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錦15篇

校園1.6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錦15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書的內容不過是十篇文章,斷斷續續的生活,不知是我的反應較為遲鈍,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過深奧,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個長長的故事,記錄了魯迅的成長,而且記錄的還不怎麼仔細,斷續的回憶吧。

《朝花夕拾》裏的字字句句記錄了魯迅三十年來的經歷,思想變化。我對魯迅的瞭解也不過是課本里的幾篇文章而已,現在通過這本書,也許我就能更瞭解魯迅這個,在我國甚至是世界文學史都有着重要地位的人。

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魯迅那時的血氣方剛,我讀出了他的思想,我讀出了魯迅那內心深處的正義……頓時,一種景仰之情猶然而生,他就是哲學的化身!

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所以現在我只能從那一個個的小字中,找尋那從前的年華,猜想那時人們的心境。

魯迅的作品留給我們的只有凝思吧,思量着為何,但卻永遠不能體會,那書中人物的歡與樂,苦與痛。這種凝思也許就是回憶的引子吧,隨魯迅先生的回憶,也在記憶中慢慢找尋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珍貴的回憶。在魯迅先生的引導之下,我的眼前所浮現的是我那懵懂無知的童年,伴隨着那些另人啼笑皆非的記憶,我的嘴角不經意的上揚了起來。

一切的一切都在記憶中。記憶這個東西,實在討厭,有些事,那麼的美好,可是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有些事,並不值得懷念,甚至令人反感,可是卻在腦袋裏記得請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的記憶是五彩繽紛的,千奇百怪的,記憶力的每一個人只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記憶裏的每一件事,只是讓我們認清自己,必不可少的經驗。人生被記憶搜存,每每發生,每每記住,到最後,大部分記憶也只是因為思緒的繁雜而被拋之腦後,所留下的也只是那震撼人心的。那些記憶百年後也只是隨着自身的滅亡一同消逝罷了,泥土紛繁,擾亂了那原本清晰的腦海,百年後,當你們,我們,他們,都躺在這冰冷的土地上,又有什麼捨棄不了的呢?或者,也可以同魯迅先生一樣,把自己的記憶化成文字,永遠保存下來,可是,這些無用的記憶最後的下場也只有被人遺忘而已。因為我們的腦海是有限的,我們所能集註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所以,若是想自己烙印在後人的記憶中,只能奮發圖強,做魯迅先生那樣的人,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活的有意義,這樣,即便是已離開了這世事,也有人會記住你,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過你這個人,如果你的到來不曾出現在任何人的記憶裏,那你的的人生也是沒有任何意義了。

我想,我的記憶中有着那些名人,因為他們給我的心以啟迪,那麼要想我留在他人的記憶中,就一定要活出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我願聆聽魯迅先生的記憶,因為他的記憶是我們整個中國的記憶,整個時代的記憶。

讀《朝花夕拾》相信你一定不會後悔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2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瞭解了魯迅的童年,我覺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來更易懂了,因為我已經初步瞭解了魯迅——這位偉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讀後感3

《吶喊》小説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説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説:“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脱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抨擊地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4

沒課的時候,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中,魯迅先生追憶了自己年少時的往事,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還有對師友的懷念。其中有不少關於少年兒童的往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童年,也回想起自己童年時的日子。

裏面有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也是國中時收錄到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所以對這篇文章頗為熟悉,不同年齡讀這篇文章,也有着不同的感受。

十四歲時讀這篇文章,我看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是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描寫,在這裏,童年時的魯迅先生是無憂無慮的,是快樂的。

可這樣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

文章接下來就是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沒有孔子的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這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第一次去三味書屋的描寫,他被迫到三味書屋,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人,這裏沒有百草園的活潑和樂趣,這裏有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

