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通用13篇)

校園2.06W

這首《鷓鴣天》,題下注明“代人賦”,説明詞中抒情主人公並非作者自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通用13篇)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1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温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譯文】

落日裏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註釋】

⑴鷓鴣天:小令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⑵晚日:夕陽。唐劉長卿《行營酬呂侍御》詩:“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⑶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唐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詩:“風吹新綠草牙拆,雨灑輕黃柳條濕。”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齊己《寄雙泉大師兄》詩:“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稜。”

⑸白頭:猶白髮。形容年老。《戰國策·韓策三》:“中國白頭遊敖之士,皆積智欲離 秦韓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⑺闌干:欄杆。闌。同“欄”。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這首詞寫於作者被彈劾解官後,是他在帶湖閒居時的作品。

【賞析】

“晚日寒鴉”,這是送人歸來後地眼中景。“晚日”地餘輝染紅天際,也染紅長亭古道和目之所極地一切,這是空間。夕陽愈來愈淡,夜幕即將降落,這是時間。而她送走地那位意中人,就在這空間、這時間中愈走愈遠了

“柳塘”之後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温柔”一詞。相對於嚴冬而言,初春地水顯得“温”,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説它“温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地感覺,而且表現了她地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藉我們地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雲影和四周地垂柳,又浮游着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地“温柔”了。

“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心緒何等低迴宛轉,筆致何等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後希望出現地結果。可如今呢?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於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沖決一切堤防地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着含蓄地。

“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後,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開始是望得見地,後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於十分相思地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温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附:閲讀

8.前人評該詞工於發端,請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4分)

9.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請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8.晚日寒鴉與柳塘新綠,是送走行人之後相繼入目的兩種景象。(1分)前者就離別説,故日而曰晚,鴉而曰寒,引起的內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後者就相聚的回憶與展望説,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內心感受是無限温柔。(1分)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1分)

9.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後,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1分)開始是望得見的,後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於十分相思的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1分)結句頻倚欄干不自由中的頻字,正與重字呼應。明知行人已走到遠山的那一邊,凝望已屬徒然;然而還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紅樓、頻倚欄干,其離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2

畫轂雕鞍狹路逢。

一聲腸斷繡簾中。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

車如流水馬游龍。

作者: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 仁守天聖二年(1024)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初任復州軍事推官。召試,授直史館。歷官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曾與歐陽修同修《新唐書》。與其兄庠齊名,時呼“小宋、大宋”。因其詞《玉樓春》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人稱紅杏尚書。為人喜奢侈,多遊宴。其詞多抒寫個人生活情懷,未擺脱晚唐五代豔麗舊習。但構思新穎,語言流麗,描寫生動,一些佳句流傳甚廣。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人輯有《宋景文集》;近人輯有《宋景文公集》;趙萬里輯有《宋景文公長短句》。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註釋:

①畫轂:彩車。

②心有靈犀一點通:謂兩心相通。靈犀:犀牛的角。

③蓬山:仙山,想象中的仙境。

賞析:

路上的意外相逢,使人意惹情牽。而伊人一去,蓬山萬里,音容隔阻。綿綿相思,何時能已!這首小詞以抒情為主。

上片回憶途中相逢,下片抒寫相思之情。柔情麗語,風流嫵媚,輕柔儇巧。《花菴詞選》:子京過繁台街,逢內家車子。中有褰簾者曰:“小宋也。”於京歸,遂作此詞。都下傳唱,達于禁中。仁宗知之,問內人第幾車子,何人呼小宋?有內人自陳:頃侍御宴,見宣翰林學士,左右內臣曰,小宋也。時在車子偶見之,呼一聲爾。上召子京從容語及。子京惶懼無地。上笑曰:蓬山不遠。因以內人賜之。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3

晏幾道《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2]

當年拚卻醉顏紅。[3]

舞低楊柳樓心月,[4]

歌盡桃花扇底風。[5]

從別後,憶相逢,[6]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7]

猶恐相逢是夢中。

作品賞析

【註釋】:

[1]此調取名於唐人鄭崳詩句“春遊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鍾:酒杯的美稱。

[3]拚卻:不惜,甘願。

[4]樓心:一作“樓頭”。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詞中“相逢”凡二見,前一指初逢,後一指重逢,其意有別。

