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表現蘇軾豪邁的詩賞析

校園1.93W

蘇軾一生雖然屢遭貶謫,仕途艱難坎坷,卻處之泰然;歷經人世滄桑,但仍然樂觀向上,這與他那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是分不開的。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表現蘇軾豪邁的詩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表現蘇軾豪邁的詩賞析

這是蘇軾一首著名的中秋詞,此詞構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説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全詞境界高潔,説理通達,情味深厚,同時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詩人蘇軾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來,傳頌不衰,深得人們的喜愛。

中秋月圓人不圓,這對於經歷了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蘇軾來説,舉頭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説:悲莫悲兮生別離。朋友離別、骨肉分散,可説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來,出現了許多寫離情別緒的詩詞。那麼,蘇軾的這首詞是如何表達這種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雖然此詞用了明白如話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進行抒情和説理,但是卻擯棄了線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採取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現為抒情方式的豐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於景,寓情於理。開頭幾句為一個層次,接連問月問年,好似屈原的《天問》,起得奇崛,情思高遠。又逢佳節,皎月當空,面對皎潔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詩人蘇軾神思飛揚,情懷激盪,不禁對月發問,明月你何時開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這問月問年,好似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現了詩人蘇軾高潔的情懷和對自然、對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宮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詩人蘇軾也設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謫仙李白一樣,想乘風歸去。但又怕月宮金殿,虛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温暖親切。這一欲一恐體現出詩人蘇軾對仙境的嚮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天上和人間,出世和入世,同時吸引着他,最後詩人蘇軾還是堅定地立足現實,熱戀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詩人蘇軾望月抒懷,胸懷豪邁的逸興壯思,從高處着筆,幻想瓊樓玉宇不勝寒從而轉向現實,對人間生活寄予深情與熱愛。

然而人間也並非沒有寂寞和遺憾,兄弟長別離,相見遙無期,這令詩人蘇軾離愁難遣。古人説: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舉杯賞月,詩人蘇軾自然會想起難得相見的遠方親人。因此,下片轉為直接抒情。前五句為一個層次,夜闌珊,月徘徊,人難寐。無眠是因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於言表。想到與弟弟無緣團聚,所以向月發問:為什麼在人們離別時偏偏這樣圓呢?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這是長期囿積於詩人蘇軾內心的發問。但是,這首詞不同於其他離別詩詞之處,就在於詩人蘇軾能及時地從這種難遣的思緒中擺脱出來,從更高的角度來寫,宕開一筆,使行文舒緩,也體現了詩人蘇軾情懷曠達的一面。詩人蘇軾轉而想到,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從古以來皆是如此,何須懷恨?最後,詩人蘇軾終於以理遣情,只要親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長久,雖分隔千里,但共賞這同一輪明月,並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種團聚嗎?難遣之情至此釋懷,這是自我安慰,也是對親人的勸慰,發乎情而止於理,表現出詩人蘇軾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以及超妙的見解。這一闕由思念難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誠的祝福,層層推進,至情至理。

讀蘇軾的詞,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外。(胡寅《酒邊詞序》)幾百年來蘇軾以其在詩、文、詞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風流而為後世學者文人所羨慕。正是這以上原因,蘇軾的詩詞極富真情實感而又飽含哲理,經常為後人引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已成為膾炙人口傳千古的佳句。

標籤:賞析 豪邁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