那時候讀這篇文章,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很多。兒時的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也會和弟弟或是鄰居家的小夥伴一起去田野裏捉螞蚱、找蛐蛐,跟奶奶一起挖野菜,還會和小夥伴悄悄地到種棗樹的人家中摘棗吃,有時被發現,一起被大人們罵也是開心的。那時的我們,會因為吃了別人家的棗而開心,會因為把沙土堆成城堡而興奮,而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到了背起書包上學的年紀,也就是像魯迅先生那樣,不喜歡那樣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不想去上學,不喜歡上學時老師嚴肅的樣子,就連兒時的同伴也漸漸走遠,分散在各地,開始變得陌生,或是失去音信。有人説,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煩惱越多,長大的我們變得成熟,所以現在十八歲的我再讀這篇文章,雖然沒有生活在魯迅先生那時的年代,但也是體會到了心靈的變化。我看到了文章中所揭露的那時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鋭矛盾。

毛主席在世時曾認為,魯迅先生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若把文壇比作星空,那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定是其中最閃亮、最耀眼的星。

以上只是略微表達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和感想,相信以後,我會閲讀到更多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也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們,會更深入地實踐魯迅先生的教誨。

《朝花夕拾》讀後感5

這是黑暗深處的一聲吶喊,這是刺醒人民的一把利劍。如果不是軍閥混亂中的人,是無法理解這些文字的,就像黑暗看不見光明。《朝花夕拾》正是那麼一聲吶喊,更是那麼一把利劍。

正同於它別出心裁的書名,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人到中年時雕琢出來的。某天夜晚,魯迅先生在窗前,聽外面的警報迭起,屋裏是自己孤身一人,不禁思緒拉回了過去——一個在歡樂與痛苦中度過的童年。但他不只是為了回憶而回憶,他還要讓過去成為一把利器,為新文化運動將封建思想斬草除根。

單從題目來看,他將過去的時光喻為花,而“夕”表示了日薄西山了,可以看出魯迅先在黑暗中找回從前的希望。既是對社會的憎恨,又是對未來的寄託。

雖然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本應表達出不同的感受,可出鞘之劍難以收回,傾盆之水不易阻截,就在那夜,帶着憎惡黑暗與回味美好的種子又一次破土萌發。翻開書,讀完第一章《狗·貓·鼠》後,便能從字裏行間讀出諷刺與憎惡,看似是回憶一隻救養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細細品味,卻能品出當時軍閥對弱小者的壓迫,同樣對社會進行抨擊,諷刺的還有指斥趕超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對反對白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抨擊的《二十四孝圖》;在《無常》中,可見“人間沒有公正,惡人不得惡報”這句,公正的裁判在陰間,是一辛辣的嘲諷。還有用巫醫不分、故弄玄虛的“名醫”來諷刺政府與地主勒索錢財,草菅人命實質的《父親的病》;最後,還用《範愛農》中的主人公範愛農因不滿黑暗的社會,追求革命,被打擊迫害的悲慘遭遇來對愛國的革命者同情與悼念。

但作品中也不乏温暖的一面,這點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得以體現。記述的是自己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雖然她既嘮叨,也迷信,但十分善良。比如説她將魯迅當年盼望已久的《山海經》送給他流露出魯迅先生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另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諷刺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背後,也寫出了童年的樂趣。描寫百草園時,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看似平常的事物,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顯得生機勃勃。

可以説,《朝花夕拾》這本書無疑是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作者魯迅先生將揶揄嘲諷的語言與犀利風趣比喻縫合得密不透風、天衣無逢且耐人尋味。這就使這本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有足夠的力量將光明喚起,有足夠的鋒利將黑暗刺穿。

朝花,夕拾,拾起的是回味,也是新文學綻放的,真理之花。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我們從小就聽説了——魯迅,這個鼎鼎大名文學作家。甚至在父母的幫助下閲讀了一些他的著作,並且對他童年的一些趣事也能耳熟能詳,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早已銘刻在心。

而如今翻開《朝花夕拾》,發現其中包括了許多魯迅童年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小故事。個別不止只是描寫那單純而歡樂的童年,而是旁敲側擊諷刺了當時封建社會腐朽無能。若仔細閲讀,細細體會魯迅童年的樂事,將會覺得十分俏皮,並瞭解他寄予社會的思考。

接下來讓我稍稍概括介紹一下《朝花夕拾》基本章節所代表的意義吧。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會議了保姆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敍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吊唸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安閒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心性!

