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傅雷家書讀後感

校園2.6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1

前段時間為了湊單,買了本《傅雷家書》來看。斷斷續續的看,現在也僅僅看到傅聰剛去波蘭第一年(1954年)的部分內容,大多是在談藝術、談人生。信中流露出的父母對兒子的深情自不必説,傅雷、朱梅馥夫婦二人的品行也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

用正直二字冠在傅雷身上並不為過,從他對他學生畫作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他講求藝術中的思想、感情,摒棄形式主義、華而無實。也許正是因為其錚錚傲骨使得其走向最終的自殺。然而,就像年味這些傳統文化正在慢慢變淡一樣,堅守正直、善良、誠信等等這些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使得人們不斷的妥協。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話,如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際之惡,人性之惡,結構之惡,都很惡。但還要一種,是一種深沉的厚重的惡的生態和文化孕育出的世路之惡,民間的厚土之惡,黑惡之惡。一個人如果想做一點事業,或者想做一個好人,特別是體制內的好人,就必須要接觸這種惡,甚至被迫團結這種惡中尚且不惡的部分,否則就做不成事情,就成不了一個“好人”。

也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就講不起道理。不要以為好人就是內心乾淨,很多好人,是要捏着鼻子走過惡的花園的。很多人,特別是所謂知識者,什麼都懂,調門最高,但就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交給他,他都能搞砸。就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見解,是實驗室裏的勇氣。是文章裏的見解。我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但我見過有勇氣敢於挑戰惡世者,大多沒有書裏那麼純粹。”深以為然。想來,傅雷就像這段話中所講的“實驗室裏的勇氣”,只是,傅雷並沒有搞砸,他只是通過終結自己來對抗。

也曾記得一位老師的言論:如果想要推動一些事情,那必須是從內部發起的。這也就意味着,你必須是內部的人。如果想要成為“裏子”,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不太現實的。

在學校的時候,無論自己看起來多麼不值一提的事情,都需要層層蓋章,而且先後順序必須要有:如果前一個章沒有蓋,後面的人是鐵定不會給你蓋的。當時只會暗自嘲笑這種效率低下,現在回想起來卻笑不出來。在錯綜複雜的體制之內,誰都不願意做最後那個“背鍋俠”,擅長甩鍋的人比比皆是。在一個小小的科室,財務也會來上好幾個流程,自己不做財務可能會覺得財務小題大做,可是,自己若真在那個位置上,又怎敢留下一些糊塗賬?

再反問自己,這些能掌控的了嗎?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多想想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利!”——《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2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無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傅雷

“兩地書,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這六個字的厚重。傅聰,隻身國外留學,在沒有方便通訊的年代裏,國內的父母堅持用書信的方式,和兒子保持聯繫。書中錄入了從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的一百多封信,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

讀這本書,留下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傅雷先生給兒子聊到的關於藝術的話題了。其中,有很多話是讓我無比贊同,比如“適量的音樂會能刺激你的藝術,提高你的水平;過多的音樂會只能麻痺你的感覺,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氣與新鮮感,從而損害你的藝術”。

當然,聊藝術話題,也正是因為傅聰從事鋼琴演奏的事業,而傅雷先生在信中更多的是關於教導孩子的忠言:“沒有認清一個人的時候,切忌隨口吐露心腹。一則太不考慮和你説話的對象,二則太不考慮事情所牽扯的另外一個人”。

書中當然也少不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嘮叨,比如説提醒他要有計劃的花錢呀、要照顧好自己的妻子啊,還有教他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回憶所學”……總而言之,信裏包含的是一個身為父親,對漂泊在外國,遠離故鄉的骨肉的殷切囑咐、關心以及不可能缺少的愛。

信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很久沒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興又激動,又或是“五十多天沒給你寫信了,千言萬語,無從下筆;老不寫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也渴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亦或是自己要帶給孩子的告誡。這些話語,就是愛的最好體現!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兩個詞——傳承與堅持。

