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歷史研究讀後感

校園1.36W

1、梁啟超對史德的重視和學史、治史的認真態度是十分值得後人學習的。在《史家的四長》一節裏,他將史德擺在史學、史識、史才之前,並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誇大”、“附會”、“武斷”的毛玻他認為“史家道德,應如鑑空衡平,,是甚麼,照出來就是甚麼;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觀意見剷除淨盡,把自己性格養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他是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梁啟超學史、治史總是秉着忠實的態度。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裏,他認為歷史和其它學科一樣,是有因果規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裏,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認為“歷史現象最多隻能説是‘互緣’,不能説是因果”,後人評這是他“流質善變”的表現,我認為,這正體現了梁啟超對治史的嚴謹與認真,他是真真實實地做到“發現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捨,萬不可迴護從前的工作。”他研究歷史正如他自己對後人所期望的那樣,不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而是盡史家責任,為人類的發展做真實的具體的貢獻,即使這種工作是漫長或者沒有盡頭的,也以一種負責的態度堅持到最後。

歷史研究讀後感

2、梁啟超關於舊史的看法,對後人學舊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在《史之改造》一節裏,他指出“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於少數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國民性之畸形的發達。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語道出了我國舊制度下的舊史的弊病,給後人學史一種重要啟示:對於舊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對於雜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同時,他還給後人改造舊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替死人本位的歷史”、“重新規定史學範圍,以收縮為擴充”等。

總的來説,從《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梁啟超忠實於歷史,認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夠學習到治史的各種實用方法。除了本書之外,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極出色的論著,他確實是做到了“史之意義與及其範圍”裏所講的,站在民族發展、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在人類中的發展的高度來治史的。

3.

很感謝老師推薦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專業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這部鴻篇鉅製讓我讀起來頗有難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冊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確實讓我收穫頗多。

在此同時看了一些有關湯因比《歷史研究》的期刊論文,並瀏覽了其另一本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可以説,湯氏的《歷史研究》給我既已形成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在這其中,我對湯因比的“中國觀”產生了比較強烈的研究興趣,也一併作為讀後感寫出來。當然,僅僅憑藉對兩本書的閲讀,很難對某一個人的某些“觀念”做出實質性的定論或者評定,在這裏我也僅是通過書中看到的一些東西來淺談自己的理解,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還請老師、同學指正。

1 《歷史研究》對我的“歷史觀”的影響

在未接觸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之前,我的“歷史觀”一直是通過學校各種歷史、政治教材所通用的“經濟形態”或者説是“階級形態”形成的,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並且一旦牽扯到歷史的相關知識,首先想到的是國家,是朝代,是民族,是歷史人物。

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湯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傳統的歷史文化觀念,企圖用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世界歷史形式的發展及其意義,揭示人類文明運動的軌跡。湯因比反對把民族國家當作歷史研究的單位,認為只有文明才是歷史研究相對獨立的系統。根據對文明的獨特理解,湯因比認為在人類近6000年的歷史發展中,共出現了26 個文明形態。其中有21個得到了發展,它們是: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或劃分為拜占庭文明、俄羅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與前者可以合為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可分為中國文明、朝鮮——日本文明)、古希臘文明、古代敍利亞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米諾斯文明、蘇美爾文明、赫梯文明、巴比倫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於加丹文明(又譯為尤卡坦文明)和瑪雅文明。另外有5個文明停滯了,它們是波利尼西亞文明、愛斯基摩文明、遊牧文明、斯巴達文明和奧斯曼文明。有的時候,湯因比還提到一些流產的文明,如斯堪的那維亞文明和凱爾特文明等,從而使文明形態的數目增加到30 多個。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許多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湯因比對於文明形態的劃分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劃分方法是主觀的,似乎完全沒有什麼明確的合乎邏輯的“分類依據”。但是,讀完這本書,確實給我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要更好的去讀一本書,必須瞭解作者寫作的社會背景和現實背景,才能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我大體瞭解了一下《歷史研究》的寫作背景:湯因比開始籌劃要撰寫《歷史研究》的時候是在1921年,那時他32歲,正作為一名記者,坐在一輛從伊斯坦布爾開出的“東方列車”上奔往巴爾幹半島各地採訪,時值希—土戰爭正酣。眼前這塊曾經孕育了西方文化的古希臘文明之地,剛剛不久經歷了一場號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劫和蹂躪,此刻又繼續成了人類自相殘殺的屠常這究竟是為了什麼?人類的命運,人類的文明,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和力量的推動而誕生、成長、衰落和消亡?觸景生情,思緒聯翩,年輕的湯因比深深跌入了一種永遠也難以以自己的想要質疑人類的命運的神聖的“使命感”之中。當晚,他便在一張便箋上錄下了一部歷史鉅著的撰寫提綱,人類歷史上從此多了一部鴻篇鉅著。讀到這裏,不僅想起湯因比在《歷史研究》的《希臘模式和中國模式》中説:“孔子是位保守主義者,他從未夢想過中國會實現有效的政治統一。秦始皇的事業或許讓他震驚,漢高祖劉邦修復統一一事也不見得會使他多麼高興。孔夫子如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視政治分立為正常現象。”結合湯因比寫《歷史研究》時所處的背景,不禁想到,在經常打些無義戰的春秋時代,孔子或周遊列國,或退而辦學,一直在推銷和傳授他的治國方略和仁義禮智的思想,他甚至可以説是一個世界主義者,雖然他是魯國人。如果有哪個國家同意,他都願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他欲以“道德”約之以己,以“禮”約之以君臣人倫,他的着眼點在文明建設,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統。他的以文明為基點的思想,穿越數千年,是否和湯氏的思想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呢?

