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優選】菊花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2.96W

菊花原文及賞析1

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原文:

【優選】菊花原文及賞析15篇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裏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

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徵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註釋

①江華,在湖南省西南部,今為瑤族自治縣。康熙十八年(1679),張見陽令江華縣,作者填此以送。

②愁絕二句:意謂見陽將赴任到遙遠的江華,此刻送行為之生愁添恨,而天色也彷彿變得晦暗迷濛了。愁絕,極度的憂愁。易∶改變。鷓鴣聲裏,借指見陽將去的江華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且鷓鴣聲亦含有惜別之意。

③渺渺三句: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之句,謂見陽將去之江華,也正是秋色淒涼,令人惆悵。渺渺:遙遠。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④折殘二句:意謂在送別見陽之時依依難捨,楊柳折斷了無數次,本應趁着長亭離宴上的'笛聲作別,卻仍不忍分手離去。吹度,猶吹送。

⑤徵鴻:徵雁,大雁秋來南飛,春來北往,但詩詞中多指南飛之雁。

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賞析

送別總是令人傷感的,故詩詞中舉凡送別題材的作品也總是傷離怨別者居多。本篇亦為送別之作,其感傷之情也是瀉灑滿紙。唯其作法別見特色,即用筆有虛有實,上片出之以虛,是寫想象之景,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悽清之景;下片是實筆出之,寫此時此地之景。一虛一實,輕靈而不失深婉,將送別、惜別的深摯情意表達得盡致淋漓。

菊花原文及賞析2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盡借 一作:借人)

譯文

老舊園子裏的小路旁已經長出了幽幽的花叢,一夜之間白霜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只能藉着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註釋

故園:古舊的林苑,也借指故鄉。

三徑:借指歸隱者的家園。

幽叢:幽幽的花叢,這裏指菊花。

玄露:這裏指霜。

籬落:即籬笆。柳宗元《田家》籬落隔煙火,農談四鄰夕。

賞析

這是一首託物寄興的詩,沒有什麼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並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於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並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麼突然,所以頷聯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後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

後兩句是詩人的託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裏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徵,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菊花原文及賞析3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裏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着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着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註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賞析

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脱俗的隱逸者之象徵。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佈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捨了。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讚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藴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説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菊花原文及賞析4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裏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

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徵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翻譯

世間別離最無奈,總到離別時,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氣相投,此一別,好時光將少。我是多麼不情願,與你在日暮黃昏中告別,此時此刻的心情,想必我們彼此明瞭。

楊柳折了無數,仍道不出珍重,笛聲陣陣,扣人心絃。你終究還是成為落日中的遠影,我駐足難移,惟願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

註釋

愁絕:極度的憂愁。

易:改變。鷓鴣聲裏,借指見陽將去的江華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

渺渺:遙遠。

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吹度:吹送。

徵鴻:徵雁,大雁秋來南飛,春來北往,但詩詞中多指南飛之雁。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納蘭容若的好友張純修(號見陽)離京赴任湖南江華縣,容若作此詞以送別。

賞析

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悽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彷彿知道容若內心的'悽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裏住”,“鷓鴣聲裏”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

下片接着寫送別之情,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可是離別總是要面對的,容若只得化悲痛為安慰,對自己説,朋友不過是遠去,來日方長,總有見面的一天。“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催度。”話雖如此,依然是捨不得離開,不知道送過了多少路程,不知道走過了多少亭子,就是捨不得説分手。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自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不能將朋友送到他要去的地方。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傳統,而“折殘”二字道盡了分離時的難捨難分。但是友人這一路上是否安全,他依然擔心。正巧頭頂上盤旋幾隻大雁,那就讓大雁為自己護送友人,一路南下。詞人巧設“徵鴻”來陪伴友人南下,以解其路途的寂寞,亦隱隱表現出對友人的關懷。情感的真摯到最後陡然升起,友人之間的情誼無須再多説,彼此心意瞭然。

一般人描寫送別,總是從眼下的依依惜別講起,但容若另闢蹊徑,直接描寫旅途中的各種蕭瑟意象,彷彿已經親眼見劍一般。到了下片才拉回現實,説到當下正在長亭餞別,在笛聲中送好友踏上征途。白己不能隨好友例土,只有大邊的兒只孤雁,陪伴好友向着一路向南。

菊花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翻譯

從古到今人間都是“腐臭場”,只有酒是香的。自從隱居在雲煙畔,每天都過的閒適瀟灑。

重陽時節,呼朋喚友共享美麗秋色,只這菊花竟還未開放。看來要想菊花開的熱烈絢爛,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

註釋

雲煙畔: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

黃花:菊花。

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

賞析

辛棄疾的詞,大多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後,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幹,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閒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説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彷彿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醜惡之後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苟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於《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醜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於它的味,而在於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説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雲煙畔”,指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裏依山臨水,雲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閒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閒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敍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慾遠務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後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説:“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説:“一種濃華別樣粧,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豔,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説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讚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讚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菊花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題菊花

