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俞敏洪勵志故事(通用13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陌生的就是故事了吧。那麼,怎麼去寫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俞敏洪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俞敏洪勵志故事(通用13篇)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1

“一個大學畢業生來到新東方工作,先讓他去打掃衞生間,如果他同意了,我心裏會有一點感動,一個大學生敢於去打掃衞生;如果打掃得乾淨,我會讓他管理所有打掃衞生的員工;如果管理得好,我會讓他做後勤行政副總裁;如果後勤做得出色,等我退休了他就是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調侃似地虛構出這個故事時,現場的同學卻誰都沒有笑。

“生活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許多公司的老總都是從基層做起的。”俞敏洪説起猶太人顛沛流離,卻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民族,原因之一是他們的孩子在出生時就被告知:什麼都不屬於你,除了你頭腦中的智慧和創造的技能。他奉勸年輕人“一定要掌握一種技能,把它做到極致,做到你所在單位的前十名、中國的前十名,乃至世界的前十名,這樣你就可以憑它去換取世界的財富”。

世界上很少有天才,俞敏洪語出驚人地宣稱自己是“地才”。“地才”,就是腳踏實地,把一件事做到頂尖的人。

“當你所在的單位感覺離不開你,你就是不可或缺的。”俞敏洪在講起新東方一名普通女工時説,如果新東方最後只決定留下一名員工,我會把機會留給這名打掃衞生間的女工,因為自從她來了之後,新東方變得特別乾淨。她的認真使她成為新東方離不開的人。用什麼能力變成獨一無二的人物,新東方的一名清掃工做到了,大學生同樣不要把別人的成功想得太難。

簡單樸素而又幽默風趣的話語裏,藴藏着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哲理,這就是俞敏洪的演講,他高昂的激情和活力贏得了學子們陣陣熱烈的掌聲。

不要做永遠依靠別人生長的藤和永遠被人遺忘踐踏的草,而要做一棵參天大樹,既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又是挺立的棟樑之才。這既是俞敏洪自己人生經歷的凝練,也是他送給青年學子的勵志之言。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2

從中學開端,我就對地輿很感興趣,而最感興趣的就是地圖,面臨一張地圖,我可以好幾小時一動不動地測算從一個地址到另一個地址的間隔,而且幻想着一路的山山水水風景無限。直到今日,保藏地圖依然是我的嗜好。大學聯考那陣子,我最自豪的就是可以把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用飛快的速度畫出來,並把一個個國家和地址標在上面,巴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到這些當地走一走。大學的時分,我遊覽過一些當地,騎自行車,徒步遊覽,或鑽在火車的座位底下,怎樣省錢怎樣來。但更多的時分只能對着地圖發愣,夢想着本人哪一天可以無拘無束在全世界行走,心中就常常湧起一陣激動。

作業後經濟條件答應了,我開端把本人的遊覽夢想從地圖上搬到實際中。從小在大自然中長大,每天都可以看到日出日落,星轉鬥移,因而對本人的方向感充滿了自傲,覺得走到任何當地都不太簡單走失。因而只需有伴侶一同出去,我城市承當指路的使命,或許爽性本人親身把伴侶們從一個當地帶到另一個當地。我在伴侶中認路的才能是出了名的,簡直總能找到我要抵達的當地。我一個人也走過許多當地,很少有走失的時分,因而對本人的方向區分才能產生了過火的自傲,總以為即便沒有地圖,也能走遍全國。

直到碰上了幾件工作,才使我懂得沒有地圖或其他設備指引方向,自以為很好的方向感,僅僅一種幻覺。有一次和伴侶開車到呼倫貝爾草原遊覽,汽車開進草原後,俄然發現六合天衣無縫,四面都是無窮無盡的綠草伸向天邊,底子分不出東南西北,汽車在蒼茫的草原上打轉步履維艱。比來有一次我在美國開車遊覽,沒有地圖形成的苦楚給我留下了深入回憶。從紐約開車到波士頓,正本只需走95號高速公路一直開就到了,因而我就沒有帶上美國地圖,但開到一個路段之後,前面因為交通事故堵得風雨不透,因而我只能從一個出口開出去,成果開進了美國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有許多犬牙交錯的不規則大街,一會就使我失去了方向,因為小鎮沒有地圖賣,咱們只能向居民問路,他們都熱心指路,但咱們仍是常常繞回小鎮,結尾折騰了兩個小時,才發現別的一條大道的進口離咱們只不過兩英里左右。

