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校園2.47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嘗試着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讓他們用平時學到的本領去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結果,效果還真的出乎意外,讓我比較滿意。至此,我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

一、教會學生解決閲讀上的障礙

閲讀障礙包括難讀的字詞,難寫的字詞,難理解的字詞,這些一定要讓學生學會熟練的使用工具書,短時間內處理掉。難讀的句子即表示觀眾複雜心裏的句子,讓學生正確斷句,讀通順、流暢。個別段落,老師有必要再次範讀。

二、放手讓學生自學

選編略讀課文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精讀課文的教學老師教給學生不少閲讀方法,怎樣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樣領會詞語、句子,怎樣掌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怎樣積累優美的字詞、句段等等。再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大膽做到放開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一切。老師切不可把時間都包攬下來。我認為,老師要做的就是進行檢查、督促,嚴防個別學生走過場,個別問題老師還需要及時點撥。

三、深刻理會“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寫這一場複雜的表演,驚心動魄的表演,難度很大的表演,都是為了突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為了教育學生學會自強、自立,面對困難不氣餒,不被困難壓趴下。教學中一定要不偏頗,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美的句子,老師一定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積累,去閲讀、去體會。如果每課教學都能做到這些,學生的詞語量就會快速上升,作文的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我以《桃花心木》一課引入,複習單元的核心問題,讓學生説課文講了少年成長中的一件什麼事?然後同學們回概括為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歷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以及少年自身的堅定意志下獲得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課堂教學中我圍繞兩個自讀提示中的問題貫穿課堂教學,一節課下來感覺課文整體教學主線不是很清晰,具體反思如下:

1、單元核心問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整合,然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本單元其實就是所謂的小故事大道理,無論《學弈》的專心致志做事,還是《匆匆》的珍惜時間,都是通過故事折射道理,所以學習到第四課已經輕車熟路。少年的兩次失敗還能成功不單單是勇氣,而是平時的紮實基本功以及信心。從文本中高度概括了“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深入閲讀觀眾的寬容,老者的鼓勵又是給予別人多一份鼓勵的呈現。在同學們彙報感受的哲理時,宮恩寧同學引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應表揚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平時的課內外積累學以致用。

2、朗讀的落實到位,少年高難度的動作,碗的擬人化寫法,趙麗宏的文筆細膩、精彩,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入境,彷彿自己就是一位現場的觀眾,為少年第一次失敗時的鎮定有自信而鼓掌,為少年的第二次失敗時氣餒、慌亂緊捏一把汗,更為少年第三次的成功而吶喊。語文課一定要書聲琅琅,才能走進文本。

3、在單元核心問題的引領下,更應在高段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從重點語句中品味少年的成長故事是如何寫的。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讓讀者更能清晰的閲讀文本,結尾的省略號又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讓人意猶未盡。同時可以播放雜技表演的現場視頻,把生活教育與課本教育結合起來,也就是行知教育的“知行合一”。

4、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小練筆時間,學習後可以寫下你對少年想説的話,也可以寫一段你感受的人生哲理。但是課堂容量還是不夠,在曹主任建議下,我也覺得可以再帶一篇課堂閲讀訓練,八單元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更能熟練駕馭。

每講一堂課,就是讓自己在成長,在完善課堂教學,最終目的是在有限的40分鐘讓學生受益得法於課堂,拓展用法與課外,使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不斷提升。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3

《頂碗少年》是一篇閲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的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解讀教材時發現文本有很多的點可以切入,如頂碗少年的表現,觀眾的反應,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的幾次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不可能照顧這麼全面,權衡之下,只能忍痛割捨,抓住少年的表現來設計教學,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閲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眾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

通過閲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本堂課我的整體思路是清晰的,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孩子學習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中,由於太過於着急和擔心,沒有很好地放開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把整個表演過程分解地七零八落,失去了整理感,十分瑣碎,其次,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再次是對於課文中出現的省略號的處理,我沒有很好的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省略號,而是直接點出省略號,過分地引導孩子去學習,一直牽着孩子在前進,在處理時也沒有很好得利用省略號的作用,去引導孩子發揮想象。

一堂課,一次鍛鍊,從鍛鍊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使得駕馭課堂的能力逐步提高,能更加從容地站立在課堂之上,我想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4

教學《頂碗少年》這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前面的鏈接語,明白本課的學習目標。接着讓學生帶着問題“想想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表演?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來默讀課文,學生們於是閲讀重點段3—7自然段,勾勾畫畫,批註感悟體會。抓住頂碗少年的動作,神態進行體會,體會頂碗少年的內心世界。

