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0篇

校園7.65K

讀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0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瓦爾登湖》的文字是晦澀的,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爾登湖》的文字又是淺顯的,只要我們足夠安靜地去閲讀和體會,只要我們能夠放下世俗的偏見。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是的,即便是我們有幸身處瓦爾登湖邊,而心靈卻遠在千里之外,也很難感受到瓦爾登湖的美,也很難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實際上,我們並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説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義,而每個人探索的過程並無一致,因而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每一個人的別樣的人生。

《瓦爾登湖》讀後感2

讀《瓦爾登湖》,大概是6年前,當時讀完沒有,我記不清了,原因是從小我就喜歡這本書,但是之前沒有見到書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淵明和顧城,還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養,敬佩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勇氣,我沒有那樣的勇氣,是因為我後悔少年時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這個世界上走在人間的精靈,有愛有情有血性,他人看來:我是一個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幾個月不洗,用朋友的話説,另外一個朋友換女朋友比我換衣服還勤快。其實我的內心,我是熱愛生活的,熱愛比洗衣服更重要的這個世界,不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無情,而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瞬間之美,感謝我這30年來遇見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教會我很多,我感謝我能生在這樣一個時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我還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爾登湖》。希望到60歲之後,我心中還有瓦爾登湖,還有我的恩師,還沒有被世界同化,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熱愛我所認識的這個功利的世界。

心疼顧城的死,如此萬人敬仰的才子,就這樣走了,有人説,因為愛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遺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經想過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沒有才氣,也不會寫詩,死了就死了,什麼也沒有,我想成為一個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愛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覺得我應該做的事。悄悄地讀顧城的詩,走過了我最艱難的求學生涯,走進了社會,還保存了我的壞脾氣,不尊重師友,説話不注意場合,慢慢磨吧!做個圓人,眷顧大局,有社會責任感,走自己的路,到達心中的瓦爾登湖,我現在想,顧先生應該到了他的《瓦爾登湖》了吧!但願我也有如願的一天,也祝願所有的人如願。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樣孤獨的離開人間,但如今,生死見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樣的離去,親人會傷心,或許我的朋友也會傷心吧!其實,沒有一個人傷心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無欠無憾,但是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罪惡感太嚴重,要還情債,欠親人的養育之恩,欠同學的成長之恩,欠同事的圓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師的教導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有時候我覺得我看見什麼,我覺得他是什麼,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也只有接受,認清自己,認清世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你,認識自己,《沒有你,萬般精彩皆枉然》。

愛,請深愛;不愛,就悄悄地離開。不用絕情,不用無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功利,無慾無求,做一個乾乾淨淨的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要用對比的心態去看待世界,也不要用認命的情感來安慰自己,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個挑戰,活到老,學到了,活一天,就常常抬頭看看天,烏雲密佈,陽光燦爛,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每一次,都是一道風景,看淡每一次遇見的風景,但是不要看重每一次得到的利益,心如止水,安神的睡去吧!攀比是個壞習慣,做一個常人,普通的肉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求知慾越少,功利心越少,但是認識世界是必須的,五雄爭霸也是必需的,如何權衡,用瓦爾登湖的心來權衡吧!一個人在叢林裏,現在,我們何嘗不是一個人在世上,心和自己的心交流,夜深人靜,高枕常思己過,休管他人瓦上霜,做自己瓦爾登湖的夢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不太好讀的原因,我覺得李繼宏在翻譯這本書時,寫的序中的解釋很好。首先是梭羅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典籍,缺少足夠的古典學知識的讀者很難領略,其次是書中出現了許多植物和動物,如果沒有一定的博物學基礎,那麼聯想出的畫面絕對是不夠完整的。最後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設和推斷都是建立在超驗主義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讀過其他相關作品,讀這個就很難從超驗主義的層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

另外我覺得讀這個之前也應該對於當時美國的文化,個人主義,還有梭羅的生活有一定的瞭解。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用我們最集中的精力,平復心情直至內心坦坦蕩蕩,以一種心無雜念,心如止水的沉靜去閲讀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質樸的語言,美麗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學。

梭羅的這種生活似乎跟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有幾分相似。但梭羅和陶淵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羅到瓦爾登湖去,並非想去做永久‘返歸自然’的隱士,而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現之一”。

