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西江月原文、賞析必備13篇

校園1.38W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原文

西江月原文、賞析必備13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的詩意/《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的意思

事世恍如一場夢,人生經歷了幾個新涼的秋天。晚上風吹樹葉的聲音響徹迴廊,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酒並非好酒卻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樣,被雲遮住了月光。中秋節裏誰能陪我度過孤獨的時光,無人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向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賞析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於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應該是寫於被貶黃州之時。

詞一開端,便慨歎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歎,並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過片兩句,更可見牢騷,酒賤句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隱喻小人當道,君子遭讒。於是,“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成了“誰與共孤光”的淒涼詢問,此時,作者能做的,也只有“把盞悽然北望”而已。

“北望”的含義,歷代論者有所爭議,《古今詞話》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而胡仔認為是“兄弟之情見於句意之間矣”。其實,蘇軾當時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悽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作為欣賞者,不妨拋開考證,作寬泛理解。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的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2

西江月·詠梅

蘇軾〔宋代〕

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清徹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

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

賞析

上片,寫梅的生活環的,亦是寫朝雲的生活環的。前三句,以七個景物疊印成一幅梅花盛開的背景圖: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等襯托着梅花開放,鮮豔迷人。“倒綠枝寒鳳桂”,描繪梅的形態,如幺鳳般。朝雲自杭的來到惠的,成為一塵不染的詞人的最寵愛的妻妾,詞人對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寫梅的凋謝,亦是悼念朝雲的逝世。開頭二句,寫梅花的盛開,幺風與梅枝同綠。鮮豔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再一次渲染了梅、幺鳳的青春麗色,即朝雲的青春麗色。最後兩句,筆鋒一轉,環的`變化,亦用六個景物來襯托着梅花凋謝、朝雲英逝的淒涼氣氛:渡口邊呈現着的景象是“斜煙,淡月,籠沙”,還有那“遠路,微香,趁馬”。“微香”二字,特別醒目地沒知讀者:梅已謝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雲也已遠走了,正在“趁馬”進入到另一世界。眷戀之情,盡在不言中。

這首詞是以“梅”格喻朝雲。全詞,採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迴文形式,構成了下片的另一情的。詞人沒有直接寫朝雲,而是從梅—鳳—人的互喻象徵意藴,渲染了梅的紅葉,風的紅喙,以此襯托出朝雲的紅顏。這種文體寫作起來,難度較大,但詞人非常自然地構成了新的意的,塑造了新的形象。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朝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説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句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以動襯靜,表現了鄉村夏夜的寧靜和優美。

喜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眾説紛紜。有解作“遠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為“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為“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為“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半夜”,“別”字當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為“遠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為恰當。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着急。我們彷彿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裏了,一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閒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沉浸於清風明月之中,融於天地。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裏,稻花飄香,預告着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裏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寫出作者熱愛自然,夏天的生機勃勃。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聽着蟬鳴蛙叫,輕鬆愉快的詞人繼續信步前行。抬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雲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才還閒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説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着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屋現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細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創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是其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4

[宋]劉辰翁

天上低昂仰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自己寄寓故國之思。

上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新秋”,分寫“天上”與“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上句説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自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下句説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成狂”即包“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上。”“處處試新粧”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上文所説“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為這種處處新粧的歡慶景象為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人間天上”也含有諷刺意味。“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為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相思”——懷念故國,自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上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上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銀河”切“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為紀夢,實為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蒼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自深,就連過片的“新涼”、“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自己作為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自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5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鳴蟬:蟬叫聲。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舊時:往日。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註參考:

1、 程帆.唐詩宋詞鑑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578-579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説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着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這於辛棄疾閒居上饒帶湖期間。... 顯示全部

句解

明月別枝驚鵲 , 清風半夜鳴蟬。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以動襯靜,表現了鄉村夏夜的寧靜和優美。喜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着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

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集評】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作者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着活躍氣氛的夏夜。一路行來,有清風、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鵲聲、蟬聲,還聞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識的小店,可以進去歇歇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這是一首筆調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着農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説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説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説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7

原文: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譯文

滿載着一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行船被風浪所阻,微風吹起鱗鱗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風向轉為順風更加好,那麼今夜露宿又有什麼關係呢?水中的宮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當到達岳陽時,準定在岳陽樓上觀賞湖光山色。

註釋

山峯:指黃陵山。(黃陵山在湖南湘陰縣北洞庭湖邊。湘水由此入湖。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廟,世稱黃陵廟。詞題一作“黃陵廟”。詞句也稍有差異)