這件事給我留下的經驗是,今後若是沒有地圖我再也不進入生疏的當地,也使我深入意識到預先弄清晰抵達目的地的途徑是多麼重要。咱們許多人對本人結尾想要得到什麼都很清晰,但關於怎麼描繪抵達目的地的途徑卻常常草率。若是你問大家五年或十年今後的抱負是什麼,大多數人都可以清晰地説出來,比方到國外讀書啦、成為某一範疇的學者啦;但很少有人仔細去描繪實現方針的途徑,乃至連路能不能走得通都不知道。所以許多人在走向方針的進程中就開端迷失方向,盲目轉圈,走了許多彎路,乃至走錯了路途,與既定的方針各走各路,還有一些人走向了絕路。

所以,在走向人生的目的地之前,先為本人描繪一張人生地圖就十分重要,在地圖上要把起點標出來,把目的地標出來,把抵達目的地的途徑標出來,還必須要有滿足的心理準備敷衍意外狀況發作,一旦原定的途徑走不通怎麼斷定新的途徑。人生不僅僅是為了走向一個成果,相同重要的是走向成果的途徑挑選。有人生的地圖在手中,走在風中雨中你都不會迷失方向,你的一輩子就會比你幻想的走得更遠,抵達的目的地更多,因而也就會有更多的精彩。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3

俞敏洪在講座中説:人在各種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一種能力,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

什麼是心理承受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些麪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後一捏麪粉很容易會散開,但是你繼續揉,揉了千遍萬遍以後,它再也不會散開了,你給它拉長它也不會散架,它只會變成拉麪,這是因為它有了韌性。

人進入社會的過程就如同一團散的麪粉,然後被社會不斷地揉最後變成非常有韌性的過程。也就是説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經過不斷的鍛鍊直至最後成熟的過程。“蹂躪、折磨、壓迫、挫折”等詞都是形容對人的某種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鍛煉出來了,遇到失敗和痛苦你就能夠承受,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承受不起這個壓力。

在國外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自殺的現象發生,我去年去哈佛大學的時候,就聽説哈佛大學計算機系的一箇中國學生自殺的消息。他自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哈佛無論怎樣努力老是考不了第一名,常受到教授的指責,他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最後自殺了。悲劇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如果沒有承受失敗和孤獨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去了哈佛你也可能失敗,而且失敗到一敗塗地。

自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死了以後地球照樣轉,陽光依舊燦爛,不轉不燦爛的只是死去的你。如果你活着,你就會發現,無論發生多大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努力地活下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都是為你而準備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壯觀等着去看,尼亞加拉的瀑布等你去看,拉斯維加斯的風光等你去看,中國的長城等你去爬,而只有你勇敢地活着你才能去欣賞這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我們做人必須要有一個信念,在你最失敗的時候你要想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是為你而存在的,總有一天你會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這樣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就具備了心理承受力。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4

俞敏洪:成功沒有終點——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談“英語學習與人生奮鬥”

你習英語困難嗎?,你想把英語學好嗎?你有信心把英語學好嗎?你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你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嗎?聽聽俞敏洪的理論:學英語的三個“境界”。

俞敏洪很形象地引用了蘇東坡的三句話來比喻學習英語的三個境界。

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背單詞,學語法,是一種刻意的學習,是一種零散的印象;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學到一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處於一種停滯無法飛躍的階段,這時甚至都有些力不從心;其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你完成質的飛躍,達到與英語融為一體時,你在説英語時沒有意識到你是在説它,而是感覺和説母語一樣自然。

