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篇1

焦裕祿同道是一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他正確使用權利,把自己當作人民羣眾的一份子,時刻想着自己是來自人民羣眾,所做的事情與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領導者應當自覺做一個合格的人民公僕,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羣眾思想觀念,焦裕祿同道才會自覺地深入羣眾當中,對人民羣眾的情義就會經常銘記心中,羣眾的甘苦就會時刻裝在心中。焦裕祿同道就是這樣,他看到蘭考那末多羣眾吃不飽穿不暖,他心似刀絞;他看到全縣那末多羣眾在風沙鹽鹼地裏終年勞作而得不到好的收穫,他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來自人民羣眾,他心裏時刻裝着羣眾,惟獨沒有他自己。

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我想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繫羣眾,服務人民。

就是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工作中,要堅持黨的羣眾線路,把職工的願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根據,把切實解決民生題目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努力讓職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2、真抓實幹,務求實效。

就是要求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急感,克服浮燥情緒,拋棄私心雜念,把心思用在幹事業幹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實中,在抓落實上狠下工夫。要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我們的文化事業推向前進。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篇2

6月24日上午,我們黨員教師在賈校長的帶領下赴蘭考開展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專題活動,重温焦裕祿事蹟,緬懷焦裕祿功德,學習焦裕祿品質,弘揚焦裕祿精神。進入紀念館,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焦裕祿烈士紀念碑。在焦裕祿烈士墓前,舉行了簡潔莊重的拜謁儀式,重温了入黨誓詞。

在焦裕祿事蹟展廳內,聆聽了焦裕祿同志帶病工作、治理“三害”、關心羣眾疾苦的感人事蹟,瞻仰了他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大量遺物和圖片。一件件飽經風霜的物品,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圖片,真實展示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公僕情懷。

通過參觀學習,我對焦裕祿精神有了更直接的感知和更深層次的認識,對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焦裕祿同志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以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羣眾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

我們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黨的教育事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造福人民羣眾。要把人生價值與黨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多想學生、家長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堅持愛崗敬業、為人師表,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優良的作風乾好本職工作。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篇3

焦裕祿同志,從1962年冬調入蘭考任縣委書記,到他  焦裕祿同志是生活清貧、艱苦樸素的典範。常年穿的是打着補丁的衣服,一件舊大衣成了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嚴於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羣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羣眾之中,和羣眾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唯獨沒有自己。黃沙嚇不走他,洪水擋不住他,鹽鹼難不住他,焦裕祿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的忠誠,帶領全縣幹部羣眾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治理“三害”;他時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想的仍是麥子的長勢、羣眾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的奮鬥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焦裕祿的形象深深震撼着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靈,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風範令人肅然起敬。

焦裕祿同志是一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他正確使用權力,把自己當做人民羣眾的一分子,時刻想着自己是來自人民羣眾,所做的事情與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領導者應當自覺做一個合格的人民公僕,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羣眾思想觀念,焦裕祿同志才會自覺地深入羣眾之中,對於人民羣眾的情意就會經常銘記心中,羣眾的甘苦就會時刻裝在心中。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他看到蘭考那麼多羣眾吃不飽穿不暖,他心似刀絞;他看到全縣那麼多羣眾在風沙鹽鹼地裏常年勞作而得不到好的收成,他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來自人民羣眾,他心裏時刻裝着羣眾,唯獨沒有他自己。在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雖然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我們領導者當以人民利益為重,牢固樹立領導者來自人民羣眾的基本觀念不能變。

焦裕祿是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光芒,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代呼喚焦裕祿,人民需要焦裕祿精神,人們深情緬懷這個名字,就是在呼喚這樣一種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在向每一個黨員幹部發出忠告:永遠要做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絕不能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為領導幹部,只有時時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才會擁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於不顧,當官作老爺,欺壓百姓,終將被人民所唾棄。這一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結合自己的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

1、不畏艱難,知難而上。焦裕祿是主動請命、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奔赴蘭考災區的。他面對狂暴的“三害”,從災難壓頂的蘭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邁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變成綠林,澇窪可以養魚,鹽鹼地可以長出好莊稼,關鍵是要有一個“幹”字的石破天驚的預言。同自然災害進行殊死搏鬥,腳踏實地為人民辦了一件件實事。做年級長工作已快一年,恰逢今年又是河南省進入高中新課改的第一年,工作千頭萬緒,有時會產生知難而退的思想,但是,焦裕祿知難而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要向他學習。

2、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就是要求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浮燥情緒,拋棄私心雜念,把心思用在幹教育事業幹年級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實中,在抓落實上狠下功夫。把學校交給的任務一絲不苟地完成,用對學生的高度責任心完成任務。

3、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結合自身的工作,每天都要留心年級教室和休息室是否關燈關窗關空調等,見到水龍頭長流水要及時報告。

4、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就是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既重視理論學習,也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教學工作實際出發,首眼於解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把學習的體會和成果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幹好工作的本領。

教師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體會 篇4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大興服務羣眾之風、艱苦奮鬥之風、求真務實之風、知難而進之風、敬業奉獻之風。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要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就是要與時俱進地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命題,探索新途徑總結新經驗,賦予焦裕祿精神以時代精神、時代內涵,把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

時代性藴含着歷史發展的新趨勢,體現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變化的新格局,凝聚着人類文明進步的新信息,展示着社會前進的新情況。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社會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須超越時代的發展,具有前瞻性。處在這樣一個“今天”的黨員教師,教師的思想政治修養與理論修養,對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以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信念,堅決捍衞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勤奮工作,樂於奉獻是黨員最基本的要求,奉獻既是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黨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做教師很辛苦,做黨員教師更辛苦,因為你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奉獻更多,犧牲更多。同時,做教師很幸福,因為教師是在為祖國、為黨的事業培養接班人,教師將從學生的成長中得到收穫。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高深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教師給予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並不因學生的畢業而終止,而是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繼續產生着巨大的影響,甚至會伴隨他們的一生,乃至影響其下一代和社會的其他人。因此如何勇敢地面對壓力,培養出適應社會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師的素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綜合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與道德素質。由於教師所從事的職業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僅有好的師德是遠遠不夠的。怎樣提高教師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呢?永遠吸引學生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人文底藴。“正人先正己”,“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朱鎔基同志曾説過“為人比為學更重要”。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具有美好心靈,健全人格,教師就必須從正己開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好教師還應當學識淵博,教學精湛,他永遠都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社會的人文的科學的新鮮知識,為自己“充電”,改變老化的知識結構。要像焦裕祿一樣善於向身邊的專家學習。

焦裕祿同志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的思想源泉。做一個優秀的黨員教師,要求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以焦裕祿精神來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黨風帶師風,以黨風塑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