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會考文言文總複習計劃超有效

校園2.71W

會考文言文複習成了大多數同學的沉重負擔。如何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積極應對會考文言文閲讀,成為會考語文複習的關鍵之一。本文是小編整理會考文言文總複習計劃的資料,僅供參考。

會考文言文總複習計劃超有效

  會考文言文總複習計劃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文言文是會考必爭之分。歷屆會考證明,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會考語文分數都比較高。但同學們在複習文言文上往往有一個誤區:因為老師已經不同程度地領着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複習,這使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複習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麼功夫了。殊不知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數同學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許知識,而真正落實到“點”上,許多同學還是會因為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細緻而敗下陣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複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緻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會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

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着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着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

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複,能起到在心裏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

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等)。

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幹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

這隻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閒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範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幹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會考語文複習指導:文言文複習計劃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緻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會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着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着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複,能起到在心裏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幹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隻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閒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範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幹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準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紮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閲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紮紮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瞭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閲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準,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鬆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紮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閲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閲讀的把握

語段閲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繫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閲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鬆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瞭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閲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

  會考文言文複習計劃

為了搞好本年度的國中語文總複習,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總體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提高,特別針對文言文制定本計劃。

在教學中,始終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科學地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及複習文言文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於文言文的複習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 能夠準確地背誦和默寫是對文言文學習的第一項要求。文言文要求背誦和默寫的篇目較多,以現行人教版版本為例,古文10篇,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並不容易,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可是,只有把默寫功夫做到細緻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會考要求。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們分幾步進行復習:

1.大聲地讀。誦讀是背誦的最好方法,多遍誦讀文章,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着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悟、體會,從而更加深刻地瞭解作者寫作目的。古人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通過總體感知,大致領會了全文的大意,就可以通過文意揣摩那些疑難語句的含義,通過句意把握那些難解字詞的意思,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正是中國語言的奧妙所在,閲讀文言文的奧妙也在於此。

2.出聲地背。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我們要求學生出聲地背誦。既可以背給老師也可以背給同學,通過這種方式,及時地發現背誦中出現的錯誤並及時地改正,為後面的複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有了已經學過的經歷,所以學生背起來會相當順利。

3.正確地寫。學生背熟文章之後,接下來便是默寫。我們讓學生拿起書本,仔細地看,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但在平時的默寫複習中,學生難免會發生錯誤:有的屬於未搞清字形,如“寡人”的“寡”多寫了一橫、“刀”寫成了“力”;有的屬於未理解字意句意,如“一鼓作氣”寫成“一股作氣”、“懼有伏焉”寫成“俱有伏焉”;也有的是因為粗枝大葉,不是添字就是漏字,甚至漏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整理自己常犯的錯誤,分析原因並及時改正,這種方法對糾正那些因理解錯誤而發生的錯字特別有效。如“鼓”意為擊鼓,“一鼓作氣”意為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懼”意為害怕,“懼有伏焉”意為害怕有埋伏。同時,正確的字或句,我們要求學生要醒目地標示出來,以示提醒。當然,分析了原因,有了記憶的方法,還得有認真學習的態度,才能達到要求。

4.重點地畫。讓學生畫出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語句(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而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要求學生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但一定要提醒學生這些重點句子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將它們與上下文聯繫起來,才能真正掌握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5.認真地做。引導學生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提醒學生在答題時要注意有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不能盲目作答。如:在《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寬廣胸襟的句子和表達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是不同的,學生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寬廣胸襟”和“政治抱負”兩個短語回答,答案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6.多積累。對於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並不難,但如果在多篇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幹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因此,我們要求學生要多積累,多貫通,將同樣內容的句子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學生收集的範圍,以確保答題的準確性。

二、能夠準確地掌握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文考試內容中容易得分的部分。同學已掌握了大量的實詞,可是還會在準確度上打折扣。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明顯地帶有隨意性和盲目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文言文複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作總結性的整理歸納。

1、我們要求學生整理一些特殊的實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詞語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用法也比較靈活,他們在文言文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掌握好這些詞語有助於學生更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將這些詞整理下來,既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它們的遷移能力,又可以使它們更紮實地掌握知識,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犧牲”,很多學生都解釋為:豬牛羊等,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結合語言環境這個詞應解釋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肉食者鄙,不能遠謀”中的“鄙”,很多學生都解釋為:鄙陋,這也是不全面的,結合語境應解釋為“目光短淺”。

2、讓學生動手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實詞:這些詞有的是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還有一些是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對文言實詞的整理,我們先是安排在第一輪複習當中,讓學生逐篇整理,我們分析一課,學生就整理一課,這樣整理針對性比較強。雖然零碎但比較細緻,也易於學生理解;進入第二輪複習後,我們讓學生做全面整理,這樣整體感就強多了。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閲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紮紮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含義,瞭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形成,才能在閲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以書下注釋為準,絕不能模稜兩可。

三、能準確地翻譯文言語句。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對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在前面的誦讀過程中,就已經為翻譯句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對關鍵詞的整理又為他打下了第二層基礎,這樣,句子的翻譯就顯得輕鬆多了。為了穩定這一部分知識,我們讓學生將這部分內容也進行了整理。