[7]剩把:盡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剛):燈。

此詞表現的是一對戀人的“愛情三部曲”:初盟,別離,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筆於對方,一落墨於自身,既展現了二人初識時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見傾心、願託終身之際的曲折心態。“彩袖”,説明對方並非與自已門第相配的大家閨秀,而不過是侑酒於華宴的歌女。但此時伊人殷勤捧杯勸飲,卻不僅僅是履行侑酒之責,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屢犀的作者又何嘗不諳其意?為了報答她於已獨鍾的深情,他開懷暢飲,不惜一醉。這就寫出了感情的雙向交流。

“舞低楊柳”二句描寫歌舞場面,渲染歡樂氣氛,是對初識、亦即初盟時的情境的進一步勾畫。不徑言伊人舞姿曼妙,歌聲婉轉,而借時間的推移,從側面表現出其盡態極妍,是作者的獨出機杼之處。“舞低”句既點出了豔舞的持續之久,又將月升日沉的自然現象化為其動態效應。“歌頸句由暗示伊人輕搖紉扇,盡興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暫歌喉——扇底風盡,不正意味着歌喉暫歇?這種竟夜歌舞、通宵歡宴的情景,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對它歷久難忘,卻不僅僅是出於對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為那是他與伊人相識相戀的契機。這兩句造語精麗,發想新奇,於織濃綺華中別見韶秀之美,因而深為後代詞論家所推賞。

下片一筆躍至別後的相思,而將初盟以迄別離的種種情事盡皆略去,頗見剪裁之工。“從別後”二句點明初逢的場面是其別後懷念的主要內容。“幾回魂夢”句直訴魂牽夢瑩的相思情懷。“與君同”暗示不獨自已如此,對方亦複頻入夢境,想思無已,但夢中重逢的歡娛極其短暫,夢後獨處的悽愴卻格外深長。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夢,又怕入夢,乃至將夢作真、將真作夢。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猶恐”前後勾連,通過持燈反覆照看而猶難以釋然這一對眷戀至深的情侶久別重逢的那種驚喜交集、喜極轉憂的特殊心態。 唯其眷戀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將夢作真。

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評曰:“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豔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這當不是溢美之辭。當然,末二句也許受到杜甫詩“夜闌更秉獨,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雲陽館與韓紳宿別》)的啟發。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4

鷓鴣天

作者:黃庭堅

坐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1]。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2]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裏簪花[3]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4]。舞裙歌板[5]盡清歡[6]。黃花白髮相牽挽[7],付與時人冷眼看[8]。

【註釋】

[1]隱客:指隱居山野、不求功名的人。這裏指隱居不做官的眉山人史應之。這首詞是在酒席上史應之先做了一首詞後,作者為了應答而做的。泛指錢塘江北岸的山,這裏古時屬於吳國。

[2]放:使,讓。

[3]簪花:在頭上戴花。古代不單女子簪花,男子也可以簪花。

[4]且加餐:暫且就多多吃飯。

[5]歌板:古代唱歌時用來打拍子的樂器

[6]清歡:清雅閒適的歡樂,這裏指沒有官場中勾心鬥角的單純快樂。

[7]黃花:菊花。這句的意思是簪在頭上的金黃菊花與白髮相互纏繞。

[8]時人:指世俗中為名利趨炎附勢、隨潑逐流的人。這句的意思是,就讓那些世俗之人冷眼看我的狂態吧。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他的詞貼近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用詞前小序交代詞作寫作的時地情狀。他晚年兩次被流放到邊遠之地,任然傲岸不屈,許多詞都表現剛直倔強的個性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酒宴上贈答之作,通篇寫作者曠達疏狂的人生態度。起句寫菊花盛開,清晨時正生寒意,如此凜冽景象中,作者勸慰:人生便該有酒相伴,不要讓酒杯有片刻空的時候。之後便寫作者本身狂態:風雨中橫笛斜吹,酒醉後戴着花,連頭冠都倒了過來。下片寫此身商健康,便該多多吃飯享受人生,在歌舞聲中享盡全不同於官場的單純快樂。即使年歲漸長,白髮已生,也可以戴着菊花肆意縱情,不必管那些世俗之人的鄙夷冷眼。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5

