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範文(通用7篇)

校園5.69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經典誦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範文(通用7篇)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能感受詩句中營造的充滿童趣的意境,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3、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並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動方式

朗誦詩歌、説詩意、談感受、明道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古詩嗎?(出示古詩)《小兒垂釣》。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唐詩,好嗎?

二、出示畫面:小兒垂釣

1、指名讀讀詩題。

2、看了詩題,猜猜詩裏可能描寫了怎樣的畫面?

過渡:是不是同學們所想象的呢?我們就來讀讀詩句。

三、初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出節奏。

1、首先同學們自己讀兩遍,要求字音讀正確,節奏讀鮮明。

2、指名讀。

3、集體讀。

四、理解詩句,進入意境。

1、讀了那麼多遍,誰來告訴老師,這首詩中寫到幾個人?

2、詩中怎樣稱小孩的?(稚子)這個稚還是什麼稚?(幼稚 稚嫩 幼稚願)總之都是指小孩那獨特的單純天真的感覺。

3、你能根據詩句內容想象一下,猜猜這個小孩的外貌嗎? 結合學生的發言,理解“蓬頭”;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詩句中營造的充滿童趣的意境,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五、熟讀成誦,強化記憶

1、自己背誦。

2、同桌比賽背。

3、帶有動作表演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兒垂釣》這首詩,主要體現了兒童的童貞稚氣,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除了這首詩,你還知道哪些充滿童趣的古詩呢?

二、拓展眼界,增長知識

1、出示《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巡迴指導。

2、指名讀,教師隨時訂正錯字。

3、集體讀。

四、細讀古詩,體會意境

1、細細品讀,自己感受詩中意境。

2、小組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3、集體交流。

五、誦讀古詩,感悟昇華

1、自己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2、帶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體現詩中的意境。

3、評選優秀的誦讀者。

六、課堂小結:

其實,生活中充滿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撲蝶、捉蝸牛;夏天捉蟬、游泳;秋日賞菊、採集標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們有心,就能時時處處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師今天的作業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個你認為好玩的事做做,並寫下自己真實的體驗,好嗎?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閲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前準備:

學生預習並瞭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次活動課上我們感受了表現兒童天真活潑的古代詩文。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唐詩,好嗎?

板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指名讀讀詩題。

2、看了詩題,猜猜詩裏可能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過渡:是不是同學們所想象的呢?我們就來讀讀詩句。

二、初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出節奏。

1、同學們自己讀兩遍,要求字音讀正確,節奏讀鮮明。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集體朗讀。

三、理解詩句,進入意境。

1、讀了那麼多遍,誰來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麼?

2、小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3、集體交流:詩人在佳節裏思念自己的家鄉及親人;詩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4、感受詩人的孤獨、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讀成誦,感悟昇華

1、自己背誦。

2、同桌比賽背。

3、開火車背誦。

五、拓展延伸

課後蒐集有關思念親友類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誰來背一背?

2、檢查課前蒐集的資料。(有關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

二、拓展眼界,增長知識

1、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曹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巡迴指導。

2、指名讀,教師隨時訂正錯字。

3、集體讀。

四、細讀古詩,體會意境

1、細細品讀,自己感受詩中意境。

2、小組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3、集體交流。

五、誦讀古詩,感悟昇華

1、自己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2、帶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體現詩中的意境。

3、評選優秀的誦讀者。

六、課堂小結:

我們都是在親情的呵護中長大的,讓我們學會感受親情,回報親情。讓我們帶有感情地誦讀這幾首詩!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藉助註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藉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並進行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4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簸”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學習藉助註釋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詩的意境、節奏、韻律美,養成課外積累名家名篇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藉助註釋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複習舊知導入。

1、同學們,你們學過有關劉禹錫的哪些詩呢?誰來給大家背誦一下?

