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奪冠》觀後感彙編3篇

校園1.82W

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奪冠》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奪冠》觀後感彙編3篇

《奪冠》觀後感 篇1

整部電影的時間跨度非常長,從七八十年代到16年的里約奧運會,《奪冠》將充滿了“中國女排”鮮明時代感的81年擊敗日本女排、08年中美大戰、16年裏約奧運會逆轉巴西這三場重要比賽收錄到電影中,以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的經歷為線索,連接了三個時代。正如有的人説80年代的女排走出國門意氣風發奪得五連冠的榮耀,是寫在自己課本里的回憶;有的人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沒有拿到奧運冠軍是自己那一年最大的遺憾;還有的人説20xx年裏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逆風翻盤奪得冠軍,是自己看過最燃的一場比賽。

其實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有點擔心振奮了三代人精神的國民偶像中國女排,會被拍成一部乏味的競技電影,也曾考慮過在這個時間點上映的《奪冠》究竟是不是一部讓人覺得有些許枯燥的.“主旋律”電影。因為在觀眾心中,“中國女排”這四個字代表着一往無前的勇氣以及永不言敗的精神,而陳可辛導演真的能拍出這段曲折又充滿眼淚的歷史嗎?

由於片名從《中國女排》改為《奪冠》,這在片名上就劇透了。但由於影片完全取材現實裏中國女排的奪冠經歷,而現實中“女排”其實就等於“奪冠”,無論如何,觀眾面對這部電影時,它的故事懸念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講的是誰也一目瞭然,於是陳可辛在《奪冠》中,就儘可能把着力點放在“怎樣奪冠”,讓過程成為主體。因此《奪冠》是在一個很容易落入體育勵志電影“從輸到贏”模板的可能之下,被陳可辛用多變的手法拍出了只關於人物、表演和事件的戲劇魅力,在此之上再試圖提煉“女排精神”。

在故事、人物、懸念基本已知的情況下,《奪冠》用的獨特方法是,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看演員怎樣還原原型人物,這是一部“看錶演”的電影。戲裏主角為了冠軍,有其情節內的成敗,情節之外最激發觀眾興趣的就是演員表演的成敗。

《奪冠》從頭至尾最吸引人的始終是鞏俐對郎平的超強還原,事實上,鞏俐和郎平的確是中國自八十年代以來最有國際成就的兩位女性。這兩位女性的國際影響力,都有賴於影像強大的傳播力量,八十年代“全民看女排”,和現在“全民看電影”,在傳播學上實質是一樣的。因此“鞏俐演郎平”不僅是一次遲早的相逢,更是一次最強的對話。

當我看《奪冠》時,我產生了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鞏俐的肢體語言、説話的方式,就像匠人一般精準復刻了郎平的行為與表情——這與她細緻的觀察、老道的表演經驗密不可分——但更關鍵的是,她的靈魂都像附在郎平身上,借這個故事,也重新塑造了她自己。

在後來的羣戲上,陳可辛更大膽,讓女排運動員去飾演她們自己。這相當於給每個人劇本,讓她們回到過去,演過去的那個自己。參加過里約奧運會的那一批女排成員基本上全員上陣,她們現在已經拿了那麼多次世界冠軍,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還能演出4年前的那種瀕臨退出奧運會的失落絕望嗎?可9月25日第一批看完電影的觀眾就把#奪冠#、#朱婷演技#的話題送上微博熱搜,這些女排姑娘站在鏡頭前讓人無法挑剔她們的演技,因為她們沒有在演戲,而是把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事情重現了一遍,她們也不需要演技,這世上哪有本尊飾演本尊更讓觀眾信服的事情呢。而其中,排球名將朱婷的表現最為突出。她的小故事既平行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在電影中被提煉為新一代女排精神,讓人尤為難忘。

最後再説説影片最大的優點——比賽場面吧。比賽場面確實是拍得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地方,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體育賽事再拍不好那就別拍類型片了。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還可以用運鏡和聲音去儘可能放大每一個動作的張力,影片裏賽場上帶着呼吸感的手持鏡頭,配上女排姑娘們“bangbangbang”的暴扣,看得人確實十分過癮。

從原來的《中國女排》到現在的《奪冠》,誠如導演陳可辛在映後的感言,這部電影的製作與上映和女排姑娘們打比賽一樣,經歷了太多的不容易。電影立項之初,它就有着極高的關注度,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奪冠》呈現的可能不是它最完美的樣子,但仍值得鼓勵。如果要給電影打分,10分的話我覺得可以打9分了,尤其是加入了情懷這種東西之後,就很難再用理性去衡量了。以後大概再也不可能有這種陣容去反映這段歷史了,更不可能有尚處巔峯時期的這代女排隊員出現在這種電影裏了。

《奪冠》觀後感 篇2

我對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有三點:一是體育中科技與人的較量,二是郎導對女排的指導方式,三是對體育運動本身魅力的還原。

