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婦科主要治療婦女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乳房疾病、前陰疾病和婦科雜病。中醫治療婦人疾病具有一定優勢,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卵巢綜合徵、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等。下面就讓小編為各位整理了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的相關信息,歡迎各位查閲。

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一)

中醫婦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方面必須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既不能紙上談兵,空講理論;也不應單純地介紹經驗,而忽略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那麼,如何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讓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中醫婦科的基本知識呢?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這一直是筆者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現將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1 充分熟悉教材,精心編排課程

目前中醫專業本科婦科學課程設置一般為72學時。從最近的計劃教材看,其內容較前幾版更為豐富,這就使課程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較為突出。在教學中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一矛盾,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顯得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首先應充分熟悉教材,其次,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設置課程結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中醫婦科學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重點介紹基礎理論,包括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點及女性特有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概要;第二部分為各論,分類介紹婦科疾病,是教材的重點;第三部分為附篇,簡要介紹現代婦產科學的基本知識,婦科常用檢查方法及基本操作知識。在課堂講授時可將這三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突出重點,系統講解。總論部分講授的重點放在生殖系統解剖及女性的生理特點上,並結合附篇中西醫婦科學中女性骨盆、內外生殖臟器的解剖內容,使學生能夠清楚地掌握女性內外生殖臟器的解剖知識,為下一步學習臨牀疾病打下基礎。中醫婦科學中經、孕、產、乳等生理則可與西醫相對應的內容安排到一起,對照互參。四診辨證要點與西醫婦科學的盆腔檢查和婦科常用的特殊檢查內容安排在一起,以增強診斷內容的客觀性,利於全面收集病情資料,在宏觀辨病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微觀辨證。各論部分的講授,重點突出各類婦科疾病中常見多發病及疑難病的概念、診斷及辨證論治,如月經病中以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經斷前後諸證為重點。其餘月經病則通過總結該病的一般特點讓學生了解,如月經病發特點是伴隨月經週期而發,病名多以主要症狀命名,辨證上應結合月經期、量、色、質的`改變及全身證候等等,既總結、歸納了各類婦科疾病的一般規律,又重點介紹了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對附篇中的內容,主要從臨牀實用性出發,以形象化教學為主,如圖片、投影、影片等,同時輔以實踐教學。如此有機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規定課時內,系統地學習並掌握相關知識。

2 突出學科特點,注意辨證分析

為了避免中醫臨牀各科在內容上的某些重複性、雷同化,在講課中注意突出本學科的特點尤為重要。女性在解剖上有子宮、胞脈、胞絡、子門、產道等特有的器官和組織;在生理上有月經、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的生理特點;在病理方面則多由於腎肝脾功能失常、血氣失調導致衝任督帶的損傷而發生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婦科雜病等婦科特有的病種。因此,在診斷、治療方面與其他科疾病自有不同。講課時,教師必須圍繞着這些婦科特點進行闡述、引申、説明,使學生能抓住關鍵以提高學習效率。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基本特點之一,辨證的“證”,即“證候”,是指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本質的症狀和體徵,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機和機體的抗病反應能力等,為治療提供依據,並指明方向。也可以説它是指導臨牀用藥的核心。因此,在臨牀治病的過程中辨證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帶下病雖定義為帶下量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但在辨證分型上又有虛實之分,虛證包括腎虛型、脾虛型,其主要辨證要點是帶下量多、色白,質地清稀,無異常氣味等,治療宜健脾温腎,除濕止帶;而實證有濕熱下注和濕毒藴結型,辨證要點為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有臭氣,或如泡沫狀,或色白如豆渣等,治療則宜清熱除濕解毒為主,同時可內治與外治並用。