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絕少議論。李清照的這首詠桂詞一反傳統,以議論入詞,又託物抒懷。詠物既不乏形象,議論也能充滿詩意,堪稱別開生面。“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上句重在賦“色”,兼及體性;下句重在詠懷,突出“香”字。據有關記載,桂樹花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它常生於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色黃而冠之以“輕”,再加上“暗淡”二字,説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穠豔嬌媚的顏色取悦於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靜的淑女,自有其獨特的動人風韻。令人愛慕不已。她又情懷疏淡,遠跡深山,惟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猶如一位隱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詠物,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羣花一筆盪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歎弗如。接着又從節令上着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説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説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陳與義在《清平樂·木犀》中説:“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於物。草間或以羣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脱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讚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羣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6

臉上殘霞酒半消,晚粧勻罷卻無聊。金泥小帳誰與共,銀字笙寒懶更調。人悄悄,漏迢迢,瑣窗虛度可憐宵。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荳蔻梢。

這是一首閨怨詞。以“寄情”標題,意為將閨中思戀之情寄與遠方。

上片刻畫閨中人形象。“臉上殘霞酒半消”這是描繪閨中人美麗的外貌。“酒半消”説明她還沒有完全從醉態中清醒過來,似醉非醉的臉上泛着淡淡紅霞一樣的光彩。她為什麼醉酒呢?自然是內心有愁怨,以酒解愁罷了。“晚粧勻罷卻無聊”這是從行動上深一層刻畫形象。酒醒了,閨中是何等寂寥,正象李清照所説:“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空閨獨守的日子真是難熬呵!只得坐在鏡前晚梳粧,來消磨時光。然而,梳粧後依舊是百無聊賴。“金泥”,用金色顏料描畫。歐陽修《南歌子》有“鳳髻金泥帶,龍文玉掌梳”句(頭上梳着鳳凰樣的髮髻,繫着金色顏料描畫的綵帶,插着游龍花紋的玉梳)。“銀字”,以銀作字,飾其音節。白居易《南園試小樂》有“高調管色吹銀字”句。這兩句是通過環境描寫更深一層刻畫閨中人形象,揭示其內心世界的愁怨。用金色顏料描畫的玲瓏小帳是這樣美觀華麗,但衾鳳冷,枕鴛孤,意中人不歸,這美麗的閨房歡樂在哪兒呢!獨守空房,哪有心思去調弄、吹奏刻着銀字調號的笙管,就讓它冷清清地擱在那兒吧!通過這樣的描寫,我們想見女主人不僅有美麗的外貌,而且多才多藝。然而她內心世界卻被愁怨充斥着。

下片從環境氣氛烘托和時間推移上形象地表現閨中人怨恨的深遠。“人悄悄,漏迢迢,瑣窗虛度可憐宵。”夜深人靜,計時的漏滴聲小,但在靜夜中卻格外清晰,象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一點一滴都傳到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的閨中人耳中,她就是這樣在瑣窗朱户中將可愛的良宵虛度(“瑣窗”,小巧玲瓏之窗)。這是以聲託靜渲染閨中的清冷、闃寂。“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荳蔻梢。”她心中的怨恨就象窗前那淡紅色丁香花一樣,一簇一簇地鬱結在一起,從未消散過。而青春的歲月,美好的年華,就在那荳蔻花開花謝之中悄悄地流逝了!結句以流水對出現,“一從”、“幾度”,“恨滿”、“春深”連用,不僅在時間上將今宵與往昔聯繫起來,乍遠乍近,舒捲自如,且進一步形象地描繪了女主人的生活環境,將無形的愁怨和歲月消逝變為有形。“滿”是空間結體上説明怨恨之多;“深”是從時間深遠中説明恨之綿長。這種以寫景結句,正象秦觀《千秋歲》“飛紅萬點愁如海”一樣,達到情景雙繪的效果。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7

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這首記夢詞,作於寧宗慶元三年元宵節,題目是《元夕有所夢》。

本詞以倒敍開始,先敍夢醒之後的無限悵觸。肥水源出合肥,點明兩人相愛地點。詞人悵恨的是當初不該彼此鍾情,因為情愫一經種下,就如水流之無有盡期,戀情亦是沒有已時,即使分別以後,也是相互懷念,無時或忘。詞意至此轉入夢境,“夢中”兩句,寫詞人日有所思,夜間便有所夢,但夢裏的她卻似隱若現,迷離朦朧,還不及畫中人那樣真切分明。可惜的是就連這樣飄忽不定的夢,也很快被幾聲鳥啼驚破了。這裏寫夢中相會,不作正面敍述描繪,而是隱約其詞,欲説還休。

