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彙總10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彙總10篇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經過多次的新課程培訓及自己在實際教學的實踐,結合最近對新課標的重新學習和認真總結,本人感觸頗深,體會如下: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生物學的基礎性重要性。生物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要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生物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第一、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領會其精髓,更新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

生物課的教學要注重國中學生與生俱來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國中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要注意把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周圍世界的關注。要進行科學探究方面的訓練,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原理、方法、要點,認識科學探究的性質及在科學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時還要給他們補充必要的生物基礎知識,所以生物教師必須具有精深而廣泛的基礎知識,必須瞭解主要的生物學基本事實、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曉和弄懂某些輔助性的實驗知識和理論知識。此外,教師還要對基礎內容、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學生情況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瞭解,並把這些知識應用於生物教學。而且生物教師還應該具有指導學生所提問題而進行的探究活動所需要的種種技能,以及改進教學、評價和課程設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古人講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和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

第二、新課標新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

江澤民講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注重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儘管講得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於忽視了綜合、歸納、滲透,結果造成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內容與時俱進,圖文並茂,精選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學最新進展並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息息相關的內容,儘可能精簡課堂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例如“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實驗,通過分組做發豆芽的實驗,再分組講出由學生自己歸納的關於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温度。在做發豆芽的實驗的同時,請學生注意觀察自己發的豆子有多少發了芽,又有多少不發芽,同時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通過探究實驗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培養了操作技能,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和新教材強調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分析,把握知識系統內部的關聯和轉化,促進知識、技能、思維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以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

第三、新課標和新課程特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生物學教學要求大膽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和積極實踐啟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學,加強生物學實驗教學,積極採用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生物學和信息技術整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互動起來。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新課標和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上述的精神。

第四、新課標和新課程大力倡導“開放式”教學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資源共享變成現實,計算機網絡作為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應用,未來的經濟將轉變為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的產業發展日益全球化和網絡化。

知識經濟的這些特點呼喚“開放式”教育,以培養一大批具有廣博知識,有較強攝取知識能力和具有開放思想的人才。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是適當引進了合作式教學,加大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力度,實現了生物學課堂的開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實驗,課前教師佈置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後,學生回家調查自己的家族、親人的性狀特徵。課堂上就會相互協作,分小組學習,學生們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熱烈地議論,相互鼓勵和幫助,課堂的知識信息多向傳遞,學生學得輕鬆、活潑、愉快。在這種開放式課堂中,學生學會了相互協作,學會了在和他人交流中獲得信息的方法,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思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新課標強烈要求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例如:《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一節進行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一名學生問到:"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一定要土壤,因為我見過農民種小麥、玉米、黃豆等種子時,都是把種子埋入土壤裏,種子才能萌發出來?"我認為種子萌發不一定需要土壤,因為我媽媽生黃豆菜時,是把種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濕的臉盆裏。"另一名學生緊接着辯解到。需要探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在新課程課堂上象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情況經常出現,老師趁機發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六、在新課程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在看、聽、説、聞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是學生成長的舞台,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認知的過程、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得以加強,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的認識,就可能有進一步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學生不應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應是關愛他人,通過和他人的接觸、交流、溝通,懂得尊重人、體諒人。新課標要求寓教於樂,寓教於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講保護環境的內容時,從我們身邊的環境説起,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每種生物生活都離不開環境,整個宇宙只有我們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資源裏,為了我們人類自己,難道我們還不該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嗎?我們身邊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魚類,看看我們人類由於重金屬污染出生的畸形兒,看看我們亂砍亂伐樹木造成的惡果;許多珍稀動植物品種瀕臨滅絕;山洪暴發,洪水氾濫;厄爾尼諾現象頻頻出現,臭氧層出現空洞,冰川融化等等,這都是由於我們人類無知造成的,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吧,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實驗用過的小動物要及時放回大自然,路邊的一草一木不要隨意踐踏,要注意保護我們身邊的莊稼和樹木,它們都凝聚着農民伯伯、林業工人的辛勤汗水等等。這些學生都能夠親眼看到,體會到的東西都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做中體會到整個自然界中人與人,人與動物、植物,動物與植物之間和諧的情感,從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七、新課標要求把實驗到落到實處

