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盧梭懺悔錄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校園2.42W

《盧梭懺悔錄》描述的是盧梭從一個天真的少年到他事業有成的這段時間的事。那麼你知道讀盧梭懺悔錄有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盧梭懺悔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盧梭懺悔錄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篇1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篇2

“暗”是一種特殊的道德觀念,“懺悔”是對人生中暗語言的顯露,它撫摸着人性與心靈相共的凹凸面,所以才那麼的讓人敬畏。

盧梭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是赤裸裸的。願意把自己像一個未經修改的原創在眾目睽睽下展覽,明知有無數的瑕疵,卻似乎更樂於承擔那份“不完善”的痛感。

盧梭與他的妻子泰雷茲生活了 25 年後才與之結婚。他説“我在一半落空的期望之中,在我選定的住處,同一個我所鍾愛的女人,過着一種合我口味的生活,但我卻感到自己幾乎是孤單一人。”同時他愛上了烏德托夫人,太愛她,以至於不願佔有她。盧梭的愛情觀或許很難讓我們去接受。不管他在身處何處都會與誰發生愛的情愫,哪怕是他與他“媽媽”瓦朗夫人的半亂倫行為,我更覺得:盧梭很孤獨。在盧梭的內心深處,愈是孤獨,他愈是懷揣着對愛的飢渴。正因為他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他比常人更加擁有的愛的容量。似乎正是因為他的禿筆下流露的對孤獨的體驗,才讓我感受到不一般的品格與愛的力度。盧梭用他的語言寫下他的孤獨,但用語言可以表達出的都尚未表達充分。

即使讀完盧梭也不會讓我的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或許暴露在我們面前的人性太真實,真實的讓人感到不美。當盧梭的生命軌跡劃過我的心靈,所謂的是非評判標準已經無足輕重了。我無需對他的淡泊明志對他的高尚品德或者是關於他在情感世界的混亂贅述,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對他的生命的認可與尊重。

周國平曾經説過:苦難與覺悟並不能使我們免於人性的弱點。盧梭亦是。雖然我從未體驗過他的苦難和苦難帶給他的覺悟,也未有一顆同理心,卻讓我感知他的那份尊嚴——對不可避免的人性弱點的承受力,更讓我們覺得弱點的可親,尊嚴的敬畏。

“我心比天高,可卻懷才不遇,自感無可奈何,常常潸然淚下,因為我喜歡讓淚水縱橫。”靜靜的聆聽他的內心獨白,有點荒涼,有點秋意,可還能看到生機。在我們的印象裏,他的模子是遲鈍又敏感的,情商不高卻感情氾濫,憤青又超乎功利……有時候幽靜而不荒野之所是他恍如遁跡的天涯海角;有時他感覺把自己看作一個死人時才開始活着;有時説幸福到處尾隨着他卻不知明確的東西;……我什麼都能感覺的到,也什麼都看不到。盧梭,你的感情那麼的實在,實在的讓我覺得語言是何等的蒼白無力!

宗教盛談“心性”。盧梭是一個隨心性生活與感知生活的人。他承認 : 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不管有多麼純潔,總不免窩藏着某些可增的惡念。然而無論現實給予盧梭怎樣的境地,他都會選擇一條善道。不難發現盧梭骨子裏對宗教信仰,雖然他總是變化着宗教。因為信仰來自智慧。此時我竟有一種難耐的共鳴。我深知自己是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對人情交往缺少藝術能力的人,但是因為心性的足夠善良讓身邊的人無盡的包容我的幼稚和缺點。有句話太適用盧梭了:一個人一旦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便有了精神的座標,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當形而下的心性指導着他的宿命,那些超越理性的行徑是多麼的合情合理。

不能看透的東西,總有“永恆”的韻味,生活就是對永恆的試探。我們每一個人都永遠缺少那個理解自己的人,盧梭亦是。我們不過是自己孤獨的走在只有自己的那條路上,去承受一些原承受不了的東西。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篇3

