是串聯。

4.在家庭電路中,用電器都是並聯的。

5.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金屬導體裏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6.電流表不能直接與電源相連,電壓表在不超出其測量範圍的情況下可以。

7.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8.安全電壓應低於24V。

9.金屬導體的電阻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温度(温度有時不考慮)。

11.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都是靠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12.利用歐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個量是對同一段導體而言的。

13.伏安法測電阻原理:R=伏安法測電功率原理:P=UI

14.串聯電路中:電壓、電功和電功率與電阻成正比

15.並聯電路中:電流、電功和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燈泡比"220V、40W"的燈泡電阻小,燈絲粗。

高三物理知識點6

1、原子結構

1.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實驗: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結果是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這説明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一定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上。

盧瑟福由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裏,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

由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數據還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是10-15。

2.玻爾模型(引入量子理論,量子化就是不連續性,整數n叫量子數。)

⑴玻爾的三條假設(量子化)

①軌道量子化rn=n2r1r1=0.53×10-10

②能量量子化:E1=-13.6eV

③原子在兩個能級間躍遷時輻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ν=E-En

⑵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放出光子;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時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於碰撞(用加熱的方法,使分子熱運動加劇,分子間的`相互碰撞可以傳遞能量)。原子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時只能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而從某一能級到被電離可以吸收能量大於或等於電離能的任何頻率的光子。(如在基態,可以吸收E≥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於電離外,都轉化為電離出去的電子的動能)。

2、天然放射現象

⑴.天然放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核也有複雜結構。

⑵.各種放射線的性質比較

種類本質質量(u)電荷(e)速度(c)電離性貫穿性

α射線

氦核4+20.1最強最弱,紙能擋住

β射線

電子1/1840-10.99較強較強,穿幾鋁板

γ射線光子001最弱最強,穿幾c鉛版

3、核反應

①核反應類型

⑴衰變:α衰變:(核內)

β衰變:(核內)

γ衰變:原子核處於較高能級,輻射光子後躍遷到低能級。

⑵人工轉變:(發現質子的核反應)

(發現中子的核反應)

⑶重核的裂變:在一定條件下(超過臨界體積),裂變反應會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就是鏈式反應。

⑷輕核的聚變:(需要幾百萬度高温,所以又叫熱核反應)

所有核反應的反應前後都遵守:質量數守恆、電荷數守恆。(注意:質量並不守恆。)

②.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叫半衰期。(對大量原子核的統計規律)計算式為:N表示核的個數,此式也可以演變成或,式中表示放射性物質的質量,n表示單位時間內放出的射線粒子數。以上各式左邊的量都表示時間t後的剩餘量。

半衰期由核內部本身的因素決定,跟原子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無關。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

⑴利用其射線:α射線電離性強,用於使空氣電離,將靜電泄出,從而消除有害靜電。γ射線貫穿性強,可用於金屬探傷,也可用於治療惡性腫瘤。各種射線均可使DNA發生突變,可用於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為示蹤原子。用於研究農作物化肥需求情況,診斷甲狀腺疾病的類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及其功能。

⑶進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質文物的產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製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種類齊全,各種元素都有人工製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廢料容易處理。可製成各種形狀,強度容易控制)。

4、核能

(1).核能------核反應中放出的能叫核能。

(2).質量虧損---核子結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質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總質量要小些,這種現象叫做質量虧損。

(3).質能方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物體的能量和質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它們的關係是:

E=c2,這就是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質能方程的另一個表達形式是:ΔE=Δc2。以上兩式中的各個物理量都必須採用國際單位。在非國際單位裏,可以用1u=931.5MeV。它表示1原子質量單位的質量跟931.5MeV的能量相對應。

在有關核能的計算中,一定要根據已知和題解的要求明確所使用的單位制。

(4).釋放核能的途徑

凡是釋放核能的核反應都有質量虧損。核子組成不同的原子核時,平均每個核子的質量虧損是不同的,所以各種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質量不同。核子平均質量小的,每個核子平均放的能多。鐵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質量最小,所以鐵原子核最穩定。凡是由平均質量大的核,生成平均質量小的核的核反應都是釋放核能的。

高三物理知識點7

一、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做狀態為止。

1、只有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物體才能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力是該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速度不變,其運動狀態就不變)

4、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1、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慣性的大小由物體的質量決定;

3、慣性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改變難易的物理量;

三、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數學表達式:a=F合/m;

2、加速度隨力的產生而產生、變化而變化、消失而消失;

