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紅木傢俱的歷史知識

校園3.98K

海南黃花梨名稱的演變歷史

紅木傢俱的歷史知識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海南黃花梨其實在古代並不叫海南黃花梨,海南黃花梨的名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我國曆史上,黃花梨先後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從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和文獻來看,黃花梨曾經被稱之為“花櫚”、“櫚木”、“花梨”、“花梨木”、“老花梨”、“新花梨”、“黃花梨”、“海南檀”、“降香”、“降香檀”、“降香黃檀”。從這些黃花梨的名稱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黃花梨的瞭解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對於黃花梨的認識也不同。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關於花梨木的記載

歷史文獻中關於黃花梨名稱的記載

唐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説“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牀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

明初王佑增訂《格古要論》記載“花梨出南番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愛,花粗而淡者低。”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櫚木拾遺”一條中提出:“(櫚木)[時珍曰]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李時珍認為有花紋的櫚木,謂之花櫚木,平時眾口廣傳的“花梨”説法,為誤傳,而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證實了當時的這種所謂誤傳的“花梨”之名已成為明代民間對於黃花梨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

清人李調元的《南越筆記》卷七也記載位於今越南的占城嚮明廷進貢花梨:“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蠻來朝貢,其物有烏木、蘇木、花梨木等。”《南越筆記》卷十三又記載:“花櫚色紫紅,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類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者佳。《瓊州志》雲,花梨木產崖州昌化陵水。”

清末及20世紀90年代,有新花梨和老花梨之説。1944年出版的德國學者艾克的《中國花梨傢俱圖考》中,認為中國傢俱中所使用的“高級花梨木”可分為:黃花梨、老花梨、新花梨。

黃花梨這個名稱是從何時開始使用,並沒有詳細的記載,20世紀初著名學者樑思成在考察古代建築和研究明清傢俱時,發現明代所使用的花梨木與近代所用的新花梨並不是同一種材質,為了區別便在花梨木前面加了一個“黃”字,此後黃花梨的名稱便流傳下來。

紅木國標中關於海南黃花梨的名稱正式規定為“降香黃檀”。從此海南黃花梨有了一個規範的名稱,但是在民間,關於黃花梨的一定俗稱仍舊在流行。

明清兩代成就藝術家具

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為了避免偌大的船隻在海面上風雨飄搖,鄭和一行人在途經東南亞等國時,砍伐了當地的交趾黃檀作為墊船木來給貨船壓重。回到中國上岸後,這些墊船木大量被丟棄在岸邊,成為無人問津的廢材。後來,部分民間百姓無意中嘗試着用這些墊船木來製作傢俱,才發現了其中的價值和奧妙。

明清兩朝,長江下游的蘇州地區以製作黃花梨傢俱馳名中外,是明式傢俱的發源地;嶺南地區的廣州一帶和清朝皇家造辦處是清式紅木傢俱的發祥地。明式紅木傢俱以用料的細緻而著稱,清式紅木傢俱則大都體現傳統雕工工藝。明式傢俱具有創新性,線條簡潔優雅;清式則繼承發揚了明式的傳統工藝。

古典傢俱使用榫卯結構,這種藝術性的創造讓人感歎和回味。打磨、雕刻、鑲嵌、塗飾等精湛做工,紋飾、鑲嵌等元素承載的藝術符號,貫穿着祥瑞、格致等多重傳統觀念。造型、結構、做工、藝術符號,這些古典傢俱元素以有機組合的形式,塑造出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傢俱作品。

材料、稀缺木料價值高

紅木傢俱價值在於它的使用壽命,使用和保存時間越久遠,價值越高。珍貴材料生長週期長,經過多年使用,樹脂分泌、木分子活動穩定,不怕外物的侵蝕。經過多年保存的紅木傢俱,其本身價值增值不少,傢俱本身的使用痕跡和器型制式,能夠讓人們瞭解回味之前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在眾多材質當中,海南黃花梨、紫檀、烏木、酸枝等材質最受歡迎,而海南黃花梨和紫檀因為原材料的稀缺受到熱捧。能夠成材做成紅木傢俱的樹木,一般樹齡都要在幾百年以上,這些樹種面臨被砍完的境地,在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不可再生資源。總的來説,好的紅木傢俱開料、配料科學、合理,能在視覺感官上帶來一種天然美。

器形、做有節奏的傢俱

好的古典傢俱的設計是有藝術性的、有規律的,其結構、形狀頗有講究,有虛實的關係、比例上的關係和線條節奏。傢俱設計的形式美需與使用的舒適性相結合,但凡舒適性好的傢俱,看起來都有美感,從線條細節到整體造型渾然天成、自然大氣,沒有做作和彆扭之態。

一件有價值的古典傢俱還應該反映出設計者的理念,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徵。產品從構思立意到器形設計,再到雕刻,都有自己的個性,具有傳統的意藴品位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工藝、“天人合一”的藝術

中國古典傢俱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明清傢俱造型設計幾近完美,可説“加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古典傢俱選材精細,取之自然,不用釘子和膠水等輔料的榫卯結構,利用木材堅硬特質和完美精確的結構構造,使一件傢俱使用上百年不壞不朽。工藝的至善至美,點線面結合的藝術手法,雕刻元素寓意深遠,表現出人通過營造方式達到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