學生們從頂碗少年的動作,神態描寫中體會到了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表演。從觀眾的表情、言行的描寫,對“碗”的具體描寫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場“難度很大”的表演。從老者神態,動作的描寫,體會到了老者對少年的寬容和鼓勵,所以是一場“體現關愛”的表演。從作者的感悟中,體會到了這是一場“難以忘懷的”表演,學生們體會得很好,關鍵是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體會到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

學生們的感悟很深,不僅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有感悟,而且從文末的省略號中也讀出了感悟。我引導學生聯繫第一自然段來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人生啟示——那是面對挫折,要勇於拼搏,不要輕易放棄的精神。

因為這一課通俗易懂,學生們很快理解了課文內容。結束之處,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該如何在行動中向頂碗少年學習,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積極活躍。

今天我們學習了《頂碗少年》這一課,通過指導學生品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我與學生共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面對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重點,我通過讓學生親身感受表演的成敗與文中少年的成敗形成對比,通過觀眾的反應和和自己面對失敗後,體會在觀眾的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想在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困難和失敗,他們是如何做的?其中有幾位學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有學習舞蹈時,遇到難度大的動作時,想放棄,但堅持下來的;有初次學習滑板、自行車時,無數次摔倒再爬起來,最終成功的;有在生活中和父母有矛盾衝突不知如何處理而選擇逃避的......他們都認為應該像頂碗少年一樣,堅持不懈,有勇氣地面對失敗和生活中的困難,孩子們説的多好啊,認真的神情打動了我,觸動了我。人生本就是一種承受,我們應該學會用毅力支撐自己。

看着孩子們滿是決心的神情,我相信他們是真有所悟了,是懂了。我多麼希望能這些暗暗下的決心不是暫時的,而是如同茁壯成長的樹苗,將這些道理與感悟深深紮根於內心,並讓自己終生受益。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5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雖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內心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教此文時,我首先把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撇開,通過閲讀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然後指導學生通過閲讀去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最後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時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文章難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通過指導學生閲讀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反應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地襯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時少年的反應為主線,以觀眾的反應為副線。文中分三次對他的表演進行了描寫,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時,對他的精彩表演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從他完成的一系列動作我們不難體會到表演雜技時的艱難困苦,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鍥而不捨、勇敢頑強的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為了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我讓學生結合平常所看到的雜技表演節目想象少年表演時的情景,體會頂碗少年表演雜技時的不易。兩次表演之後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寫了少年和觀眾的反應,考慮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動作、神態表現出來,於是,在體會少年三次表演時的心理變化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表神態和動作的詞語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觀眾在台下的情景,特別是第二次失敗以後,面對觀眾的叫囂,我讓學生們想象:如果你是他,你會怎樣面對這種情況呢?因為給學生創設了情境,所以學生很能體會少年當時的心情,有的説愧對觀眾,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有的説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説還是鼓起勇氣再來一次……不過,不管少年有什麼想法,他都挺過來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當文章閲讀到那裏時,我讓學生猜測那個老人的身份,想象那個老人對少年説了一句什麼話。學生們的猜測、想象合情合理,我為學生的聰敏而欣喜不已。他們抓住“從後台走到燈光下”猜測那可能是他的師傅,從他的表情、動作推斷他一定是説了一句鼓勵的話。因此,當音樂第三次奏響,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樣“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而是“輕輕”抖了一下腦袋,一個“急忙”一個“輕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兩個詞語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現得細緻入微,在閲讀時我也引導學生進行了細細的品味。

當頂碗少年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豐滿,最後,再讓學生讀首尾兩個自然段,體會頂碗少年給作者的啟示,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面對困難或挫折時的表現以及日後應持有的態度,也讓學生集會到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頭想想,覺得在教學時可能因為太側重於讓學生去想象,結果減少了對文本的朗讀感悟。以後,我還要不斷地學習,經常觀看名師教學錄相,提升自己。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6

《頂碗少年》這這篇文章通過描寫頂碗少年在表演中,連續兩次失敗,但少年並沒有氣餒,當台下一片混亂時,一位老者及時的鼓勵,使他重拾信心,最終在第三次中表演獲得成功。從中作者得到了深刻的啟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也不要退卻,有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獲得成功。本課少年三次精彩的演出如同三個扣人心絃的場面,作者通過細緻地描寫出三次表演場面當中少年的表現、觀眾的表現、碗的反覆出現、老者的表現等如同把讀者也帶到了現場,感受到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表演。結合文章的特點以及班中孩子的情況我設計了一份課前預習作業,從中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交流文章運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方法才把這次表演寫得如此精心動魄。這節課上下來,我發現設計上還是存在問題的,我發現自己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一、認真研讀文本