這幾天一直在讀盧梭的《懺悔錄》,它被歸結為一種經典名著,可是我讀過後感覺收穫不大。我不知道為什麼為翻譯成“懺悔錄”,盧梭好象也沒有什麼值得懺悔的吧。從它的英語名稱"The Confessions"來説,翻譯為“坦白性傳記”也許更恰當。

讀這本書時,能支撐我一直讀下去,並直到讀完的是他與瓦朗夫人的關係進展。

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也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從小不得不四處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諸多流氓無賴習氣的浪子,在他16歲生活無着、走投無路的時候,神甫蓬韋爾先生建議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説:“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擺脱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那時瓦朗夫人已經28歲,他稱他為“媽媽”,其實他們的關係是情人關係。

在盧梭成長的過程中,瓦朗夫人無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錢財無怨無悔地支持着盧梭,即使盧梭最不可思議的舉動,瓦朗夫人給予的都是寬容。瓦朗夫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利用一切關係幫助身份卑微的盧梭,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是瓦朗夫人無私的愛成就了盧梭。

在盧梭眼裏,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親、一位親愛的姐姐、一個迷人的女友,他始終如一地這麼看待她,在他的心裏也只有她。就像書中所説:“所有別的女人受到我的鐘愛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沒有了姿色,我的愛也隨之消失;但媽媽卻不然,儘管她會變得又老又醜,可我的愛卻不會減退。”

後來盧梭厭倦了城市生活,同時他的健康狀況頗令人擔憂,瓦朗夫人同意與盧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區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盧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復,在尚貝里郊外的沙爾麥特,盧梭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為幸福的.自由時光。可是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雖然他們倆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沒有走到一起。

可最後,瓦朗夫人因為交男友不慎,沒有聽從盧梭的勸阻,離開盧梭後生活很悽慘,所有的財產都被人騙走了,丈夫對她很粗暴,最終鬱鬱而終。

盧梭聽説了她的處境,好象只是只是給她經濟上一點資助,也沒有去看她。但是,盧梭倒是去了好幾次他們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們甚至按照盧梭的意願,在她和盧梭相遇的地方豎起了黃金的欄杆,以紀念盧梭與瓦朗夫人相遇200週年,供後人瞻仰憑弔。

瓦朗夫人是幸運的,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恩人,作為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後,眼前便揮不去黃金的欄杆,想像周圍的景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會不會在心中為別人樹起一個欄杆?知與遇,很難,很難!在當前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感情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與拼搏,那麼淚水與汗水的倒影中必會映出絲縷金黃,那麼生活就值得我為之拼搏吧。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篇4

我拿到的這個版本沒有附錄書中提到的,盧梭本人提供的大量書信和文獻資料,即使如此,讀這本書是個困難的過程,從頭至尾,我幾乎處處感受閲讀過程中進行着與一個詭異頭腦的較量。這種較量很難稱之為愉悦。在讀到第二百頁的時候我本來想扔了它,幸虧又咬了咬牙,才沒錯過對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結束部分,和第二部的開頭部分。

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己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説什麼。

應該是離大革命前的法國太遙遠了,不瞭解其歷史面貌和社會階層,讀這本書沒有多少帶入感。《懺悔錄》的上下兩部,我完全可以當成兩部不同的書,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講述了盧梭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到流浪漢,四處尋求貴族保護和生計,後受華倫夫人的庇護。讀到其中一些遊歷四方、接觸各階層人士的經歷令人興奮。但深受後現代文學藝術影響的人對其中的文學意味實在沒什麼興趣,事實上,為了敍述上的平均,盧梭壓縮了其優雅的文筆,或者文字中那種遙遠的貴族腔調和我的氣質沒什麼共同之處,讀起來沒勁兒。還有描寫自己對華倫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充沛的情慾,情感太過氾濫。

