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學説課稿

校園2.21W

  一、説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學説課稿

國小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一)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教材特點,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思維水平,確立如下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探究知識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轉化,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關鍵點:通過實踐——理論——實踐來突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重點。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剪刀、4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彩筆。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國小生個性與特長髮展實驗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形成愛好,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並最終能夠發展特長。因此,整節課我始終堅持構建和諧的課堂,注重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真想法,關注學生真實的思維世界,整個 教學過程師生在平等、民主、和諧中進行真誠的“對話”和“互動”,形成了思想與情感的真正交流,做到了“以人為本”,這樣師生彼此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生動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另外,《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是先讓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麼與底和高有關係,再讓學生明確到底有什麼關係,這樣,是在學生自己思維指向性基礎上的探索,也就是讓學生明確了“我要探索什麼,我為什麼探索”,避免了人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真正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利於教學的合理進展,又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獲得,同時還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做到了有效的探索。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温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反饋教學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採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本節課我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五、説教學程序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整個教學過程大致是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1)通過“你發了哪些圖形?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問題,鞏固和加深了對已學過的圖形的認識。再由解決“兩個花壇哪個大?”這個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2)初步感知用數一數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侷限性,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尋求簡單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説説你發現了什麼?由此你猜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細心地觀察、交流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然後再探索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經歷着比較、分析、動手操作、觀察、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體驗着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和經歷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4)進行綜合性的練習,使學生體會“學以致用”。

5)最後讓學生談談在本節課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學生暢所欲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課。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猜一猜。

2、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長方形的面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算。揭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究歸納

1、嘗試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

2、學生展示、交流

3、對比、總結、提煉

(三)分層訓練,理解內化: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四)總結評價,昇華提高

師生共談本節課的收穫,引導孩子用轉化的方法嘗試解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