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1

現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歡京劇,可我對京劇卻十分感興趣。

我對京劇感興趣都是受了爺爺奶奶的影響。他們酷愛京劇,只要電視裏有京劇節目,如《九州戲苑》之類的,他們總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發現,京劇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

可説實在的,我對京劇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劇講究的是“唱唸做打”,只知道京劇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為一談,甚至有時統稱她們為“小旦”。完整的戲我只看過三部:《秦香蓮》、《x口》、《九道本》。現在文藝節目或是綜藝晚會中所演出的京劇,大多是名劇名段,像這樣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較喜歡的是《鎖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蘇三離了洪洞縣”一段。

有人認為京劇節奏慢,聽着不耐煩。其實不然,京劇節奏感強,速度有快有慢,但這都是根據劇情而定的。快,快得讓你聽都來不及聽,還沒弄明白是什麼意思,它已經唱過去了。像《秦香蓮》中“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電視機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話,那是根本聽不清的。為什麼這樣快呢?就是為了表達包公憤怒的感情和急於讓陳世美認下秦香蓮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個字拖半分鐘的音。像《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唱詞多慢啊,這是為了體現楊貴妃那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失落的心情。

總之,京劇藝術極富魅力,只要細細鑑賞,就能發現無窮無盡的妙處來。我會繼續看京劇、研究京劇的,並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劇,喜愛京劇。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2

為響應中央教育部提出的“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在二七區委宣傳部、二七區文化旅遊局、教育體育局和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在x孝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親情承辦下,豫劇團於10月22日上午走進鳳鳴路國小。

一曲《x溝》讓我們感受了解放後小家庭翻天覆地的變化;姚老師的《花木蘭》讓我們感受到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人生在世孝當先》和《老伯待我情意重》讓我們感受到“百善孝為先”。陳老師的《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詼諧幽默,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包公”一出,誰與爭鋒?孩子們的目光被這包公吸引了,這還是位女包公呢,但孩子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可見戲曲老師的功力有多麼深厚!在戲曲間隙,主持人給孩子們普及了一些戲曲知識,“龍袍”我們都知道,那什麼是“髯口”,“生、旦、淨、醜”又各指什麼呢?我們的孩子現在可是非常清楚呢!

此次活動,讓孩子們領略了戲曲的魅力,豐富了戲曲相關知識,提高了孩子們的藝術鑑賞能力。戲曲進校園,讓經典永流傳。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3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一至三年級舉行了《戲曲進校園》的活動,我們排好隊下樓後就聽見豫劇團的主持人講話了,主持人説:“大家好,我是豫劇團的主持人,第一個節目是《花木蘭從軍》!”我們聽了都忍不住小聲的`叫起來。《花木蘭從軍》的故事我聽過,意思是:父親身體不好,難得回家休息幾天,但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花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級又小所以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説都是一件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説花木蘭了,她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這個故事是我看的戲劇中最令我難忘的一部了!《花木蘭從軍》的這個故事值得我們牢記!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4

戲曲,中國的文化源泉,卻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戲曲,從前滿大街的戲迷,現在已後繼無人,從前人們耳熟能詳,現在卻一問三不知;從前的刀嗑話題,現在已無人問津。這一切都在訴説一個殘酷的現實——戲曲將會漸漸退出歷史的舞台。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嚮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説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後春筍般發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説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於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轉載請註明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5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戲劇文化博大精深,京劇又是我們國家的國粹。

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們在學校裏聽到了被譽為京劇之後的第二大劇種——評劇。其實之前在我心裏,戲劇都是一樣的,我聽不出戲劇裏的抑揚頓挫,咿咿呀呀的曲調更是讓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摸不着頭腦。可是通過這次學習,我瞭解到評劇,是流傳於我們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二。而且評劇還在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戲曲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精華。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學生,更應該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不僅是我們愛國意識的體現,更是我們對我們精神境界的一個提升。