看完後我慢慢的合上了這本書,想着魯迅的童年,漸漸地回憶起了我曾經放蕩不羈,無憂無慮的童年。那沒有一些雜質的純淨多麼的令人嚮往!

童年就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時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堅持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心靈依慰,但隨後你就能品出這茶的醇美、香甜,讓人回味無窮,我們在成長道路中學到、懂得了許多。

童年的回憶就像一本令人難忘的日記,不經意一翻會讓我們感到流連忘返,苦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歡愉與喜悦。當我們有空時,不妨品品成長這杯茶,翻翻這本“日記”時會發現:自己得到了許多。

在這漫長的14個年頭中,許多記憶着我們的所失所得的足跡永遠會駐留在記憶中,讓人難以忘懷。我真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那種快樂,天真、朝氣蓬勃、無憂無慮……

《朝花夕拾》讀後感7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以文筆犀利、詼諧著稱,可謂是近代中國黑暗社會中的一支醒世之筆。而在讀過《朝花夕拾》後,我認識到,少年時與青年時的經歷正是促使魯迅先生後來發展的主要動力。

《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外加《小引》、《後記》各一篇。其中《狗、貓、鼠》中,交代了魯迅仇貓的原因,仇貓實際是魯迅先生對貓一樣兇殘奴性角色的諷刺與厭惡,也是他對現代評論的感情由來;《二十四孝圖》是魯迅先生對違揹人倫,毒害社會的“孝”的諷刺,對封建禮教的抨擊;;《五猖會》則以童年看會經歷,含蓄的表達了他對封建教育與思想的不滿;《無常》中,活潑可愛的無常鬼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廣大人民的喜愛,更有力地批判了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竟使廣大人民要到陰間尋“公正的裁判”。魯迅先生之後的求學歷程,則鋪就了他通向革命的一條道路。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用文學喚醒人們是必然的。因為他童年時無論美好或否的記憶,都化作了他之後前進的力量,魯迅先生善於從中汲取教訓,思考探索,對現實有進一步的認識。即使痛心,也能決心改變。

“朝花”雖然“夕拾”,但卻並不晚。只要能領悟,總結經驗,將回憶化作力量,我們就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順暢。

當然,“回憶”並不單指個人,祖輩與父母的回憶,國家與民族的回憶,都能給我們力量。

縱觀古今,每一個王朝的覆滅,總能讓新王朝的統治者吸取教訓,清明治國。如秦與漢,隋與唐,元與明,皆是如此。新中國的大步邁進,也是以舊中國的殘酷記憶為力量,走上覆興之路。

而橫覽各國,每個國家必須重視歷史,才能開創未來,若不從歷史回憶中總結經驗。國家也不會長治久安。這就是全球推行歷史教育,要求人們瞭解歷史的原因。

無論從國家發展還是個人成長,將回憶化作力量,都是人們必備的功課。

偉大的詩人杜甫,飽受國破家亡之苦,可他卻沒有因此頹廢消極,而是滿懷救國的決心與志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他的詩句中,書寫出了杜甫一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步步成長。

總而言之,回憶亦或美好亦或悲傷,能阻我們前進又能給我們力量。對於美好的回憶,一味沉溺只會滯留不前。對於悲傷的回憶,一味傷痛只會抑鬱難行。將回憶化作力量,實是人進步的上上之策。

過去的只是回憶,而我們需面對的是將來。將回憶的包裹卸下,只留下經驗與力量與我們同行,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朝花夕拾》讀後感8

