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茶館》讀後感15篇

校園2.2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館》讀後感15篇

《茶館》讀後感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讀後感2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也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以及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茶館》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消息,壞人不一定有壞消息,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和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描繪的人物性格特徵非常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店主、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性格特徵都躍然紙上。只讀一次,不用像語文課那樣仔細閲讀,也能理解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誠實,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老主顧常四爺,和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與王掌櫃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櫃更硬。他骨子裏有一種驕傲,拒絕低頭讓步。

讀完《茶館》後,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有多快樂。當時,許多孩子甚至很難吃一碗熱湯麪,現在我們可以隨意吃漢堡牛排了。當時,人們真的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

在茶館裏,我最佩服的人是常四爺,尤其是他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清朝有一份“鐵桿莊稼”,不用幹活就能拿到錢。後來清朝滅亡了,常四爺沒有他的好朋友鬆二爺那麼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由於優越的生活條件,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會退縮。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恐怕沒有常四爺的精神,我們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茶館》讀後感3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月亮茶館裏的童年》這本書,《月亮茶館的童年》讀後感500字。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天米和麥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與同學和鄰居的相處中,經歷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之後,她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誼,真正的友情。雖然,她們兩人有點小矛盾,但是她們仍然是一對好朋友。

生是漫長的,童年卻是短暫的,可那是美好的,歡樂地,天真的!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情親情的含義,讀後感《《月亮茶館的童年》讀後感500字》。該上五年級的我,再有一年就要和好朋友分別,心裏便惆悵的很,戀戀不捨!想想我的同學,經常在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共同學習、共同讀書、共同進步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雖然我們也時常鬧鬧矛盾,但是我們的同學情,我們的'友誼卻在一天天增加,暑去寒來中變的更加深厚了!在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同學們的幫助、安慰和鼓勵,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經過這幾年的相處,成為要好的朋友。想到我們一年之後國小的五年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們會奔向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人生,但是我們的友誼仍不會改變!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裏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不要長大了留下遺憾,那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所有吧!好朋友應該是一生一世的,友誼是永遠連在一起的。

《茶館》讀後感4

朱自清《揚州的夏日》寫道:「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和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説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壺茶或一兩種小點心,在河中唱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併交給茶館中人。

茶社(揚州的茶館稱茶社)在揚州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有名的富春、冶春等茶社大致都在清末民初開業。富春茶社曾以「魁龍珠」茶大獲好評,據説是富春自行研製。採用浙江龍井、安徽魁針,加上富春自己種植的珠蘭。取龍井之味、魁針之色、珠蘭之香,茶色清澈,解渴去膩。配上富春點心與佳餚,遠近客人流連忘返。今天揚州的茶社仍供應「魁龍珠」,不知是不是當年真味。

今天著名的冶春茶社還是在北門外,沿河也有幾家新開的茶社。不過今天的`揚州茶社並不以茶聞名,而是以細緻點心及揚州名點「大煮乾絲」聞名。這些點心如翡翠燒賣、千層油糕、三丁包等等,經過幾代名廚改良、創新,確實口味極佳。不過茶社以點心聞名,似乎總有些遺憾。

揚州茶社大多數只有早茶時人聲鼎沸,一到中午就門可羅雀,想嚐嚐著名的淮揚細點,還是得早點起牀。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句揚州俗語説的是揚州過去的悠閒生活,早上到茶社喝早茶吃點心,晚上到澡堂子泡澡。今天揚州著名的茶社多是外地遊客,過去悠閒情致大概已煙消雲散。

《茶館》讀後感5

“她從此沉默,沉默得像一株孤獨的枯樹,並且迅速地老去。”這是《月亮茶館下的童年》中的一句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讓我覺得孤獨是可怕的,唯獨有一樣東西可以打敗它——陪伴。

