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

“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教學目標就在於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增加他們的閲讀量,讓其更好的參與日常學習與生活。以“單篇精讀”為主的傳統閲讀教學模式雖然有利於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但已不能達到增加學生閲讀量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羣文閲讀”應運而生。

它要求教師自主選擇和組合一組學習材料,師生圍繞這組材料的議題,對所選內容進行閲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到求同存異的目標過程。通過羣文閲讀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閲讀信息量、更廣闊的閲讀平台、更多的能力培養機會。

讓我們盡最大可能地為學生營造生態、開放的閲讀環境,最大程度地把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閲讀,享受閲讀。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版新課標發佈後,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情境式學習和實踐式學習。

在課程理念中也提及到了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什麼是情景式的學習方式。課標是這樣解釋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景式的學習方法是教師為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主動地給孩子們營造一種以形象為主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的具體的場景,並藉此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學習的學習方法。

我們通常認為,科學合理的情景式學習方法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學習,最為主要的是可以減輕孩子們的厭學壓力,持續性的吸引孩子們的學習注意力。

不論哪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我們也常聽一些孩子們説道——某某老師喜歡講故事,不喜歡上課,但是我們的成績卻很好。這就是情景式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孩子們容易被故事吸引,從而注意力提升,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也會充滿興趣的去完成我們的作業任務。所以講故事,是我們語文老師常用的一種情景式教學方法,更應該成為我們孩子們的學習方法。

在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引進我們的生活情景,孩子們會在學習中被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原有的知識儲備,增強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因為孩子們熟悉身邊的事物所以對可以遷移的知識會有親切感和渴求度。

情景式教學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生活和理解知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實踐中創立一種更加有效的溝通。

“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勇於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實踐式的學習方式。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實踐。換一種説法,實踐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體系豐富為一種可見的活動,便於學習者的理解和應用,增加學習者的學習情趣,最終形成“抽象知識——實踐深化——加深認識——優化知識”的良性循環。

學生也是有差異的,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到學生差異,然後在進行教學。怎樣彌補學生的差異和學生的不同呢?那就是閲讀。鼓勵自主閲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閲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當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後孩子們子讓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會如魚得水。

閲讀就是在給孩子們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3

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4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新鮮出爐引發了全國教師的的關注。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新課標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無可取代的強有力的指引。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必然都要面對和學習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遵循課標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創新前行,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尤為如此。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認真地反覆研讀語文新課標的文件,學習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解讀語文新課標的文章和講座。我深知:意識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發教育教學行動的改變。那麼接下來,我便想抓住“變化”一詞,把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較的維度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梳理我對20xx年語文新課標學習的思考。

第一,新課標把“價值引領、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開新課標的不同版塊,我們發現育人導向一直貫穿其中,並且進一步被強化。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是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20xx版課標的表述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在20xx班新課標的表述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加上了“國家通用”4個字,看似微小的改變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進一步強調語文課程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對於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價值。第二,在“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見其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要放在首位的關鍵任務。語文課程擔負着文化積澱、文化傳承的育人任務,課程的站位高了,視野也便會更加開闊。這便讓我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繼而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語文教師的教學絕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會設計豐富的聽、説、讀、寫的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時間教授《大雁歸來》一課,課堂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靈動的擬人修辭以及層次豐富的對比手法。這一個版塊花費了不少時間,符合這篇文章最核心的語文教學價值,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為賞擬人、對比而賞析,那麼這堂語文課對於學生的影響又是極有限的。從“技”上升到“道”是新課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賞析擬人和對比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手法中藴含的作者的情懷,即利奧波德對於大雁的喜愛、佩服和尊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對“自然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促使着學生去思考在現實社會背景下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第二,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語文的方式實現。我們需要明白: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是以喊空號為途徑實現,絕不能架空語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説,語文課首先要是語文課,要堅守語言文字運用的底線。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地實現的。同樣以《大雁歸來》的教授為例,為了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利奧波德的赤子之心,繼而引發學生自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圈劃文章出多次出現的“我們”,聯繫語境理解“我們”的內涵,進而又適時補充了利奧波德《沙鄉年鑑》的資料。這樣,學生抓住文章中的“我們”,通過深入的品讀與思考才得出:在利奧波德筆下,“我們”不僅是指自己和大雁,還指土地,指植物、動物、人構成的自然共同體。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説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係,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文性不能脱離工具性而單獨存在。

第二,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的設置。我們比較20xx年課標和以前版本的課標,會發現這是“課程內容”第一次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課標中,並且,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是學習任務羣。我想這個改變,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需要關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學習任務羣”這樣一個新概念,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這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羣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文文字積累和梳理;第二層次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羣,主要是“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第三個層設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分別為“整本書閲讀”和“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這樣的組織呈現形式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這是初高中進行銜接的一個重要標誌。20xx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羣,和國中課程的6個語文學習任務羣放在一起,恰恰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和延續性,體現了新課標對於學段銜接的重視。同時兩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羣又是有區別的,國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寬泛和靈活,而高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專業而細緻,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二,學習任務羣的出現,是一種對原有線性推進、單篇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對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在“課程內容”這一板塊有這樣一句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到“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羣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在我看來,這是要求教師從“一篇篇教”到“一組組教”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關鍵。具體是指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不同學習任務羣的聯繫,這確實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