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也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如:"植物的開花"一節,學生從田野、路邊、山上採集的各種花朵,彙集在課堂上,極大的豐富了課程資源,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互相觀察、解剖,做到資源共享。各種花的形態結構、顏色、氣味等學生直觀形象生動的掌握了,比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靜坐聽講效果要好的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學生養植家蠶、蒐集鼠婦、蚯蚓、捕捉蟈蟈、蝗蟲等,不再一一列舉。這種實驗方式,注重了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主動參與,學會了觀察分析,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增強了。

第八、新課標重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

緊密聯繫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後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於實踐。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嗎,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麼要澆地、翻地?為什麼每個品種都有它固定的播種季節?為什麼在小麥的"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會減產?移栽樹苗時為什麼要多帶些土坨?為什麼在小麥即將成熟時下一場雨也會造成減產?貯藏糧食時,為什麼要曬乾?為什麼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在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溢於言表。

第九、新課標重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傳統教學只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課改後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無論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蒐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每一節環節都做的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過程,間接影響了學習結果,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培養和提高。

總之,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師。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今天**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着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名師。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口語交際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

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而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的對立統一關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

1、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2、要多説

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比較法、線段圖法、分析法、歸類法等等。指導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除了上課的潛移默化外,還有如,講授式、交流式、輔導式等等。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它是現代科學、現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反應,是課程標準其他部分的總綱。全面認識和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對於學習、掌握、實施課程標準其它部分的內容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理念。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葉聖陶説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閲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説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

二、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向“以探究為核心”。 國小科學新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國小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着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着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是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所以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在國小生素質發展中所應起作用的科學定位。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包含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情感與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科學知識是科學學習的材料,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國小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通過探究,培養探究的樂趣、信心和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又是通過探究而獲得。所以達成了探究的目標,才能真正體現科學學科的意義。

2、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來學習的,死記硬背得到的結論,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的關鍵。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科學課程應該為兒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核心方式。

3、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把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軸心的科學活動,即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又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生和再創造過程,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親自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給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覺得這樣真的會讓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發展,關注自己的發展。科學探究活動也由教室擴展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真正在體現了“做中學”。讓科學成為做的科學,而不是紙上談兵。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的科學課才是真正地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三、從“封閉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課堂模式”。

教師要是能夠打破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條條框框,開創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定會得到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識是什麼。隨着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我們把認識知識是什麼,傾向於研究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綜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同學之間的辯論。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別和選拔的“精英主義”功能傾向。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真正的評價應該起着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1. 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 ,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2.評價的內容:全面化。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 評價的手段: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讚賞。

4.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不只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同伴、自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

5.評價的時機:全程化。評價要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而且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形成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小科學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每個學生科學素養主要方面的培養與發展進行持續不斷的跟蹤和調控。 評價時空要從"課堂教學"轉變為"全方位學習",從注重書本知識轉變為注重實踐活動。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在時空上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對學 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利。教師可以利用地方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料設計校本課程,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當地的有關人文社會資料及校本課程緊密結合起來,開發課堂之外廣闊的學習空間,在引導學生全方位學習的同時,也應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國小科學在新的課標、新的理念下,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特別是教育評價的改革,為國小科學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也為國小科學課教師提供了新的發展和創新的平台。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並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作為我們一線教師我想,只要每個科學教師,從我做起,從每節課做起,從每個孩子身上做起,不斷地積累和創造,引領學生走進生機盎然的科學殿堂,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孩子們投入到真實的情景中,在親自動手操作,動手試驗,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6

20xx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完美與完善,課標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概念、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通過這次學習。我發覺這幾方面較之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和創新,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理解課標新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讓學生“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原來的三句變成了現在的兩句。基本理念之二是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性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比未修改之前多了“認真聽講、積極思考”這兩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基本理念的轉變,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了更具體的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好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去做將來對社會有用之人的重要教育方式。所以,我們廣大教師不僅要明確自己的角色轉變,而且也要熟讀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讓理論知識充實到我們的實踐中去,從而更好的駕馭教材,靈活選擇新的教法,去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熟讀課程總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新課程總目標的制定,讓我們教育工作者為培養時代創新人才肩負起更神聖的使命。有人説過,一般的教師是教“知識”;好的教師是教“過程”;卓越的教師是教“智慧”。新課程總目標的制定不僅僅是對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做卓越的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時代的弄潮兒,培養成國家的棟樑之才。所以,新課標把發展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獲得必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四基”、“四能”作為新課程總目標之一、之二,促進國小教育更全面的發展。