可以説,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責任與生活的經驗。作為一個父親,他必定會用某種方式,將這些全部傳達給孩子。時間、空間,成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擋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證明,這些阻隔都不會成為父親對他傳達愛與責任的攔路虎。我相信,傅聰一定也會傳承下來,無論以哪種方式。

還有一種力量,貫穿着整本書,那就是堅持。無論事態如何,無論身體如何,都不是不寫信的理由。雖然有些時候,也會有所推遲。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才是最打動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詮釋什麼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並不是每個父親都能如此表達父愛的,所以,真的有些羨慕傅聰。但是我想,傅雷先生説出了世上所有父親想説卻又埋藏在心裏的那份真愛——傳愛不言愛。

父愛就是一本書,值得你一輩子用心去讀。而人生就像是在書中尋路、探索,有這樣一位父親,指引、護航,該是莫大的幸運!再讀《傅雷家書》,收穫頗豐!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傅雷家書》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兒子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温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兒子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小書裏,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書中我也讀懂了自己面對以後的生活不是手忙腳亂地去過。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讓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條不紊,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寬自己的事業要求。不因為自己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而影響了自己分內的學習任務。做好自己,老師的作業認真完成,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父母多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理解你,懂你。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説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夫婦寫給兒子傅聰和彌拉的書信,十幾年前就曾粗略的讀過本書,如今身為人母再次讀來又有了不一樣的收穫。

從最初幾封家書裏,我看到了一位對以往家庭教育中過於嚴格,過於苛刻,過於殘酷而追悔莫及的父親形象,他曾一度回憶説:“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嚴厲苛刻到不近人情,過後卻又不停後悔。

慢慢的讀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親,對兒子細緻、入微的關心,以及藝術造詣上的引領,處處彰顯着偉大父愛。父親可以充當很多角色,比起來我的父親好像粗獷的多,他可能不會和風細雨的與我們侃侃而談,始終是一副嚴肅的生人勿近的樣子,但他對我們的愛,卻一點也不少。依然記得母親説過,2002年初去德州求學的我,第一次中秋節不能在家和父母團圓,父親吃着水餃,眼淚悄悄的流下來,他對母親説:“閨女,這個中秋節吃不到你包的水餃了。”聽到母親這麼説,我也忍不住哭了,我從來都不知道那個粗獷嚴肅的父親也有這麼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沒有回家,父親專程開車來德州看我,看到父親頭上有了許多白髮,第一次感覺父親老了,在我心裏他一直是大樹一樣的形象,大山一樣的存在,我一直以為他不會變老,他會一直強大,看到這樣的父親,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撐起的這個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給我們,連一個蘋果都捨不得買給自己吃。臨走時看着父親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對父親的那種感情,是的,父親對我們的愛是嚴厲的,是無私的,更是不計回報的,我愛我的父親!

傅雷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從一封封家書中看出他對兒子從樂理知識的學習到彈琴技巧的引導,從詩詞文學到生活起居,從戀愛婚姻到理財娛樂,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點、引導,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傾聽,出謀劃策。他説:“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人生沒有一樁幸福是不要付代價的。”讀了這本書,確實能夠教我們學習做一個好父母,學習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當成朋友來相處。

傅雷先生在家書中對兒子的關心是點滴、細微的,像兩人面對面閒聊一樣。雖是閒聊。卻也涉及極廣,愛情、樂理、練琴、生活等等,這完全和一開始所説的嚴厲到苛刻的父親形象截然不同,這分明就是一位心繫兒子,關心入微,身體、心理都能給予指導的導師形象,又是一位充滿偉大父愛的老父親形象。

傅雷家書讀後感5

那年火車的汽笛聲隆隆,年少的他拎上行李獨自踏上前往異國的路,火車緩緩開動,漸漸遠去,餘下一個空曠的站台,與一對攙扶的依然。望向火車逝去的地方。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給你,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幽夜,無邊的夜色涼的似水,寒寂的黑暗裏一盞暖黃色的燈光亮着,而已有些蒼老的他正伏在桌上,筆端沙沙移動洇開一片片墨色。“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跟你説……”寫到這了裏,那微蹙的眉眼不由地舒展開了些,他也許是想起了孩子那蹣跚寫不的姿態,嘴角悄然勾起一抹温情的笑意。然而又想到孩子現在已遠在他鄉,他又不免微微惆悵。起身站到到窗前,他眺望的目光融入那蒼茫的夜色,似一根綿長的線,一直系到海洋的彼岸,孩子的身前……