2、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觀察書上的插圖,指名説圖意,釋題。

2、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多讀幾遍。

3、指名認讀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讀古詩,讀中正音。

5、同桌互讀。

再讀古詩,藉助註釋和圖理解詩意。

三、細讀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節奏、韻律美。

1、指名讀第一行。

(1)説説“九曲”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2、指名讀第二行。

(1)説説“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3、指名讀第三行。

(1)説説“上、銀河”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4、指名讀第四行。

(1)説説:“同”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5、學生自讀古詩,想想整首詩的意思。

6、分組讀、男女生讀詩。

7、説説這首詩反映了什麼?從哪句體會到的?感情朗讀。

8、學生各自背誦古詩

四、拓展。

請學生回家後再查找劉禹錫的詩進行背誦。

板書設計:

浪淘沙。

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萬丈)。

作業設計:

背誦並默寫古詩、課外查找李禹錫的詩進行背誦。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並默寫本詩。

2.通過註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複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於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着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説是柳樹,於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説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説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闢,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後世有“以文為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範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註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説一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春天。“天街小雨潤如酥”“最是一年春好處”。)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藉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敍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麼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緻?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麼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好在哪裏?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着讚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蒐集整理一些關於“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讚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於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插圖、生活實際,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感情。

3、瞭解詩畫特點,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大意,欣賞詩中景物,領悟詩人情懷,學習表達方法,感受古詩魅力。

教學過程

一、以畫入詩,走進詩文。

1、顯示:《蘭竹石軸圖》(公元1747丁卯)

《蘭石圖》(公元1749己巳)

《墨蘭圖軸》(公元1754甲戍)

《蘭竹圖軸》(公元1758戊寅)

《山頂妙香圖軸》(公元1758戊寅)

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圖都是誰畫的?(鄭燮)看到這些圖有何感受?

生:略

3、簡介詩人,揭示課題。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清代歷史上傑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畫以竹、石、蘭蕙為最工,天趣橫溢,神理俱足。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題於《山頂妙春圖軸》上的古詩《題畫蘭》(板書課題)

二、習文讀詩,明瞭詩意。

1、自由讀詩,文通字順。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3、二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與音韻。

4、三讀古詩,藉助插圖,瞭解詩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本詩語言明白流暢,通俗易懂,疏通詩意應着力在自由大膽表達上。)

蘭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長在山頂、巖縫、高崖之顛,香氣飄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譽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巖石、深深的巖縫中的美好花香更為馥郁芬芳,濃香撲鼻。並不是腳下沒有浮雲翻滾的喧鬧,只是蘭花不願去理睬它們,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來到,更不會在它們離去時進行挽留。

6、再讀古詩,把握本詩整體意象,基本情調。

預設:a、蘭花生長環境惡劣……

B、蘭花香氣無與倫比…..

C、蘭花品性高潔,非凡脱俗……

D、蘭花深受詩人鍾愛……

三、精讀品詩,感悟詩情。

(一)看蘭

1、作為“三絕詩書畫”的板橋畫風活潑奔放,挺拔沉雄,衝破了繪畫發展的一切清規戒律,開啟了一代繪畫新風。來,擦亮我們的雙眸,仔細看一看他所畫之蘭,你看到了什麼?

2.反饋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預設:

生:我看到了蘭花生長在千山疊峯之頂,巖石縫中,環境十分惡劣。可是它卻顯得那麼茂盛,有生機。

師: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蘭花,請讀——(課件)身在千山頂上頭。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葉子十分傾斜零亂,但是雜亂之中透着一種零亂美感。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兒是長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卻生長在山頂之上,彷彿可以看見世間萬物…..

師:好一個蘭花知音、憐花之人,請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二)聽景

1、師:高寒之巔,飽覽千山美景,蘭花呀蘭花,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

2、學生自讀、想象。

3、反饋,師疏導學情

生:我看見了漫山的碧樹、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見了清澈的瀑布,雄偉的大山……

生:我看見了展翅翱翔的山鷹,活潑亂跳的小兔……

生:我看見了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水波盪漾……

生:我聽見了潺潺流動的山泉唱着歡樂的歌兒……

生:我聽見了山風的呼嘯,大地的震撼……

生:我聽見了牧童的笛聲,知了的蟬鳴……

生:我聽見了巖石的回聲,鳥兒的呢喃,花兒的呼吸……

師:蘭花呀蘭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輝,享受着山中獨有的清閒,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齊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三)聞香

1、師:古人云“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人們常用“國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詞句形容它,而在板橋的筆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巖深縫妙香稠(課件出示)

2、師:香嗎?聞一聞!(香)哪裏看出來?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巖深縫處聚集。竟香濃到讓人感到粘稠,這種蘭香真是非一個“妙”不能言盡。)

4、能否將“妙香稠”中的“稠”字換成“濃”“重”“絕”“溢”等?(比較感悟古詩用字精妙)

5、小結:蘭花身處貧寒之地,不因山巖的貧

瘠而凋謝,卻孕育大地的精華,吐納着人間絕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樂讀一、二句詩——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四)悟性

1、師讀:“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課件顯示)同學們,你們可曾想過蘭花腳下會有什麼喧“鬧”嗎?