鱗鱗:形容波紋細微如魚鱗。

風回:指風向轉為順風。

水晶宮:古代傳説水中的宮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舞名。

賞析:

鑑賞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上片寫行船遇風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見與感受。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開頭兩句,寫風尚未起時的風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筆,勾勒出時令特徵,引人遐想,可以想見,此時周圍的山色濃郁蒼翠,萬物生機勃勃,開花的花朵豔麗,結果的果實累累;“十里湖光”寫出湖面寬廣坦蕩。這兩個對偶句用“滿載”和“平鋪”相對,將湖光和山色一併畫出,前句説美麗的秋景盡收眼底;後句説無風時湖水平穩,遠遠望去,就象“平鋪”在那兒。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船上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二句純屬寫景,而作者張孝祥欣悦之情盡在其中,即所謂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説,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放起魚鱗般的.波紋。這是寫的天氣咋變,微風初起時的湖上景色,也是變天的前兆。有經驗的船工勢必要拋錨停舟,採取應急措施,因為這霞光輝映,“鱗鱗細浪”過後,將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濁浪排空”、“檣傾楫摧”的惡劣天氣。這兩句以幽默的手法寫航船遇風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十分安閒自在。用“斜陽”點明時間是傍晚,以“細浪”説明天氣變化,要起風,皆是妙筆。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下片寫停船後作者的心裏活動。“明日風回更好”,寫他期待風向迴轉,天氣變好,及時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猶言“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話,但也表現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露宿”時的曠達胸襟。“水晶宮裏奏霓裳”,“水晶宮”,俗謂“龍宮”;“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聽到陣陣波濤聲,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聲比喻作龍宮的音樂。龍宮既然奏歡慶之樂,明日準是好天氣,航船正常前進,“準擬岳陽樓上”,尾句設想,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寫航船遇風受阻的情景,寫景、抒情,乃至對“明日”的設想,着筆輕鬆,無半點沮喪之處。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全詞語言淺易而意境幽雅,讀來只覺作者張孝祥對山水無限熱愛,卻不見船遇逆風受阻的懊惱,這是此詞的特色,作者張孝祥構思獨到之處。

寫作背景

張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後改官離開湖南,乘舟北上,途經洞庭湖畔的黃陵山,遇風受阻,寫了這首詞。《宋六十名家詞》題作《黃陵廟》,個別語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8

宋代·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粧。

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

閲盡銀河風浪。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景象跟從前一樣,人間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節日的歡樂中。七夕夜,處處可見着新裝的人們,彷彿來到了人間天堂。

不經意間感覺新秋涼意似水,因為思念故國,我兩鬢已斑白如霜。我夢見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變化。

成狂:指歡度七夕的景象。

“夢從”句: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閲盡”句:本指牛郎織女七夕經歷銀河風浪,暗寓人間經歷風浪險惡。銀河:是指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在中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雲漢。銀河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漢族神話傳説故事鵲橋相會。閲:經歷。

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底己寄寓故國之思。

似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為天似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為新秋”,分寫為天似”與為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感降的意思。

似句説天似日落月感、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為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底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

下句説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為成狂”即包為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為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似。”為處處試新粧”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似文所説為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為這種處處新粧的歡慶景象為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似文為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為人間天似”也含有諷刺意味。為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為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為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為相思”——懷念故國,底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似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為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似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為銀河”切為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似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為紀夢,實為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滄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似片為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底深,就連過片的為新涼”、為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底己作為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底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似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9

原文: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譯文問候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間的春鳥,你們太美了,這次的到來距前次已是三年了。東風順吹,我駕船駛過湖面,楊柳絲絲拂面,似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裏,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飛起一羣沙鷗。

賞析:

此詞系作者重來江南時所作。史稱張孝祥“年少氣鋭”,至作此詞時,已歷盡宦海風波、熟諳世態炎涼,故觸景有感,流露出一種淡然的閒適之情。末兩句的意境,與晉代詩人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相近。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 ”,“問訊 ”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 ”。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 ,“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説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説“不妨蹤跡更遲留 ”,(《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悦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藴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説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説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 。“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鋭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污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脱心中的煩惱的念頭 。“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 》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説 :“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説這裏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裏,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 ,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

所謂“悠然”,正是暫脱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裏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 ,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説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説”(《念奴嬌·過洞庭 》)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 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0

原文:

西江月·批寶玉二首

清代:曹雪芹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譯文: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無緣無故自尋愁和恨,有時像瓜有時候發狂。雖然表面上生得風流倜儻,肚子裏全是雜草裝。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落拓不羈不懂世務,愚笨頑劣怕讀聖賢文章。行為性情怪誕固執又反常,根本不管別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富貴時不知道滿足,貧窮時又受不了淒涼。可惜錯過了大好時光,對於持家治國都派不上用場。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天下無能數他第一,不像父輩古今無人成雙。送給富貴哥兒們一句話:可別學賈寶玉這般模樣。

註釋:

無故尋愁覓(mì)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mǎng)。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江月令”等,是古代小説常用詞牌。雙調五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一葉韻。皮囊:外表,長相。指人的軀體。佛家稱人的軀殼為臭皮囊。草莽:叢生的雜草,無用之物。這裏比喻不學無術。

潦(liáo)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fěi)謗(bàng)。

潦倒:困頓。世務:俗務。指社會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謀生之道。程偉元、高鶚版本作“庶務”,則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此取《紅樓夢》甲戌本、庚辰本的寫法。偏僻: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性情古怪。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sháo)光,於國於家無望。

樂業:對家業感到滿意。韶光:指美好的時光。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wán)絝(kù)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不肖:不才,不賢,品行不好,沒出息。寄言:告訴。紈絝:細絹褲,指代富貴人家子弟。膏樑:原指精美的食品,引申為富貴之家。效:效法,模仿。形狀:樣子。

賞析:

這組詞,字面上句句是對賈寶玉的嘲笑和否定,實質上句句是對他的讚美和褒揚。從封建社會階級倫理道德標準衡量,賈寶玉是個被否定的人物;可是從作者的人生觀和社會觀來看,他卻是個和那些國賊祿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類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説詞中句句都是反話。賈寶玉不假矯飾地表現自己的天性,在那樣的`貴族之家處處受束縛、限制,於是就要產生苦悶,就要採取種種方式宣泄,在道學先生們看來這就是“尋愁覓恨”“似傻如狂”了。通過這首詞,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詞裏説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説寶玉言行違背社會倫理,不合中庸之道,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借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

在曹雪芹的時代,經宋代朱熹集註過的儒家政治教科書《四書》,早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具有無上的權威性。賈寶玉上學時,賈政就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了。但賈寶玉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圓題額,為芙蓉女兒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連薛寶釵都説他“每日家雜學旁收的”,承認他懂得多。在警幻仙姑的眼中,賈寶玉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可見,所處的角度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賈寶玉並不是“腹內原來草莽”“不通世務”,而是他厭惡賈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與之為伍。不願讀的文章也只是那些“聖賢”的説教和一文不值的科舉時文。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説:“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通人!”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偏僻”“乖張”“大逆不道”的言行,無不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一一孔孟之道的大挑戰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正表現了他那種不苟且、不隨俗、獨立不遷的個性,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詞中“貧窮難耐淒涼”一句是預示賈家敗落後,賈寶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經歷。《紅樓夢》第十九回寫賈寶玉去襲人家探視,襲人的母親和哥哥慌忙招待賈寶玉,擺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襲人覺得沒有一樣可吃之物,只給賈寶玉拈了幾個松子瓤,吹去細皮,用手帕託給賈寶玉。這表現出賈寶玉是十分嬌貴的。就在這個地方,脂硯齋有條批語説:將來賈寶玉“寒冬噎酸虀,雪夜圍破氈”。對照起來看,他日後的處境是十分淒涼的。賈寶玉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以後的經歷雖然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有一段貧窮的經歷是可以肯定的。雖然給現代人看來,賈寶玉的叛逆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畢竟是一個生長在封建貴族家庭裏的“富貴閒人”。他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祿,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剝削階級生活。所以,一旦富貴雲散,家道敗落,也是必然“貧窮難耐淒涼”的。

假語村言,連篇迭出,極力的貶斥必然會使有藝術欣賞能力的讀者領悟到:表面上是貶,是罵,實質上是褒,是贊。賈寶玉不假矯飾地表現自己的天性,在那樣的貴族之家處處受束縛、限制,於是就要產生苦悶,就要採取種種方式宣泄。這樣的貴族青年,按封建階級“接班人”的標準要求,那是“無能第一”“不肖無雙”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樣“理朝廷、治風俗”,為皇帝做個賢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鳳那樣治家理財,撐起家業的門面,所以説是“於國於家無望”了。這樣一個“無能第一”“不肖無雙”“於國於家無望”的人,自然難以進入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法眼,於是他就成了貴族之家的“紈袴與膏粱”的反面教材——“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寫於小説主人公初次出場時,對於讀者認識小説主人公人物形象,進而認識《紅樓夢》全書的思想內容,極富啟迪意義。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1

原文:

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鎔金。白鷗來往本無心。選甚風波一任。

別浦魚肥堪膾,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閒管興亡則甚。

譯文

陡峭的.綠崖有千丈餘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白鷗翔遊是它的天性,既然風波無法預料又何必管它?