《傅雷家書》,就是這幾載時光裏,一封牽掛的合集。初讀它,就為那細緻深切無微不至的關懷而感動。讀着它,我似乎就是那個孩子,在家的千里之外,卻能聽見那一聲聲關切的呼喚,聽見那一句句苦心的唸叨。在信裏,傅雷是傅聰導師,是友人,是知己,更是父親。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傅雷在各個方面都予以了孩子他自己的教導。這不敢説是最權威的思維,卻一定是最真心的話語。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把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融入了對傅聰的諄諄教誨中,教他如何成才,如何立身,如何處事,如何愛國,如何做人。

再翻開它,那濃濃的父愛就在文字間流淌。為傅聰用幾個星期時間手抄的一本六萬餘字的書,在他口中那樣輕描淡寫。怕傅聰身在異國而陌生了中國傳統文化,她又那般嚴厲地強調,又不顧麻煩與困難,堅持郵寄有關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再到自己的譯作。在信裏他一次又一次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明令要求傅聰用中文回信,並糾正其用錯了的字詞。這份愛,便因這種家園責任感而更加醇厚。

用文字詮釋何為父愛,用心將天涯海角相連,這是《傅雷家書》給我的最深感觸。即使身隔千山萬水,傅聰也一定能看着信,與父親談着心,因為家書就像一根長長的線,無心中連接着彼此,將凝聚成珠的相思與一顆一顆串起。

抑或是,父愛就是那一封家書,在泛黃的褶皺裏在微褪色的墨跡裏,在漫遠的時光中,卻越發地濃醇,深沉……

傅雷家書讀後感6

這幾日不論是上班還是夜晚,都抽空讀幾章《傅雷家書》,撇去那些成堆讓我頭暈的交響曲名,音樂家,畫家,剩下的全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談人生,談哲學,談音樂,談文學,何嘗不是一件難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尋,知己難求,倘若有一個人可以在思想上與自己暢所欲言,談古論今,最好再把酒言歡,真是夫復何求。

傅雷對藝術有自己獨到的見地,不管是音樂,文學亦或是繪畫,而藝術都是相通的。於是我總是嘗試在他的話語裏尋求自己對攝影,對文學疑問的答案。謝天謝地,近日的苦悶得以解脱,雖説書裏未必有黃金屋同顏如玉,可單單讓迷茫的自己豁然開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穫。從字裏行間不難看出他是個極守計劃且自制很強的人,總是讓兒子制定出生活,時間,工作的制度且嚴格執行;大約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總是容易半途而廢,容易被情緒控制。於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爾還走上岔路,不過終究還是繞着圈子回來了。

頹廢的日子,總是放任自己,有時也在想究竟平時生活裏的那些個所謂愛好帶給了自己什麼?如此沉迷又是為何?如果僅僅是愛好,又為何因此而苦悶?難道愛好不應該輕鬆快樂些麼?傅雷在家書裏對傅聰説:“想必你的苦悶來自於自己演奏的技巧無法表達出心中的音樂,苦於找不到門路,可當經過老師指點,技巧日漸提升到可以表達的時候,你心中的音樂又去到了另一個層次。”我想這也是自己苦悶的原因吧,因為技巧尚未達到可以表達心中所想,所以焦躁萬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必須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入自己的心靈,成為個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會變成自己獨有的特點。而只有真正深入瞭解理解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鳴。

也許每個人對愛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態度,可也許對自己而言,這些並不僅僅是娛樂消遣,而是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極其嚴肅的一件事。從前一直會問自己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驚天動地或與眾不同的事才能證明其存在的意義?如今漸漸體會到書中所言,這些個每日自制的花費時間去做的點滴,閲讀,寫作,畫畫,攝影,舞蹈,踏青。。。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藝術。