1、我們讓學生整理了課文中的名言警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捨生而取義者也”)。

2、整理課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裝句(“戰於長勺”;“甚矣,汝之不惠”);省略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實詞的句子(“神弗福也” “君將哀而生之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4、整理文章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我們都知道句子的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只要句子中幾個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基本功一定要紮實。可是,光具備這一點還不夠,句子的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在課內具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使學生在課外文言文閲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四、能準確地把握課內語段的閲讀。

語段閲讀是在對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前面幾個方面的複習,學生對文言文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們還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文章進行整理:

1、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

2、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文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讓學生體會他給人們的啟示和它所藴含的深刻哲理。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根據過來的經驗,答題時只要把文章中的大方向掌握好,將選文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和理解性的語句聯繫起來,選文中的題目是難不倒我們的。

五、能準確地把握課外語段的閲讀。

有了學習課內文言文的良好基礎,學生準確地把握課外語段也就不是難事了。為了能讓學生們更平穩地度過課外閲讀這一關,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我們給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主要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通過對這些課外語段的訓練,學生們不僅開闊了視野,積累一定量的寫作素材,而且有效地進行了知識的遷移,使學生們看到了課內學習對課外實踐的巨大作用,真正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妙處,從而堅定了對課內知識學習的信心。

2、給學生找一些從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集中做一下強化訓練,引導學生做“三步訓練法”。第一步,先讓學生把文章瀏覽一遍,將知道的內容翻譯出來,捨棄不懂的詞語,一遍下來文章的大致內容應該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步,仔細閲讀,這次要逐字逐句,認真推敲,讀不懂的地方要注意聯繫上下文,推測它的大意,讀完第二遍就可以做習題了。第三步,挖掘文章的主旨,引導學生注意將文中的某個人的行為加以概括引申,進而擴展到“告訴人們做事要怎樣,不要怎樣。”俗話説:“熟能生巧”。只要我們恰當引導,學生勤於練習,做好課外文言文閲讀並非難事。

經過以上幾個步驟的系統複習,學生的文言文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十個手指伸出來,總要有長短。因為學生水平不同,所以,我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應因人而異,對於優等生,我們不僅要求他們掌握課內知識,還注意將他們的視野引向課外,以此來促進他們能力的提高;對於中等生,我們主要從課內入手,將他們的基礎砸牢,然後適當地提高他們的能力,因為中等生是學生的主體,也是教學的中心,要想提高平均成績必須從他們入手,所以應該穩紮穩打;對於少數差等生,因為他們基礎薄弱,能力有限,所以不能高要求,應舍面求點,縮小他們應掌握的知識範疇,如:拋開文章,只讓他們掌握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和幾個重點實詞等。

名句積累運用

語言材料積累的進一步充實、鞏固,真正落實名篇、名段、名句的背誦、默寫,牢固掌握文言文中的關鍵字、詞解釋;理解、運用語言能力和鑑賞作品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一、注重語言材料的積累

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書百遍而義自見”(《三國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等“古語”都表明語言積累是語言理解和運用的前提。

國中語文的語言積累主要包括:古詩文積累;名言警句積累;文學常識積累;字詞積累(包括文言實詞的解釋)等等。

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記憶混亂、不清楚,不完整,張冠李戴。

2、默寫時不明要求,胡亂填寫。

3、書寫時添字、漏字,寫錯別字、簡化字,書寫馬虎。

針對上述狀況,複習時應注意:

1、先理解再背誦。

2、加強三種句子的理解、背誦:一是體現古詩文主旨或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是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經常運用的句子,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三是頗有文采的佳句,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對古詩文名句進行整合歸類、關聯拓展,特別注重有文化底藴和現實意義的句子。

4、通過檢測、反饋不斷矯正容易寫錯和混淆的字詞。

5、嚴格規範書寫。

關於古詩鑑賞

古詩詞鑑賞有兩大考試內容:1、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2、點評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無論是鑑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還是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其前提都是“讀懂”。因此,古詩詞的複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題目,讀懂題眼

如李白的《行路難》,其題眼為“難”,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寫人生路難行之意;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題眼為“登”,由此可推知本詩當是寫登高懷遠、懷古傷今之情。

2、把握關鍵,瞭解詩意

如陸游《遊山西村》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把握這些關鍵句(聯),也就是把握了詩歌最關鍵的內容。

3、體味煉字,理解情意

古詩詞最講究煉字,最擅長寫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劉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前兩句描摹了夜靜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氣襲人的月夜之景。後兩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氣息的驚喜;“暖”字一現即沖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間頓時掠過一絲温暖;“新”字藴含着久盼寒去春來的人初聽春之聲那種新鮮、歡愉之感。

4、熟知意象,豐富聯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貞高潔,楊柳寓意離愁別緒,流水喻綿綿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鄉思懷人,浮雲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子規(杜鵑)寓哀怨悲悽之情……積累和熟知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在閲讀的過程中迅速把握意象,並聯系意象的特定含義加以詮釋,詩詞的主旨即能呈現。

5、積累典故,隨詩釋義

如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瞭解“遣馮唐”、“ 射天狼”這兩個典故的意思,就無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為國殺敵,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的決心。因此,積累典故,對正確理解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

6、運用技巧,學會鑑賞

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的內容很多,常見的有:行文構思、修辭特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學習和積累一些詩歌鑑賞常有的藝術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詩歌閲讀鑑賞力,正確表達出我們的鑑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