3、當物體所受力的方向和運動方向一致時,物體加速;當物體所受力的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反時,物體減速。

4、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頓第三定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總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根本區別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高三物理知識點8

1)常見的力

1.重力G=mg(方向豎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係數(N/m),x:形變量(m)}

3.滑動摩擦力F=μFN{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靜摩擦力)

5.萬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6.靜電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7.電場力F=Eq(E:場強N/C,q:電量C,正電荷受的電場力與場強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為B與L的夾角,當L⊥B時:F=BIL,B//L時:F=0)

9.洛侖茲力f=qVBsinθ(θ為B與V的夾角,當V⊥B時:f=qVB,V//B時:f=0)

注:

(1)勁度係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fm略大於μFN,一般視為fm≈μFN;

(4)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見第一冊P8〕;

(5)物理量符號及單位B:磁感強度(T),L:有效長度(m),I:電流強度(A),V:帶電粒子速度(m/s),q:帶電粒子(帶電體)電量(C);

(6)安培力與洛侖茲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則判定。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範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是等效替代關係,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高三物理知識點9

1.電壓瞬時值e=Esinωt 電流瞬時值i=Isinωt;(ω=2πf)

2.電動勢峯值E=nBSω=2BLv 電流峯值(純電阻電路中)I=E/R總

3.正(餘)弦式交變電流有效值:E=E/(2)1/2;U=U/(2)1/2 ;I=I/(2)1/2

4.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中的電壓與電流及功率關係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遠距離輸電中,採用高壓輸送電能可以減少電能在輸電線上的損失:P損′=(P/U)2R;(P損′:輸電線上損失的功率,P:輸送電能的總功率,U:輸送電壓,R:輸電線電阻)〔見第二冊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單位:ω:角頻率(rad/s);t:時間(s);n:線圈匝數;B:磁感強度(T);

S:線圈的面積(2);U:(輸出)電壓(V);I:電流強度(A);P:功率(W)。

注:

(1)交變電流的變化頻率與發電機中線圈的轉動的頻率相同即:ω電=ω線,f電=f線;

(2)發電機中,線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應電動勢為零,過中性面電流方向就改變;

(3)有效值是根據電流熱效應定義的,沒有特別説明的交流數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變壓器的匝數比一定時,輸出電壓由輸入電壓決定,輸入電流由輸出電流決定,輸入功率等於輸出功率,當負載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時輸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決定P入;

(5)其它相關內容:正弦交流電圖象〔見第二冊P190〕/電阻、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作用〔見第二冊P193〕。

高三物理知識點10

1.功

①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組成的系統共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

②重力勢能的大小和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

③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之分。

(2)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做功只決定於初、末位置間的高度差,與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WG=gh。

(3)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重力做功等於重力勢能增量的負值。即

6.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7.機械能守恆定律

(1)動能和勢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統稱為機械能,E=E+Ep。

(2)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在只有重力(和彈簧彈力)做功的情形下,物體動能和重力勢能(及彈性勢能)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3)機械能守恆定律的表達式

(4)系統機械能守恆的三種表示方式:

①系統初態的總機械能E1等於末態的總機械能E2,即E1=E2

②系統減少的總重力勢能ΔEP減等於系統增加的總動能ΔE增,即ΔEP減=ΔE增

③若系統只有A、B兩物體,則A物體減少的機械能等於B物體增加的機械能,即ΔEA減=ΔEB增

[注意]解題時究竟選取哪一種表達形式,應根據題意靈活選取;需注意的是:選用①式時,必須規定零勢能參考面,而選用②式和③式時,可以不規定零勢能參考面,但必須分清能量的減少量和增加量。

(5)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的方法

①用做功來判斷:分析物體或物體受力情況(包括內力和外力),明確各力做功的情況,若對物體或系統只有重力或彈簧彈力做功,沒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數和為零,則機械能守恆。

②用能量轉化來判定:若物體系中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而無機械能與其他形式的能的轉化,則物體系統機械能守恆。

③對一些繩子突然繃緊,物體間非彈性碰撞等問題,除非題目特別説明,機械能必定不守恆,完全非彈性碰撞過程機械能也不守恆。

8.功能關係

(1)當只有重力(或彈簧彈力)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守恆。

(2)重力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WG=Ep1-Ep2。

(3)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W合=E2-E1(動能定理)

(4)除了重力(或彈簧彈力)之外的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機械能的變化:WF=E2-E1

