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總結

校園3.81K

升上八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生要學習的歷史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加深,我們會會接觸到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

古代印度

1、地理環境: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恆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河水使得這裏發展灌溉農業的條件十分優越。

2、進入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

3、政治制度:種姓制度。

(1)形成背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後,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2)內容與影響:

等級

名稱

包含的階層

享有的權利

承擔的義務

主要特點

重要影響

第一等級

婆羅門

祭司、貴族

掌握神權

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

(如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會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

(2)促進了佛教的誕生。

第二等級

剎帝利

國王、武士、官吏

把持國家的軍事和行政大權

第三等級

吠舍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

向國家納税,為神廟上供,養活第一第二等級

第四等級

首陀羅

被征服者和貧困破產的人

受上層等級剝削和奴役,從事最苦、最累、最髒的職業

4、佛教的創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鋭,佛教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3)教義(宣傳的主要思想):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慾望,只有消滅慾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脱“苦”,到達“極樂世界”。

(4)發展:公元前3世紀,國王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建許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整理和編纂佛教經典,派僧侶到鄰國傳教。

(5)傳播:兩個方向(兩條路線)。向北:印度——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北傳佛教)向南: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南傳佛教)

(6)影響: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由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佛教文化——石窟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我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的代表有: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八年級上冊歷史必備知識

(一)早期國家與社會:夏朝、商朝、西周。(史稱“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標誌着我國進入了文明時代。

(2)禹死後,兒子“啟”繼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後期的都城“二里頭”,佈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築”的先河。

(4)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度,激起平民和奴隸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後,商部落首領“湯”滅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紂王”,展開“牧野之戰”,消滅商朝,建立西周。

(2)青銅鑄造業發達:

①特點:青銅器“種類繁多”(有禮器、飲食器、兵器、工具等數十種);“使用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巨大”(使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偉(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藝精湛(銅、錫、鉛三種金屬合成的比例合理,體現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

③鼎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鼎在現代是“和平”的象徵。與鼎有關的成語:鼎力相助;問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聲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義:商朝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點: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③意義: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會極其珍貴的史料。甲骨文推動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要點

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運動)

1、興起: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祕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來。19世紀末,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轉變為具有廣泛羣眾性的反帝鬥爭組織。

2、發展: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並承認其合法地位。於是,義和團紛紛擁進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們已控制了京津地區。

3、口號: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二、抗擊八國聯軍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年6月

(2)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3)成員: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

2、抗擊八國聯軍:

(1)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八國聯軍被迫退回天津;(廊坊阻擊戰)

(2)北京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

(3)天津保衞戰中,義和團展開老龍頭車站爭奪戰、炮轟紫竹林租借、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失陷。

3、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北京又一次被侵略者踐踏。

4、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慈禧太后逃跑途中,下令剿殺義和團,並無恥地請求八國聯軍“助剿”。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了。

5、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及相關國家:

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2、主要內容有:

(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3)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5)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3、《辛丑條約》的特徵:

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4、《辛丑條約》的影響或危害:

清政府從此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