影片情節段落非常精簡,甚至可以説是直接被割裂為三場比賽。在第一段落,國家體委來人説,未來體育靠的不是人腦,而是科技,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和戰術變化,都能夠被計算機精準地分析出來。當即袁教練將攔網調高15釐米,以“人”的刻苦來對抗“科技”。35年後,里約奧運會上,鏡頭裏展示郎平依靠對巴西隊的計算結果迅速對症下藥、發佈戰略。儘管在不同時代條件下,我們對科技是預防者和使用者這兩個不同的身份,但實際上我們都把握住了科技外殼下的本質——出其不意。排球屬於一項開放性運動技能,它的特點就是不可預測性:不能事先做出動作決定,要根據外界突如其來的刺激做出反應。科技的確必須跟上,但它只是提供現狀的利器,人的智慧必須掌握在第一線。

郎平迴歸確實給女排帶來了新東西,我認為一是國際視野二是人文關懷。國際視野體現在採用大國家隊模式與全球範圍聘請專業型教練。“大國家隊”通過增加隊員的人數來組建國家隊,每個位置上保持3—4名隊員的配置,最後再根據運動員的最終表現來確定組隊名單(姜歡環,2017)。這種模式可以激發新老隊員的.危機感,調動他們訓練的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隊員不分主力和替補,只分首發和非首發,這種策略要想敢用,就必須要隊員在場下付出更為艱苦的訓練以及進行更充分的團隊磨合。練不好在場上就發揮不出來,容易出現各種紕漏,比如我在院女籃經常會體會到有限主力給上場球員分配帶來的限制,主力不上場,控球后衞不行,隊伍直接不知道怎麼打;但如果練得好,能發揮出來,那就是一隻絕對強盛的隊伍,對方沒有我方隊員的充分數據,我方也可以照顧到隊員的體力狀況。複合型教練團也打破了傳統女排教練隊伍成員構成模式,在醫療、康復方面均配備專業人員,為女排提供有力後盾,保證隊員安全感需要以及儘量減少因疲勞、傷病導致的運動狀態下滑現象。人文關懷體現在郎導對隊員出錯的寬容心以及自身不計得失敢於拼搏的無私心境。面對張常寧轉排球的特定行為,郎導沒有進行強行干涉,只是讓她儘量5秒鐘內轉完,我認為是很好的處理方式。這一動作對於張常寧來説如果是運動前習慣動作的話,它並非多餘,它的節律性與成功完成動作呈正相關,其穩定相對時間可能是成功完成發球這一封閉性動作技能的重要部分。而如果轉排球已經成為了張常寧的“運動員迷信行為”,這樣指導也可以保留轉排球帶給她的緩解壓力、增加控制感、提高實際表現等積極作用(羅霄驍,張力為,2015)。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郎導面對隊伍屢敗屢戰的賽況,仍然在試驗各種陣容組合的自信狀態,“還可以再輸”這句話深深地觸到了我內心深處,也希望體育屆領導、教練能明白,不能只拿勝負、成績説事,和以前的自己比,看到隊員的進步,明白隊伍的薄弱項在哪,明確下一步如何改進才是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在大學生及運動員羣體中,獎勵均可提高轉換功能的操作成績,懲罰均可降低轉換功能的操作成績(彭凡,2016)。在排球這種需要高轉換功能的運動項目中,教練若不能承受壓力、指揮若定,對球隊發揮顯然不利。我自己是能體會到,隊員的焦慮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教練的反饋。儘管打得爛,但如果看到教練非常鎮定,再聽他的發言,對下一場發揮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教練如果只是責令隊員哪部分做得不對,下一場照樣打得爛。另外人文關懷還體現在讓全體女排隊員填寫問卷以互相瞭解,激發隊員間自我表露;讓隊員對打排球進行歸因,調動訓練的主動性等等。大國家隊時代下的訓練模式以及對體育人文觀念的革新詮釋使得女排精神的層次更為豐富。

這部劇情運動片雖然在剪輯方式以及濃濃的正能量宣傳上讓部分觀眾不太適應,但我還比較欣賞它對排球運動本身魅力的還原。人們觀看影片中排球比賽之所以會感到振奮、激動,除了是被“女排精神”感染外,也是因為受到排球比賽中力量、速度的直觀視覺衝擊。研究表明,視覺通道的節奏感知較弱,與聽覺節奏同時呈現時會受到時間定位上的拉扯,但通過加入運動信息和增強後天經驗可以得到強化;節奏刺激可以調節注意在時間上的分配使其同步化,這種調節作用可以單通道或者跨通道地出現(潘祿,錢秀瑩,2015)。影片在對排球比賽的表現上,各類緩推軌視點鏡頭、全景特寫、排球飛躍特寫鏡頭等鏡頭的高速剪輯,在節奏上能夠與節奏感極強的絃樂協奏背景音樂完美嵌合,構成視聽“流動”、“跳躍”的基本框架,搭配完美節奏感,通過多通道感知整合,增加了影片視聽元素感知的豐富性。

對於女排精神的解釋,郎指導這樣説道:“不是贏了球才有精神,輸了就沒精神,不能只拿勝負衡量精神。每天都兢兢業業去做了,不管成功不成功,都體現了堅持不懈的精神。”明天中午院女籃和運人約了友誼賽,我會學習鍥而不捨的女排精神,在場上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和隊友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平時紮紮實實、勤學苦練,不斷取得進步。作為新時代青年,在學習和工作中,我也會和同行萬眾一心,凝聚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奪冠》觀後感 篇3

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必觀影片,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過分的渲染,更沒有過多的電影套路,有的只是對女排精神最樸實的描繪和最真摯的展現!