朝代:唐朝

作者: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秋天颯颯的西風中院內開滿了菊花。蝴蝶早已隨夏日遠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風裏孤芳自賞。如果有一天我當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麼一定要讓這美麗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樣開在春天裏。

註釋

⑴颯颯:形容風聲。

⑵蕊:花心兒。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説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⑷報:告訴,告知,這裏有命令的意思。

賞析: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裏説這首詩作於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當作於黃巢年青時,發動起義之前。

菊花原文及賞析7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着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着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註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鑑賞】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佈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捨了。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讚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藴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説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菊花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重陽後菊花二首

范成大〔宋代〕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過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詩客斷知聞。

恰如退士垂車後,勢利交親不到門。

 譯文:

重陽後菊花雖然還帶着濕露,鮮嫩可愛,但已經無人來賞。與重陽前比並沒有差異,還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沒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賞花,只知道看重陽節那一天的菊花。

過了重陽登高節之後,菊花還是很新嫩的`,但所謂的酒徒與詩客”,都沒有聲息了,不再來賞菊花了。這就好像當官的人辭官之後,親朋故友都不再到門探訪一樣。

註釋:

東籬:化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因陶淵明詩意而後人藉以特指菊花栽種之地。金靨(yè):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臉,其實是詩人的化用,實意是形容菊花,這一用法宋朝尤為常見。退士:退休之官員。垂車:猶“懸車”,以懸掛車子表示不再當官上朝。

賞析:

第一首,起句先寫重陽後的菊花無人觀賞。“寂寞”,無人到來;“東籬”,特指菊花栽種之地;“濕露華”,菊花帶着濕露,猶鮮嫩可愛。後三字與前二字對照,以見無人見賞的可惜,七字之中,自為比照,詞意充實。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與重陽前比較,進一步比照。“依前”,不異重陽之前;“金靨”,形容金黃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獨照泥沙,有傷歎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兒女”指世俗之人;説他們沒有超脱的情趣,即“無高韻”,所以只能應着節日故事,“看重陽一日”之“花”,實際上意在求福求壽,不解賞花。此詩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寫過了重陽“登高節”後,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寫“酒徒”與所謂的“詩客”,都沒有聲息了,不再來賞菊花了。第三四句説菊花在節日與節後受人們的不同對待,恰好像當官的人辭官之後,“親交”都不再“到門”探訪一樣。范成大做過大官,這時“致仕”家居,大概也嘗過世人這種冷淡的況味,故見重陽後的菊花有感而一發之。這首詩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勢利”。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菊花原文及賞析9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着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再無花可賞。

註釋

秋叢:指叢叢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遍繞:環繞一遍。

籬(lí):籬笆。

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盡:完。

更(gèng):再。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麼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了詩人賞菊時悠閒的情態。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裏行間充滿了喜悦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瞭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跌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此詩於公元796年(唐元和二年)作於長安。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菊花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裏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

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徵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譯文

世間別離最無奈,總到離別時,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中相投,此一別,好時光將少。我是多麼不情願,與你在日暮黃昏中告別,此時此刻的心情,想必我們彼此明瞭。

楊柳折了無數,仍道不出珍重,笛聲陣陣,扣人心絃。你終究還是成為自日中的遠影,我駐足難移,惟願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

賞析:

送別總是令人傷感的,故詩詞中舉凡送別題材的.作品也總是傷離怨別者居多。本篇亦為送別之作,其感傷之情也是瀉灑滿紙。唯其作法別見特色,即用筆有虛有實,上片出之以虛,是寫想象之景,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悽清之景;下片是實筆出之,寫此時此地之景。一虛一實,輕靈而不失深婉,將送別、惜別的深摯情意表達得盡致淋漓。

菊花原文及賞析11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原文: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着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着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註釋

⑴秋叢:指叢叢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⑷遍繞:環繞一遍。

⑸籬(lí):籬笆。

⑹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⑺盡:完。

⑻更(gèng):再。

1、 雅瑟.《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xx:327-328頁

賞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脱俗的隱逸者之象徵。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麼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了詩人賞菊時悠閒的情態。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裏行間充滿了喜悦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三四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瞭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捨了。詩人從菊花凋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愛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後凋零的堅強品格的讚美之情。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讚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是這種寫作手法,寓有深意。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藴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説盡,留下了想象空間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菊花原文及賞析12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古詩簡介

《題菊花》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創作的一首詩,載於《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三。此詩採用比興手法,託物言志,抒發了作者力圖主宰社會的豪邁思想。其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它展開了充滿浪漫主義激情的大膽想象:一旦自己成為青帝(春神)就要讓菊花與桃花在大好春光中開放,讓菊花也同樣享受到蕊暖香濃蜂蝶繞叢的歡樂。這種對不公正“天道”的大膽否定和對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熱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詩人超越封建文人價值觀念的遠見卓識和勇於掌握、改變自身命運的雄偉膽略。

翻譯/譯文

譯文

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

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

註釋

⑴颯颯:形容風聲。

⑵蕊:花心兒。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説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⑷報:告訴,告知,這裏有命令的意思。