今天我們在校園裏聽到的評劇非常震撼,評劇老師還教給我們一個評劇演出裏的基本台步——原場。通過跟老師近距離的接觸、教學。我們真心瞭解到戲劇工作者的不易,真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簡單的台步卻有如此繁雜的肢體動作配合、身形如此優雅。雖然我學得很一般,但是卻得到了老師的誇獎並得到一個獎品作為獎勵,我很開心。

另外,評劇裏的樂器也是十分獨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來的聲音也是非常好聽。一個只有兩根弦的樂器,通過老師的演奏卻能演繹出喜怒哀樂各種情感。這些樂器都是我們平時沒有聽過沒有接觸過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師討教學習。

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懂得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獲得讚美的掌聲。這就像我們學生學習一樣,雖然有時候很枯燥乏味,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學習了,去付出了,我們不僅能收穫知識,更能在我們以後的成長之路上奠定堅實的基礎。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努力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校園生活才會無悔!

最後,感謝學校、感謝班主任樑琦老師給我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一定不辜負學校的期望,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爭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6

近年來,很多人認為作為國粹的戲曲藝術在時代大潮中逐漸喪失了生命力,並且現在的青少年已經逐漸疏遠了這些藝術,戲曲與年青一代的代溝或成為青少年與優秀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縮影。

事實上,戲曲離孩子並不遠,從動畫片《大鬧天宮》到《天書奇譚》,都包含着戲曲元素,而今所謂的與之疏離,只是他們沒有在完整意義上認識戲曲,才出現了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忽視。而戲曲文化也應在傳播中緊跟時代,以逐漸消除其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

戲曲曾被人看作過於高雅、不接地氣,難以融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事實上,戲曲進校園的探索證明,傳統戲曲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着不同角色。傳統戲曲要贏得觀眾,必須結合現代觀眾的興趣點,把握時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閣的“老玩意兒”——戲曲引入校園,能彌補媒介傳播時代的“新”人羣與戲曲傳授傳播“舊”模式之間的陌生與隔閡,讓戲曲從校園走向大眾視野,從校園範式教學走向戲曲舞台。如此,戲曲進校園才更具普遍意義。

實踐表明,戲曲並非不時尚,而是需要新土壤。無論戲曲進校園是遵守傳統的“供奉型”戲曲,抑或追求市場的“供應型”戲曲,兩種形態的校園傳播都發揮其獨特性,給年青一代愛上國粹的機會,發現戲曲的美、欣賞戲曲的美、傳承戲曲的美、展現戲曲的美。“戲曲進校園”需要更多的戲曲教育家審時度勢,按照藝術發展的邏輯和規律,適當地加入新的時尚元素,挖掘戲曲劇種選材、文化價值內涵、傳播方法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學習戲曲文化,並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眾的戲曲審美風尚,贏回流失的觀眾。

進校園的戲曲可以用豐富的實踐形式,以把握時代性,讓青年學生迷上戲曲,可以通過開展興趣班先啟蒙,如崑山、閩南地區等地舉辦的融入當地文化的地方劇種戲曲興趣班,x的把“梨園”融入校園,x的“國戲杯”戲曲小票友大賽,x寶安區的搭建平台開發戲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戲曲進校園”的藝術實踐無論在舞台上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呈現綜合藝術之美,還是在歷史、民族、文學背景下傳達文化訴求,都以實際行動緊跟時代,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價值觀需求高度融合,給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養分。“無聲潤物三春雨,有心護花二月風”,當戲曲融入時代大潮,融入人們的現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戲曲之美,温潤其心靈,啟迪其靈感,淬鍊其品質。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7

“太過癮了!不僅能欣賞到本地戲曲家的表演,還能現場學藝!”昨日下午,在市藝術學校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現場,不少學生聽完我市藝術家表演的劇目後,十分興奮。

