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精選5篇)

校園1.24W

所謂藝術精神,也就是指的藝術的精神境界。想知道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怎麼做嗎?以下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精選5篇)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1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後,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中國藝術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並不能深入。隨着學齡和閲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藴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説是藴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導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

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後,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説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於藝術創作,而是落實於人生態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説:“循莊子之修養論,而循至於極,可以使人達至於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於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後來經過自己不斷的翻閲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説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於這美景中。對於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脱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説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鋭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前人所未發,啟後人之所啟。雖説是無意於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2

所謂藝術精神,也就是指的藝術的精神境界。徐復觀認為:“文學、藝術,乃成立於作者的主觀 “心靈或精神”與題材的客觀事物互相關涉之上。”藝術作品既不是純主觀的,也不是純客觀的.。把主觀生命的躍動投射到某一客觀的事物上面去,借某一客觀事物的形相把生命的躍動表現出來,形成晶瑩朗澈的內在世界,這就是藝術的精神境界。因此,不僅未為主觀所感所思的客觀事物,根本不會進入文學、藝術的創作範圍之內,而且作者的人格修養和理想追求,對客觀事物的價值或意味的發現有着重要的影響,從而使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生命躍動有不同的層次,使藝術精神有不同的境界。正是這樣,不僅在中國人與西方人之間,由於文化的巨大差異,其藝術精神呈現出迥然的不同;而且就是在中國人之間,由於人格修養和理想追求不盡相同,其藝術精神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別。

徐復觀認為,中國人在藝術精神上的諸多區別,如果窮究到底,可以概括為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這是因為:“中國只有儒道兩家思想,由現實生活的反省,迫進於主宰具體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潛德的顯發以轉化生命中的夾雜,而將其提升,將其純化,由此而落實於現實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價值的基礎。所以只有儒道兩家思想,才有人格修養的意義。因為這種人格修養,依然是在現實人生生活上開花結果,所以它的作用,不止於是文學藝術的根基,但也可以成為文學藝術的根基。”而具體地看,孔子和莊子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又呈現出兩種典型性格。由孔子所顯發出的藝術精神,是道德與藝術合一的性格;由孔門通過音樂所呈現出的為人生而藝術的最高境界,即是善與美的徹底諧和統一的最高境界;由莊子所顯發出的藝術精神,則是徹底的純藝術的性格、中國的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指出,莊子的藝術精神雖本旨不在藝術創作,但卻對中國藝術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在繪畫方面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莊子的藝術精神對中國的繪畫產生深遠影響,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魏晉玄學來實現的。中國的繪畫,雖可以追溯到遠古,但對繪畫作藝術性的反省,因而作純藝術性的努力與評價,還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時代的事情。與中國的文學、書法一樣,中國的繪畫只有在這時才獲得了一種藝術精神的自覺。這種藝術精神的自覺,與東漢以經學為背景的政治實用哲學的衰落和老、莊道家思想的重新抬頭有密切的關係。正是魏晉玄學的興起,實現了中國藝術精神由思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由哲學家的神思而成為畫家筆下的人物山水。最能直接、深刻、鮮明地體現莊子的藝術精神的,則是中國的山水畫。中國從周初起,隨着人文精神的最初躍動,自然界中的名山巨川便從帶有壓抑性的神祕氣氛中逐漸解放出來,使人感到這些自然景物對於人的生活確實有一種很大的幫助。

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解釋了藝術創作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藝術家的心靈,藝術家的生命,藝術家的人格,是藝術作品得以成立的根據。這也是我們在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時必須進行田野調查的原因:在研究藝術品或畫作本身時,其創作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理清創作者的“心靈”“生命”及“人格”,才能理解畫作本身。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3

讀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不在具體對中國繪畫把握到什麼,而是愈發感到學海無涯,一如藝無止境。因之茫茫不知所之。

對音樂與文學的熱情自不待説,讀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愛上歐洲的歌劇,讀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又愛上中國的山水畫……讀杜詩的悲苦,愛上李白的雄奇;讀小李杜的清淡,衝不掉對豪放詞之喜愛;讀到此書第十章第五節,想去讀趙孟頫的文集……現在,興趣愈廣,而愈不曉得論文該寫什麼——其實很多領域都是很可深入的。