記得最初得知陳可辛導演將要拍攝這部影片時,我內心久久難以平靜,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期待有一部優秀的電影能夠來向當代的新青年展示出女排精神,我們這個時代真的太需要女排精神了。這不禁把我帶回了當初和媽媽一起看女排比賽的那些美好時光。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國小,調皮的我時常把家裏的抽屜翻的亂七八糟,有一次我翻出了媽媽珍藏在鐵皮盒裏的一本日記本,上面印着一個打排球的女孩兒。我就覺得很好看就順手在比較本上畫起了畫!媽媽聞訊趕來時,不出意料我被媽媽狠狠的揍了一頓。那時的我一手擦着眼淚,一手指着筆記本對媽媽吼説:“不就是一個筆記本嗎?至於嘛,我還沒一個筆記本重要?”後來我才從媽媽的.嘴裏知道,那個打排球的女孩叫郎平,也是媽媽一直的偶像!以前的我對中國女排並沒有太多的注意,每次媽媽在看排球比賽時,我總是搶着要看偶像劇,不過最後還是老媽説了算。

直到那一天,我看了2010年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隊對陣荷蘭隊的比賽,在那一場比賽中,惠若琪第一次肩膀脱臼的時候仍然在場上奮力拼搏,最終受傷離場。説實話那是我第一次被感動,當時的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持着她在受傷的情況下還要堅持比賽,後來我明白了,這就是女排精神!從此之後,我就慢慢成為中國女排的忠實粉絲了!

話説回來,因為一直在外求學,沒能有機會帶爸爸媽媽去現場看中國女排的比賽。所以,在去年,電影《奪冠》宣佈春節上映時,我提前一週就買了預售票,準備在大年三十這個特殊時節,帶爸爸媽媽去電影院看《奪冠》。爸爸媽媽最開始因為心疼錢,也一直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我就騙媽媽説電影院做活動免費贈票,終於讓爸媽奢侈一回去電影院去看電影!但終究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電影上映前幾天突然宣佈撤檔了,沒能帶爸爸媽媽去看《奪冠》,這是我一大遺憾。在今年9月中旬得知電影即將上映,我第一時間買了9月25號晚上的票,準備在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為中國女排加油助威,唯一的遺憾是在外求學沒法帶着爸爸媽媽一起去影院觀看。在影院我遇見了幾位已到耄耋之年的奶奶,她們多是由女兒攙扶着相約一起來觀看電影,他們雖然步履蹣跚但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激動,我想這可能就是女排精神帶給我們的感動吧!

影片中既有笑點又有淚點又不顯得過分刻意,確實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影片中朱婷模仿皮划艇教練説的那句“閨女,你這腿往哪擱呢?”逗笑了在場的所有人,還有鞏俐飾演的郎平的那一句“中國女排沒有你,也沒有我,只有我們”,這時的我不禁潸然淚下!是啊,中國女排從來都只有“我們”。片中,郎導的女兒飾演的青年郎平可以説是高度還原了郎導當年的點點滴滴。那個時代的女排,沒有豐厚的物質基礎,當國外已經在訓練中加入了計算機分析系統時,中國女排還沒有一台自己的計算機,當時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但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女排硬是靠着那一股拼勁拿到了世界冠軍,為中國女排點贊。現在中國女排奪冠,不再會出現當時的家家户户拿出鍋碗瓢盆跑到街上歡呼雀躍的壯觀景象,但是這從來都不意味着我們不需要女排精神,而是我們現在正需要女排精神來支撐我們以最好的狀態投身到各行各業的建設中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而添磚加瓦!片中鞏俐飾演的郎導刻畫的入木三分,尤其是郎導輕微駝背和賽場上指揮比賽時推眼鏡的動作都那麼的相似,這讓我這個十年的女排老球迷都對鞏俐肅然起敬。片中還使用了眾多的女排隊員,真實再現了北京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時的場景,沒有太多的刻意,只有真摯的表達。片中還將中國女排幕後辛苦付出的教練組和陪練推上大熒幕,告訴大家,中國女排是一個團體,更是永遠的“我們”!

女排精神從來都不過時,女排精神是我刻入骨子裏的信仰。每次想偷懶或者覺得累的時候總會摸摸桌上的排球,心裏就會立刻充滿力量。也是因為心中的信仰,我毅然決然來到中國排球學院繼續我的研究生學業,有幸結交到一羣同樣熱愛排球的海南朋友們,現在的我會每天堅持着去排球館和一羣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相約打球,用我們的方式去訴説和傳遞“女排精神”。希望以後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多出現一些有正能量的電影,最後,再次強烈推薦大家去電影院一起為中國女排打call,一起加入到排球運動中,盡情享受排球帶給我們的歡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