《朝花夕拾》回憶的都是魯迅先生青少年時期的故事,所以從中不難看出兒童的天真無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描寫採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百草園的動物、植物,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把動物植物擬人化寫,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文中不乏魯迅先生活潑的一面,“有人説,何首烏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根像人樣。”因為聽説吃了長有人形根的何首烏便可以成仙,然後就不惜弄壞了泥牆來找尋何首烏,結果卻從來沒有見到哪一根何首烏像人形的。這樣的事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做得出來。還有聽了長媽媽的美女蛇的故事後年紀小小的魯迅覺得了做人之險,在夏夜乘涼時擔心在牆上出現美女的臉,在走過草叢時又害怕遇到赤練蛇或是美女蛇。讓讀者對這麼一個天真的孩子哭笑不得。

《朝花夕拾》中不但寫了許多作者童年時期的趣事,而且也透露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書塾描述體現了那時的教育制度的迂腐和乏味。《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先生把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比作了給隋煬帝開運河,蒸死小孩的麻叔謀。麻叔謀也就是北京人用來嚇唬小孩的“馬虎子”,可見麻叔謀在人們眼裏絕對不是什麼善人。魯迅先生卻説:“無論他是甚麼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子,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裏。”本來麻叔謀已經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了,魯迅先生去説他的危害遠不及那些妨害白話者帶來的廣大長久。可見魯迅先生是多麼憎恨那些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力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看流雲是,會在我眼前一閃爍罷。”這是魯迅先生在小引中寫的。《朝花夕拾》,正如它奇特的名字一樣,是一本奇特的散文集,是一本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清晨綻開的花朵在朝陽的映照下格外嬌嫩,下午時的花朵雖然沒了清晨剛綻放時的嬌豔,但是在夕陽的映襯下卻更顯韻味。《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9

童年的生活是充滿稚趣的,隨意撿起一顆五彩斑斕的石頭,都會引起小朋友們一陣歡樂的笑聲。這個暑假,我認真閲讀了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先生晚年所著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看後,我感觸頗深。

書中的主要內容正如同書名一樣,講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魯迅與仇貓搏鬥時的場面,為了飽讀《山海經》而徹夜難眠,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的藤野先生,都是魯迅童年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那篇讀來引人入勝,手不釋卷,字裏行間包含着温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孩童世界。

魯迅家的小後院百草屋裏藏着這位大文豪多少歡愉的童年記憶啊!一塊看似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磚下面總是藏着各種小魯迅百玩不厭的各種驚喜;長媽媽講的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小魯迅總是信以為真,一個又一個奇妙的小故事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文學的種子,為他日後棄醫從文,並寫出大量經典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送入書塾後的小魯迅依舊好奇心不減,調皮搗蛋,宛若一本兒童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每天向老師稀奇古怪地問個不停;喜歡攀折書塾臘梅枝的他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愛好,比如捉蒼蠅喂螞蟻等等。

寫到這裏,我不禁回首那已然隨風而逝的金色童年:4歲那年,我和媽媽去家旁邊的小公園遊玩,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到河邊,可我抑制不住強烈的好奇心跑到河邊,一腳失足,從河邊的欄杆上頭朝下掉進河裏,要不是媽媽三步並作兩步一陣風似的及時趕到並一把將我拉起,我可就真要和魚兒共舞了。還有一次為了證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天真地以為種下巧克力便會收穫吃不完的巧克力,於是便興致勃勃地從糖盒裏拿出了一個香氣撲鼻甜脆可口的費列羅,嚥着口水把它種進了花盆,可乾等了幾個月也不見它發芽,為此還浪費了我每日一顆的巧克力......我的童年記憶宛若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説不完道不盡。

閲讀使人與優秀人物相伴思想共舞,閲讀使人內心強大,勇敢地面對抉擇與挑戰,與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是對我人生最好的獎賞。勿忘金色童年,在以後的漫漫人生路上,我將以童年時代的樂觀與活潑,微笑面對坎坷與崎嶇,在追逐夢想的光明大道上砥礪前行,書寫自己人生的輝煌,成為報效國家振興民族的棟樑之才。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無常》是《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愛的之一,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屢次寫到“無常”這種鬼魅。在《無常》中他比較共同地記敍了在廟會中見到的“無常”。