9.能量和動量的綜合運用

動量與能量的綜合問題,是高中力學最重要的綜合問題,也是難度較大的問題。分析這類問題時,應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圖景,抽象出物理模型,選擇物理規律,建立方程進行求解。這一部分的主要模型是碰撞。而碰撞過程,一般都遵從動量守恆定律,但機械能不一定守恆,對彈性碰撞就守恆,非彈性碰撞就不守恆,總的能量是守恆的,對於碰撞過程的能量要分析物體間的轉移和轉換。從而建立碰撞過程的能量關係方程。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關係分別建立方程,兩者聯立進行求解,是這一部分常用的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

高三物理知識點11

1、分子的大小

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是由大量的分子組成的。此處所提出的“分子”是個廣義概念,指組成物質的原子、離子或分子。

(1)分子模型

首先,可以把單個分子看做一個立方體,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小球。通常情況下把分子看做小球,是對分子的簡化模型。實際上,分子有着複雜的內部結構,並不真的都是小球。

其次,不同的物質形態其分子的排布也有區別,任何物質的分子間都有空隙。對固體和液體而言,分子間空隙比較小,我們通常認為分子是一個挨着一個排列的,而忽略其空隙的大小。

(2)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估測分子的大小通常採用油膜法。具體把一滴油膜滴到水面上,油酸在水面上散開形成單分子油膜,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單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認為等於油膜分子的直徑。最後根據1滴油酸的體積V和油膜面積S就可以算出油膜的厚度(),即油酸分子的尺寸。其線度的數量級為。用油膜法測定分子的直徑時,實際是一種理想化處理過程,我們做了如下理想化處理:

①把滴在水面上的油酸層當作單分子油膜層.

②把分子看成球形.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用不同的方法測出的分子大小並不完全相同,但是數量級是一致的。除了一些高分子有機物之外,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約為。

2、阿伏加德羅常數

(1)阿伏加德羅常數.

即1 l的任何物質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數,這個數就叫阿伏加德羅常數.

(2)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取值:

(3)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阿伏加德羅常數用表示,它是微觀世界的—個重要常數,是聯繫微觀物理量和宏觀物理量的橋樑,它的意義:

①已知固體和液體(氣體不適用)的摩爾體積vl和一個分子的體積v,則;反之亦可估算分子的大小。

②已知物質(所有物質,無論液體、固體還是氣體均適用)的摩爾質量M和一個分子的質量,求;反之亦可估算分子的質量。

③已知固體和液體(氣體不適用)的體積V和摩爾體積vl,則物質的分子數.其中是物質的密度,M是物質的質量。

④已知物質(所有物質,無論液體、固體還是氣體均適用)的質量和摩爾質量,則物質的分子數.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上冊第七章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物理知識點12

1.超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叫超重現象。

產生原因: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叫失重現象。

產生原因: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等於零的情況即與支持物或懸掛物雖然接觸但無相互作用。

產生原因: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會再與支持物或懸掛物發生作用。是否發生完全失重現象與運動方向無關,只要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即可。

【超重和失重就是物體的重量增加和減小嗎?】

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狀態下,才能用彈簧秤測出物體的重力,因為此時彈簧秤對物體的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恰等於它的重力。假若系統在豎直方向有加速度,那麼彈簧秤的示數就不等於物體的重力了,大於mg時叫“超重”小於mg叫“失重”(等於零時叫“完全失重”)。

注意:物體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地球作用於物體的重力始終存在,大小也無變化。發生“超重”或“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速度V方向無關,只取決於物體加速度的方向。在“完全失重”(a=g)的狀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比如單擺停擺、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受浮力等。

另外,“超重”或“失重”狀態還可以從牛頓第二定律的獨立性(是指作用於物體上的每一個力各自產生對應的加速度)上來解釋。上述狀態中物體的重力始終存在,大小也無變化,自然其產生的加速度(通常稱為重力加速度g)是不發生變化的,自然重力不變。

高三物理知識點13

高三物理《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識點總結

1.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直線傳播的例證。

(2)影是光被不透光的物體擋住所形成的暗區.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區域內完全看不到光源發出的光,在半影區域內只能看到光源的某部分發出的光.點光源只形成本影,非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和半影.本影區域的大小與光源的面積有關,發光面越大,本影區越小。

(3)日食和月食:

人位於月球的本影內能看到日全食,位於月球的半影內能看到日偏食,位於月球本影的延伸區域(即"偽本影")能看到日環食;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域時,人可看到月全食.月球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域時,看到的是月偏食。