當代散文家趙豐在《想象梭羅》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區別,他這樣的寫道:“他真的想做隱士嗎?為何不到人煙罕至的更遙遠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羅是一個思想家,而非陶淵明般的隱士。陶淵明構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樂,而梭羅呢?他卻是通過獨居來解析人類的心靈。他的清靜和陶淵明的清靜有着本質的區別。”是的,這兩份悠然或恬靜是不一樣的。而梭羅更叫我着迷。迴歸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窺到了自然的堂奧,好像在笑,笑我們芸芸眾生。

梭羅致力於把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變成藝術性的,一種審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穫,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着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他説:“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他是從審美體驗中獲得真理和倫理。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實際上《瓦爾登湖》裏的瓦爾登湖是另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温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裏。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脱。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着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而梭羅則數着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當夜幕籠罩大地,遠處燈光依稀,閃爍在建築工地,我的心靈也隨之漸漸超凡脱俗於喧囂的世俗,迴歸於一片沉寂。無論白天的事物多麼紛繁難解,它們都會沉積,鋪在瓦爾登湖之底。每個人心底都可以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爾登湖》帶給我的是這種心境,一種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將實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爾登湖》不是小説,沒有故事情節,有的是自然的事實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細細思讀,理解出自己的哲學體系。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凝結了作者的感悟與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樣。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美好,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脱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擺脱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説,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這裏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説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

限於人生閲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説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內容。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不過理解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閲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寫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因為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可以是富有,勞動可以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可以是高尚,聰明可以是愚蠢,購買可以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可以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峯。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一書記錄了梭羅獨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間的情形,鉅細無遺的記錄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建造木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的點點滴滴。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用與眾不同的眼光進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書中變現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值得我們思考。

這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鉅著初讀起來也許不知所云,就像序裏所説: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時候才能讀的書,心不能靜,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淺閲讀成為一種時尚,很少有人會再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所以這樣一本書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也能磨練人的心性。就像在這浮華世界裏的一杯香茗,讓人放慢腳步,放鬆急躁的心靈,重新體味生活中該有的那份寧靜。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 ,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7

26個月的時間,不僅隔着文明與原始的距離,還橫亙了平靜與喧囂的對話。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隱居在他自己親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般的閒適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説:來到這片樹林僅僅是因為自己想過一種靜靜省察的生活,有時間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閲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説,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説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8

在珍愛自然中善待生活——《瓦爾登湖》讀後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

《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靜靜地走進《瓦爾登湖》,我跟隨着梭羅漫步林中,聆聽自然的天籟之聲沉思冥想:羣山葱葱,曲徑幽深,山湖靜寂,紫霧騰騰,我好像到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雲獨去,月澄無影,湖畔的樹木也靜靜地佇立,這彷彿是“月出皎兮,楊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螢飛舞,不知名的'昆蟲的吟唱,天空中偶爾留下幾聲鳥鳴,在蒼涼的月色下卻有幾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幾縷“微風吹解帶,山月聽彈琴”的古韻,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給人以無限地遐想,

梭羅説:“我驀然覺得能和大自然相依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這樣的自然之美早已離我們很遠很遠…遙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當然,也許是對天地萬物的無所知,但他們生活的簡樸,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們總在順應自然,而不想改變自然,因此才給我們留下豐富寶貴的資源,多樣化的物種,良好的生態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梭羅在書中説:“湖邊,羣山聳立,從這個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馳,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僅使近景猶如仙山瓊閣,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條灑脱明快的輪廓線。湖的邊緣沒有任何造作或遺珠之憾,沒有那種斧鉞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邊開墾的耕地,大自然在這裏編織出一幅揮灑自如的織錦”。

正因為沒有過多的開發,自然的美才會如此呈現,才會如此清新、飄逸。如今的世界嘈雜多變,生存的危機感、緊迫感給人帶來無限的焦慮,帶來的是一張張匆忙而麻木的臉,人心也變得越來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過繁華而喧囂的城市,看紛紜而熱鬧的人羣,我們是否還能靜下心來,留一點時間去傾聽大自然的吟唱,去觀賞大自然的美景,去領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脈動,從而得到慰藉和薰陶,讓自己的人生更飄逸和灑脱呢?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説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後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於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為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説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説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脱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為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己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紮穩打地生存,生活並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於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後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説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覆唸誦着。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己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着一樣的軌跡,過着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並願意勇敢地去為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為自己的主人,於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為何不為自己而活,為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為碌碌餘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為,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為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説,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該是最好的需要。那麼,我説,瓦爾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器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裏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着美麗自然,指導着簡單生活,討伐着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卻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記裏。《吠陀經》裏説道,一切知,具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光裏反應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在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裏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試問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淘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是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裏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為它的靈魂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説還休。

一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吹這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罪惡枝椏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裏,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