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琅琊榜的觀後感

校園2.44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琅琊榜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琅琊榜的觀後感

琅琊榜的觀後感1

最近一年看了很多電視劇,不是因為多麼喜歡看電視,而是因為現在老了,做事總是不能集中精神。相反,洗碗做飯的時候,把錄像放在旁邊,可以聊天來緩解疲勞和孤獨。睡前看短視頻可以緩解第二天的緊張,提高睡眠質量。我並不追劇,也不看當時的電視劇,不讓卡煩。

但是《琅琊榜》來了。一切都變了

我開始顯得很認真了。看《琅琊榜》成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我抽出專業時間,認真看或欣賞。我看着演員的表演,欣賞着電視中的風景,感受着故事中的古樸禮儀,體會着其中波瀾壯闊的故事,滿心歡喜。

但是《琅琊榜》已經播出了32集。整個故事風格和格局基本定型,看這部電視劇不少遺憾。與《甄嬛傳》相比,反映故事的整體大作,《琅琊榜》在敍述故事方面具有約束性,不自由。

首先,對《琅琊榜》正王的描寫不夠深刻。正王在故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個是這部戲中正義和王道的象徵。其次,他是梅長蘇選擇輔佐的對象。但是電視劇中的靖王形象總是模糊不清。飾演王凱的鄭王不僅長得帥,而且鄭王的性格特徵、人物魅力、王之風、語言禦敵、濱治國的能力也沒有體現出來。鄭王從刑部入侵事件到射擊場爆炸,給予救濟,到救濟災害,所做的事情都是從別人的話中一筆帶過,人物描寫變得太單薄。

其次,《琅琊榜》的包裝渲染不夠。《琅琊榜》講故事,不着急,又用絲綢扣上了鈕釦。但是,對於《琅琊榜》敍事、再分析推理、重大形勢部署、具體事態的發展過程,一般利用人物對話完成敍述,對劇中人物事件的誹謗贊觀眾通過電視劇通過別人的語言注入。這種敍事方法可以省略很多麻煩,但也會使人物事件看起來蒼白。

第三,《琅琊榜》對故事氛圍的把握,陰陽失衡。好電影總是有主線和補線。《甄嬛傳》之所以拍得好,是因為不僅有劇中殘酷冰冷的宮廷鬥爭,還有温暖的姐妹情,珍貴的愛情。《偽裝者》之所以拍得好,是因為故事中有緊張和窒息的敵後戰鬥,有温暖的家庭温情。《戰長沙》不僅包括戰爭、飢餓、死亡,還包括像《姐夫》一樣守護生活的投機者,拍得很好。這種電影,敍事線是朱一博,一個是放鬆,陰陽協調。省略《琅琊榜》的敍事、壓迫,埋葬手面臨死亡威脅,身體力量不盡人意,表現出無法認識的愛人、朋友和戰略方面的步伐,但這些都是非常壓抑的氛圍和風格。電視劇的低迷期很重,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法。故事中的非主流、蒙紙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但作用太有限。當然,胡格演技太好了,沒有旁邊的力量,這可能是解開他氣勢的原因。

雖然找到了很多問題,但《琅琊榜》是近年來少有的好電視劇,所以嘮叨幾句,期待更好的電視作品。因為如果再看別的電視,就已經看不下去了。(威廉莎士比亞,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

琅琊榜的觀後感2

細讀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怪異的事情。歷朝歷代,前朝史事,機關算盡的謀略之術與縱情縱性的匹夫之怒,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往往相互交織,牴觸。士大夫歌頌萬古不變的情誼,而升斗小民卻對謀略之術津津樂道,當然在實際行動中,往往相反。於是,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行為和情緒,共同指導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也形成獨特的中國歷史觀。