三、學習新課標,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從新的課標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台上自説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台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國小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隨着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視角。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了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音樂場景,構建了豐富的教學形式,教材彙集了許多新信息、新設想。新教材還設計了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生動情景,如“音的強弱”、“音的長短”等,教師要利用教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音的強弱”一課,以音樂故事的形式出現,先將動物的叫聲引入,以自然界的聲音引到生活直至音樂中,從生活開始、到生活結束。這樣的課,寓音樂教育於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感受、鑑賞、表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儘量讓學生參與,置身於具體情景之中。

二、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國小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着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三、轉變教學重心。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比如,以唱歌為主的課,不光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選唱歌曲,並有當眾表演的機會,有時甚至是以學生選唱為主。樂器演奏則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聽賞課曲目的選擇則要為學生提供多聽、反覆聽、對比聽的可能。還有,新教材中出現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時間像發動的車輪一樣永不停息地向前滾動着,轉眼間本次培訓將接近尾聲。雖然學習的時間短暫,但卻學到了許多新知識、新理論,自參加國培以來,我認真聆聽多位教育專家生動、形象而有精彩的講座,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用心參加班級交流和互評,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值得我參考和借鑑的經驗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受到教育和啟發,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決定細品所學,總結所得,把此次培訓的所學、所得用於現實教學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樣備好課、備好學生,怎樣去評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都為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帶給了很好的幫忙,為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動力。

透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堅信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與時俱進,隨時用新理論、新方法來指導自己,提高自己,要認真學習新《新課程標準》,把握教學要求,對要求濫熟於心,然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時主動的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主角,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採用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啟迪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訓中專家講的很透徹到位,這就應都是我平時先做的,只是比較粗略,能夠説是略知一二罷了。讓我明白了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怎樣實現自我發展,成長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應當具備的智慧。作為教師首先應當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取捨和增減,才能到達真正的教育教學目的。同時我們應當對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愛,這種熱愛體此刻對工作充滿激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業業。要有自強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你所應對的學生,並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做出榜樣。

總之,這次培訓我收穫的不單單是專家們講解的資料,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在今後教育道路上我會不斷地用新理論、新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會結合自身實際狀況,帶着收穫、帶着感悟、帶着滿腔的熱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去,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9

《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一、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老師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達,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讓“走教案”變為為生動性教學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多把快樂帶進課堂。在課改的道路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做一個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1、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就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要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

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的遷移要求對知識呈現的情境和知識轉換要靈活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變換的問題樣式和情境無法被吸納入認知結構或已建構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這個問題,便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再處理,再變換或嘗試與另一認知結構對接,形成從不同角度分析、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教會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聽課

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包括心理、知識、物質、身體的準備等;

其次,要求學生專心聽講,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要只背結論。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最後,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先看書後做作業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認真地閲讀例題,結合教師課堂講授,把知識梳理一遍,之後再去做作業,就會少走彎路,既保證了作業質量,又做到了充分的鞏固、複習。

5、課外學習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繫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增長工作才幹。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比較法、線段圖法、分析法、歸類法等等。指導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除了上課的潛移默化外,還有如,講授式、交流式、輔導式等等。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課標的內容核心是以科學素養和三維目標為特徵的化學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構建主體導向的三級三維課程內容結構,用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生活”,促進學生素養髮展的多樣化評價。必然引領自己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變。學習新課標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認知的淺薄,感悟到實驗教學的落腳點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可以去幹事情,而不僅僅是在於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實驗教學的功能價值,注重學科素養的培養。

課標中提出了課堂與科技進步的理念,使我對化學學科進行重新定位。面對我們基層的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實現承載化學學科的功能價值。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是認識物質到改造和應用物質的科學,新課標教學呈現的情景素材的與時俱進,讓學生認識到了化學與科技的關係。面對食品添加劑的泛濫和能源睏乏的當今社會,我們應讓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物質,從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經驗知識的課程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教育思想的化學課程轉變。在青少年人格定性的中學時代,我們不能只拘於知識經驗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給予他們批判質疑反思的機會。()在教學過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來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鑽研新課標,把新課標的理念不斷內化吸收,在教研工作中不斷踐行,力求在新課改的園地中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