《月亮茶館下的童年》的作者殷健靈,寫的是她童年的古詩,書中那個古怪的眉娘,自從天米搗亂,眉娘以告老師來威脅天米陪他聊天,但其實是懇求,眉娘沒有朋友,十分孤獨,每週五天米去陪他聊天,眉娘皺紋越來越多,病痛也漸漸襲來,在下個週五的前天晚上,因不接受病痛自殺了,天米隔着窗户,想還在內疚,沒去聊天,天米這才明白,眉娘真的走了——永遠,但眉娘有一顆温暖的心,把所有圖書捐給了有需要的人。

眉娘那不可言説的心情,我早在七歲那年就感受過了。七歲那年,我得過敏性紫癜,這種病讓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隨意走動,甚至不可以有大悲大喜的`情緒起伏,只能卧牀修養。那段時間,我離開了學校,每天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房中,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早上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護士,我只能看見輸液袋裏的藥水一滴一滴地流逝,我感到我的童年,我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

治療了一段時間,我回到了學校,離開原來的班級,來到了現在的班級。雖然這個家庭裏充滿歡聲笑語,絢麗多彩,我也過的十分快樂,但從前的那些美好記憶,卻一去不復返了。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有的悲哀,有的歡喜,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七歲那年經歷的孤獨,這種感覺彷彿是沉入深深的海底,讓人無法呼吸,無法動彈。孤獨是一把利刃,不斷靠近死亡的邊緣。

感謝家人,讓我重拾温暖;感謝朋友,讓我重拾笑容;感謝老師,讓我重拾希望。

《茶館》讀後感6

人藝的劇院門口永遠有着讓人心馳神往的燈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築發黃的外牆毛時代的字體組成的“首都劇場”四個字招牌,由於燈光的襯托顯得格外熠熠生輝。夜幕降臨了,周圍的建築,車流,行人,都沒有它的光輝。王府井教堂在遠處若明若暗。這是一個做夢的去處。走進大門,《龍鬚溝》的節目單整齊地碼放在簡陋木頭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費自取。人藝是現在為數不多的節目單還能免費的劇場之一。二樓的皮沙發寬大得有點空曠,在沙發圍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頂燈光直射下來;劇場裏面也是一樣。

劇場永遠是厚厚的紅色帷幕。在當時看來很龐大的劇場,現在甚至比不上一個大學的講堂。一層,二層,一層與二層之間的側座,還有二層最後幾排的學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見演員的臉龐,聽清演員抑揚頓挫的台詞。《龍鬚溝》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導演顧威所説的一樣,56年,半個多世紀了,那條溝早成了金魚池。小妞 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該是七十高齡的妞子奶奶了。光看這齣劇的名字,就讓人覺得眼眶發紅。帷幕拉開,仍然是這個50多年前的小雜院兒,才華橫溢的程瘋子唱着辛酸的單絃,三嫂還是那麼潑辣,趙大爺和現在北京街頭的任何一個老大爺一樣有範兒……50年前的話劇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間兩個黨 派軍隊交 接的過場戲,雪花洋洋灑灑地落下,突然覺得這些年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那些人,那條溝,重回眼前,一如當年。

老舍的話劇經典之處在於生活化,可是現在的話劇連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從網上扒了兩個段子就想把觀眾逗樂的話劇都應該來好好學學,真正的話劇應該怎麼寫。56年的時光輕飄飄地過去了;灰燼在我們眼前反射着它的光。

《茶館》讀後感7

王利發是話劇中的主要人物,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的一生反映了許多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勤懇、膽小、怕得罪他人、一心想做好自己的事。而王利發的結局是個悲劇,得知自己的店被霸佔後,上吊自盡……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老舍筆下的另一個悲劇人物——祥子,從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壯士小夥子,幾經起落,變成了麻木不仁,苟延殘喘的活死人。但是相比之下,王利發的死是悲壯的,他本可以和家人一起逃走,可是他堅持要和老裕泰同生同死。“這是我的茶館,我活在這兒,我死在這兒!”這是王利發對家人説的最後一句話…王利發為了父親留下的茶館而死,為了不屈的信念而死,為了使時間定格在茶館扔屬於他的那一刻而死。他的一生是苦命的,年輕時接手了茶館,苦心經營,討好每一位主顧;中年時軍閥混戰,夾縫中求生存,辛苦錢全給了特務,大兵;老年時挨餓受凍,身着一件破棉襖,給自己撒紙錢。然而我相信他死時是欣慰的,他對得起他的.老父親,用生命去守住茶館。