《琅琊榜》正是受到這樣獨特歷史觀影響,並且將兩種情緒和行為都放大到極致的一部小説,而侯鴻亮則非常睿智地注意到這部書的深意和市場性,把它完美的再現於熒幕之上。一面是複雜的廟堂與江湖,一面是純真、高潔,為了情誼不惜自墮黑暗的情懷。這兩種情懷矛盾卻又統一地集中於梅長蘇一人身上,也同時通過全劇低調奢華的氛圍,統一在《琅琊榜》這部新古典主義大劇。

從冷靜、剋制,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敍事手法上看,《琅琊榜》很像同樣班底創作出來的另一部20xx年度大戲《北平無戰事》。當然,《北平無戰事》因為題材內容的限制,更加舞台劇,也更冷峻、樸實,《琅琊榜》則要更市場化,商業屬性更強烈一點。這也是相對而言,因為古裝,因為大IP的屬性,《琅琊榜》必然是指向市場的,製作團隊顯然不想做一部平庸的、通常意義上的高收視率商業大劇,所以他們選取了胡歌、王凱、劉濤這樣足夠吸引觀眾的卡司陣容,卻又洗掉了他們身上更重的偶像氣質,用全劇磅礴的氣勢和細緻入微的故事,重塑了他們的新熒幕形象。

不同於以往古裝劇的花紅柳綠,侯鴻亮團隊更喜歡低調奢華的審美風格,大概也是為了配合《琅琊榜》這個故事的沉鬱氛圍,整部劇的舞美設計還有鏡頭畫面感覺都是偏灰、偏暗沉的,極具中國風,細細品位,每一個人物的造型,每一處樓台館榭,都復古而且精緻,每一幀圖像都像一幅油畫。

一部劇集,最吸引人的還得説故事和人物。《琅琊榜》原作本身的基礎就很好,素有“起點中文網鎮頻之作、九界文學網最熱點擊”之稱。而梅長蘇這個人物的設置更是集千百年來中國歷史與小説中多智近妖的形象於一身。身負血海深仇,敢恨卻不敢愛,體質孱弱,偏偏操控世事於股掌之間,是完美的故事主角。圍繞這個角色輻射開的人物關係網,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更是完美地詮釋出情誼與謀略的主題,讓人糾葛其中,無法自拔。

此外,同一製作班底,幾乎也是相差無幾的演員班底打造的另一部諜戰大劇《偽裝者》目前也正在熱播當中。其中明家兄弟之間良好的CP值,在《琅琊榜》裏再度延續。胡歌、王凱之間濃濃的兄弟情,在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中,顯得尤為温暖與可貴。

琅琊榜的觀後感3

最近一年看了很多的電視劇,倒不是因為有多喜歡看電視,而是如今老了,做事總是集中不了精力,相反,洗碗做飯做清潔之時,放一個視頻在旁邊,可以聊以排遣勞累和寂寞;或是睡前看一小段視頻,能夠放鬆下一天的緊張,促進一下睡眠質量。我從不追劇,也不趕熱鬧看那些正當時的電視劇,免得卡的心煩。

然而《琅琊榜》來了。一切都變了。

我開始認真的看起來。看《琅琊榜》成了我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我拿出專門的時間,認真的看,或者説欣賞。我看演員的表演,欣賞電視中如畫的風景,感受故事中古風猶存的禮儀,體會其中跌宕的故事情節,看得滿心喜歡。

但是《琅琊榜》已經播放了32集,整個故事風格和格局基本定型,觀看至此,感覺該劇有不少遺憾之處,比起《甄嬛傳》對體現故事全盤的大手筆,《琅琊榜》在敍述故事方面,顯得拘束,不夠揮灑自如。

首先,《琅琊榜》對靖王的刻畫不夠深刻。靖王在故事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則,他在本劇中是正義、王道的象徵;其次,他是梅長蘇選擇輔佐的對象。然而,電視劇中的靖王形象總是模糊不清。除了王凱扮演的靖王堪稱英俊以外,靖王的性格特點、人物魅力、王者之風、上馬禦敵、下馬治國的能力都沒有很好的得到體現。靖王起事,從刑部侵地案開始,至私炮房爆炸施以援手,至賑災,所做之事,都是從他人話語中一筆帶過,人物刻畫太顯單薄。