當天,來自市藝術劇院的藝術家為該校100多名師生送上一台戲曲大餐。戲曲表演結束後,市藝術劇院的老師還現場教學生唱戲。記者瞭解到,這是我市自7月份啟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體新廣局主辦,市藝術劇院承辦。

根據工作實施方案,20xx年底活動將覆蓋全市各大中國小校。我市將在20xx年12月底前,編寫出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適合學生接受的地方戲曲通識讀本。20xx年上半年,將培育表彰一批優秀戲曲學生社團(興趣小組)。鼓勵中國小校聘請名家名師、非遺傳承人等擔任學校兼職戲曲教師或戲曲輔導員。

看完了,回班了。同學們都淡忘了。

同學們的表現讓我感歎,因為他們對民族藝術竟無一知半解,嘴裏唱到的是流行歌曲,學的是高雅藝術如鋼琴,洋琴等。試問有誰還在聽着京劇,相聲等民族藝術?那個欣賞民族藝術的地方几乎荒無人煙了。

觀看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8篇8

一旦失去文化記憶,我們便難以找到回家的路。

閒暇時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詞,是75歲的淮派皮影戲藝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這種享受往往會悲從中來……

淮派皮影戲源自100多年前,傳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幾十年前,一開唱周圍幾畝地裏就站滿了人,上千老鄉將戲台團團圍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騎車串場子是常態。”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這一個戲班!”

由於學戲苦收入又少,想從事戲曲行業的新人也越來越少。xx的大鑼戲也同樣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大鑼戲是x市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其起源的準確年代暫無文字可考。據老藝人代代傳説,始於唐朝,在宮中演唱。一開始稱眷戲,隨着戲曲發展,由絲竹伴奏又增加了鑼鼓打擊樂器,又叫眷鑼戲,以後逐漸推向民間。因為該劇種稀少,有的山鑼戲、眷鑼戲先後都被當地劇種同化了。

大鑼戲因為源自宮廷,又流傳到漢族民間,可以説它綜合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

在全國、在x諸多劇種中,在冀魯豫邊區這一帶戲曲密集之鄉的環境下,大鑼戲能長期保留下來,並代代傳承幾百年,沒有獨特的戲曲特長,是很難遺存的。

來自文化部門的權威數據顯示,1959年我國尚有368個劇種,目前只剩下286個,相當於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全國有74個劇種只剩一個職業劇團或戲班,處於幾近消失的邊緣。

在民間藝術一點點消亡的今天,厚重的戲曲文化也逐漸淡出視野。在x成立的首家戲曲聲音博物館,館內不僅收藏了一些與戲曲相關的老物件,還收錄了300多位民間老藝人的8000餘段原聲唱腔,通過聲相、影音等方式呈現於世,將廣博的戲曲資源留存下來。

1948年,打從x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大眾廣播室成立之時,他們就為這些聲音建構了藝術寶庫,保存了這些藝術家們在各個時期的美妙聲音,其中包括上個時期三四十年代,x百代、勝利唱片公司為陳素真、趙義庭、常香玉、劉朝福等灌製的豫劇第一批唱片。

近幾年,x人民廣播電台的文娛廣播的同志們,利用業餘時間,歷時5年,驅車遍及豫、魯、蘇、皖、鄂、冀、陝、甘等省份,跨市串縣,甚至深入到鄉鎮,走訪了百餘位分散在各地的豫籍名老藝人,錄製下他們的聲音資料。有些老藝人,在剛剛留下音響資料後不久,便溘然仙逝,這些資料的珍貴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我們走進這座寶庫,聆聽到他們的演唱時,一股鮮活、清新的感覺撲面而至,那是一種天籟般的聽覺享受,我們能從中尋窺到生衍在黃河兩岸邊的那個族羣的種種人文信息,以及一種歷史感、滄桑感、厚重感,收穫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愉悦與驚喜,並能隱約觸摸到我們整個x地方戲演化進程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