從文本里來看,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愛白無常,而遍及厭煩黑無常,而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愛白無常。以為他“不光生動而詼諧”。並且單單渾身納涼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魅中非常刺眼,很有“出類拔萃”之感。所以,咱們可以知道在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人物。

就我個人的感覺,是非無常都是很風趣兩個鬼。一黑一白,一哭一笑,這些都很能表現人世的一些東西,而無常一般都拿着破芭蕉扇,鐵索和算盤;前面兩樣都比較好了解,一般在古代扇子好像是一種身份的標誌,所以出來個把鬼魅拿把扇子擺擺譜也不算什麼稀罕,鐵索用來鎖死鬼,但為什麼又要拿個算盤呢?到底有何功用?莫非可以當滑板?

無常還戴着二尺來高的帽子,帽子上寫字,白無常寫着“一見有喜”,黑無常寫着“一見發財”。很簡單的八個字卻表現了人的遍及遺言——日子美好,家財萬貫。惋惜見到的時分審問死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是關於人生和逝世的兩層嘲弄,橫豎很風趣。魯迅還説在一些圖本中,白無常帽子上寫的是“你也來了”,黑無常則比較兇暴地寫着“正在捉你”。

還有一點值得琢磨的是,無常一般都吐着長舌頭,咱們知道吐長舌頭的鬼是吊死鬼,所以很可能一開始無常其實只不過是一個一般的鬼,而跟着事務開展的需求他很可能是閻王爺經過內部招聘選拔出來的。

整篇文章都瀰漫着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仰及讚許之情,先寫小時分對他的懼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仰作比照,也拿閻羅王的糊塗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比照,突出活無常的好心。作者也是想告知咱們,連鬼都有如此好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本來鬼也有情啊.喜從中來,怒從中來,都是發覺。無常鬼時刻在纏着咱們,附了身。

人生不過如此,在無數次喜怒迭轉中,出世,生計,日子,提高,“涅磐”,參禪悟道是個很好終年方法。

但人不能總在紅塵外,有的人,在凡世,不論喜樂怒哀,都作為活躍的日子方法去活躍的對待。有的人,在凡世,不能掙脱怒與哀帶來的心情,消沉對待。

你是否學會了什麼時分平緩?什麼時分昂揚?什麼時分緘默沉靜?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有感我從小受文化的薰陶,對魯迅的鼎鼎大名是早有耳聞。而真正開始學習他的文章是從國中開始。我驚訝的發現,國中幾乎每冊都有魯迅的文章,果然是名不虛傳。每每讀到他的文章我總是深有感觸。尤其是《朝花夕拾》這樣的文章,讓我品味無窮。

《朝花夕拾》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膾炙人口的散文充滿童真與童趣,文字間流露出天真與爛漫。這是魯迅對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回憶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三味書屋雖然比不上百草園,卻又有一般風韻。百草園在魯迅的腦海不斷湧出‘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

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美妙的景色在魯迅的筆下更顯出生機盎然。

我彷彿看到了兒時的魯迅揹着母親,在百草園中拔何首烏,摘覆盆子,玩昆蟲。他在無拘無束中成長,身心是愉快的,放鬆的。魯迅也曾學者閏土的父親捕鳥,卻耐不住性子,抓不住幾隻。

在《朝花夕拾》中,保姆長媽媽給魯迅講過赤練蛇的故事。其實那是一條輝換人名的美女蛇。只要答應了,他就會晚上來吃人肉,從中可見做人的險惡。

《朝花夕拾》是童年美好的象徵,我民在讚歎魯迅先生的妙筆時,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童年的時候也會陰天下雨,但是留在記憶天空卻總是晴朗萬里,一碧如洗,童年的時候也曾今哭過鼻子,但是留在記憶裏

的生活卻是簡單純粹,天真燦爛。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脱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迴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窗外,天空已不再碧藍,只有幾顆殘星還不捨得離開;屋內,桌燈還未入眠,陪着我熬到九點。“呼——”我鬆了口氣,終於“嚼”完了《朝花夕拾》。