俞敏洪説我們的學習,就應該追求第三境界:當你在翻譯英語時,能夠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沒有意識到你是在説英語,那種熟練程度,好比把家鄉話翻譯成普通話一樣自然。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俞敏洪曾被媒體評價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説,成功永遠是人的一種心態而不是做事本身;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應該學會“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具體來説,待人應該像水一般隨和,而做事如同爬山,目標永遠是山頂,要努力一步一步地去爬,達到成功。在努力的過程中,奮鬥的心態就是一種成功,而人的一生中,成功是永遠沒有終結的。

俞敏洪説,做一個成功的人,並不要求一開始你就比別人好很多,但一次比別人好一點,一件事比別人好一點,一天比別人好一點,日積月累,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遙遙領先,別人已經再也無法趕超你。

留下讓自己感動的日子

面對學生,俞敏洪深情地回顧起自己的學習、奮鬥、創業的歷程,他説:“在人生中,一定要留下一些讓自己感動的日子。”

多年前,他還只是江蘇江陰縣一個貧苦自卑的農村孩子,下決心要參加大學聯考,就是為了擺脱貧窮。而那時最高的理想,也就是常熟師範這樣一所大專學校,但他考了兩年都失敗了。最後,是英語改變了他的命運——在油燈下,他用最機械的辦法死背300句英語句子,從中文譯到英文,又從英文譯到中文……這種笨辦法讓他勉強考上了北大;剛進北大因為英語基礎太差連降幾級,連課也聽不懂,甚至受到老師的嘲笑,他又苦練口語聽力;意識到學英語的重要,創業最初為爭取辦英語補習班的資格,他陪人喝酒差點喝死……

但俞敏洪最終成功了,走過那些寫滿苦累奮鬥的日子,新東方在中國成為了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時。俞敏洪的宏願是:到2008年,新東方將每年培訓英語人才100萬人,實現收入100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語教育培訓基地。

這個宏願讓人熱血沸騰。“瘋狂嗎?”他説:“8年前,我還拎着糨糊桶,在學校四處偷偷張貼託福班廣告,那時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會成為一家年收入近億的培訓學校的校長,我自己也會覺得瘋狂。”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5

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男人要成功,背後先要有一個女人。俞敏洪是這個反推的實踐者和成功者。

俞夫人當年屬於“系花級”的北大校友,俞敏洪漫步校園時邂逅並一見鍾情,便死纏爛打,600本名著轉化為情詩,如滔滔江水不絕,終於把夫人搞定。

俞夫人出身軍人家庭,俞敏洪的岳父起初對他不太看好。老人家戎馬倥傯一生,習慣孔武有力之人。倒是丈母孃看女婿架着眼鏡文質彬彬比較順眼,平時愛護有加。結婚以前,俞敏洪每次去岳父母家,夫人先要面授機宜,去後掃地擦桌、燒火做飯自覺努力不輟,以博取感情分。

岳父最終認同俞敏洪,來自一件小事。岳父母家冬天沒有暖氣,入冬時要儲藏很多蜂窩煤球,因此要在房子後面搭一個煤池子。俞敏洪一個人認認真真、不聲不響把煤池子砌好,再把煤球整整齊齊碼在裏面,自己則一身漆黑。岳父自此覺得俞敏洪不怕髒苦、能屈能伸,是個幹大事的人,從此再不許他做家務活,一到家就讓俞敏洪進房間讀書。

岳父把俞敏洪砌的煤池子保留了多年,逢人就説:“這煤池子是我四姑爺砌的。他就是新東方學校的校長。”今天俞敏洪在新東方新學員典禮上,時常講起這些如煙往事裏的愛與感恩。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6

俞敏洪,1962年生,江蘇江陰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現任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外語培訓機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他是中國著名的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尤為可貴的是,新東方不僅教人技能,而且教人正確理解人生,它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精神魅力,不斷催人奮進;俞敏洪的創業故事,就是這一精神的生動寫照。