雕刻、體現人文價值紅木傢俱的雕刻內容、精細程度最能體現紅木傢俱所藴涵的人文價值。紅木傢俱的藝術性與雕刻的內容相關,人物、山水、鳥獸和其他綜合類雕刻,難度高、花費心血大,對雕刻師的技法要求比較高,所以這幾類雕刻在同類型的傢俱之中應該是上品。而同樣的雕刻內容,也有粗糙精細之分,單純從雕刻角度來説,越深、越大、越多、越精細的圖案,耗費心力越大,價值自然就高。名師純手工雕刻的紅木傢俱精品,所費時間長,數量極其有限,其收藏的價值自然攀高。

內涵、賞心悦目的是精品

要收藏現代生產的明清風格紅木傢俱,則需要看傢俱外形是否悦目、內藴是否賞心,只有形神兼備才值得收藏。其次,紅木傢俱並非越老越好,年代久遠的紅木傢俱如果品相不好,甚至瘸腿疤面,亦不具備收藏價值。相反,新做的紅木傢俱精品,如果工藝高超、雕刻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內涵,多年後就是價值不菲的精品古董傢俱。

中式的紅木傢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不開,比如清式的官帽椅,需要坐得很直,給人一種王者風範。紅木傢俱所代表的生活態度,就像一個基本的`儀態標準,這與中國作為東方禮儀之邦,古時的一些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明清紅木古凳的文化內涵

以明清時期各類硬木傢俱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傢俱,上承宋元傢俱之精華,下啟現代傢俱之典雅,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其選材之精良,設計之精妙,造型之精美,做工之精巧,歷來被人們視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國工藝美術史及古典傢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國際上更是享有極高的盛譽。

與眾多明清硬木傢俱一樣,清代紅木坐凳(又稱墩、杌)作為我國古代傢俱大家族中的一員,其首要的一個功能在於,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實用性陳設品。儘管傳世的清紅木坐凳流派不一,有宮廷和民間的中蘇式、寧式、廣式、海派之分,且式樣繁多,但它們共同的一個特點是高度適中,坐面寬綽光滑,氣勢雄偉華麗,與其它傢俱和諧地融為一體,從一個側面共同營造了富有獨特風韻的東方文化氛圍。

清紅木坐凳與現代傢俱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它們既是實用的工藝品,又具有明確的社會功能,更能折射出時代的文化和藝術特徵。不管是選材、色澤、質感,還是具體的形態、裝飾、雕刻等,清紅木坐凳在各方面都凸現出我國古人對美的深刻理解和執著追求,完整地表現了當時設計者獨特的思想與氣質,尤其是它們所獨具的那種“富貴而不俗、華麗而不濫、端莊而不呆、厚重而不蠢”的特色,充分體現出清代宮廷皇室及民間普遍崇尚豪華氣派、瑰麗多姿的時代特徵和人文氣息,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正因為此,與明清其它硬木傢俱一樣,清紅木坐凳才廣為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所欣賞,被公認為是人類文化中一項寶貴遺產而蜚聲中外。

清紅木坐凳在材質上,多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貴重木料,並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紋理,採用榫卯技術及雕刻、線角、卷渦、凹槽等藝術加工手段,因而具有天然質樸、渾厚典雅的藝術韻味。造型上,則變化無窮,以坐凳為例,能工巧匠們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運用聰明才智,製作出了眾多的式樣和變體,如圓凳、方凳、四腳凳、梅花凳等等,不一而足,且其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立體感強,令人不勝玩味。

清中葉以後,隨着東西方文化相互之間交流的不斷加強,因受到西方外來文化中雕塑、建築、宗教和工藝美術的影響,清紅木坐凳(包括其它種類的各式傢俱)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表現為,大量追求以雕琢為主的工藝造型手法,善於運用雕、嵌、描、堆等多種表現手段;在裝飾材料方面,除傳統的影木、雲石、螺鈿外,還出現了嵌瓷、嵌象牙、嵌金屬、嵌玉石、填琺琅以及透雕、平面實雕、立體雕等雕刻技藝,從而形成了中西合一、獨樹一幟的高品位、高格調的神態韻律。

如今,傳世的清紅木坐凳中不乏上乘之作,即便在今天仍讓人歎為觀止,併成為各國收藏愛好者競相追逐的收藏對象和投資熱點

屏風:遮蔽的雅趣和文化

屏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舊時一般由民間手工藝人單打獨鬥個體生產,其生產規模和產品種類受到諸多侷限。時至今日,製作屏風的民間手工藝人幾乎絕跡,原有的工藝美術企業生存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屏風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鮮有人為。

屏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一景,是中華民族創造發明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品,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傳承歷史。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百姓依然可以在國內的大小餐館和賓館飯店裏看到屏風。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們都會記得,由於改革開放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人們有支付能力經常進出餐館,一時間,京城餐館的餐位緊俏,佔位、等位隨處可見。為了給某些就餐者創造較好的就餐環境,使用屏風隔開特定的餐桌成為當時一景,這也是今天國內餐館普遍設有雅間的原始雛形。正是由於餐館裏的屏風逐步升級為今天的雅間,屏風開始淡出百姓的生活,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之外。

標籤:紅木傢俱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