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校園2.42W

調查表明:男生喜歡理科,女生自然選擇文科。以下是女生小編幫你收集整理的關於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的總結,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一、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識的重點、難點

高一力學是基礎,電學與熱學中的許多複雜問題都是與力學相結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練掌握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以便在複雜問題中靈活應用。力學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振動和波。

靜力學的核心是質點平衡,只要選擇恰當的物體,認真分析物體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來解決即可。一般來説三力平衡用合成,畫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後,選定半個四邊形———三角形,進行解三角形的數學工作就行了。

運動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幾種特殊運動。基本概念中,要區分位移與路程,速度與速率,速度、速度變化與加速度。幾種運動中,最簡單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可直接解決;稍複雜的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只要將運動正交分解為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後,再運用勻變速公式即可。對於勻速圓周運動,要知道,它既不是勻速運動(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也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解決它要用圓周運動的基本公式。

力學中最為複雜的是動力學部分,但是隻要清楚動力學的3對主要矛盾:力與加速度、衝量與動量變化和功與能量變化,並在解決問題時選擇恰當途徑,許多問題可比較快捷地解決。一般來説,某一時刻的問題,只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的關係)來解決。對於一個過程而言,若涉及時間可用動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關係;若這個過程中的力是恆力,那麼還可用牛頓第二定律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來解決。但是這種方法,要涉及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物理量,計算起來相對麻煩。如果能用動量定理或機械能守恆來解就會方便得多,因為這是兩個守恆定律,如果只關心過程的初末狀態,就不必求解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用上述兩個定律呢?只要體系所受合外力為零(該條件可放寬為:外力的衝量遠小於內力的衝量)時,體系總動量守恆;若體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為零,那麼體系在這一方向上的動量守恆。

  二、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和解題習慣。

在平時教學中,做過多次的個案分析,發現本校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邏輯性思維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在講解典型計算題時,抓住規範化要求的流程,統一要求,集中訓練,有效地解決了有關步驟會而拿不到分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單獨的審題專項訓練。有意識地將板塊知識的計算題,專門進行審題過關練習。將題目全部兩倍行距印製成講義,然後讓學生審題,題幹每句話中,確定為關鍵詞的,用“☆”表示,確定為已掌握知識的用“△”,確定可以畫出過程圖或力圖的用“○”並在題目之間的間隙處畫出過程圖或力圖並標出相關的物理量,凡自己加標的物理量用“?”標記。讓學生在“審題”講義批改後的基礎上,清楚地勾畫出過程,並特別要求寫出文字説明,其格式統一要求為“對誰,在哪個過程,怎麼樣”並且寫出貼合題目意思的方程式。由於大學聯考物理試題屬於“踩點給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經過這樣的訓練,即使由於題目情境或各種原因引起答題有諸多錯誤,但可以實現學生會的部分,儘可能拿到分。

 三、循序漸進,小跨度進行變式訓練。

為了學生理解問題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維定勢發生,在原有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變式訓練是必要的。但有時處理不當,也會反受其亂。因為,很多時候的變式訓練由於情境及題設條件的變化常常會使學生摸不着門,想象中學生應當可以解答,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比如説:用牛頓定定律解答力學問題時,問題情境是水平面上的物體,現改為豎直面上,如果不涉及摩擦力,還可以,如果有摩擦力的話,往往會直接加大題目的難度。如果再依照同樣的思路改為斜面上的運動物體,就更難了。這樣的變式練習其實也還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變式練習也要小跨度進行,最好情境設置和方法設置上進行平行變動。

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命題者的真正意圖,我在變式訓練時,也常採用明確的方法進行“層層加碼”。如力學複習時,進行統一的約定,如常規題,先做“平”的,再做“豎”的,最後再做“斜”的。界面是這樣變式,力的方向也是這樣變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審題時,也能自覺地去體會編題者的意圖,讓學生解答一類的效益一定是大於幾道題的。總之,內地西藏班的高三物理教學,畢竟西藏學生是用漢語在學物理,對他們來説,成長環境等各個方面與漢族學生無法相比的。我們內地西藏班校的物理教師,就應該基本撇開以往教學經驗上的漢族學生和內地題目的干擾,認真分析學生的具體能力,不急躁,不盲目趕複習進度、強度和難度。自成系列,自編題目,把每堂課都落到實處。這樣,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高三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益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四、 重視基礎知識創新教學與轉變課堂學習方式

紮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技巧的基點,是創新素質形成的基礎。創新教學決不是輕視或排斥基礎知識教學 ,知識策略就是在創新教學中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把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落實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上。要求學生既要勤奮學習基礎知識,又要注意掌握創新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加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創造性地進行歸納和綜合,又要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方法去構建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引導學生把高中物理中關於到處電磁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的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當地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其對策。這樣以知識為載體,從“人文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綜合素質。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於教師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前提的。過去我們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灌輸——接受”式教學模式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主要是以“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 模式為主,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學生的學習純粹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是由於過去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視學生髮現和探索的自主過程,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轉變學習方式,變“機械的接受性學習”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主動學習”,同時,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討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轉變。

分享:

 一、 成績與收穫

(1) 能夠初步形成多媒體上課模式,把瀏覽課本轉入課下,這樣在課節很少

的情況下使課堂容量變大,也就是説課上應做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節省了學生的課下耗時但效率低的問題。

(2) 展示時教師出了六個問題,一定要把本章知識均融入其中,這樣學生在

完成展示後,不但用到了基礎知識,還對基礎知識進行了應用提高,所以備課時老師充分備課,正確引導學生,提高實效性。

(3) 反饋環節對於問題的出現要靈活,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性,照顧好不同

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在上課時都有事幹,並且有所收穫。

  二、 問題與不足:

(1) 對於課程的複習,進度不能太快,不能做無用功,通過幾節課下來,

發現反饋環節課上基本完不成,所以是否考慮把反饋環節放在下節課,教師根據預習、展示環節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遺漏的問題必須有所掌握,然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饋,對問題逐一擊破,以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效果。

(2) 學生展示時對思路的把握以及問題的提升還是不完美,還是有點形式

化,學生在空中比劃講題必須改正。

  三、 方向及措施:

(1) 創造性的使用課堂流程,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多關注全體學生。 (2) 複習要有梯度,有難度,整堂課下來要順暢,照顧中下層學生,學

生在學習時要先通覽教材,自學提綱先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展示時也先獨立完成,然後小組交流(因為組內交流更重要,學困生受益)。全班交流、拓展、教師追問,變式訓練。

(3) 展示的題必須是有代表性的,能好把一章的知識點展現出來

標籤:反思 教學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