誰能想到,今天的俞敏洪就是那個當年連考三年方才擠進大學的農村孩子;那個在學校裏沉默寡言而被別人冷落的後進生;誰能想到,還是在幾年前一個冬夜,這位俞敏洪拋下北京大學的鐵飯碗,拎着漿糊桶在海淀的大街小巷到處張貼他的託福培訓廣告,如今居然要讓他的優秀教師成為百萬富翁。

幾年前,北大方正的高層放言要創造出100個百萬富翁的神話至今還能引起人們不小的驚詫。現在,在這間狹小的新東方校長辦公室裏,俞敏洪輕鬆地告訴記者:“我們也能,新東方的優秀教師在幾年內成為百萬富翁是沒有問題的。即便現在,一名教師年收入十幾萬、二十幾萬也是很正常的。”僅僅因為教書而能成為百萬富翁。這在中國甚至是教育高度發達的美國,無疑都是天方夜譚,而這樣的奇蹟的確發生在中國新東方。創造奇蹟的就是這位傳奇的教師——俞敏洪。

在新東方熙熙攘攘的辦公樓裏,如果沒有人介紹,你無論如何不會認定眼前的這個人就是校長俞敏洪,他的衣着隨意而漫不經心,儀表過於大眾化,講話慢條斯理。但就是這個人,很可能是全中國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最高的教師之一。據説在俞敏洪訪問耶魯大學期間,一行人到紐約觀光,在紐約的中國城,走進一家中餐館正要吃飯,餐廳裏僅有的三個中國學生模樣的顧客同時站了起來,看着俞敏洪説:"你是俞老師嗎?我們是新東方學員!"雖然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但在北美任何一所著名大學裏,新東方學員至少佔中國留學生的一半以上,這已是公認的事實,而這些學員都曾在新東方聽過他的課。在國內,每到寒暑假,還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濟濟一堂聽他的講座或授課。

然而,誰能想到,今天的俞敏洪就是那個當年連考三年方才擠進大學的農村孩子;那個在學校裏沉默寡言而被別人冷落的後進生;誰能想到,還是在幾年前一個冬夜,這位俞敏洪拋下北京大學的鐵飯碗,拎着漿糊桶在海淀的大街小巷到處張貼他的託福培訓廣告,居然開創了今天輝煌的新東方。

他現在經常詼諧地回憶當初創業的歷史:那時候大學畢業留在學校任教,幾年後,很多同學都出國了。身無分文,聯繫出國,實在沒有太大的希望,我的老婆有時會在我身邊説,某某又走了,某某又走了,你真窩囊,到現在還沒有出去。像這樣的話,儘管不算罵你,但是作為一個男人,男人做事應該頂天立地,當你聽到這樣的話,發現自己無能的時候,你的心肯定在流血,所以你就不得不去奮鬥。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推動力,導致了今天新東方的萌芽,因為我發現自己出不了國,總要做點事情,唯一能幹的事情,就是教書,一個晚上教兩個半小時能拿50元錢,最起碼能把老婆和孩子養活了。人最希望受到的尊敬是來自家庭內部的尊敬,如果連老婆都不尊敬你的話,還活着幹什麼。

1992年,因為4000美元學費而出國受阻的俞敏洪開始在社會上的培訓學校裏打工,很快就發現這些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或者是惟利是圖、目光短淺,或是素質太差。但並沒有妨礙他們賺錢。於是,就萌發了自己另起爐灶的念頭。後來,他又替別人管理過培訓班,其間,學員數量猛增,這更增強了他自己單幹的信心。但是,當時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更快更多地賺錢,圓自己的留學夢。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7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人,新東方創始人,著名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曾擔任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等社會職務。

他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從北大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現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等職。被媒體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

其實我也有一些讓自己感動的故事,比如説我大學聯考落榜。當時想着一定要考進大學,但沒想過進北大,所以就拼命讀書。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低着頭一直往前走,目標就會在你的後面。所以當我拿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真的是仰天大笑然後嚎啕大哭,跟范進中舉一模一樣。但如果當時沒有堅持的話,也許我現在仍然只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比如,當時我們村有個人跟我一樣考了兩年,他總分還比我高三分,當時我跟他説一起考第三年吧,但他的母親説別考了,找個女人結婚算了,但當時我跟我媽説你讓我再考一年,結果第三年我真的考上了。