“再喝你一碗茶,再見!”三位老人的重聚首,互訴多年生活的不易,感慨時局動盪不安,社會的黑暗。常四爺攜帶的紙錢恰恰暗示了三位老人的結局。以茶相聚便以茶相送,飲盡最後一碗茶水,常、秦二位老人頭也不回的走出茶館,怕是最後一次走出這熟悉的茶館,怎敢回頭呢?既在江湖內,便各自保重罷了。

《茶館》讀後感8

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揚州茶館吃的花樣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賣零碎的來兜攬,手臂上挽着一個黯淡的柳條筐,筐子裏擺滿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炒鹽豆之類。又有炒白果的,在擔子上的鐵鍋裏爆着白果,一片鏟子的聲音。得先告訴他,才給你炒。炒得殼子爆了,露出黃亮的仁兒,鏟在鐵絲罩裏送過來,又熱又香。還有賣五香牛肉的,讓他抓一些,攤在幹荷葉上;叫茶房拿點好麻醬油來,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賣零碎的買些白酒來喝。

叫茶房燙乾絲是不可少的。燙乾絲先將一大塊白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放在小碗裏;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潷去了水,撥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幹筍絲在尖兒,就成。説時遲,那時快,剛瞧着在切豆腐乾,一眨眼已端來了。燙乾絲就是清得好,不妨礙你吃別的。

接着該要小籠點心。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説,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鬆地化去,留下一絲兒餘味。乾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燥濕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點橄欖般的回味來。這麼着每樣吃點兒也並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儘可以從容地去。但是要老資格的茶客才能這樣有分寸;偶爾上一回茶館的本地人外地人,卻總忍不住狼吞虎嚥,最後總不免捧着肚子走出。

《茶館》讀後感9

這是一部話劇作品,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最高成就。老舍曾説:“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更是如此。

小小的茶館中,我們看到了茶館掌櫃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看到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看到了社會的更替也看到了人民與舊時代的對立。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精明世故的王利發為了生存,不斷對茶館進行改量,但面對社會如此局面,如此精明,他還是被逼無奈,最終選擇了自殺。我們常發現,無論是《駱駝祥子》,還是這本《茶館》,老舍筆下的人物最後結局總是悲慘的。而那卻暗示了那個時代的`悲劇。

書中的常四爺也令人敬佩。他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他就像黑暗世界裏的微小光芒,孤獨卻有毅力的閃爍。也許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微小光芒,才能把黑暗的世界照亮。也許我們需要這樣更多正義的人,才能把黑暗腐敗的社會帶向光明。

這部作品對底層社會人民的生活的描寫讓我十分感觸。社會高層的爭鬥,變革,影響最大的還是底層人民。館中的紙條“莫談國事”,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要實業救國的鬆二爺,最後卻都被事實擊敗。鮮明刻畫了百姓們為國分憂卻無能為力的悲烈事實。

歷史代表着過往,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身體驗到那段已經過往的歷史,正是有了這樣一部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保留歷史,重現歷史,讓我們擔當起時代的使命,為了悲慘的歷史不再重現而努力。

《茶館》讀後感10

我們經常會説“坐茶館兒”,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彙已經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現在的茶館兒幾乎成為了打牌和賭博的代名詞,但是在老舍生活過的時代,茶館是正規意義上的消遣和喝茶的地方,當然了這樣的場所不論在什麼時代,似乎都是極其複雜的,因此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眾生相,通過這些人物來揭示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命運。

這部話劇中講述的人物很多,大多數都是裕泰茶館的顧客,其中有吃皇糧的旗人,開辦實業的資本家,有太監、教士、農民、警察、流氓等等,眾多人物和不同職業的人都常常在這個茶館裏聚集。話劇描寫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割據、解放前夕三個時期斤50年的社會風雲,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腐敗滋生的種種罪惡和光怪陸離的眾生相,讀之感慨不已!