用傅老的一句話總結,那便是:“情感與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傅雷家書讀後感7

一封封樸實無華的紙信,日積月累,便鑄就一本情意綿綿的——《傅雷家書》。

起初接觸這本書時,心中生疑:作者為什麼會寫下這麼多封信呢?這一切只謂“恆”。

傅雷的恆,在於他對兒子悉心指導,嘔心瀝血。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傅雷的話語鏗鏘有力,他對兒子真誠的指導與讚許,給予了兒子前進的力量。傅雷誇獎兒子不要被成功衝昏頭腦,冷靜對待讚美和榮譽,也意在讓兒子不僅要低調做人,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恆心和意志,奮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傅雷雖不是兒子的音樂老師,但他在兒子面前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彼此相隔甚遠,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兒子的心靈有了温暖的歸宿。日日夜夜,在父與子對音樂、藝術的探討中,父子的心靈碰撞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技巧與音樂的賓主關係,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記了他的目的。”“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字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傅雷與兒子的交流,猶如清泉滋潤兒子的心田;猶如明燈,指引兒子前進的方向。

傅雷的恆,還在於他對兒子綿延不息的愛。在這一百多封信中,父愛是線,串起了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話語。傅雷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兒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可謂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傅雷揮灑他父愛的泉水,不吝嗇,讓傅聰沐浴着父愛的陽光。

信中一個個送給兒子的問號,便是父愛最好的見證。傅雷幾乎在每封信中都會問一些生活瑣事。這對父子被國界相隔,幾年不見面,但心與心相連,永不分離。

即使傅雷年紀已大,身體不如以前,他仍不輟耕耘。他認為:只要還有力氣,就要關心兒子,目送兒子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傅雷對兒子的愛是細膩的,永恆的;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嚴厲的,慈愛的。

而傅聰的恆,在於他捨得孤獨。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在我印象裏的傅聰,話不多。做為一個遊子,他將所有想説的話都積存在心底,卻沒有太多流露。傅聰選擇音樂這一行,便用恆心將音樂鑽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時便用書信減輕思鄉的念頭。他孤身在外,心懷祖國,心知唯一能讓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為祖國爭光。於是,這位有着拳拳報國之心的赤子,憑藉着“恆”創造了中國音樂界的奇蹟。

嚴父變為慈父,親父變為朋友,鑄就了赤子之心;慈愛嚴父,孤獨赤子終凝聚成一個“恆”字。

傅雷家書讀後感8

以書信的形式的書幾乎寥寥無幾,但是着本傅雷家書給予我不一樣的讀書體驗。整本書中的大致內容是在1954年到1966年期間,以傅雷夫婦與出國在外的兒子傅聰的家信呈現的。然而這本家書記錄了兒子傅聰的出國留學,事業成功,家庭圓滿的成長經歷,和與此同時傅雷夫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而可惜的是,這些來來往往的信一直到傅雷夫婦在文革雙雙自盡中結束並且消逝,一直到十幾年後才被人發現,為世人留下了精神上的遺產刊行三十年。

傅雷出身於1908年,他年輕時留學法國,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正因為如此,傅雷對自己的兩個兒子有很大的影響。傅聰成為了世界有名的鋼琴家,傅敏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英語教師。

本書的序言是由傅雷的好友,同為翻譯家的樓適夷講述了傅雷夫婦葬禮上與傅聰傅敏的相遇,從而引出了他對傅雷一家從前的回憶。主要講述了從孩子們小時,傅雷作為父親如何嚴格教育他們。有傅聰在傅雷的規定下每天上下午幾個小時的彈琴練習。還有傅聰之後在異國他鄉時距離使他和祖國家人隔絕時,一直靠書信連接着,然而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傅雷堅持和兒子進行書寫交流與互相的學習,傅雷也最終成為了其中的犧牲品。

