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校園1.2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1

前幾天讀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讀後頗有感觸。

“品茶、飲酒、彈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舉,當然,在古代生產力比較落後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彈上琴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勞動人民還是為生計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飲杯劣酒罷了,彈琴之類的就更談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來的“放慢生活節奏、品味人生點滴”的哲理還是很有現實好處的。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尤其是中國,三十年大發展天翻地覆,個人、企業、社會都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大家你追我趕,唯恐落後於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飲酒變成了不得已的應酬,彈琴學藝也僅僅為了加分升學。於是便有了下方這句于丹的話:“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平靜。”心不平靜了就會感到累,感到壓力山大,人會變得更加急躁,於是便陷入這個惡性循環中去了。

冷江鼈業(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這種思想存在,為了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一步步向外發展,想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開拓新市場,開發新渠道,研發新產品,組建團隊,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這些事確實都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務必要解決的,但此刻看來,根據企業自身實力與現實狀況,分主次,分步驟地實施,效果會更好些,做企業是跑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而且我們的目標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時的風光。

看了<趣品人生>這本書,我有了以下感悟:事業是人生的重要組成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事業以外的興趣愛好與朋友,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則不達,持續好的心態,把基礎工作做紮實,量力而行;有時候放慢腳步,做個調整,會有利於接下去跑得更快;心裏平靜有利於個人健康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2

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網上購買了一本每每於臨睡覺前品讀隻言片語。半年多下來,把于丹教授的這本書讀完了。我們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麼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麼樣呢?讀完後感覺到她覺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説:“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剛剛沏好茶,只是有的人會把這茶品出是極品的鐵觀音,有的人則會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當我們中國的第一位若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記者採訪時,也以前被追問“你覺得你幸福嗎?”“幸福”這個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變得多麼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將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費苦心擁有了財富、名譽、地位,卻驚覺發現自我恰恰丟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競爭的壓力使得每個人丟掉了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經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寧靜是一種生產力”書中給我們闡述了一種寧靜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漲潮在《幽夢影》在書中的語言:“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在這個篇章裏,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木匠帶着一幫徒弟幹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錶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裏,刨花組組有半人高。一羣徒弟東翻西找仍然沒找到,都去休息回來時,木匠的小兒子把手錶交到了木匠手裏。原先他等別人走了後,靜靜坐在那裏傾聽到了手錶滴滴答答的聲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簡單,卻揭示了寧靜就是一種生產力的結果。文章結尾有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的心裏有太多的慾望,或者是過分地在意他人的讚譽或者誹謗之語,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盪着,躁動着,以這樣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沒有偏差嗎?如果不能擁有一份寧靜,不能擁有一種閒的話,我們能看見生命的本真嗎?期望自我能擁有一份這樣的寧靜,還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3

于丹在與讀者闊別三年之後,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于丹選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個人都能夠觸摸到的載體。這些載體無關物質財富,又十足中國式,自成一套儀式,能夠讓每個人找到一種心靈寄託。

為此,于丹延續了心靈雞湯式的風格,或引經據典,或直陳觀點,用一個個典故或現代故事,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闡釋得淋漓盡致,清晰明瞭地回答了我們生活中所碰到的種種問題,句句直指人心,撞擊心靈。

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我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好處。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處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那麼,我們究竟就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認為,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我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我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哲理性的語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關鍵是要學會品味,才能滋養心”,“明月清風是最好的滋養品”,“走到山水之間,才能夠感覺到與生命有如此親近而深刻的融合”------這些精妙的語言背後是對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4

于丹在與讀者闊別三年之後,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于丹選擇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個人都可以觸摸到的載體。這些載體無關物質財富,又十足中國式,自成一套儀式,可以讓每個人找到一種心靈寄託。

為此,于丹延續了心靈雞湯式的風格,或引經據典,或直陳觀點,用一個個典故或現代故事,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闡釋得淋漓盡致,清晰明瞭地回答了我們生活中所碰到的種種問題,句句直指人心,撞擊心靈。

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意義。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認為,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己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哲理性的語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關鍵是要學會品味,才能滋養心”,“明月清風是最好的滋養品”,“走到山水之間,才能夠感覺到與生命有如此親近而深刻的融合”------這些精妙的語言背後是對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品味。

人可以憧憬未來,可以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現在。于丹通過講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很有趣,不妨學習古人的意趣,在撫琴品酒飲茶裏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5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説道“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彈琴彰顯生活簡單,讀佛經透露生活悠閒,內心寧靜。其實這些僅代表着一個現在人們一生追求的東西——幸福!

一個人,只要擁有個好心態,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其實幸福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不願意放棄一些子虛烏有的東西,不願放棄金錢利益,為了虛榮而活着。這樣的人,一生追求幸福的路必定會很累很累。

而往往,當這些人累了的時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消愁”,而他們卻不知“舉杯消愁愁更愁”。

于丹在《趣品人生》中寫到過清代大戲劇家李漁“且停亭”的故事來闡述她對人生的理解。我想于丹寫《趣品人生》這本書的意義是想在忙碌的生活裏為我們建立幾個亭子,讓我們匆忙的腳步能有停歇的時間。于丹認為,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己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

人生就像品茗,開始會苦一陣,但不會苦一輩子。

生命絕非一帆風順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禮。要麼,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棄希望;要麼,把痛苦踩在腳底下,活出嶄新的自己。

我想起“中國達人秀”的劉偉曾説過的一句名言“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

人可以憧憬未來,可以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現在。于丹通過講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很有趣,不妨學習古人的意趣,在撫琴品酒飲茶裏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6