2 湯因比的“中國觀”

湯因比對中國文明的認識,在其兩本著作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通過藉助原文和其他前輩學者的理論成果對此進行對比分析,現總結如下。

《歷史研究》中湯氏的“中國觀”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冊第一頁中寫到:“我們現在可以進一步指出,在這二十八個文明中,至少有十八個已經死亡和消失了。其餘尚存的十個文明乃是我們自己的西方社會、在近東的東正教社會主體部分、它在俄羅斯的分支部分、伊斯蘭教社會、印度社會、在中國的遠東-社會的主體部分、它在日本的分支部分,還有三個停止了發展的玻利尼亞文明、愛斯基摩文明和遊牧民族文明。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考察這十個現存的文明情況,我們就會發現玻利尼亞文明和遊牧文明處於垂死掙扎的階段,而在其餘八個文明裏的七個都不同程度上處於被第八個、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西方文明消滅或同化的威脅當中。此外,在那七個文明中,至少有六個除去愛斯基摩文明,因為它在幼年時期就停止了生長,已經表現出許多衰老和死亡的現象”。

從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對湯氏的話得出這樣兩種結論:第一,除西方文明外,包括中國文明在內的七個文明不是衰落了就是面臨死亡。第二,即使還沒有死亡也避免不了被西方文明同化或消滅的'結局。

人類與大地母親》中湯氏的“中國觀”

湯因比以“人類與大地母親”為主題,對西方社會所作的分析,鮮明地表達了他的一個思想:要避免象西方社會因技術的濫施給人類帶來的悲劇,就必須培育起能使精神與自然相協調的人文精神,要消除戰爭就需要一種制約戰爭的政治哲學。於是他帶着優心忡忡的心情闖入中國久遠的文明史,在不盡的思索中看見了曙光,中國文明獨特的性質正可以彌補西方文明的兩難癥結。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寫道“在本書寫作的年代,人們已經看到,美國在文明中心的優勢,似乎也將懸花一現……未來是難以預見的,但在文明中心歷史的下一個章節中,主導作用可能會從美州轉移到東亞”。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他所指的東亞,其核心應視為中國文明。在終結該書時,他針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寫了下面一段話:“中國對處於深淺莫測的人類歷史長河關健階段的全人類來説,都是一項偉業”。對中國在未來所要發揮的作用人們正“拭目以待”。

在這部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晚年的湯因比對中國的未來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認為中國有可能自覺地把西方思想與傳統文化熔為一爐,“如果這種有意識、有節制地進行的恰當融合取得成功,其結果可能為文明的人類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3結語

隨着科技的異化和信仰的泛濫,人們越來越注意到文化與文明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湯氏的理論也被人們重新認識,他看待歷史和各個文明的寬廣視野,不同於那些將整個人類歷史僅僅看作西方歷史的狹隘偏見。正如他在書中寫到的那樣:“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

寫到這裏,感覺自己已經不知所云,真正的感到歷史這麼學科,並不是像某些“局外人士”看的那麼簡單。關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是,要想透過歷史事件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事件背後隱藏的本質,確實是要下很大的工夫,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坐得住冷板凳”。湯因比歷時幾十年完成鉅著《歷史研究》,他的這種持之以恆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標籤:讀後感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