在整篇家書裏,令我影響深刻並且深有感觸的片段是在1954年的時候。當時傅聰正要出國留學,傅雷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寫在自己的書信裏。傅雷寫到,他自己一直覺得虐待了他,自己一直因為小事和兒子爭吵。然而對於兒子的離別,我相信幾乎每一位父親會像傅雷一樣依依不捨的。傅雷曾寫過:園丁以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果遲早的送到人間去讓別人享受,可是在離別的關頭怎麼免得了割捨不得的情緒呢?就像大家眾所周知人都有一死,當到了那個時候人總會浮現出不一樣的情緒一樣。也正因如此,傅雷開始審視自己,以前從未表現出來的父愛,也在傅聰要離去時漸漸浮現出來。

在這一百八十多封信裏不僅僅體現出了父母單純的愛,更多的是兩代人藝術的碰撞,作為父親激發兒子對事物的感想,還有最重要的如何吧自己的藝術情操反映在自己的生活中,教他做人。這些也是這位父親的教子方法還有他自己的愛的體現。也一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也因為擔心自己的兒孫的恐懼下,選擇了吞下劇毒。傅雷的一生都為了兒子所付出,以及彌補,做為中國父母的典範是偉大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彷彿透過紙張看到了一幅幅傅雷和付聰日常交流的場景,並且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儘管他有時候的嚴格要求可能會令孩子覺得不近人情,但絕對是令孩子一生受益的做法。

其中,傅雷的一些教育觀點是做父母的可以借鑑的。例如:

1.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識與經驗技術的傳授看做次要。

2.把藝術教育只當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3.培養一門藝術方面的學問,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為基礎。

以上三點,明顯的在重視人才專長培養的同時,更重視全面教育。

傅雷認為培養專長要以全面的教育為基礎,這和現在我們所説的素質教育的理念一致,也被現代人廣泛的接受和認可。

結合現在社會的教育形態來説,付雷為付聰提供的是完全式的精英教育:學琴從名師、高起點的家庭教育、開闊眼界的悉心指導和交流、全面的素質教育。對於年幼時期的付聰來説,這看起來很難,要求很高,但因為傅雷家庭環境和往來交流的學術氛圍令付聰在不經意間就能耳濡目染到,所以付聰出色就顯得順理成章。

單單依靠父輩的指導和培養,並不足以成就人。付聰本人的努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付聰之所以能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還能在音樂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以下幾方面的自身因素是分不開的:

1.學習的態度嚴謹而專注。

2.教學時間外自己肯下苦功。

3.具備獨立思考和注重邏輯的好習慣。

4.有廣闊的音樂視野。

5.有音樂方面的天份。

6.家庭環境和藝術氛圍的潛移默化。

付聰的成功,和前5點他個人的態度、努力程度、得天獨厚的條件分不開,但同樣換做任何一個別的家庭,也不會為付聰提供那麼好的藝術環境和藝術氛圍。天時、地利、人和,真是缺一不可。

在傅雷給付聰的書信中,這些天時、地利、人和都有所體現,並且起到了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付雷對付聰的嚴格要求也在往來的書信中,不斷的重複,例如:"要有耐性,不要操之過急"、"不能聽信一面之言"(要兼聽)、"先看書自學樂理知識,待到學校開課就不擔心聽不懂了"(笨鳥先飛,人後多下苦功)……

這些往來的書信中,不僅包含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殷切希望,還傳遞了父親的人生哲學,也包羅了父親總結的實用經驗。這些哲學和經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即便是現在遇到事情拿來借鑑,也是非常有參考價值和實用性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赤子孤獨,意味着他內心寧靜,娟然如拭,褪去聒噪,獨佇一隅,竭心所務。這也是傅雷——-一位真君子所秉承的(對自己翻譯、寫作事業),並勸誡其子所秉承的。