3 結合西醫理論,加強辨病教學

為使學生以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和臨牀醫療工作的需要,在婦科教學中,我們把涉及到中西醫相關聯的內容、相對應的病症進行了對比講授,以引導學生注意吸收中西兩者之長,病症結合、辨析互參,從而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思路,提高臨牀診療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講授中醫對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生理內容時,增加了西醫有關方面的內容,以相互補充,有利於中西對照互參;在講婦科診斷概要的同時,介紹了西醫常用的婦科檢查方法和手段,把女性某些局部或深部的色澤、形態以及一些微觀的變化與中醫的望、聞、問、切診內容相結合,這些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結合有利於全面收集病況,進行深層次的微觀辨證,提高正確診斷率,避免僅憑外部觀察和病人與醫生主觀感覺所致的誤診、漏診現象;對於有些本質上有密切的內在聯繫,而教材則作為單個內容編寫的“證”如妊娠病中的“胎漏”“胎動不安”“墜胎”“小產”“滑胎”和“子煩”“子腫”“子暈”“子癇”等“證”,在講課時,除了注意內容上前後照應,融匯貫通外,還結合西醫婦產科相關的“病”即“流產”“妊娠高血壓綜合徵”進行介紹,這樣病症結合,有利於學生對疾病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從而提高和深化辨病辨證能力,掌握多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對於比較複雜疑難的疾病,如“不孕症”“閉經”“崩漏”等病症,還採取了中西醫結合講座形式,讓學生了解醫學科研的新成果、新動態,擴寬視野,增長知識,開拓思路。這些方法的應用,使學生在系統學習掌握中醫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基本方法的同時,也吸取西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知識以及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檢測手段,兼收幷蓄,為我所用。這不僅能夠豐富和深化中醫辨證施治,更能夠發揮中醫特色,使中醫理論逐步走向現代化,也為學生以後在醫療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有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二)

經過8月25日到8月29日為期5天的臨牀實習崗前培訓,我們正式轉入臨牀實習一次輪轉階段。而第一個轉的科是中醫婦科。

中醫婦科病房主要病種是輸卵管不通性不孕,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症。主要行中藥綜合治療:中藥口服(通絡煎、內異煎,婦科一、二、三號方,異位通,調衝方),中藥灌腸(通絡灌腸方,灌腸一、二、三號方),中藥熱敷,中藥離子導入,丹蔘注射液點滴。利用活血,消症,温通等方法,鬆解盆腔粘連,消除腫塊,達到治療目的。

中醫婦科門診病種則豐富一些:月經不調(提前,後錯,老不來,老不斷,量少,量多,功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排卵期(經間期出血)、無排卵性(崩漏)等),圍絕經期綜合症,痛經,白帶異常(量多,色白或色黃或色暗紅或帶有血絲,清稀或豆腐渣狀,伴有外陰瘙癢等),盆腔炎(包括子宮,附件炎-輸卵管、卵巢),宮頸炎,陰-道炎(細菌性-bv、黴菌性、滴蟲性、老年性,可伴泌尿系感染),外陰炎,多囊卵巢綜合症,卵巢囊腫,不孕,早孕(懷孕早期),先兆流產,產後缺乳和回乳,產後抑鬱,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至卵巢所致的巧克力囊腫多見),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宮頸癌前病變篩查(tct-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治療以中西醫結合為主。

感言:不孕人羣增多,奉勸年輕人珍惜自己,做好預防措施,減少人流藥流機會,防止輸卵管不通型不孕的發生。避孕最好用避-孕-套工具避孕。避孕藥有多種副作用,導致月經失調等,特別是緊急避孕藥,少用!安全期避孕不完全安全!