作者寫本詞時已四十多歲,開始進入老境;世途的艱難,使他歎息“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淒涼。”二十多年前的戀情,到如今只能引起無限悲思:“少年情事老來悲。”“春未綠”兩句點出,目前的淒涼況味,使他深感綠滿大地的芳春尚未來到,而自身卻已鬢髮蒼蒼,徒傷老大。兩人一別多年,只有在夢中能夠小會片刻:“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江梅引》)有時就連在夢中也見不到伊人,使他更深繫念:“今夜夢中無覓處,漫徘徊,寒侵被。”(同上)

“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句話耐人尋思,別離本來只令人悲:“悲莫悲兮生別離”(《楚辭·九歌》)。“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周邦彥《蝶戀花》)。但分別時間一久,其感覺就與初別不同,是由表露轉為內藴,敏鋭變成遲鈍,此所謂“不成悲”也。但“不成悲”不等於不悲,相反的是別愈久則愛愈深,而悲也愈甚了。詞人在同時所作《鷓鴣天》題為《元夕不出》的詞中寫道:

憶昨天街預賞時,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歡遊夕,卻怕春寒自掩扉。

簾寂寂,月低低,舊情唯有絳都詞。芙蓉影暗三更後,卧聽鄰娃笑語歸。

這首詞可以作為“誰教”兩句的註腳,每當那個令人惆悵的日子──元宵燈節到來之時,人們都上街歡遊賞燈,而他卻偏偏觸景傷情,閉户不出。“誰教”是設問,試想兩人各處天之一涯,每年此時,紅蓮明燈雖粲然如昔日,而彼此卻都已歷盡滄桑,追憶起當年歡聚的“舊情”,怎不教人黯然神傷!這種由於長別離而引起的長相思,究竟是誰所造成的,又有誰能理解呢?只有兩人各自去細細體味了。

總的説來,兩首詞都是寫夢境,只是前者勾勒清晰,想象豐富,後者情調幽暗迷惘,低徊留連。關於夢醒後的描寫,前者採用淡筆,以自然之物襯托出內心衷情;後者運用濃墨,借燈節歡樂反跌出淪落之悲。此外並通過補敍、倒敍、襯托、渲染、追憶、想象,使這首字數不多的小詞容納了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心理活動,還能開拓詞境,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而作者的相思之意,也就象夢幻般地縈繞在人們的心上。這大概就是白石戀情詞最值得稱道的特色吧!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8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註釋

①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峯顯現出來。

②翻空:飛翔在空中。

③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簡析

正宜從身披斜陽,杖藜徐步於村舍古城間的遷謫之客心上體會。遠處有明麗的山巒,聳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巔;近處則秀竹叢叢,遮隱了村舍院牆。移步間秋草衰黃、蟬聲喧亂,然後欣喜地發現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飛水天的白鳥之影,聞映照綠漣的紅荷幽香……濃淡相襯的着色,動靜相對的勾勒,給畫面帶來了何其支人的韻致!流連在其中的詞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曠閒。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鬱葱葱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在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在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説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遊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遊賞時所見村景,接着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悦。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敍,讀來婉轉藴藉,回味無窮。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9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讚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僅此一篇。它與《攤破浣溪沙》同為作者與丈夫居住青州時的作品。

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豔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説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

“情疏跡遠只香留。”這種樹多生於深山中,宋之問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李白詩:“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所以對人來説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為,淺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於桂花來説,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温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一流的名花,顏色淡一點又有什麼要緊呢?

上片圍繞“色”與“香”的矛盾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生動地表現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對於“花”這個具體的審美對象來説,“色”屬於外在美的範疇,“味”屬於內在美的範疇,作者以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見作者對於內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一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麗,儀態萬千。但是,面對着“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後,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着“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於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説:“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説,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僅此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後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温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郁的芳香吧?最後,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係,她以非凡的藝術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屈原的當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10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乾”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鬱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湧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説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説:“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説:“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着追求,並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餘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繫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裏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複詞。由於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説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説離別並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嚥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於人們心中、存在於人事鬥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於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並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並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後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裏”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説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11

搭柳闌干倚佇頻。

杏簾胡蝶繡牀春。

十年花骨東風淚,

幾點螺香素壁塵。

簫外月,夢中雲。

秦樓楚殿可憐身。

新愁換盡風流性,

偏恨鴛鴦不念人。

作者:

史達祖生卒年不詳。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他的詞,長於詠物描寫,用筆細膩纖巧,頗為傳神。

註釋:

①佇:久立,盼望。 頻:屢次,多次。

賞析:

這首閨情詞,上片寫憑欄佇望情景。搭柳欄干,杏簾蝴蝶,樓頭佇望,淚灑東風。下片寫對景懷人,不勝今昔之感。簫外月,夢中雲,回想昔日秦樓楚殿,今日卻“換盡風流”。結句“偏恨鴛鴦不念人”,愁緒纏綿,餘韻不盡。全詞和婉工巧,綺麗動目。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花骨”二字頗新,惟《梅溪集》中兩用之。“東風”句較《萬年歡》調“愁沁花骨”尤為悽豔欲絕。吟此兩句,如聞“落葉哀蟬”之歌。昔人詠鴛鴦者,或羨其雙飛,或願為同命,此獨言其不復念人,但既言“換盡風流”,則綺習剗除,願歸枯衲,安用恨為!恨耶情耶?殆自問亦莫辨也。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12

鷓鴣天

作者: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譯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裏柔軟的桑條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

東鄰蠶種已生些-東頭鄰居的蠶種已經孵化出一些小蠶了。

平岡細草鳴黃犢-平坦的山坡上,黃毛小牛在那裏吃草,不時發出叫聲。

斜日寒林點暮鴉-夕陽照在帶有寒意的樹林上,投宿的烏鴉又點綴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這裏也有掛旗賣酒的小酒店。青旗:賣酒的招牌。

愁風雨-害怕風雨吹打。

春在溪頭薺菜花-白色的薺菜花開滿溪頭,大好的春光就在這裏

賞析

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裏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以判斷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鷓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絕句,只是平鋪直敍地在寫景物。

鷓鴣天的下半片最難寫,由於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因此下半片對於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係。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寫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裏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裏。“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的一個訣竅。儘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緻,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絕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裏所説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裏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託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説出來。辛詞凡是説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裏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台近》裏的“怕上層樓,十日九日有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裏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歎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從此,讀者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説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了。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託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説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説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裏含蓄是什麼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麼意思。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賞析 篇13

《鷓鴣天》

周紫芝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賞析

孫競稱周紫芝的《竹坡詞》清麗婉曲。這首《鷓鴣天》可以安得上這個評語。詞中以今昔對比、悲喜交雜、委婉曲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上片首兩句寫室內一燈熒熒,燈油將盡而燈光轉為暗紅,雖説是乍涼天氣未寒時,但那悽清的氣氛已充溢在畫屏幃幕之間。這裏從詞人的視覺轉到身上的感覺,將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況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此係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温詞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這首詞亦復如此。這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謂葉葉聲聲是別離,與歐陽修的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玉樓春》)異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對聲音的反應表達由此構成的心理影響。那空階滴到明和葉葉聲聲是別離,同樣都是為了更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

換頭調寶瑟三句展開回憶,猶記當年兩人相對而坐,伊人輕輕調弄絃索,自己則撥動着金猊爐中的香灰。兩人低聲唱起那首鷓鴣詞,樂聲悦耳,歌聲賞心;這恐怕是聚首期間最難忘的一幕了。聯繫着這段美妙往事的紐帶是這支鷓鴣詞,仍然是音響,不過這是回憶中的歌聲和樂曲聲,並非現實中的秋雨聲。下片回憶中的歡樂之音與上片離別後的淒涼雨聲,構成昔歡今悲的鮮明對照,真是裊裊餘音只能引起悠悠長恨了。

結末如今兩句,是使詞意轉折而又深化的着力之筆。如今兩字,由那時折回眼前。那時同唱小調,如今卻獨居西樓,唯聞風聲蕭蕭,雨聲滴滴;不聽清歌也淚垂,以未定語氣呼應上片末句,顯示了詞人心頭的波濤起伏;自從別離以後,經常聞歌而引起懷人的傷感,記憶中的美妙歌聲無時不縈迴耳際,而在今夜那風雨悽悽、萬葉千聲皆是恨的情況下,即使不聽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淚下而不能自止了。這裏轉折詞意,也是為深化詞意,暗示出從曲終人不見、聞歌倍懷人到不聽清歌亦傷神的內心感情變化,以懸念方式道出對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