傅雷可以説是一位極嚴苛又執著的父親。只要對孩子有所裨益之處,他總不遺餘力,亟待探求。他對於文學的理解是頗有意思的,他常常提到“浪漫底克”一詞,比如對於李杜二人寫意的探討,極為客觀地講:“寫實可學,浪漫底克不可學,像李白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所謂曲高和寡,積雪的山峯也有高處不勝寒之感……”令人聽了耳目一新,其思想可見一斑了。更有對王國維《人間詞話》探討——從文學的墨採過渡到通透達觀的人性靈的思索。其中論述的,不是傳統理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而是求真務實,莊重嚴謹地發表個人言論。這是不大容易的,更是鮮有的!如同攬去翳朽,決疏土石,剝離雲漫,忽而打開一個新世界。又有“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樣的灑脱之感。然,精神的自由非身行的自由。身行若自由,其人格必舉力維艱,但精神自由則彌足珍貴地在崇朽的天涯裏灼燒悦氣,升騰為新徵程。究其根本,這甚而是自身嚴謹理智,追求真理的人格。

傅雷告訴傅聰:“我是你的一面忠實的鏡子。”這面鏡子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責任,促成一位驚豔世界的祖國藝術家的誕生。做人,是一切無關乎性命的開始,集思想,理智,才智於一身。上升家國,不憚煩瑣,如此成仁。雲書寄,馥馥情。雲書中母親的語言細膩流露,更顯一份急不可待與熱烈。信中時時有感歎號出現,語言短促有力,一氣呵成,無不透露這份愛更似絲細針線,縫隙繡得,淙淙流水。

傅雷説“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活中友人繁多,自然,歡聚免不得如火如荼。老子也説“上善若水”。的確,水,泉眼清冽,翕忽澄澈,雲之浮,溪之流,瀯瀯之聲與耳謀,清冷冷狀與目謀。或在嶔然山下,或於偃沒石前,何之悠!何之迥!水利萬物,萬物融水,是何天籟!心靈也為之而觸震,是否昔日與友人過於近密,適得其反?定要改勉!做傅雷般真君子,若水般萬生。

親情如水,歲月如梭,既然我是你的舵工,自然要用力划槳,就算平靜得一泓湖水攪起萬丈波瀾也要憖憖渡濟。讓我做你的舟楫,通往河岸那邊的谷地。父母之愛子,則是何地何時均要為子而慮計。正因為父母的嚴苛職守,子女方可闖出天地,覓得歸處。思之愴然,更覺傅雷夫婦二人在文革中死之毅然,決絕!

總而言之,青山縈迴,讀《傅雷家書》,頓覺顥氣俱存,盈於天地之間。是何人的氣節?還是須做人的品性?抑或良知知識分子的中國味道,只得生生斟酌矣。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一本好的書講究一個“真”字,家書則更是如此。傅雷兩個孩子的成就,便是讓這本家書擔起了這個“真”字。

《傅雷家書》在國際間的聲譽很高,所依靠的不僅僅是傅雷在磨難中歷練出的深厚筆法,更打動人心的是家書中每一個字都凝結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苦心孤詣。家書中的父親形象不是一個板着臉的霸道形象,他的話語更 像是一個兄弟一個朋友平等的問候叮嚀。只有在表現出對孩子的思念時,幾絲無力才使人記起,這已經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老父親。

《傅雷家書》被譽為“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親所不得不研讀的名著。傅雷對孩子獨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對話。成為幾代父親的楷模。他不是憑着父親 的權威讓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試圖讓孩子成為一個百毒不侵的鋼鐵。傅雷教導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個大寫的有血有肉的人。“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一下不是可恥的事。”這是傅雷在家書中對傅聰説 的話。我的天啊,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無法想象一個身在異國的孩子看到這樣一句話,會感動到何種地步。或許還要有幾滴眼淚來表現自己的心情吧。

被生活磨礪出的滄桑和行萬里路表現出的滄桑。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為瑣事煩惱,一點小事就會心煩意亂。而路走得多了,人也會見得多,性格也會變得從 容淡定,做到“泰山崩於前而心不跳”。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實與其説傅雷成就了傅聰,倒不如説父愛,創造了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和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之父。有人説父愛像一座大山,雄偉有力。可傅雷的愛,卻如潺潺清泉,緩緩流入人心,滋潤那片心靈的土地,這正如魯迅先生 所言“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那飽含着殷殷父愛的諄諄教導,那穿透靈魂的人生和藝術體驗,如源頭活水注入兒子的內心,拓寬了傅聰有限的人生閲歷,加深了對藝術的體味和把握。沒有愛,就沒有堅強的男 人傅聰;沒有愛,就沒有藝術家傅聰。