下半部分出現的眾多例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泰斗,但由於是自傳,盧梭只是依據自身立場判斷他人。並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筆下的這些人物似乎也沒有複雜的人性。甚至也沒有進行什麼描寫,基本上是事件的記錄,所以漢譯本中要是去掉書信往來的附件,是太大的損失。與百科全書派的決裂。盧梭反覆講述着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產生芥蒂的事件經過。但整個讀完還是能感覺到他們本質還存在着重大原則的分歧。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裏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書裏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己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説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裏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後來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後來,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這裏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直認為根本沒有愛情,並且有一段宂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通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結合處的那些段落,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閲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等會要還回去,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不過我已經確定,在文學方面,想完全再現經驗的真實的努力不僅會失敗,做到了也沒意思。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篇5

盧梭的《懺悔錄》終於看完了,歷經半年的時光,途中曾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被擱置,甚至於差點放棄這本書的閲讀,慶幸的是,終於堅持下來了,從中也收穫了許多。

不過遺憾的是,這本書,我需要一讀再讀,才更能領會盧梭寫這本書的意圖,他的一生,真的是很坎坷,我看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盧梭這一輩子,雖曾輝煌過,但也短暫,大多顛破流離,被世人所不容,被驅境,不得安寧,而在感情中,尤其是友情,到最後轉變為仇人,老死不相往來的好像比比皆是,我看到的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人生軌跡。

也許是因為,在我的觀念中,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背叛你,兩個,三個,那可能情有可原,也許是別人的錯,但是要是總是被友情背叛,一大羣人都如此,那麼我想,首先就應該做的就是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自己個人的問題。

我想象中的盧梭應該是一位很好很好的人,身邊有無數的愛慕者,真心相愛的朋友,會得到一個才子所應該享有的那種待遇,諸此之類的想法。然而從他寫的他的一生中,所給我的感覺就是,事實並非如此。那麼造成這一切的問題究竟是誰,是盧梭他自己的問題,還是他的朋友的問題呢?我不清楚,也想不通,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相信他就是他在書中所説的那樣,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那個時候,怎會得到朋友那樣的待遇?

我帶着這樣的疑問,尤其是從他出名之後,中年時期開始,我看到後的第一反應,都是如此,盧梭在書中一直説他在那個時候的心裏活動,狀態以及做法,讓我不得不懷疑,究竟這一切的因由到底是因為誰而起,是盧梭的問題,還是他的朋友?他每結交一個朋友,再介紹給另一個朋友,大部分最後的結果總是逃脱不了因為他而相互認識的朋友關係要比他更好,聯手對付他,由曾經親密友人轉變為總想方設法迫害他的仇人。我困惑了,這樣的疑問,一直到結束也沒有找到我認為合理的理由。

不過儘管有這樣的疑問和懷疑,也絲毫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他這一生的許多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心理活動,在很多時候,真的感同身受,真的可以理解,也讓我明白,原來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想,以及盧梭對友情、愛情的熱烈渴望,尤其是友情,讓我深受感染,以及他對所有事物所產生的美好,樂觀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虛擬一個還未到的未來世界,沉迷其中,總讓人覺得,一切真的很美好,儘管事實很糟糕。總讓我覺得,原來,人都是有這樣的一個毛病,而不是我一個而已。有個作家十二在《不畏將來,不念過去》中曾説,訴説未來的人是在騙別人,沉湎過去的人是在騙自己,堪稱經典。我覺得,在盧梭身上很多時候,也有這樣的一面。

我覺得自己讀的還不夠細緻,有點匆忙,所以理解的也很片面。我在豆瓣上看到一個豆友寫的關於這部書的書評,我覺得可以讓我這樣囫圇團藻的人,借鑑一番,發現,很多時候由於知識受限,所以理解的東西也很窄,所以也無法從一個問題可以用多個角度去看,一本書可以給你帶來如此多的視角。這篇書評,我真的覺得很不錯,很喜歡,分析的很全面,不過我依舊保留我的疑問,也許我在進一步接觸盧梭的其他書籍的時候,認識他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也許我就懂了,就知道答案了。

Fighting,我要繼續讀他的另一部作品《愛彌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