剛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十分入迷,沉迷於它温暖、憐愛的、回憶舊事的文字,沉迷於它深藏不漏的諷刺,沉迷於它所記錄的,各種習俗,故事傳説。

這是魯迅寫過的,唯一一本散文集。主要內容是魯迅兒時的珍貴回憶,它的文字生動優美,它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它的構思別具匠心。使我感觸頗深,是《狗。貓。鼠》這篇文章中,寫貓的片段。

“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讀過這一片段的人都知道,這一段不僅是寫魯迅討厭貓的理由,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幸災樂禍的人。當我讀明白這段話的時候,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是否也幸人之失?

當我找到答案時,我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因為我就與魯迅所諷刺的人一樣,我也喜歡幸災樂禍。

上學期,我入選籃球校隊,每天訓練時,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環節—一對一斗牛,輸了,蹲跑半圈操場。這個環節裏,我就像個終結者,我未嘗敗績。而經常跟我對打的小陳,就十分悲慘,他每天都要接受蹲跑的洗禮。蹲跑有多難受?先不説跑,單説蹲,蹲的“美妙滋味”相信大家在祁巷都領會過了。再加上跑,該是多麼酸爽!小陳的腰偏偏還不好,所以,他蹲跑時就像受了傷的的青蛙,每次看到他那狼狽的樣子,我都忍不住捂嘴狂笑。

現在一想,我的心像被一道閃電擊中似我,麻麻的,慚愧不已:我怎麼和魯迅諷刺的人一樣了呢?幸人之失,乃小人之舉,有失中華兒女的風範,乃是做人之大忌。我這一舉動,豈不使我與那卑劣的貓變成同一類了?哦,我心裏頓時如狂風席過大海,掀起一陣又一陣浪花,波瀾起伏。臉熱熱的,鼻子酸酸的…

《左傳·僖公四十年》裏有這麼一句話:“人有失蹄馬有失足,或者背施無親,幸宰不仁。”是啊,任何人都有失手的時候,這時,我們不應該幸災樂禍,否則也許你是開心的,但被你嘲笑的人卻是傷心的。這樣不僅不會帶來好處,還會因此而多一個仇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只有先尊敬別人,別人才會尊敬你,我們不能幸災樂禍,應該給予人體諒。只有多一點尊敬,少一點嘲笑,才是一箇中華兒女應有的樣子。

品讀《朝花夕拾》,或引你沉思,或給你啟迪,或予人頓悟……

《朝花夕拾》讀後感14

相信各位小時候都有這種經歷:本來今天是一個美好的週末,卻被家長硬生生拖進了各大補習班。美好的週末計劃就這麼泡了湯。在《朝花夕拾》中少年時的魯迅也同樣沒有逃過父親的魔爪,而他滿懷期待的五猖會變成了他至今難忘的噩夢。

在魯迅所著的《朝花夕拾》五猖會中,題目寫的是五猖會,但對五猖會的熱鬧場景卻隻字不提,而是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魯迅如何背書的場景。在晦澀難懂的《鑑略》和父親的一聲令下使小魯迅之前期待的心情被潑了冷水頓時心情全無。父親讓他背完才能去看五猖會,聲音不容置喙,這對年僅七歲的的小魯迅可以算得上的是晴天霹靂。

恍恍惚惚的背完書,父親心滿意足地點頭,雖然在外人眼中是讚賞的眼神,但是對小魯迅來説根本就不重要,在他眼中這些和讓他感興趣的五猖會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後來他再去五猖會看到熱鬧的場景,卻沒有當時的興趣了,因為自己激動的心情早就被那晦澀難懂的文字給沖刷掉了,即使五猖會再熱鬧又有什麼意思呢?

