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校園9.53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未來學校讀後感1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網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着,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未來學校讀後感2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通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這樣一本書,名字叫做《未來學校》,作者是朱永新教授。我是抱着一種懷疑且好奇的心態去閲讀的,讀完後覺得這有可能是我們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書中主題鮮明,指出: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這是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迫不及待的帶着無數個疑問走進了這本書……

想了解教育那我們必須從源頭開始,現在我們所盛行的教育模式叫做普魯士式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長期存在和我們工業化大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最初的學校教育是為了給工業化輸送人才,培養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在那個時代,知識還不像現在是一種泛在化的形式,它只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而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都是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它需要快速地製造出擁有基本讀寫算的能力,所以它就把社會的教育資源集中到一個稱之為學校的地方,從此學校誕生了!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人的演講視頻,他説200年前的交通和今天的交通大不一樣;200年前的通信和今天也是大不一樣;20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和今天更是不一樣;但唯獨200年前的'教室和今天的教室幾乎是一模一樣。人們是怎麼有效地教學呢?那麼教育者就要制定一個教育標準,這個標準它主要是為適應生產,為適應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它不是針對每個人的需要去產生的。因此,在那樣一個時代,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時也讓所有的學生失去了創造力,弊端顯露無疑。

作者認為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網,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人們會覺得我們今天看起來好像天方夜譚的“學習中心”,也會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雖然書中很多次的強調未來教育是全民當教師,但是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仍然保留自己的想法,未來教學可能不會進行大規模聚集性的學習,但教師這個職業仍是必要性的存在,而且是高質量的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我們教育者敲上了一個警鐘,隨着未來教育資源的普及化和廣泛化,我們可能不再需要固話的教學,我們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地學習狀態,不斷地提高自身能力,我們會成為知識的篩選者和提煉者,教師不再是固話某類知識,而是真正意義上做到“因材施教”!

  未來學校讀後感4

翹首以盼,我的《未來學校》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姍姍來遲;手不釋卷,我被朱永新老師的關於“未來學校”的言辭再次震撼。

  一、封面語言震顫心靈

“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學習中心?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學校一樣嗎?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還需要我們老師嗎?需要校長嗎?未來的學習中心還像現在這樣,六週入學,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完成義務教育嗎?

四字激起千層浪,無數的問號在我的腦海盪漾。對《未來學校》的渴望,迫使我廢寢忘食的看了一遍,又品了一遍,又開始了細細咀嚼……

  二、好奇話題數次翻閲

學習中心,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圍繞未來學習中心,朱永新老師在《未來學校》一書中深入探討了八個問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有三。

(一)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未來的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的學校概念。他可以是網絡型的,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未來的學生。不管是國小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可以在這個學習中心學習數學,可以在那個中心學習藝術,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沒有圍牆的校園,甚至是虛擬的網絡空間。沒有所謂的固定教室,想學什麼叫提前預約;每個學生有自己獨屬的課程表,獨屬的學習內容和時間;沒有周末、禮拜天,沒有寒暑假,只要你願意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嚴格的入學年齡,不必六週就揹着書包上學去。只要你成績夠好,12歲也可跨入大學的“校門”。

未來的學習中心,同一課堂上年齡不再是單一。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師將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就像我們現在的網絡課堂,屏幕那端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更可以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通過釘釘授課的內容,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我們可以聽劉殿波老師講《用閲讀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樑》,也可以聽朱永新老師講《成長六字訣——信望愛學思恆》;我們可以傳遞知識膠囊,也可以共賞優質的教課資源……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齊劃一,沒有集中組織。每個學生所用教材也分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挑戰級別。學生可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想一想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二)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學?

孔子早就説過“有教無類”,想學的就是學生;未來的學習中心,想學的就來學。在這個問題上,朱永新老師重點討論了兩個關鍵詞:有教無類和混齡學習。

1.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學習,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幹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我們的控輟保學工作,為了確保“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鞏固和提高,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抽出老師對户籍在本區域,人在他處上學的學生進行家訪、電話訪等多種形式的行動,以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上,都在上學。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為義務教育略盡綿薄之力,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我還想到了我們學校午讀時間的趣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個學校每個班裏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讓所有科任老師頭疼的學生,啥也不學,啥也不會。趙延軍校長就在午讀時間,把他們組織起來,大大小小有13個,給他們講繪本。有一次我們班的學生回來後興奮地説:“老師,今天校長給我們講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長還説‘辦法總比困難多’……”我還聽同事多次説道,他們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興奮的不行,總是早早的就告訴她,“一會兒呢,我們要去聽校長講繪本。”