2、生討論交流:

——有遊人上山郊遊,踏青賞景…

——有車馬快遞飛馳而過…

——有采藥者前來驚擾…

——有詩人學者高聲喧譁,談詩論道…

——有姑娘小姐尋香採花…

3、換位思考:師:假如是你聽到這些喧鬧,你會如何?而蘭花呢?(來不相知去不留)為什麼?

4、感悟蘭花品性(不與浮雲游塵為伍,兩耳不聞,兩眼不看塵世喧鬧,追求自己,吐納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樂個性朗讀3,4句)

過渡:蘭花至真至純的秉性令人激賞,至香至美的風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為何大畫家板橋(出示課件)——“板橋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板橋“題畫竹”中自述)

四、多元賞詩,昇華詩境

1、賞蘭竹之姿(課件伴樂再看一次前面各圖軸)

2、聽板橋之史

鄭燮,30歲前以讀書教書為主,康熙秀才,後賣畫揚州,以活潑奔放,挺拔沉雄的筆墨,振聾發聵地反擊了純以臨摹為能事的毫無生氣的如意館畫派的靡靡頹風,革新畫的意境,大膽創造。他文筆敏捷,心思高曠,詩文書畫,幾乎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為“揚州八怪”之首,39歲中雍正舉人,44歲乾隆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做官期間,不肯逢迎上司,頗能關心人民疾苦,饑荒年歲,曾因擅自開倉賑濟,撥款救災,濟人無數,但卻因此獲罪罷官,為官十二載,看透官場黑暗,秉直清廉,體恤百姓,愛民如子,“恨不能填滿普天飢債”。罷官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着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囊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杆。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賣畫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節氣的一生。

3、賞析《題畫蘭》的表達方法。

師:身處高寒之地的蘭花與板橋有何共通之處?

蘭花鄭板橋

身處劣境堅持操守

卓爾獨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個性自由

四時不謝倔強不馴

(借物言志)

4、“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之者披文以入情”,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次領略畫中之詩,詩中之人吧!(美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拓展誦詩,凝出詩味。

1、板橋作為文學家,書畫家,雖畫路較窄,尤愛竹蘭石,是因為畫如其人,人如其畫,詩文寓託,意境雋永。

2、讀一讀下面兩首詩,品一品其中詩味。

竹石 柱石圖

鄭燮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誰與荒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巖中,一枝柱石上雲霄,

千磨萬擊還堅勁,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爾東西南北風。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饋交流,積累古詩。

六,鞏固習詩,提升詩趣。

1、書法抄寫本詩,併為之配畫。

2、選自己得意的一幅畫,題一首小詩。

板書設計

題畫蘭

千山頂上 → 妙香稠

浮雲喧鬧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國小經典誦讀教案 篇7

一、活動目的

(一)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藴涵着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讓學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隊員們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做事的良好習慣和尊敬師長,愛護他人的良好品質。

二、活動準備

收集並背誦古詩文和《三字經》三句半。

三、活動過程

(一)引入並宣佈本次活動主題

主持人:同學們,從我們入學第一學期開展背誦古詩文活動到現在誦讀《三字經》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以來,誦讀的聲音便不絕於耳。通過學習吟誦,使我們知道了祖國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品德修養。今天我們班舉行古詩文誦讀主題班會,願我們民族優秀文化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伴隨我們成長的良師益友。

(二)班主任簡單介紹中國詩文

同學們都知道,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它藴含着豐富

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大家都愛聽古詩文故事,愛誦古詩、背古詩。

(三)講唐詩宋詞故事、誦古詩

1.課件播放《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

師:遙望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重禮儀,德至上,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三字經》《千字文》是古代傳統的啟蒙課本。《論語》《弟子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今天,我們悉心選擇了《三字經》這本書裏的內容,作為我們本次活動的載體。

2.演示《三字經》

師:看到這些內容,我們便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責任,繼承祖先的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責無旁貸。弘揚民族精神,作為龍的傳人,我們義不容辭。

(四)學生誦讀:《三字經》

(五)小結

用《三字經》來結束這次班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初。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六)班主任總結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深深體會到《三字經》在我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了,它已經成為照亮我們前程的一盞明燈。希望

大家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用它來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