賞析/鑑賞

鑑賞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脱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西風”點明節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説“栽”而不説“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不同於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脱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説“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徵,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中,菊花似乎帶着寒意,散發着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採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別於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展,揭示環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統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於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裏。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民平等思想。

這裏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着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詩的作者説:“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但它並不流於粗豪,仍不失含藴。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創作背景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裏説這首詩作於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當作於黃巢年青時,發動起義之前。

菊花原文及賞析13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惟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譯文

官場腐朽,人人掩鼻而過,自古以來只有酒是香的。自從隱居在惟煙畔,生活瀟灑、閒適,每天都欣賞歌舞,好不自在。

叫上夥伴,一起來欣賞秋光。重陽節快要到了,菊花還不盛開,是因為何事要避開重陽節嗎?看來要想菊花開的熱烈絢爛,還要等待一陣秋風,等待一夜霜寒。

註釋

惟煙畔: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

黃花:菊花。

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

 賞析

稼軒詞,大多都借景抒情、以物言志,這首詞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後,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幹,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閒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説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彷彿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醜惡之後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苟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於《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醜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於它的味,而在於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説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從來住惟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惟煙畔”,指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裏依山臨水,惟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閒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閒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敍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慾遠務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後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説:“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説:“一種濃華別樣粧,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豔,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説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讚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讚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菊花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菊花

[唐代]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裏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潤嬌豔的黃色。

菊花曾在隱士陶淵明東籬的邊上展現麗色,在羅含的庭院裏吐露芬芳。

菊花能夠承受寒涼的秋露,可是卻害怕夕陽的來臨。

我願浸在金鸚鵡杯中,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註釋

融融:光潤的樣子。

冶冶:豔麗的樣子。

陶令:指陶淵明,因其主彭澤縣做過縣令,故稱陶令。

羅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長,號富和,東晉桂陽郡耒陽(今湖南未陽市)人。博學能文,不慕榮利,編葦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謝尚贊為“湘中之琳琅”。桓温稱之為“江左之秀”。官至散騎廷尉。年老辭官歸裏,比及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時人以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當。

重露:指寒涼的秋露。

怯:膽怯、擔心。

殘:一作“斜”。

金鸚鵡:金制的狀如鸚鵡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華的廳堂,喻朝廷。升:擺進。

賞析:

〈菊花〉詩的末聯“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與本詩末聯所抒發的感概,可以説同中有異。在〈菊花〉詩中,筆者曾經説到,李商隱對於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覺無望,卻想到自我毀滅,成為菊花酒,這樣便可以浮在用黃金鑄成的鸚鵡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這種感情,雖嫌激烈,卻畢竟帶有升上殿堂的願望。到本詩,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塢、微香、涓涓淚、寒雁、暮蟬、細路獨來、清尊相伴,一片歎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氣也沒有了。其殆晚年的自歎之作歟!

除了末聯,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與〈野菊〉的筆法相類,只是後者的描述更為抽象,以作者的觀感為主。五、六寫凋零遲暮,亦與「已悲節物同寒雁」的情感相類。末聯則可見上述的分析,筆者對於此文有二點看法:首先,説李商隱「自我毀滅」實是見仁見智,我們也可以解讀為一種昇華,成為菊花酒是需要釀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華,所以〈菊花〉詩的情感的確比〈野菊〉來得積極一點。再者,李商隱儘管歎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會變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詩中的苦竹、椒塢、微香,與〈菊花〉詩的陶令、羅含同樣有賢才的涵意,都是詩人對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們從〈菊花〉、〈野菊〉、〈臨發崇讓宅紫微〉三首詩中,可以看到李商隱處在不同時空之下的感歎,但是也可以見到李商隱始終如一的態度,詩人的自尊心不曾稍減。最後,筆者以為選用〈菊花〉詩對照〈野菊〉,較另二首詩作更適合,既可以擺脱附會史事的牽強,亦可於寫作技巧、用詞遣字、情感強度作同中有異的比較。

屈復曰:「通首不出題,亦是大病。」則是正好説明了〈野菊〉為何較〈錦瑟〉的詩旨來得明確,〈野菊〉一詩雖未有任何「菊」字,對於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縱觀全詩句意,則句句不離菊,首聯寫菊的生長環境和形態,頷聯寫詩人愛菊、憐菊之心,頸聯寫詩人憶起當年賞菊之樂,末聯寫菊未被種植在宮中的遺憾。同樣,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題,因此都顯得詩意十分單純,也令人有思想範圍狹窄的感覺。就寫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塢,多層次意象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與省字的簡明精確,李商隱用字遣詞可謂匠心獨運。然而詩旨卻完全圍繞在懷才不遇的自憐情緒中打轉,看多了李商隱這類為數不少的作品,真會讓人懷念起李白的豪邁瀟灑、杜甫的憂國憂民。(鄧中龍分析)

菊花原文及賞析15

菊花

唐寅〔明代〕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盡借一作:借人)

賞析

這是一首託物寄興的詩,沒有什麼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並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於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並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麼突然,所以頷聯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後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

後兩句是詩人的託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裏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徵,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