其次,《琅琊榜》的鋪陳渲染不夠。《琅琊榜》講故事娓娓道來,不緊不慢,又絲絲入扣。但是《琅琊榜》敍事,重分析推理,重大勢佈局,對於具體事態發展過程,通常利用人物對話來完成敍述,看客對劇中人物事件譭譽謗贊,很多都是被電視劇通過他人語言灌輸的,這樣的敍事方法,雖然可以省略諸多的麻煩,但是也使人物事件顯得蒼白。

第三,《琅琊榜》對故事氣氛的把握,有些陰陽失調。一部好的片子,總會有主線和輔線。《甄嬛傳》拍的好,是因為劇情中不僅有殘酷冰冷的宮廷爭鬥,也有温馨的姐妹情、珍貴的愛情;《偽裝者》拍得好,是因為故事中有緊張窒息的敵後戰鬥,也有温暖的家庭温情;《戰長沙》拍得好,是因為內容中不僅有戰爭、飢餓、死亡,還有像“姐夫”那樣為了守住生活的投機分子。這樣的片子,敍事線條一主一輔,一張一弛,陰陽調和。而《琅琊榜》的敍事,略過壓抑,梅長蘇面對死亡的威脅,身體的力不從心,面對不能相認的愛人、友人,謀略方面的步步為營,都展現得非常好,但是這些都是非常壓抑的氣氛和風格,電視劇的鬱結之氣很重,沒有相應的化解之道。雖然故事中的飛流、蒙摯等人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但是作用太過有限。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胡歌演技太好,沒有旁的力量可以化解他的氣勢的原因。

雖然問題找了一大堆,不過是因為《琅琊榜》是近幾年中難得的好劇,因此嘮叨幾句,期待能有更好的電視作品,因為再讓我看別的電視,已然已經看不下去了。

琅琊榜的觀後感4

當一切結束時,我忽然有點疲倦。

家中收藏的上百本小説也不是當裝飾品,其中有深死許諾的、花好月圓的、隱名安逸的、天人有隔的

好的'小説是看一場人生,劣質的故事也可搏君一笑

但這個故事,説人生太狹義,説人性太誇張,無法評斷之下,必須承認,他寫盡一個忠義之士的人生、寫盡卷中不計其數的人性,這是一本極佳的故事。

講權謀、講奪嫡、講算計,我們熟知《甄嬛傳》的步步為營與小心算計,以及甄嬛與果郡王情深而不得的愛情。

《瑯琊榜》,一樣講權謀、講奪嫡、講算計,卻有《甄嬛傳》沒有的兄弟情義,「死生契闊,與子成説」本是動人的情話,世間情誼萬千,愛情自然是最柔情之處,但在生死一念間,朋友的義氣相挺、自始自終的不叛不離,死生契闊,也不一要與子成説,與兄弟之間的情義,不能執子之手,也要執兄弟之腕,與兄弟笑看天下。

《瑯琊榜》正是講這段情義千秋的故事。

《瑯琊榜》整體是很灰暗的作品,復仇、權謀本是深沉的東西,但作者巧妙的加入許多引線,如主角「梅長蘇」的護衞「飛流」與「梅長蘇」之友「藺晨」正是很可愛的人物,令整體劇情輕鬆不少。

上卷講佈局、講瑣事,以至情之「蕭景睿」引入,「言豫津」花酒青年、「謝弼」的暗中推手,在隱隱中中,讀者察覺到一些變動,但如此細微卻引得讀者更進一步的閲讀,這是上卷的特點。

