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1

歷史學科的教學貫穿了國中三年,七年級中國古代史,八年級中國近現代史,九年級世界史。應該説,國中三年,構成了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但凡歷史上出現過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通過三冊六本教材,已經展現給了學生。這麼多的歷史知識,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並提高認識和運用歷史的能力,這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現在,歷史又即將面臨會考,課時沒有增加,要教的知識還是那麼多,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把更多行之有效地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而比較法就是非常適合九年級歷史教學的一種方法。

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人類社會的歷史雖然漫長,但始終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制約和促進下有規律地延續。如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改革變法造就繁榮盛世。歷史的發生雖然是不可預料的且無法挽回,但又反覆再現着驚人相似的歷史現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導學生從歷史聯繫會考察歷史現象,通過比較發現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於學好歷史實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比較呢?常用的歷史比較法有以下幾種:

一、把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發生的,但是有一定關聯的歷史事件加以比較。例如,中國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但是其發生時間不同,發動戰爭的列強不同,帶來的破壞和影響也不同。而經過比較,還可以對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對圓明園的劫掠等內容加以強調。再如,對人類迄今為止所進行的三次工業革命加以比較。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背景、影響,通過三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人類分別進入到了什麼時代等,對工業革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也可以進行比較。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後者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二、我們可以從空間觀念出發,就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對照。例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特點有哪些;美國、德國、日本擺脱經濟危機地方法;俄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侵華上的不同特點;中國的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較。學習歷史時,有一些學生們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隸與農奴;農奴與農民;共和制政體與君主立憲制政體等,經過比較,會使學生對其有清晰的認識。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

到現在為止已經實習三個月,在這三個月的時間中我發現了幾個不曾注意到的問題:

1、國中生由於見識和閲歷的關係,很難將歷史事件和時間、空間緊密的聯繫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喜歡學習歷史,但又對歷史故事、事件保持濃厚的興趣;

2、由於歷史學科在會考的地位決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不夠重視,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為此,歷史老師在上課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一、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結合,線索明確,心得體會《歷史教學心得體會》。歷史知識繁瑣而眾多,要想學好這門學科必須找到一個明晰的線索,由這條線索貫穿新舊知識,對於空間、時間跳躍性比較大的內容更得需要線索的串聯。

二、是文史知識的結合。恰當地運用一些文史知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文史不分家,學生讀一讀史詩,再讀一讀史實,相得益彰,可以增強歷史的趣味性。

三、是圖文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習歷史必須注意圖文結合,例如秦始皇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的疆域等,用圖表展示,形象直觀,學生印象深,記得牢。

四、是把知識學習與知識運用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一點可以説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的。學歷史不是為了炫耀聊天,別人説你懂的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不是為了考試。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認識、理解、解決現實問題。“讀史可以明智”明確的道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3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闊。

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為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為“簡、易、少、新”為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為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4

一、新教材的優勢。

緊扣時代脈搏,增加經濟文化比重,介紹了不同的學術觀點,設置了“學習探究課程”,“課前提示”,“學習思考”,“資料卡片”,“知識鏈接”,圖片資料增多;內容豐富多彩,引導方式多樣。既可使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又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適當接觸不同的史學觀點,多角度地認識問題。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新教材沒有體系,史實不清,學生很難把握。目前高一歷史課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別講授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但是由於分專題展開,且不少內容沒有講清基本的歷史史實,使學生無從掌握。教師如果加以補充説明,時間不允許;如果不補充,學生疑問多,很難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難了。

2.課文中的標題企圖體現文學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歷史學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中“從‘刀耕火種’到以‘以牛耕’”,不如直接改為“古代中國農耕技術的演進”;再如“大禹和他的繼承人”改為“中國古代水利事業”等等。這樣既簡單明瞭,使學生能很快抓住中心,無需教師再重新“翻譯”,又具有鮮明的歷史學科特色。

3.有些課容量太大,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仍以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為例,該課正文含5目,此外還有“課前

提示”1則,“學習思考”3題,“資料卡片”2則,“知識鏈接”1則。這樣,一堂課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務;至於“自我測評”.“材料閲讀與思考”以及“常規訓練”根本無法在課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學生又沒有能力獨立完成。為了給學生講解一些必需講解的知識和試題,不得不多用課時,而學校只能按教學大綱給我們分配課時,最終就實現不了教學計劃。