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婦科名聲遠播,皆因有名老中醫許潤三主人的坐鎮,被人稱其為送子觀音,令人可想而知老爺爺的醫術精湛的同時,從一個側面看出現代社會不孕不育的人太多了。因此,病房實習時有病人很真誠的勸我説:小姑娘,選婦科沒錯拉!現在不孕不育的人多了去了,不用愁沒有病人!而且要子心切的夫婦,多少錢都捨得出。

當然啦,我是不會讓病人多花錢的,即使我真的選擇婦科,我也會讓病人做最少的檢查,接受最必要的治療。但是,不孕不育的病人,除了説有現代社會環境污染,接受電腦手機的輻射多,學習工作生活緊張之外,在中醫婦科實習期間,讓我發現這麼一個常見的現象:不孕的婦女以輸卵管不通或上舉為主,年齡多在三十歲左右,事業家庭經濟開始穩定,想要個寶寶增進夫妻感情和生活的樂趣,但偏偏要不了。她們多有人流或藥流史,多伴有盆腔炎。由於長期要不到孩子,精神上的折磨,令到她們多情緒憂鬱,比較敏感,舌質多紫暗,苔厚膩,脈弦,提示肝鬱氣滯。

  中醫婦科學習心得體會(三)

月經病

一、月經先期

1.氣虛證:補脾益氣、固衝調經-補中益氣湯

2.血熱型

1)陽盛血熱型:清熱涼血調經-清經散

2)肝鬱化熱證:清肝解鬱調經-丹梔逍遙散

3)陰虛血熱型:養陰清熱調經-兩地湯

二、月經後期

1)血寒型:温經散寒、活血調經-温經湯

2)虛寒型:温經扶陽、養血調經-艾附暖宮丸

3)血虛型:補血養營、益氣調經-大補元煎

4)氣滯型:理氣行滯、活血調經-烏藥湯

三、月經先後無定期

1)肝鬱型:疏肝解鬱、和血調經-逍遙散

2)腎虛型:補益腎氣、養血調經-固陰煎

四、月經過多

1)氣虛型:補氣攝血、固衝止血-舉元煎

2)血熱型:清熱涼血、固衝止血-保陰煎地榆、槐花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衝止血-失笑散

五、月經過少

1)血虛型:補血益氣調經-滋血湯

2)腎虛型:補腎養血調經-歸腎丸

3)血瘀型:活血化瘀調經-桃紅四物湯

4)痰濕型:化痰燥濕調經-蒼附導痰丸

六、經期延長

1)血瘀型:活血祛瘀、固衝調經-桃紅四物湯失笑散

2)陰虛血熱型:養陰清熱、涼血調經-兩地湯二至丸

七、經間期出血

1)腎陰虛型:滋腎益陰、固衝止血-兩地湯二至丸

2)濕熱型:清熱除濕、涼血止血-清肝止淋湯

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湯

八、痛經

1)氣滯血瘀型:行氣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湯

2)寒凝胞中

陰虛內寒證:温經散寒、祛瘀止痛-温經湯

寒濕凝滯證:温經除濕、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蒼朮茯苓

3)濕熱下注型: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

4)氣血虛弱型:補氣養血、和中止痛-聖愈湯

5)腎氣虛損型:補腎填精、養血止痛-調肝湯

九、閉經

1)肝腎不足:補腎養肝調經-歸腎丸雞血藤、首烏

2)氣血虛弱:補氣養血調經-人蔘養榮湯

3)陰虛血燥:養陰清熱調經-一陰煎

4)氣滯血瘀:理氣活血、祛瘀調經-血府逐瘀湯

5)痰濕阻滯:豁痰除濕、調氣活血通經-蒼附導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虛熱證:滋陰清熱、止血調經-保陰煎

2)實熱證:清熱涼血、止血調經-清熱固經湯沙蔘

3)腎陽虛證:温腎固衝、止血調經-右歸丸

4)腎陰虛證:滋水益腎、止血調經-左歸丸合二至丸

5)脾虛:補氣攝血、養血調經-固本止崩湯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調經-四物湯合失笑散