中卷講謀略,所到之處,皆是江佐梅郎「梅長蘇」的佈局與策劃,而「太子」與「譽王」的暗潮洶湧、明爭暗鬥,原來已被「梅長蘇」掌控

全卷絲絲入扣、引人入勝、高潮迭起、不放過任何一間隙,這也是《瑯琊榜》成功特色之一。

下卷講兄弟情義,靖王「蕭景琰」對故友「林殊」的追念,以及「梅長蘇」隱瞞真身的理由與為兄弟的體諒,「蒙摯」的率真與為故友的真情與理解、支持

全卷講「兄弟之情」令人頻頻拭淚,原以為此生只再為無法圓滿的愛情扼腕,沒想到對於他們自此自中如此堅固的兄弟情義感動莫名。

也許不是莫名,我們都保有如林殊般的「赤子之心」,有多想擁有(或已有)如林殊、蕭景琰之間的莫逆之交、蕭景睿與言豫津的總角之交…….

以「七萬男兒,天地為墓,赤焰錚魂,情義千秋。」開頭的《瑯琊榜》,給予梅長蘇一個屬於「林殊」的結束方式,再好不過。

你以血色清名,無論結局為何,兄弟情義千秋,正是這本《瑯琊榜》要表達的初衷……

你以麒麟之才初臨帝京,你一身俠骨柔腸、智珠暗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儘管暗流突起,仍以驚天一震,情絕義斷。你説「覆巢之下、此消彼長」,我説「此去經年」。天若有情,情深難壽,血色清名,何憂何求!

風起之處,我仍知情義千秋,再是慘烈真相、金階狂瀾、暗夜微漪,我也知你已再返京華,也已雪映忠魂!

琅琊榜的觀後感5

前段時間,一好友向我力推《琅琊榜》,多年不看電視劇的我,看了一兩集,以為是武俠類電視劇,看着看着,漸漸覺得還真是一部好電視劇;不過,我看電視不是看劇情,更多的喜歡看劇情之外的東西,我喜歡究其根本。

梅長蘇一介書生,體弱多病,為何能成功助靖王奪得王位,區區一個謀士而已,竟然能讓天下人為其所用,最終達到其目的?以下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第一,信仰;他有一個信仰,就是為火焰軍平反;他獲得重生之後,唯有一個目標,他所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奔着這個目標而去,心無雜念,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不被強權所懼;他的信仰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

第二,未雨綢繆;他蟄伏十年,其實他的計謀並非從進京開始,而是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他建立江左盟,安定江左十四州,若非他有如此成就,琅琊榜上怎會有其一席之地;他廣交朋友,接納天下名仕,若不是他左右逢源,怎會有大儒周玄清相助;他到處安插眼線,時時瞭解敵方情況,若沒有這些消息情報,他怎會做到百戰百勝;其所有成功,都源於他提前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三,其人脈之廣,他所結交的人士,不僅有江湖高手,儒家大學,還有名人雅士,朝廷重官,故事每進行一步,都有貴人相助;如果整個故事,單憑其一人之力,估計到死也未能實現其目標。

第三,識時務,他了解時局,明白當下朝廷局勢,借力發揮;不然,他怎麼會明面助譽王而不助太子,譽王與太子奪嫡,兩人實力相當,因譽王比太子更器重人才,更容易相信他,且譽王城府更深,野心更大,會事半功倍;暗地助靖王而不助譽王,因為靖王與其有同樣的信仰,只有靖王上位,自己的目的方能達成。

第四,其學識淵博,他卧薪嚐膽,博覽羣書,滿腹經綸,若不是他才學出眾,怎會有如此計謀;有如當年諸葛亮,雖身在隆中,但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才有後來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

第五,善於管理,其盟下幾百號人,如何能讓人人聽命於他,忠心於他?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管理辦法,如甄平等人,建立信仰;如童路等人,恩威並施;如飛流等人,授之於恩;如蒙摯等人,動之以情。

第六,善於借力;他借藺辰之力上琅琊榜,借蕭景睿之力進京,借太子削弱譽王,借譽王之力擊敗太子,借皇帝之力消滅譽王,借靖王之力完成其最終大業。

第七,善於攻心,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譽王與太子奪嫡,他助譽王擊敗太子,但他了解譽王心思,每次譽王出事,他都能置身事外;他了解靖王心思,才能讓靖王跟他站在一起,相助靖王奪得王位;他了解皇帝心思,利用皇帝多疑,擊敗譽王及懸鏡司。電視劇看完了,與其説是權謀片,倒不如説是勵志片。