中學課本,節選了傅雷與傅聰的藝術對話,傅雷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你的脈搏與莫扎特一樣,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脈搏一樣”。多麼恰當形象的比喻。脈搏一樣,這是對音樂何等的理解。沒有幾十年的文學經 歷,是無論如何説不出這種話的。這是對孩子最高的讚譽。按照常理父親的角色應該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闢捷徑一人分飾兩角。在角色轉換方面如魚得水。孩子也爭氣,這父子兩可真是羨煞旁人。

也許再過十幾年,我們這一代人也會為人父為人母。我們之中有幾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們無從知曉,但能夠與子與女產生共鳴,脈搏一致體會到為人父母的快樂,這也就足夠了。這也就是我從《傅雷家書》中學到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曾經讀到過一篇讓我十分感動的文章,名字叫做《母愛如Q》。文章講的是不會寫字的'母親,每次簽字都在上面寫個Q,“我”並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並且覺得十分丟臉,待到長大以後,到了最後“我”才明白母親的用意,“我”其實就像是Q字母裏頭的那條小小的尾巴,是母親永遠放不下的那頭。

其實細細想來,很多時候你也會發現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實是擔心,父母的嚴厲指責其實是關愛,父母的高標準其實是放不下。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做的不是還不夠好,而是還不夠優秀,不能自我、自覺的學習。其實最最放不下心、最最為我們驕傲、最最心疼我們的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其實,不只是母愛如Q,父愛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書》當中的那位嚴厲而慈愛的父親一樣,不是嗎?

傅聰還年少時,就隻身到國外留學,面對着語言和學業以及風俗習慣,為人處世等等的壓力,他的父親給了他很多意見和鼓勵,那一封封充滿着期待和愛的家書,漂洋過海,將父母的牽掛和思念送達到孩子的身邊。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在那麼多的歲月裏,這麼多封的家書難道還不能代表他們對孩子的牽掛嗎?期間有一次沒收到信就坐立不安,這難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擔憂嗎?

信中,傅雷先生對孩子事無鉅細的的關愛表露無疑,有對孩子的鼓勵、也有對孩子的教育、還有當孩子獲得榮譽時的那種驕傲,當然也有對孩子感情上的疏導。我想,這是每位父親,或者説是每位孩子都知曉的。不可避免的,這些家書當中也有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當你讀到這些的時候是否腦海裏會回想起父母那嚴肅的臉呢?現在是否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信中有一句話讓我看到就淚盈於睫,“我們做父母的人,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於你們的,我們總儘量的給。”這句話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其實我們的父母經常説,“只要是有關學習的,能給的我的儘量給,就算是砸鍋賣鐵都要供你讀書。”,其實你可以在《傅雷家書》裏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時又能看看作為父母的他們是以何種心情來愛我們的。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嚴厲並不是錯,反倒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一種促進。或許你認為你獨立了,長大了,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糾正。

成長,是我們是一段我們必經的人生歷程,在這段路途中,我們懵懵懂懂,慢慢摸索着前進,這就需要一座為我們指引方向的燈塔,而父母不就是我們成長道路中的燈塔嗎?如果你還處在和父母的爭吵、糾結當中,那麼請你仔細地,帶着感情和長大的決心去閲讀《傅雷家書》,相信我,它會讓你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輕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出色,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這裏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慨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聞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假如説《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書中處處閃耀着聰明的光線,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閲讀。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閲讀是有好處的。其實我早就受了毛澤東的影響而這麼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侷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着理性的靈光!