三、相應對策

雖然新教材存在一定問題,但我們無法迴避,更不可能開“歷史倒車”。為此必須有相應對策,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1.緊扣“會考標準”。教師應熟悉會考標準中的“知識條目.考試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依據大綱精心備課,對教材進行重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

3.動員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比如,“常規訓練”“知識整理”欄中的填空題就可以要求學生提前完成,教師正式上課前進行檢查督促。這一過程可使學生了解課文梗概,有助於提升教學進度。

4.在預習基礎上,一些簡單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敢於“下放權力”,指導學生自己閲讀課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樣既可節約時間,又可培養學生能力,還可養成不依賴老師的良好習慣。

雖然採取一些措施,但效果並不理想,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歷史教學心得體會5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意識去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據歷史學科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從歷史學科的歷史教學的特點出發,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重視學生的潛能開發,重視創新意思的培養,重視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塑造,重視人生觀、價值觀的提升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實踐者、引路人,只有具備與之適應的新觀念,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論從何而來?首先來自於加強學習。惟有通過學習,才能達到提高認識,辨別方向,洗刷陳舊的目的。在這幾年中,認真學習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等相關文件精神。其次,來自於勇於對自己的否定和揚棄。再次,來自於我們保持對所處時代的敏感。教師必須自覺置身於時代的前沿,時刻關注國家的改革與發展,關注一切未知領域中的新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有一種身在校園,心懷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的心態年輕、思維活躍、觀念不斷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的平等,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緒和諧發展,教師在其中起着催化劑的作用。 記得在上完《xx條約》這一課時,要對李鴻章在近代史上籤定的賣國條約進行小結,説“由此可見,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誰知話剛落聲,就從角落裏傳來出了這麼一句話“老師,李鴻章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貢獻,比如??”。這時候,心裏在想為何不讓同學們就此問題進行討論了。接着,我表揚了那位同學,同時也在黑板上寫出了兩個論點“李鴻章是歷史上的大罪人”,“李鴻章也有貢獻,不能太苛求”讓大家進行發言。經過了十幾分鐘的激烈的辯論,最後再由我進行了小結。這一堂課就在這樣的`輕鬆、活躍的氣氛當中結束了。這樣的課堂,極大地融洽了氣氛,和諧了師生的感情,就能使學生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相反的,如果當是教師打斷了學生的疑問,不僅傷害了學生求知的願望,而且使得這節課變得很沉寂,學生的自主性也就沒有辦法體現了。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竅門。比如經常使用一些激勵的話語,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會帶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想學什麼,想怎麼學”“你有不同的意見嗎?”“想説的站起來説吧”“你的想法比老師好”“你對老師這樣上課滿意嗎,給些建議吧”等等。這些話看似很平常,但它確實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師生關係,融洽了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情感,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與積極性。

另外,教師本身可以憑着自己的豐富知識,開展相應的興趣小組,吸引學生參與到裏面,而進行學習交流。在活動中,更能增加師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在課堂中發酵。當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與。在這方面,我成立了一個集郵興趣小組,通過學習歷史來補充瞭解郵票上的知識,通過欣賞郵票就能更好的把學生的興趣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我們現在有成員近30人,通過了每週固定的一次集體學習交流,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生,而且還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種嘗試性的探究學習。

現在的課程改革注重的是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完成這能力的培養,所以必須要具備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探究”和“思考”,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並確定他們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在研究中主動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近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更注重於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必須要有一片天空讓他們去開發。為此,主要是通過了活動來鍛鍊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七年級年《姓氏的來源》的活動課中,這可看似簡單而又無從下手的題目(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材料缺乏)。我們在班上通過按姓氏分若干小組(避免重複,浪費資源),進行分組研究。通過指導他們怎麼樣去查找資料(查族譜,問長輩,網上點擊,圖書館查閲等等方式),根據他們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提問題,然後去找答案,最後在班上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樂在其中,而且發揮了合作的團隊精神,體現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其次,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我採取的做法是,逢雙週,讓學生對要講的內容進行預習,然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查找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以便在課堂中進行交流。這樣做,既禰補了教師知識的“單一性”,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閲獲得 了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能力,還符合了學習歷史的規律。

最後,不管我們採用哪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不能過多的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也就要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