《于丹趣品人生》中講了一則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啟程前差役必要清點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將他的頭髮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給他換上,然後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來,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環顧四周無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腦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納悶:那麼我到哪兒去了呢?包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公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職業,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忙碌的事務。于丹説:“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着,過分關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就會 。表面上看,和尚還在,…… 。”

真是這樣,多年來,這顆心哪,承載着七七八八,不堪重負。被愈來愈快的生活節奏裹挾着,忙碌、打拼、奔波,行色匆匆,就彷彿《紅菱豔》裏穿着紅舞鞋跳舞的女主角,欲罷不能。忙工作,忙家庭,忙朋友,孩子、房子、車子、票子,唯獨忘記了身子——自我的存在。

于丹在書中摘取了《菜根譚》中一段話語 “ 。”她説:“ 。…… ?”“悠閒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她舉了個例子:清代大文人李漁在家鄉修建亭子,取名為“且停亭”,並附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是啊,曾幾何時,悠閒,對於我,對於很多人,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了!在漫漫人生路上,是該停停腳,靜靜心,洗去征途上的浮躁和疲憊,讓自己活得更從容更輕鬆更灑脱。試想,諸葛亮如果不是“卧龍崗上散淡的人”,豈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了散淡,才能不失自我,保持本真,才能文韜武略,神機妙算,才能成為“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傳奇。

不要迷失了自己,時常停下來,找回生命的本真,享受生命的真諦,體會生命中的一種閒適、從容。直到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吧。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7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為自己的事業忙碌着,每天看着相同的景物,走着相同的路線,到達相同的目的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忙碌變成習慣,人們慚慚忘了自己要去哪,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這個所有人都在為製造財富,營造關係而奔波的時代裏,停下來歇歇腳,讓疲憊不堪的心休息一下,實在是件奢侈的事。

大概在這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城市裏,沒有多少人會在其他人都向著名利、財富狂奔的時候,一個人遠離塵囂,縱情于山水之間,品茶之味 ,琴之趣再或小酌一兩杯。

因為大多數人都深信着:“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了紮實的經濟基礎才會有未來美好幸福生活。於是,人們小心謹慎地計算着,將自己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奉獻給工作來夯實這個物質基礎,卻忽略了自己精神的安慰。因為休息並不能滿足物質需求,所以就不要休息。但這真的是地邁向幸福生活嗎?分明就是地往反方向走。

有很多的人已經有了夯實的基礎,卻也沒覺得生活多麼多麼美好,自己多麼多麼幸福。他們走得太匆忙 ,浪費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錯過了許多美麗的風景。

《于丹趣品人生》這本書告訴我,幸福的生活,不只是用物質來衡量,而更多的是情感與精神。看似無用的事卻會給生活添上幾分趣味。那些事絕不是專門用來打發時間,它們之間藴涵着無限智慧等着我們去發掘,它們擁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淨化心靈,陶怡情操,讓人擁有清醒的頭腦去思考人生的真諦。

在人們都來去匆匆,忙忙碌碌的時候,一個人慢下來,去享受這片刻的安寧,即是無上的幸福。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8

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金聖歎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

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堂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於鬆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於硃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這些體驗很稀奇嗎?想必不見得,但為什麼我們卻很少有這一份微小感動了呢?

我們缺少了一顆感動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葉的好壞,飲酒也不在於酒的濃淡,彈琴不在乎你琴藝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顆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飲酒,用心撫琴,便是好的。

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白巖鬆在他的《幸福了嗎?》裏面曾寫到過墨西哥的一個寓言,説一羣人在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問:“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説:“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曾經,古人可以用一個時辰來品茶,跋山涉水幾個月只為去見一個朋友,花很長的時間期待一封信的到來,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享受一種名為等待的幸福。而現在的我們,用各種速溶飲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網頃刻之間便可得知對方的消息,太簡易的過程,讓我們少了一份珍惜,不再會靜下心來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動。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漸漸的,“忙”成了一個習慣。不再停下腳步,為街口新裝的霓虹燈而感到驚喜;不再在吃完晚飯後,到樓下散散步,和鄰居打聲招呼;不再為路邊新開的野花而感動;不再珍惜朋友的關心······不再感覺這個世界的美好。

所以,在一段時間的忙碌以後,我們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間,在不經意間,收穫一些微小的感動,歎一聲“不亦快哉”!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9

這本書講述了人生在於丹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在書的開頭他曾説過: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種奢侈品,還是一種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我們今天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接下來在書中都一一講解。

在讀這本書中,就如一位心理醫生在與你談話,她會幫你解開一個個謎題,將你所有的焦慮,迷茫、抑鬱全都驅散。最終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為了讓我們更明白直觀的瞭解,也引用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啟程前差役必要清點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將他的頭髮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給他換上,然後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來,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環顧四周無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腦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納悶:那麼我到哪兒去了呢?包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公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職業,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忙碌的事務。于丹説:“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着,過分關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就會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但是自我卻找不到了。”

在整本書中,于丹老師總的分成三大塊: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別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歡茶的苦澀,而現在,我偶爾會喝一小口,細細品味它的幽香,讓自己的心靈沉靜下來,也許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書中雖然大部分寫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師不是讓我們學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這樣的話無論在那裏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帶來的快樂。

這就是于丹的這本書,她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忙碌之下,用一顆閒適的心去體驗生活情趣,就會在生活中不會迷失自我。無論有多麼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這不僅是一種情趣,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