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書筆記、讀後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目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星星點綴於天幕,殘月斜掛於蒼穹,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星星點點的灑落在桌面,書頁……

手捧着《傅雷家書》,細細閲覽傅雷及家人對遠在他國的孩子的關愛與教導,那嚴厲的要求下暗藏着深沉的父愛和苦心孤詣的諄諄教誨,感慨萬千,不知不覺中誤以為自己就是主人公,獨自求學的我總是用電話與父母交流,因為補課,在這酷熱的假期,只有我一人生活在偌大的房子裏,夏日是炎熱的,但不與父母在一塊兒的生活卻是涼冰冰的,在傍晚聽着此起彼伏的蟬鳴,孤寂之感緩緩湧上心頭。

傅雷可能無法體會這種孤獨之感,但他卻知道遠在他國的傅聰應是孤獨的,於是寫信給他的孩子:"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到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這段話簡簡單單卻觸動了我的心,此刻好像隱隱聽見以往與父母打電話時他們對我説的話:"我們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你好,能夠有助你的,我們會盡全力,不開心要和我們説,有事情也要和爸爸媽媽説……"他們雖會慢慢老去,但卻不甘落後,想永遠跟隨在我的身後為我護航。他們是商人,幼時的自己總認為他們眼裏只有金錢,倏忽間我才幡然醒悟,原來:他們眼中閃耀的金幣上刻畫的是我的圖像。

對於學習,我總是很懶散,沒有動力,《傅雷家書》告訴我,在自然的殘酷鬥爭中,多少堅定的勇氣,多少頑強的意志,多少鮮活的生命為此付出,我此刻安然的學習機會,是千千萬萬人為之負重前行,非苦修苦練,不足以報效國家,對得住同胞!

我悔:悔這濃濃親情,現在才透徹體會,悔這與自然殘酷鬥爭中無法出力。

我感:感謝《傅雷家書》的開導,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激那千萬負重前行的天使。

我喜:喜這漫漫求學路上不只有我一人身影,在我的身後,有傅雷,傅聰,有爸爸媽媽,更有繁榮的祖國,強大的華夏人民做後盾。

在這原本沉悶、孤寂的求學路上,《傅雷家書》使我領悟親情,讓我不覺孤單,給予我充足的學習動力,告訴我什麼是藝術,藝術中的真誠,名利,與我漫談人格修養,讓我對人生有更深入的瞭解,它淨化了我的思想,救贖了我的靈魂……

風輕輕的吹,蟲靜靜地鳴,月光寂靜的散落,多少封家書,多少暗藏的父愛,多少嘔心瀝血的教誨皆傾此筆墨。那悠悠人生路中,萬道金光透過,若隱若現的是無數身影,是啊,漫漫求學路不止我一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書,更是家書中的楷模。憑藉着獨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語言,他把對兒子那股深沉的父愛,那份真摯又樸素的情感,點點滴滴滲透到兒子的心田,為傅聰未來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聰小的時候,傅雷就對其進行了嚴格的教育,無論是讀書學習、穿衣吃飯,還是言談舉止、行走坐卧,事無鉅細,都有嚴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體現了傅雷本人的個人修養。外賓做客時,傅雷夫婦極盡地主之誼,又是親自下廚,又是陪着逛街,讓外國友人“真正嚐到了中國的人情味”。傅雷還經常教育傅聰尊師重道,多與老師聯繫,不要辜負了老師的厚愛,而他自己是這樣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畫作送給傅聰的老師。所以説,一個人的氣質、修養的養成,離不開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描寫人生的片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才能廓然無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才不至於受傷……慢慢地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去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在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去分析前因後果,作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不愧是身為文學家的傅雷,人間百態頓時躍然紙上。

人生確實如此,就像是一場旅途,走的越遠,就會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頂,也終究會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頂遠望吶喊,雀躍放鬆,下坡時就會越加手忙腳亂;上坡時在意下坡的困難與疲憊,身上的枷鎖不但會越束越緊,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壓垮自己,寸步難行。人活着就是為了解決困難,不驕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辦法,知難而上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讀後感·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才是生命的價值。有志者自有千萬記,無志者終感萬千難,每當我們用理性的心態去面對世界時,總能發現出世界的五彩與繽紛。每一個人的成功之路或許都不盡相同,可卻都是充滿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奮鬥,只有那些堅信自己目標,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