第三,新課標中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於之前版本的課標,“學習情境”一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再如在“課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中提到“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情境的設置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徵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創設情境有怎樣的要求呢?新課標中這樣一段話引發着我的深思:“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同時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着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學習情境的設置充分考驗着一個語文教師的智慧,也提醒着我們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最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情境成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時,我從課堂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化身新聞編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方面編寫一本“新聞特寫”寫作指南。而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共同創作了一套“新聞特寫”的寫作指南,具體內容是:“單刀直入寫場景;緊扣特點顯價值;拆分動作慢鏡頭;調動感官多角度;生動刻畫寫法豐。”並且這堂課的語文作業佈置依舊在學習情境內,讓學生觀看“全紅嬋10米跳水決賽”的視頻,寫作一篇新聞特寫,作為這本自編“寫作指南”加上一篇範文。整堂課是學習情境下推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學習情境,教師不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廣闊的生活中。正如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時間機會,增加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情境可以開發,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了第24屆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我抓住了這樣一個社會熱點,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北京冬奧會學習“中國式浪漫”》這樣一節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內學習中國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就在前幾天,五四青年節前夕,我看到了網上眾人轉發的莫言在青年節前夕的《不被大風吹倒》的演講視頻,我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莫言學語文》一課,帶領學生向文學大師莫言學寫作、學演講,學生活。通過這樣鮮活的、有意思的、有熱度的、根植於生活中的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着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學習情境的設置;打通語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絕對離不開真實的學習情境的設置。

其實,語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上、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上、在核心素養的提煉上、在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上等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樣一些改變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關注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認識非常淺薄。我知道,這樣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在反覆閲讀中,在思考中,在實踐中,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4

20xx年x月x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終於頒佈了。與20xx年版的課程標準比較,修訂的力度變化之大,是教育界全體有目共睹的。在認真聽取了核心專家對該課程標準的權威解讀之後,我的解讀心得與思考如下。

一、義教新課標修訂變化

本次新課標修訂中最亮眼也是最鮮明的改變就是強化了課程教育中的育人導向,首次點明瞭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相較於傳統的“三維目標”,該新課標修正則主要圍繞着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結構上進行了修正,將語文教學能力作為核心,把其它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者附加的地位,並且設置了與此相配的六個不同的任務羣,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羣(整本書閲讀、跨學科學習)。最後,新課標之中加入了對學業質量的評價,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

二、新課標解讀心得和思考

作為國小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此次的《新課標》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等方面,相較於以往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閲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閲讀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依託新課標中的課程結構和育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羣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羣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圍繞學習主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設計基於大任務、大單元、真實情境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內容學習和思維發展的整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注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培養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5

經過對20xx年國中語文新課標的仔細研讀,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強化素養導向。

本次新課標不僅強調“核心素養”,更為實現三維目標與人的發展的統一性問題,進一步提出了“素養型課程目標”,它具有實踐性、情境性、整合性、反思性等特徵,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達成。

2、聚焦學習任務。

新課標根據內容整合程度建構了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羣體系,從基礎到發展再到拓展,六大學習任務羣中每一個都貫串義務教育四個學段,使得學習任務羣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3、注重學業質量。

本次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的有關內容。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四個學段的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之間相互銜接,體現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進階,為核心素養評價提供了依據。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6

暑期全員培訓結束後不久,就領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這是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由學校統一配發的課標書籍。曾經自己也買過《課程標準(20xx年版)》,但是沒有詳細讀過。因為此次暑期全員培訓有一個微型講座,也在網上看了很多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但就像王崧舟老師説,當我們聽別人的解讀時,已經是二手貨了,缺失了自己的理解,還是要自己一字一句去認真品讀。於是假期裏,我把20xx年版的和20xx年版的來對比讀,看看這十年的時間,我們有了哪些新的改革方向。

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

與20xx年版不同的是,這一次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課程性質的表述而言,兩者都有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藴,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性質的具體表述,就是圍繞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展開的。而這一點也是在20xx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的。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我們需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文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7

通過學習“跨學科教學”以及新課標等內容,我深刻體會到跨學科教學可以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在科學課程中採用的是分科教學。容易出現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脱節。分科教學在聯繫實際時,因受到學科的侷限,往往是蜻蜓點水或只侷限在某一關節,而不是真實情境的完整的問題。真實完整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內容,如果僅侷限在學科教學,就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學科教學應與跨學科教學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會更好,跨學科教學可以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教師應加強跨學科教研,拓展自己的視野,研討學科間教學內容的交叉點,交流學生已有的學科基礎,提高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科間教師的合力。跨學科教學可以由學科教師獨立指導,也可以由不同學科教師協作完成。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8