茶館老闆王利發可以説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對茶館的慘淡經營,可以説用盡了心力,但因為受到壓榨和剝削,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人生始終被有權勢的人左右,做不了自己的主,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罪惡和混亂的中國的現狀。

在話劇中,老舍寫道“現在想起來,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句話反應出了內心的無奈,在大清朝的時候遭受剝削和欺壓,本以為經歷了革命之後,推到了5000年的封建帝國,日子會過的好一些,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福祉,卻沒想到生活更加艱難了。

作者用人物的人生歷程和眾生相來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而軍閥割據的時代,最悲慘的依然是底層老百姓,只有明主社會的到來,人民才會看到希望,才能享受到平等!

《茶館》讀後感11

《茶館》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叫於泰的茶館裏。一部簡單的三幕劇,藉助一個普通的茶館,濃縮了半個世紀的歲月,覆蓋了很多符合時代特點的小人物,訴説了那些特定時代一個國家的悲哀。

該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變遷中逐漸破滅的故事。在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最終在當權人和反派的規劃下被改為“花花聯合公司”。王利發掌櫃一生守護着茶館,選擇在他的'茶館自殺。該劇《茶館》可以説是非常現實的,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也不一定有壞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和官員的腐敗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歎息。

先説説這部劇裏的人物。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徵十分鮮明。每一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着當時社會上不同職業和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個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生活經歷不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要讀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深深地銘刻在腦海裏。比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就像老舍先生給他的定位一樣:聰明,自私,心眼不壞。看全文,在我眼裏,他作為一個店主,很圓滑,很軟弱,遇到麻煩就給錢,説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和惡棍奪走,在後院默默自殺。這個情節,彷彿出乎人們的意料,但仔細想想,又是合理的,讓人難過。這樣一個走中庸之道的店主,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和性格的強烈對比,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諷刺和不滿。

《茶館》讀後感12

時隔半個世界,現如今我們周圍也充斥着和《茶館》裏的各式各樣的人一樣的人。我愛國了,誰愛我?中國式思維、中國式人際關係、中國式的悲哀。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

老舍先生的《茶館》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件小小的茶館,更代表着當時的那個社會,代表當時的每一個人。

《茶館》讀後感13

説到老舍,我們崇拜他,也追求他的經典作品。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駱駝祥子》、《四代同堂》、《茶館》等都是令人難忘的代表作品。

這次經朋友推薦,有幸讀到了老舍先生創作的劇本《茶館》。

雖然這是一部戲劇,但本書是用無聲的傾盡全力地展示着其話劇文字版本下的精彩魅力值。

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1月1日推出的《茶館》一書其實是彙總着老舍筆下的《茶館》和《龍鬚溝》兩個話劇劇本。

《茶館》講述了北京城裏有個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標誌性時期的變遷。看似很小的茶館,濃縮了中國一個時期巨大的歷史變遷。

通過對茶館裏每個人物的語言描述,有一個縱向跨度的歷史和社會變遷。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細節到整體——這樣一個來來往往的小茶館;這些人物的來來去去;如此多樣化的一羣人;這樣的一個大茶館的小社會詮釋。

經典作品以最直觀、最生動、最原始的`文本展現在我面前。雖然讀這樣的劇本缺乏一些直觀的感受,但我認為這樣的描寫也是一種美。這種美屬於靜態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雖然沒有演員的肢體語言,但是文字無聲勝有聲在書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曹禺曾説過:“一台詞一項任務,演繹着人生的悲樂——”通過閲讀這樣一部經典的劇本,我感到靈魂受到了一次寶貴的洗禮。我真的很喜歡類似這種老舍的代表作,我覺得這樣的書值得一讀和收藏。

《茶館》讀後感14

可以説《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説裏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着經營着,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説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羣眾們,裏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着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茶館》讀後感15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反動派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道理可真多呀!

標籤:讀後感 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