2.光的反射現象---:光線入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上時,其中一部分光線在原介質中改變傳播方向的現象。

(1)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兩側。②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反射定律表明,對於每一條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是唯一的,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平面鏡成像

(1)像的特點---------平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虛像,像與物關於鏡面為對稱。

(2)光路圖作法-----------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作光路圖時,可以先畫像,後補光路圖。

(3)充分利用光路可逆-------在平面鏡的計算和作圖中要充分利用光路可逆。(眼睛在某點A通過平面鏡所能看到的範圍和在A點放一個點光源,該電光源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後照亮的範圍是完全相同的。)

4.光的折射--光由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將發生光的傳播方向改變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兩側。

②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sini/sinr=常數。(3)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折射率---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時,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這種介質的折射率,折射率用n表示,即n=sini/sinr。

某種介質的折射率,等於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跟光在這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之比,即n=c/v,因c>v,所以任何介質的折射率n都大於1.兩種介質相比較,n較大的介質稱為光密介質,n較小的介質稱為光疏介質。

6.全反射和臨界角

(1)全反射:光從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或光從介質射入真空(或空氣)時,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達到90°時,折射光線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線,這種現象叫做全反射。

(2)全反射的條件

①光從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或光從介質射入真空(或空氣)。②入射角大於或等於臨界角

(3)臨界角:折射角等於90°時的入射角叫臨界角,用C表示sinC=1/n

7.光的色散:白光通過三稜鏡後,出射光束變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光束,這種現象叫做光的色散。

(1)同一種介質對紅光折射率小,對紫光折射率大。

(2)在同一種介質中,紅光的速度最大,紫光的速度最小。

(3)由同一種介質射向空氣時,紅光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大,紫光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小。

8.全反射稜鏡-------橫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稜鏡叫全反射稜鏡。選擇適當的入射點,可以使入射光線經過全反射稜鏡的作用在射出後偏轉90(右圖1)或180(右圖2)。要特別注意兩種用法中光線在哪個表面發生全反射。

玻璃磚-----所謂玻璃磚一般指橫截面為矩形的稜柱。當光線從上表面入射,從下表面射出時,其特點是:⑴射出光線和入射光線平行;⑵各種色光在第一次入射後就發生色散;⑶射出光線的側移和折射率、入射角、玻璃磚的厚度有關;⑷可利用玻璃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高三物理知識點14

一、磁場

磁極和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電流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小磁針在該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磁極和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電流和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通過磁場產生的

磁場是存在於磁體、電流和運動電荷周圍空間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磁極或電流在自己的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磁場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放入其中的磁極或電流有力的作用。

二、磁現象的電本質

1.羅蘭實驗

正電荷隨絕緣橡膠圓盤高速旋轉,發現小磁針發生偏轉,説明運動的電荷產生了磁場,小磁針受到磁場力的作用而發生偏轉。

2.安培分子電流假説

法國學者安培提出,在原子、分子等物質微粒內部,存在一種環形電流-分子電流,分子電流使每個物質微粒都成為微小的磁體,它的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安培是最早揭示磁現象的電本質的。

一根未被磁化的鐵棒,各分子電流的取向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的磁場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當鐵棒被磁化後各分子電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兩端對外顯示較強的磁性,形成磁極;注意,當磁體受到高温或猛烈敲擊會失去磁性。

3.磁現象的電本質

運動的電荷(電流)產生磁場,磁場對運動電荷(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所有的磁現象都可以歸結為運動電荷(電流)通過磁場而發生相互作用。

三、磁場的方向

規定:在磁場中任意一點小磁針北極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點的磁場方向。

高三物理知識點15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説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着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杆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進行計算,其中FN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②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max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5.物體的受力分析

(1)確定所研究的物體,分析周圍物體對它產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該物體施於其他物體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2)按“性質力”的順序分析。即按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順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混淆重複分析。

(3)如果有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先假設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體會發生怎樣的運動,然後審查這個力應在什麼方向,對象才能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

6.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2)力合成與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

(3)力的合成: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點的兩個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範圍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

在實際問題中,通常將已知力按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為方便某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中都採用正交分解法。

7.共點力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相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叫平衡狀態,是加速度等於零的狀態。

(3)★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即∑F=0,若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問題,則平衡條件應為:∑Fx=0,∑Fy=0。

(4)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隔離法、整體法、圖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