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西南聯大紀錄片觀後感

校園1.02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南聯大紀錄片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西南聯大紀錄片觀後感

假想一下,一所大學,如果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擔任校長,由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金嶽霖、華羅庚等人擔任老師,而周圍的同學又盡是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時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樑思成親自設計……那麼這樣的學校,是不是可以堪稱“史上最豪華”陣容?

當然,這一切絕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實存在的歷史,是一所真實存在的大學,它就是——西南聯大。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受戰爭時局影響,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正式成立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隨着抗日戰爭的勝利,西南聯大完成戰爭使命,於1946年宣佈結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重新遷回京津。西南聯大雖然只存在8年,但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峯”:從這裏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師。歐美的教育人士稱,當時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個,美國,英國,還有中國的昆明。

為了真實地再現這段歷史,紀錄片《西南聯大》的導演組們歷時兩年多,走遍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國,採訪了49位當年的西南聯大學子,採訪收集到極其珍貴的資料。

懷着對這些世界級學術泰斗的絢懷之情,我觀看了這系列紀錄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煙的年代,有這樣一羣讀書人不畏槍林彈雨,不懼條件艱苦,憑着一身風骨,守護國家文脈。是他們,書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擔當着民族脊樑。在那個戰爭年代,他們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飛機的轟炸,物價飛漲。師生在半飢半飽的狀態下,在那樣艱苦的歲月裏,卻為中華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學家。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林、李振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今天的我們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裏上課,不用再忍飢挨餓。而有多少人又學會了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歷史,務實又浪漫,艱苦而又活潑,大師星布,浩篇充棟,可是聯想到他們在浩劫中四散,命運不一,心裏不免震撼,再聯想如今大學的氛圍和狀態,我們應該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卻浪費了最好的資源。

黑格爾曾説:一個民族,有一羣仰望星空的人,才會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優越環境下的大學生是怎麼了?是因為我們已不需要奮鬥了嗎?我想現在我們缺的是激情。在當時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西南聯大的學生們都滿腔愛國熱情,他們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們能堅忍不拔,他們能用汗水換來可喜的成績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學校環境。當時聯大的辦學理念是“適應社會,培養通才,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匯聚名師,培養精英”,正確的辦學理念是西南聯大辦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寬鬆的學習環境和嚴峻的教學要求也是西南聯大辦學的一大特點,西南聯大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以及淘汰制,重視基礎,強調課程要以基礎為重心,這使得學校立德氣氛十分濃厚。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西南聯大培養了大批人才。愛國是西南聯大的靈魂,是學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剛毅堅卓是它的校訓,更是抗日戰亂中的突出表現,敢為天下先是各位聯大學者共有的高貴。西南聯大,國難中誕生,苦難中堅守,是中國教育文化史上永遠的輝煌,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大學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聯大師生置任何困難困苦於不顧,教師為國振興而教,學生為抗日建國而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剛毅堅卓”的聯大精神支撐着他們,在強敵深入,風雨如晦的日子裏激情不減。

人們永遠不會知道當下的決定在未來看來是對還是錯,但是我相信,哪怕陳寅恪、樑思成、穆旦們知道了日後的結局,哪怕重新站在歷史的分叉口讓他們再次選擇,他們也一定不會做出有悖於正義與良善的選擇。

因為,他們必定會始終堅守大學之精神,恪守大師之風骨。

願大師之風骨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