十一、經行泄瀉

1)脾虛:健脾益氣、化濕調經-參苓白朮散

2)腎虛:温腎扶陽、暖土固腸-健固湯合四神丸

十二、經行吐衄

1)肝經鬱火:疏肝清熱、引血下行-清肝引經湯

2)肺腎陰虛:滋腎潤肺、引血下行-順經湯

十三、絕經前後諸症

1)腎陰虛:滋腎益陰、育陰潛陽-左歸丸

2)腎陽虛:温腎壯陽、填精養血-右歸丸理中丸

帶下病

1)脾虛:健脾益氣、昇陽除濕-完帶湯

2)腎虛:温腎培元、固澀止帶-內補丸

3)濕熱下注:清利濕熱-止帶方

4)濕毒藴結:清熱解毒除濕-五味消毒飲

5)陰虛夾濕:滋陰益腎、清熱祛濕-知柏地黃丸

產後病

一、產後血暈

1)血虛氣脱:益氣固脱-清魂散、獨蔘湯

2)瘀阻氣閉:行血逐瘀-奪命散

二、產後腹痛

1)血虛:補血益氣-腸寧湯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湯

三、惡露不絕

1)氣虛:益氣攝血-補中益氣湯

2)血熱:養陰清熱、涼血止血-保陰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歸經-生化湯

五、產後身痛

1)血虛:補血益氣、宣絡止痛-黃芪桂枝五物湯

2)風寒:養血祛風、散寒除濕-獨活寄生湯

3)腎虛:補腎強腰壯筋骨-養榮壯骨湯

六、產後發熱

1)感染邪毒: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解毒活血湯

2)外感:養血祛風、散寒解表-荊防四物湯

3)血虛:養血益氣、和營退熱-八珍湯

4)血瘀:活血祛瘀、和營除熱-生化湯

妊娠病

一、妊娠惡阻

1)胃虛: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香砂六君子湯

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嘔-蘇葉胡黃連湯

3)痰濕:化痰除濕、降逆止嘔-小半夏茯苓湯

二、胎漏

1)腎虛:補腎固衝、止血安胎-壽胎丸

2)氣虛:益氣養血、固衝止血-固下益氣湯

3)血熱:清熱涼血、固衝止血-加味阿膠湯

三、胎動不安

1)腎虛:補腎益氣、固衝安胎-壽胎丸

2)氣虛:益氣、固衝、安胎-舉元煎

3)血虛:補血、固衝、安胎-苧根湯

4)血熱:清熱涼血、固衝安胎-保陰煎

5)外傷:益氣養血、固腎安胎-加味聖愈湯

6)徵瘕傷胎:祛瘀消徵、固衝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腎氣虧損:補腎固衝安胎-補腎固衝丸

2)氣血兩虛:益氣養血安胎-泰山盤石散

五、子腫

1)脾虛:健脾行氣-白朮散

2)腎虛:化氣行水-真武湯

3)氣滯:理氣行滯、健脾化濕-天仙藤散四物湯

六、子淋

1)陰虛津虧:滋陰潤燥通淋-知柏地黃湯

2)心火偏亢:清心瀉火、潤燥通淋-導赤散

3)下焦濕熱:清熱利濕、潤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難產

1)氣血虛弱:大補氣血-蔡鬆汀難產方

2)氣滯血瘀:活血理氣、化瘀催產-催生飲

婦科雜病

一、徵瘕

1)氣滯:疏肝解鬱、行氣散結-香稜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結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黃庶蟲丸

3)痰濕:除濕化痰、散結消徵-開鬱二陳湯

三、陰癢

1)肝腎陰虛:調補肝腎、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

2)肝經濕熱:瀉肝清熱、除濕止癢-龍膽瀉肝湯

3)濕蟲滋生:清熱利濕、解毒殺蟲-萆蘚滲濕湯

二、不孕症

1)腎虛:

腎陽虛證:温腎助陽、調補衝任-毓麟歸

腎陰虛證:滋腎養血、調補衝任-養精種玉湯

2)肝鬱:疏肝解鬱、理血調經-開鬱種玉湯

3)痰濕:燥濕化痰、理氣調經-啟宮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經通絡-少腹逐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