琅琊榜的觀後感6

《琅琊榜》是一部火得不能再火的神劇,在網上一直是沸沸揚揚,我自然是聽説過。但因為無意間看到一句評語,説《琅琊榜》是男人版的《甄嬛傳》,我也就失了看的興致。

現今的網絡小説,要説我最不愛看的就是宮鬥篇。經這類小説改變而成的電視代表作《步步驚心》、《甄嬛傳》,曾風靡全國,我周邊很多人(當然,特指女人)幾乎都看過,但我至今一集未看。

我素來討厭百般算計的人,更厭惡勾心鬥角的事,自不會去看這種絞盡腦汁、鬥來鬥去的片子。

有一次看娛樂新聞,説《琅琊榜》這部神劇不僅國人在追,而且美國人也在追。這我就好奇了:這部歷史根據都沒有的神劇,美國人能看懂嗎?

帶着這股好奇心,我走進了《琅琊榜》。一看,這可就真看進去了。劇情確實很吸引人,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劇中人物的顏值也挺高,主人公的智慧也是超常,令人佩服。但我最感興趣的只有兩點:一是劇中所呈現出的那個時代的各種禮節;二是劇中人物的對白。

蕭姓樑國,是《琅琊榜》的故事背景。雖是跨空,但如果真追究到歷史的話,蕭姓樑國應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劇中所呈現的募兵制、府兵制也是南北朝時期的軍事體制。那麼,劇中所呈現的禮制是不是也應是南北朝的禮制呢?

比如説,太皇太后薨,禮鍾27響;皇帝帶忠臣祭拜太皇太后,跪後雙手前直伸,兩掌相擊,後才磕頭,反覆三遍;祭燒物為竹屑……

當然,劇中還有很多帶有朝代特色的禮節,看了之後令我很想深究:是杜撰呢還是史禮本就如此?

文中人物的對白也堪稱精妙,有三大特點:一是簡潔,不拖拉,古韻十足;二自然不誇張,適合那時那景;三是突出人物角色的個性。

自覺出對白很精妙後,我就常常在劇中人物對白時自我演繹下一句台詞,可等下句台詞出來後一對比,還是劇中台詞更棒,儘管意思一樣,不由得更是喜歡,更想看下去了。

我想,《琅琊榜》之所以收視率高,緣於它的製作較為精緻,較為嚴謹。儘管它跨空,可跨得真實,跨得條理清楚,頭頭是道。不像現在有些神劇,簡直禁不起推敲,背景虛假不説,台詞也聽得讓人想撞牆,不忍再看。

就拿《雲中歌》來説,同為古裝劇,感覺就差很多。我只看了第一集,就實在看不下去了。茫茫無邊的沙漠,一看就是假的;漫天狂沙過後中雲歌翩然出現,毫髮無傷,我原以為沙漠中生活的她有什麼法寶能避風沙,可緊接着的羊角風依然把她吹到半空,暈厥在地。而前文卻説她已在沙漠中兩天兩夜,真不知是怎麼活過來的。小孟珏離開沙漠,羊皮上留書,屏幕上凸顯幾個大字:求生先行,請不要忘記百姓之諾。大致是這個意思吧,那字大氣、磅礴、功力深厚,哪像是孩子所寫!緊接着,雲歌與陵哥哥分別,看陵哥哥的台詞:“離別是相逢的開始……”那可是不到十歲的孩子啊,我完全暈了,再也聽不下去了。

同樣是古裝劇,卻帶給人大不同的感受,是緣於編劇、導演,還是演員呢?就如同做菜,同樣的材料,交給不同的人,卻烹調出不同的味。世間事,大底都如此吧!

標籤: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