在課上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感悟到,教師首先自己應該有所體會和感悟。而這種體會感悟並不能只浮於表面而要真正的讀進去,也就是我們在講新課文之前應該多讀幾遍。在讀中多問問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等問題。如文中“碗”的反覆出現,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怎樣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

二、多讀書多積累

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語言的積累,這樣才能有能力駕馭課堂。有能力傳授學生更多的知識。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7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歷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以及少年自身的堅定意志下獲得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總不敢放手,只用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哪怕是略讀課文,因為從各個教參裏告訴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內容太多了,總是難以取捨。不過今天的課卻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謂略讀課文教學?不就是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嗎?今天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學中,由於文章較長,我從“説説你對頂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這個環節裏,其實學生也已經能夠找到相關少年失敗後堅毅表現的句子來説明人物形象的了,這對進一步領悟文章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這個少年最終獲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設計了讓學生去了解“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這個環節讓學生從文章多處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品析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超高難度”。為了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通過閲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讀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引導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做人道理。

這節課上也存在着不少遺憾: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在教學時過於重視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朗讀的指導。學生每每分析後都是自讀感悟,朗讀方式單一不説,也不能瞭解學生的朗讀是否體現了少年的精神,學生讀的面比較少。如果每位學生分析後,都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讀一讀,學生在彙報朗讀時如果沒有讀到位,可以讓他們先説體會,如果理解到位後再去讀,或者可以讓讀到位的同學範讀,他學讀。在體會少年在失敗後的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讀出觀眾的反映,再讓學生跟讀少年的反應,進行師生對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齊讀,等等,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來練習學生的朗讀。如果這樣,我想可能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8

在本單元的課文中,本課內容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有同感,借鑑意義更強。因為他們和“他”都是“少年”。本課的內容學生是讀得明白,較容易理解的。不需要我多費多少脣舌,我只要適時地多注意提問、引導、遷移、點撥,就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如此,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也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境界。只是到了課堂上實際操作中,自己的嘴像擰開的水龍頭,説個不停,唯恐學生學不明白,往往問題無大小,事無鉅細,張口就説,沒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反饋的時間,等於嚼飯哺人,學生嚼不出“饃”的原汁原味,慢慢味蕾會退化的,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毫無幫助,只是為自己按照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便利,於是學生不能體會“咀嚼”的快樂。久了,把學生培養成了看客、聽客,旁觀者,這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相違背的。而有時,自己還抱怨學生不愛動腦。豈不知,他們目前的狀況,正是自己有意或無意造成的。課堂怕走兩個極端,一是講得太少,該講的沒有講,學生沒有學到、學會該學的知識,這是儒家所謂的“不及”;另一種情況,自己好為人師,到了課堂上,有時口若懸河,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是儒家所謂的“過”。以中庸之為德衡之,皆不足取。而我在這兩方面,我或多或少皆有之。特別是“過”的方面,尤為明顯,不免有在課堂上逞才之嫌,要不得。

正確的做法是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知易行難矣!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9

昨天上了《頂碗少年》這一節課,效果感覺還可以。一個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比較透徹,另一個是提的幾個問題以及練筆安排都基本達到了目的。下面簡單地説説這節課的反思。

第一,文章的作者是趙麗宏,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他的《山雨》和《與象共舞》,所以導入這裏也有讓學生複習了舊知,回憶之前這兩篇文章寫了什麼,對他的文章有什麼印象。我覺得《山雨》的文風是清新空靈的,《與象共舞》則寫出了象與人相處的和諧。而《頂碗少年》跟之前的寫作對象不同,這裏是在寫人,但三篇文章都有共同之處:內容力求真善美,表現手法生動多樣,文章處處字斟句酌。也正如網上對他的評價:“讀趙麗宏散文,無論是《壺碎了,詩還在》裏,和文壇前輩、同輩友人,或深或淺、或長或短交往的追懷;還是《靈魂的故鄉》中,對藝術的沉浸、尋覓、賞讀;還是《記憶中的光和霧》裏,那些美妙的閃爍、漾動、翔遊……一個強烈印象是“真”。真誠,真實,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過手中的筆,追求將世事沉浮、世間萬象中一份永恆的“真”,傾諸文字。而這份“真”,往往是與世俗之風保持距離。所以趙麗宏這樣説道:“當媚俗的聲音鋪天蓋地時,你的低吟淺唱也許遭人側目,你儘可以放棄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變了嗓門,用陌生卻符合時尚的聲音喊叫,這也是一種自由。也許有人為你叫好,而你卻將在叫好聲中毀滅了自己。失去真誠,是何等的可悲!”讀他的文章,彷彿總能在熱鬧處找到寧靜,繁華處找到聖潔之地。