持續增温或恆温的“國學”,如果以塑造“成”人為旨,那麼必定是要囊括以藝術的。文史哲的融會貫通,實在是替不得琴書畫的陶冶性情。顯見,中國的文論和畫論是那麼的神形俱似,然而實在少有一片園地,願意接納這樣方向的“學術”論文。實際上亦少有這樣的嘗試機構。

書中玄理味較濃,大約是少分析藝術作品的緣故。雖然作者不是一個藝術家,但研究思想史之學者有如此眼光與心性關注藝術者畢竟還是少之又少。

通常情況下,高超的技藝與深刻的學養難以在一個人身上集中。所以藝術史家不是藝術家,藝術家亦難以有純學術的闡釋。

但是,當有人同時具備創作與評論的雙重能力,也即是説,當藝術史家和藝術家合而為一之時,產生的著作當是多麼的精審而生動。我覺得沈祖棻的《宋詞賞析》極其好看,即是她不僅是學者,而且是詩人的緣故。但這不還出文學的領域。然而跨領域呢?如果研宋詞者懂音樂甚至樂器呢?如果治文學者諳繪畫呢?

——然而這只是奢求不可遇麼?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4

書籍簡介: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由台中中央書局於1966年首次刊行,以後改由台北學生書局出版,幾十年間不斷再版重印,影響深遠。大陸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全書共計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藴涵的中國藝術精神。

感想:

藝術的精神是什麼?是樂?是遊?

我國古代最初是以音樂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變成禮到後來的法律條文規定了。其實我在想,大同社會是不是就是最初的樂高於禮的狀況呢?應該是吧,在我眼裏,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心願。樂高於禮?可能嗎?完全不可能?社會是不可能倒着發展的。社會永遠是前進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個體的退。實際上以人性來説,是一種進步。但是羣體意義的用“樂”去陶冶,是不現實的。我覺得社會發展到巔峯狀態,肯定是要毀滅的。不管説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倒覺得人禍的可能性還大點。倒也不是説這個毀滅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人格與磬聲為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説,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遊”字可以加以象徵。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於遊戲。因為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為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於藝術的創作,都是創作者對於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麼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麼究竟又為什麼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説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於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於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説,徐復觀先生對於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讚歎。不僅為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為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衞夫人所説的“善寫者不鑑,善鑑者不寫”吧。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5

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主要體現在音樂,書畫詩歌之中。其實音樂或者書畫只是古人用於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從而他們的藝術精神就隱藏在裏面。古代的音樂,也就是禮樂,在孔子的改良傳承後,最終起了一種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藝術精神是做到“美”與“善”的統一;而孟子的藝術精神是做到“仁”與“樂”的統一。總結起來説,儒家的藝術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養而通於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從藝術精神裏抽出來的精髓。

根據《樂記》記載,構成音樂三要素是“詩”,“歌”,“舞”。這三個基本要素,是不借助於自身之外客觀事物就可以成立。有了這三種要素,就能借樂器以文之。同時,樂三種基本要素是直接從心發出,是從人生命根源流出來,且具有明確節奏。但樂器是通過配合這種節奏而發生作用,從而激發或者引導處藏於人生命中藝術精神。

人人都有藝術精神,但有人只是“表出”,有人是“表現”。這就是個人藝術精神層次不同,有人只是享受這種精神,有人是在創造自己這種藝術精神。

藝術精神,其實也就是美學,美的精神。這是一條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這條路上一邊欣賞,一邊開發你的藝術精神。這條路有兩個站,心齋和坐忘,達到這兩者的歷程,就是達到美的終點站的歷程。心齋,就是內心純粹,無慾無求,我們需要有着這麼一顆空靈的心去探索我們的藝術精神。坐忘,就是摒棄周圍環境的一切無關事務,做到只有用純粹的意識去思考事物。兩者要求做到虛,靜,明。心齋是指內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條件,兩者組合完成藝術精神的要求。其中,心齋之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説到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的是書法繪畫。而書畫從魏晉時期開始出現藝術精神的氣息。書畫講究的是氣韻,在古人看來,光是氣韻生動一詞,就能窮中國藝術精神的極誼了。簡單點説,氣韻是評判一副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氣韻生動可體現這幅作品有藝術精神;而缺乏氣韻則會馬上使人覺得這作品水平不到位,體現不出藝術精神。

當今我們要做的是,讀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藝術精神進行批判創新,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藝術精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結合當今信息技術,對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藝術精神進行傳播。這不僅是對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一種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