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歸類

校園1.39W

一、應掌握的基礎知識: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歸類

1、文學常識:

①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中篇小説《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説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處女作《冬青樹》,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芸窗夜讀》等。短篇小説集《燭心》、《城南舊事》等。長篇小説《春風》、《曉雲》、等。

③安徒生,丹麥童話作家,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醜小鴨》、《夜鶯》等。

④普希金,俄國偉大詩人,是俄國文學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詞的讀音和字形。

確鑿zá 菜畦 qí 積攢 zǎn 攢一起cuán 收斂liǎn 腦髓nǎ suí 鑑賞iàn 蟬蜕 tuì 驪歌lí

花圃pǔ 木屐ī 環謁è 淹沒ó 訕笑 shàn 嫉妒ì 人跡罕至 hǎn 人聲鼎沸 dǐng 雞毛撣子 dǎn 來勢洶洶 xiōng 恭恭敬敬gōng 興高采烈liè 荒草萋萋 qī 泯然眾人 ǐn 陽光普照 pǔ 不期而遇qī

3、課文內容把握

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全文前後兩部分內容“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新鮮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樂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兒落了》採用插敍手法,通過回憶父親逼“我”上學,到學校給“我”送衣服,愛花,鼓勵“我”獨自去寄錢等往事,刻畫了一個嚴厲而又慈愛的父親形象,表現了父親對女兒急切的期盼:希望女兒儘快的堅強成熟起來,而“我”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醜小鴨》通過講述一隻處處受排擠、受打擊的醜小鴨,因為夢想,不沉淪,始終不屈的奮鬥,最終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的故事。告訴人們:只要信念堅定,堅持自己美麗的夢想,並且堅持不懈的奮鬥,你我都能實現這個夢想,成為一隻“天鵝”。實質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堅強,要有美的追求和嚮往。

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對一位少女真誠的勸慰,表達了詩人相信未來定會更加美好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首這裏抒情詩。

⑤《未選擇的路》同樣是一首這裏抒情詩,表明了詩人不畏辛勞的追求事業的人生態度;對已選擇、已走過的路堅定不移和無所追悔。

⑥《傷仲永》一文借事説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説明一個人天資聰明不足為奇,沒有後天的教育和勤奮學習,“天資聰明”的人也只能成為眾人。

二、《傷仲永》知識點提示: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6、稍稍賓客其父 把……當作賓客

7、父利其然也 認為……有利可圖

8、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謁:拜訪

9、不使學 使:讓

10、不能稱前時之聞 相當

11、泯然眾人矣 完全

12、賢於材人遠矣 比

13、則其受於者不至也 承受

14、傷仲永 哀傷、歎息

15、養父母 贍養

16、或以錢幣乞之 有人

17、從先人還家 跟從

18、卒之為眾人 卒:最終

19、如此之賢也 (有)才能

20、固眾人 本來

21、即書詩四句 寫

22、傳一鄉秀才觀之 全

6、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以前的名聲相稱。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地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三)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天資聰慧“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第二階段: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2、“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又指什麼?指人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怎樣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作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4、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不與作者觀點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練習説明

一 仔細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説,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王子(王安石自稱)曰:仲永之通悟(通達聰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其(他的)受之天(天賦)也(不譯),賢(超過,勝過)於(比)材人(有才能的人)遠(高遠)矣。卒(最終)之為(成為)眾人(常人),則(是因為)其受於人(後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沒有達到)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賢(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後天的教育),且(尚且)為(成為)眾人(常人);今(現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來)眾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眾人就停止了嗎,意思説連眾人也不如)?

譯文王安石説:“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賦,超過有才能的人。最終成為常人,是因為他的後天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有天資,像這樣的才能,不進行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常人。今天那些沒有天賦的,本來就是常人,又不進行後天教育,恐怕邊常人也不如吧!)

道理:説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係,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二 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餘聞之也/久。

三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線的詞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奇:對……感到驚奇。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作賓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利:認為……有利可圖,把……看做有利可圖。

3.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於:比。 於: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 文言文閲讀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於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未嘗( )識( )書具 即書( )詩四句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 自是( )指物作詩立就( )

稍稍賓客其父( )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2.下面兩組加點的字的正確解釋是:( )

父異焉 並自為其名

問焉 還自揚州

A.兩個“焉”相同,兩個“自”字不同。 B.兩個“焉”不同,兩個“自”字不同。

C.兩個“焉”相同,兩個“自”字相同。 D.兩個“焉”不同,兩個“自”字相同。

3.完全符合意思的一項是:( )

A.仲永所寫的第一首詩的主題就是要孝敬父母,接受族長指導。

B.仲永寫的第一首詩只是給鄉里的一位秀才看了一下。

C.仲永開始所寫的詩,其文才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D.作者第一次看到方仲永是在祖父家回來後,那時方仲永已十二三歲,所作的詩已不如從前。

4.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1、曾經 認識 寫下 團結 此 完成 以……為賓客 通“攀”:牽、引 2、A 3、C 4、父利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