前文中寫道孩子們十分喜歡賽會,年幼的魯迅也不例外,他也是一個充滿童真的孩子,但是父親的“魔鬼式教育”或許給年幼的魯迅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印記。即使後來魯迅先生在文學有了很大成就,或許也無法掩蓋那段回憶吧。

時代的背後是無盡的深淵,無盡的深淵之下是那些深陷泥沼苦苦掙扎的人們。當時的教育方式成為了那個時代孩子的噩夢,他們遠沒有我們現在輕鬆。我覺得它打擊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更是一個孩子內心深處那種對新鮮事物求知的渴望。一盆冷水澆下去的是孩子的天性,換來的只有孩子的失望。那時候的四書五經對於孩童時代的他們背下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但也僅僅是背下,對書的理解也僅僅是一知半解。從書中的另一個故事——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小魯迅提出了問題,私塾的先生卻並不做解釋,而是沉默、一言不發,甚至訓斥小魯迅。

五猖會這篇文章也表示了魯迅先生對教育的批判與失望。而五猖會也只是五猖會,和小魯迅背《鑑略》一樣都是表面的意思。五猖會中沒有着重描寫五猖會的熱鬧情景,而魯迅兒時背誦的《鑑略》到了後來也被魯迅了幾乎忘掉了。讀完這篇文章我似乎從年幼的魯迅身上看到了他的童年,沒有像尋常孩子一樣的快樂,但是小魯迅內心是渴望的,渴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

《朝花夕拾》中“五猖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童心,它像水晶一樣美好卻又易碎。文章生動的寫出了“我”的心理變化,讓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經歷,而我也通過《朝花夕拾》更加深入瞭解了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讀後感15

首先,一看他標題,人們就會有了"想讀一讀"的想法,朝花夕拾四個字,不僅體現出作者會寫自己年輕時的真人真事,而且包含了"温故而知新"的想法,既簡潔,又美觀。

我讀了之後映像較深的,是這麼幾篇《狗·貓·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中學學過的文章,在此就不再詳談了罷。只不過是寫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瞥,但其中童年的天真,安寧,快樂的意念卻令人回味無窮。

《狗·貓·鼠》,説的是作者的"仇貓",其中令人回味的情節在於長媽媽騙小時候的作者説作者喜愛的那隻隱鼠是被貓吃了,激起我對貓的憤怒,進行了人貓大戰,戰績彼優,而後卻知道了殺死隱鼠的兇手是長媽媽,是長媽媽不小心踩死的,作者有寫"現在我已經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按當時情況來看,作者一定有些委屈吧。

可是作者並沒有與貓和好。

文中有説:"還因為它傷害了兔的兒女,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而當我想到,若是人一下子認定某個事物是"惡"的,那麼想來他也會和作者一樣,認為那個事物的同類也是"惡"的,並且很難把這個想法排除,而一直認為那是"惡"的罷,就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一直認為明教是壞的,惡的,就一棍子打死,説什麼也不相信明教也有正義的存在。一件小事,卻深刻地體現出人們思想上的不足,這就是作者神筆之處。

《父親的病》的開頭有篇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名"醫的故事,也許是作者成心的罷,故事講醫生出診費在急診中高得離譜,還把人醫死了,而且只付了些錢就算解決了問題。故事講完後,作者似乎自嘲地説了句:"我曾經和這名醫周旋過兩整年。"這就是令人感到作者可悲的境遇:不僅在那個地方只有庸醫騙錢,還只能叫庸醫治病,還治了整整兩年!裏面還有個微妙的情節:一個庸醫寫信請了另一個更是庸醫者幫忙治病,盡出些亂七八糟的藥引子,如此治療,活人亦可變死人,病人不死豈不怪哉!讀文章時,我就感覺心裏沉甸甸的,似乎一口氣出不去的感覺,讀到後來,那衍太太行法燒經,還讓作者叫魂,直到看到作者父親在作者"父親!父親!"的叫喊聲中緊張着,痛苦地逝去,我看得不禁有一股想要落淚的感覺。文揭示社會醫療程度低下,人們利用人們的無知謀利,而無知的人還相信他們,令社會烏煙瘴氣,讓讀者看到百姓受到苦難還不知其所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