魚肥美新鮮,正是吃魚的好時節,前村好酒值得喝乾了再斟。前事已隨時間深埋,興盛或是衰敗又有何關係?

賞析:

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由臨安赴湖北任轉運副使,舟行江上,過採石磯時創作了這首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2

西江月·真覺賞瑞香二首

公子眼花亂髮,老夫鼻觀先通。領巾飄下瑞香風。驚起謫仙春夢。

后土祠中玉蕊,蓬萊殿後鞓紅。此花清絕更纖穠。把酒何人心動。

翻譯

我與曹子芳宿於真覺院,子芳睡眼惺鬆,頭髮零亂,睡得正沉,沒有感覺到瑞香花開,倒是我先聞到了一股花的芳香。一陣輕風吹過,帶來濃烈的瑞香花的芳香,彷彿當年楊妃領巾上飄落的香氣。芳香太酷烈了,竟然把正酣然人夢的曹子芳也從夢中驚醒。

瑞香花國色天香,堪與揚州后土祠中珍稀的玉蕊花及汴京蓬萊殿後的'程紅牡丹相媲美。這瑞香花既清雅絕倫又纖柔濃麗,把酒賞花,那秀美的姿色和濃烈的異香,怎不令人神怡心動呢?

註釋

后土祠:指揚州后土祠。

玉蕊:花名。

蓬萊殿:北宋汴京皇宮內殿名。

紅:牡丹之一種。

纖穠:指花朵纖柔濃麗。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東坡在杭州知州任上時的作品,作於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當時福州路轉運判官曹輔權(字子方)回京過杭,東坡陪他遊西湖,曾到龍山真覺院賞瑞香。

賞析

上片寫奇香,渲染烘托,韻趣傳神。“公子眼花亂髮,老夫鼻觀先通。”先從香氣刺激人的感官寫起,突現出花香之奇特,它不僅襲擊得友人曹子方“眼花亂髮”,還衝通了詞人堵塞的鼻孔,使嗅覺頓時靈敏起來。“領巾飄下瑞香風,驚起謫仙春夢”,則更誇張出香氣的威力,其想象力之豐富,令人驚歎。二句用唐朝楊貴妃和李白的故事,以奇鑄境。

下片專寫瑞香花的濃豔,落想新巧,淋漓博喻。“后土祠中玉蕊,蓬萊殿後輥紅。”牡丹歷來被稱為花中之王,無與倫比,但瑞香花卻可與最名貴的牡丹品種相匹敵。人們都説古揚州后土祠中的玉蕊花極其豔麗,洛陽蓬萊殿後的富貴牡丹“程紅”舉世無雙,但是,“此花清絕更纖穠”,瑞香花的“清絕”和它的纖柔濃豔,卻都超過了“玉蕊”和“鞓紅”。末句“把酒何人心動”意謂對花飲酒哪一個人不為之心動。最後由花過渡到人,暗喻出詞人和友人曹子方的才華,都像瑞香花一般“靈草異芳,俟時乃出。詞人時因在朝中被羣小讒陷,被迫“補外”知杭州,內心鬱悶怨憤,壯志難酬,而借古所未有的廬山瑞香花自喻,可謂豪氣貫注,斫思靈運。含意深邃,象外有旨。

這是一首詠瑞香花詞。極寫瑞香花的奇香和濃豔,謂為花中祥瑞。全詞詠物兀傲,渲染烘托,層層遞進,環環相生,最後繁花落盡見真諦,感人至深。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3

原文

西江月⑴·夜行黃沙道中⑵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⑶,清風半夜鳴蟬⑷。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⑸,路轉溪橋忽見⑹。

註釋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調名取自李白《蘇台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調詠吳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後闋字句作法與前闋相同。

⑵黃沙道:指的是從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山縣。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醒了睡在樹枝上的喜鵲。語出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⑷鳴蟬:蟬叫聲。

⑸舊時:往日。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⑹忽見:忽然出現。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創作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着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此詞中所説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説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説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詞牌簡介

西江月:是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還有同名歌曲《西江月》。

作品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韻)。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