第二,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驚心動魄的過程,主要通過正面描寫頂碗少年的動作與神態,來表現他表演的技藝高潮與難度大,側面描寫碗、觀眾等來表現表演口人心絃。三次表演情景很類似,特別是緊要關頭:

第一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

第二次:……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那一摞碗卻彷彿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

第三次: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

我們可以看到,三次描寫同中有異。一是描寫碗的晃動,分別是“搖晃得厲害”“故意搗蛋,……跳起搖擺舞”“劇烈地晃動”,一次比一次難,一次比一次扣人心絃。二是描寫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來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擺動”,可見少年在這時是做出了補救,但卻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寫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説明他這次是吸取了教訓,穩操勝券。描寫的變化,暗示着情節的變化,這就是文本細微之處的祕妙。可見,描寫一個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現三次或多次時,需要引導孩子在相同處寫出不同,寫出變化。

第三,想象補白要符合語境,做到聯繫上下文,儘量還原文本,莫矯情,過猶不及。這節課練筆、想象補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説三次表演的成敗,頂碗少年分別會怎麼想,老者會向少年説什麼,結尾的省略號含義是什麼,等等,都可以根據情況去安排。但這節課有兩個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練筆(1):

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人從後台走到燈光下,他的手裏,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着,並無責怪的神色。他把

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着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裏低聲説了一句:“ ”。

請了兩三位學生,多數的人是這些寫:不用怕,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輕易放棄,不要畏懼困難……大多寫得都是在講道理,説教味十足。我意識到學生還是未能聯繫上下文,從語境中出發去思考如何補白。接着我引導他們為什麼老者要“撫摩着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其實就是因為前文説到的,少年“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撫摩”是鼓勵,“搖了搖”是搖醒他,莫發呆、莫失掉信心。於是後來有孩子這樣補充道:“孩子,不要怕,你平時訓練不是做得很好嗎?放輕鬆,再來一次。”多人性化的話語,誰聽了能不重拾信心呢?也許,補白就是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展開想象。這樣寫出來的話,看似平淡,但更促進孩子寫作意識的提高。

練筆(2):

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按照導讀提的問題:“……説説你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請你聯繫實際,把你的感受寫一寫。)

學生寫完交流,大多能圍繞“面對挫折,要勇於拼搏,不要輕易放棄!”這樣的主題來聯繫實際談感受。正當我覺得我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時,無意間看到了《頂碗少年》的原文,結尾是這樣寫的:

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和我年齡相仿。我想,他現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上退卻。我確信,他是一個強者。

在這裏,作者並沒有全部是在講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對回憶的梳理,多了一份對“頂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問題我會設計成:以後,“頂碗少年”將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發,請你聯繫實際談談。我想,這樣的設計更符合編者的意圖。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去年上《最後一頭戰象》一課,按照我的統計,《最後一頭戰象》原文與課文相比較,共刪減文字約2464個字,302個標點符號。其中,刪去的文字寫到了這些事情:嘎羧為什麼要繞着寨子走三圈?我與波農丁為什麼要跟着嘎羧?嘎唆駐立江灘,我想到了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師生在課前或課後,讀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為完成為完成小練筆、口語交際及習作提供很好地幫助。因此我建議教參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刪節掉的原文提供給老師們參考,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語文課堂《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0

趙麗宏創作了很多敍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寫人的。眾所周知,散文寫人,不要求精雕細刻,只寫“人的輪廓”;不要求描繪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徵的片段或細節,寫出獨特、鮮明的個性或心境。趙麗宏較好地發揮了散文寫人的特點和優勢,繪出許多真實而生動的人物形象。概括一下,趙麗宏主要描寫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國當代文藝家,如,作家、詩人、畫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書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鄉下人”、知識青年、“掃地阿婆”、門衞老師傅、守燈老人、頂碗少年、山鄉郵遞員;三是外國人,如,墨西哥老作家、鬥牛士、獸師、美國詩人、唐人街華人、烏克蘭的詩神、基輔街上的歌者。相比較,三類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畫得較為生動感人。趙麗宏曾直率地承認:“我的散文,沒有什麼驚人之談,也沒有什麼動人的情節,有的只是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一點感受,對身邊一些普通人的認識和讚美。”《頂碗少年》表現手法不同,它描寫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頂碗表演中,連續兩次失誤,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終於獲得成功,博得了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這是個敢於拼搏、獻身技藝的強者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啟示。還如《青鳥》裏那位熱愛本職工作、無私奉獻的“老張頭”以及《厚朴》中的“不為人注目等等。作家都能從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們不普通的內涵,在平凡中閃爍着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