也許這兩件事跟“有教無類”關係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這些孩子都讓我感覺到,每個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我喜歡的自由。

2.混齡學習

中國有句老話説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未來的學習中心,少年兒童可以來學,父母也可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不同社區、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同學和小同學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能者為師。

(三)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

答案很簡單: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

朱永新老師説:“智能機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那麼,真人教師是否會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共處,讓智能機器人為己所為。教育是“人的事業”,教學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裏,而是師生之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這次因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為疫情只能釘釘的課堂。孩子們離開了熟悉的學校,離開了真人教師、同學,離開了真實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就變得無所適從;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師知識的傳遞,不能跟隨教學程序思維靈動;沒有了學習的氛圍,周圍的一切都成了誘惑,什麼電腦、電視、手機遊戲、各種零食,都在無聲地召喚着他們;有些孩子難以忍受誘惑就沉迷遊戲,抖音刷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就開始了艱難的説教之旅——電話、釘釘、語音和視頻,跟孩子聊天,詢問聽課説説作業,談談天侃侃地,孩子終於説:“老師,我今天一天都沒有打遊戲了!”好吧,一顆心開始悄悄落下。

未來的教育會更具情感性和互動性,未來的教師更應該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朱永新老師在文中説:“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是創新,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的可能;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在未來就會有無限的希望。

《未來學校》,帶給我滿滿的震撼,讓我激動不已。

  未來學校讀後感5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參與者,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一書。書中為我們指明瞭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朱教授指出未來的教育將不會僅限於學校之中,會在更廣泛意義上的學習中心中進行。他在書中就學習中心的存在形式、參與者、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親子互動、政府作用幾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我想就其中幾個感受深刻的方面談一談我的感受。

首先是學習中心的存在形式。朱教授引經據典的為我們講述了人類教育的發展史,並指出當前的學校教育模式是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為工業社會輸送人才,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工業社會的發展。但是隨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效率為先的工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將不再適用,以人為本的網絡化學習中心將對它取而代之。而這種新型的學習中心現在已經初現苗頭。MOOC的出現便是重要的標誌之一。慕課——這種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學習形式,已經為我們展示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雛形。在這裏,你只需要一個郵箱註冊,就可以學習你所感興趣的課程,而且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視頻學習,而是從上課、做作業、考試,甚至是得到畢業證書的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我也曾利用課餘時間利用手機應用進行過慕課的學習,在上課過程中有實際的參與感,而且授課的老師每節課都會留有相關的作業需要按時完成並提交,最後需要通過考試才能完成課程的學習並解鎖新的課程。

其次是學習中心的參與者。朱永新教授在這一部分的闡述中,特別對當今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未來的學習中心,學習者不再拘泥於適齡兒童,學習的形式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固定場所、固定人員、固定講授者。不同年齡的人可以在同一個課堂中學習,無論是七八歲的兒童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只要是想要學習,都可以參與。同樣的不僅僅是學習者的範圍廣泛了,講授者的範圍也同樣寬泛,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進行課程的講授。對於這一章節,我的感受很深。我深深地明白,作為一名教師,立足長遠,不應把自己的角色拘泥於一個講授者,我們同樣也是學習者,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內核”。讓我們的眼界更開闊,讓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讓我們能夠更好的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需求。同時,作為現階段的講授者,我們應該致力於培養素質人才。將對孩子們的培養從單純的知識層面轉換成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再次,是朱永新教授對於未來學習中心裏學習內容的闡述。他認為,未來的學習內容不再是現在的這種制式的知識傳遞,更多的是多學科的整合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這種學習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私人訂製”。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這樣的一種學習需求,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在當前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慢慢的將這樣的學習方式滲透在我們的課程之中。比如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將相關的文化背景、學科融合的內容加進去,豐富了課堂,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我們還可以在學校中開設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中,例如科學課中學習了滑輪,就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設計一個簡單的滑輪來吊起一些學習用品,增強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學習的意義。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推進,未來既遠,也近,重要的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未來學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前景。只要我們始終保持一種“在路上”的學習狀態,未來終將是我們的。而“我們”也終將推進教育的發展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