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着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閲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閲讀教學,首先要使文本開口“説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本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山區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回去的作業就等於是空的;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9

相較20xx版課程標準,“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的相關內容。以前語文主要考什麼、分段性是比較模糊的,現在,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

基於學業質量標準來設計作業,能完整地、充分地反映核心素養要求,能更精準地、有進階地編寫作業內容,能更多樣地、有創意地編寫作業內容。

新時代的作業思想與大單元教學理念是一致的,這就要在大概念、大目標的引領下,形成大的進階性的任務羣。從學業質量內涵的表述維度來看,大單元作業設計就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在大目標形成的學習情境中,以作業為支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綜合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表現和發展水平。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1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於讓我明白了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國小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裏,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藴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閲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台。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閲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説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説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説,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説: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説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裏。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為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説“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2

20xx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正式發佈了。今年秋季,這部課程標準正式實施,教材已經根據課程標準進行修訂,20xx年秋季就要使用20xx年版的新教材。看到新課程標準,先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邊讀邊畫,邊想着與以前課程標準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新課程標準是前所未有的重視整本書閲讀,這是大好事。統編教材每冊都編寫了“快樂讀書吧”,我們都還沒有真正落實時,這部新課程標準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整本書閲讀教學必須要重視。整本書怎麼閲讀,怎麼教學?該讀哪些書,讀到什麼程度,通過什麼方式評價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學段的整本書閲讀?解決這些問題,肯定要先看新課標怎麼寫的。一遍遍地閲讀課標中關於“整本書閲讀及教學”的4000多個字,讓我清楚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做很多事。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整本書閲讀,在教學中的落地,即具體實施,是最難的。整本書閲讀原本就有,也很重要,尤其影響到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提高,可是在傳統語文經驗裏,這個閲讀的組織很難,而且效果不好。如今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怎麼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大篇幅閲讀比較耗時,時間從哪裏來?現實教學無疑要強調效率。其二,選擇哪本書閲讀,這本身就容易被質疑,要體現合理性。還有整本書閲讀顛覆了按照課時教學的模式,也要研究連貫的閲讀教學如何開展。目前整本書閲讀,主要表現為與語文教學、語言實踐、語文探究活動的融合。也就是説,以一篇文的閲讀來帶動整本書閲讀,或者是以語文實踐活動來分享閲讀經驗,以語文探究來推進閲讀。這是比較節約精力的教學方法。而今,整本書的閲讀,如何處理課內外時間的聯通,以整本書長時間的閲讀,來整合學生的語文學習,這又是一個新課題,值得我們一線教師認真思考並努力實踐。

閲讀雖然很多時候都是以個人活動的方式存在,但外在的大環境對閲讀有着重要的影響。在整本書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和諧輕鬆的閲讀氛圍,讓學生在大環境影響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閲讀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廣泛涉獵人文,歷史,藝術,各個領域的書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要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籍,幫助學生開出閲讀清單,開展師生共讀活動,帶着學生一起閲讀,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與此同時要建設班級圖書角,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各種閲讀活動,帶動學生參與到閲讀中來。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藉助家長會、專家講座等讓家長了解整本書閲讀的重要性,讓家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閲讀環境。同時,我們還可以重視閲讀評價,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評價是教學拓展和反饋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語文整本書閲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還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明確整本書閲讀評價標準,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成果、目標達成情況等進行全方位評價。同時,在評價中要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統一起來,確保教學評價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整本書閲讀情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綜上所述,整本書閲讀是一種與淺閲讀、碎片化閲讀迥然不同的閲讀方式。整本書閲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閲讀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落實新課標要求,將整本書閲讀教學提上日程,並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和實施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健康發展。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3

經過本次新課標的學習分享活動,我意識到新課標是一種新的學習,講究學生們自主學習;新課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語文的學習方式要從單一學習轉變為綜合性學習;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專業素養,踐行新課標的理念,提升課堂效益。

解讀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14

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要求培養孩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語文教學應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

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單純的就課本而講課本,而應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20xx年版新課標和20xx年版新課標相比,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實踐抓手。只有深入學習,仔細研討,並且正確實施才能真正意義上對學生負責,圍繞辦學特色和本班實際進行教學預想,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

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説、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圖書、網絡等蒐集資料,拓展課外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同時擴大自己的視野。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語文教育的新理念樹立是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進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閲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閲讀教學,首先要使文本開口“説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本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

1、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如果在家讀的時間得不到保證,沒有得到家長的督促,精讀就無法落實;

2、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

3、缺乏教師的指導。一個“讀”字貫穿始終;

4、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我們欣喜地發現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得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着知識的滋養。我們積極學習新課標,用新理念、新方法讓我們的教育煥發生機活力,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