所以我得出兩個結論,

1、人必須往前跑,不一定要跑的`快,但是要跑的久;

2、不能停下來,你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恆。

我走到今天沒有一天懶惰過,我現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個小時,從大學聯考那天開始每天如此。但我發現,我還是比不過有些同事。從國小到高中,我學習也挺認真的,成績總是在前10到20名之間,而在大學我學習更加認真,但最後卻以全班倒數第五名畢業。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從國小就知道了,而生活中也經常體現出來。因為跑得快的人往往會停下來,而跑得慢的不能因為慢就不跑。只要跑,早晚會達到你所向往的終點。所以我們不要去計較大學時候誰的成績高低,只要不停的去追求就可以了。

一個聰明的人一輩子所創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個笨的人所創造的多,因為笨的人每天都在創造,而聰明的人可能創造一段時間會停下,即便是愛迪生這種超級天才,小時候也被認為是個白痴。愛因斯坦九歲才會説話,還好他有個好媽媽一直認為他是個天才,才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所以當我的兒子到4歲時還不會説話,我老婆着急地帶他到處求醫時,我説,別看,4歲不會説話很正常的。我老婆説,為什麼正常,我説,不會説話是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全,不代表頭腦就不發達。所以永遠不要用你的現狀去判斷你的未來,只要你堅持就一定能獲得你所意想不到的東西。

後來我班級裏很多同學都聯繫出國,我看了羨慕,想要追趕他們的步伐,所以也開始聯繫出國。整整4年,聯繫了無數的美國大學和專業,沒有一個美國大學給我獎學金。儘管拿到了幾張錄取通知書,但去美國大使館簽證,每次都拒籤。當然,現在我的簽證除了伊拉克的沒有,其他國家幾乎都有了。現在美國給我的簽證是10年多次往返商務簽證。因為新東方是在美國上市的,他必須允許我任何一天隨時隨地都能進入美國。所以當我兒時的朋友到現在還在面向黃河,這輩子還沒有走出過我們鎮的時候,我已經走遍了世界各地。大家想,在徐霞客、蘇軾那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時代,都能遊遍山水,寫下許多讓我們感動和動人的文字,而在我們這個科技興盛的時代,如果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些的文字和足跡,你怎麼對得起自己。

有的同學説,俞老師因為你現在有錢了所以可以這麼做。坦率的説,以前我沒錢我也會這樣做。因為小時候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徐霞客,因為他是我的老鄉,住在我家隔壁。只不過他是400年前住在我家隔壁,要知道地方上的名人對地方上少年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有次,我坐在長江邊上看日出日落,我就在想徐霞客怎麼能走那麼遠呢?所以也會嚮往這輩子我是否能跟他走的一樣遠。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榜樣在,我才會發現大學聯考一次、兩次我都不絕望,因為我知道走出農村邊界的惟一辦法就是考上大學。我想把農村户口變成城市户口,因為當時城市户口是可以到處走的。儘管我平時很平和,但心中總是有一種願望,叫做穿越地平線走向遠方的渴望,就是看到眼前的地平線我總是不滿足的,我總是希望翻開地平線看看另一邊到底是什麼樣的。

大家都知道,只要你不斷的超越地平線一定會有很多的風景在你眼前展示出來。這跟你有沒有錢沒關係。而我曾懷揣100元人民幣,走到了泰山,走到了黃山,走到了九華山,走到了廬山。我一邊走一邊幫人家幹活,走到九華山發現沒錢了,就睡到一個農民家裏。那個農民在江邊給我弄了個牀,還找我要錢,而我口袋裏只有5塊錢。於是,我就説幫他一起插秧來抵消住宿費。他左看右看説,大學生怎麼會插秧呢?結果插了一天我插了四分之三,而他只插了四分之一,把他感動的半死不活。他説,你怎麼會插的那麼快呢?我説,我14歲那年就獲得過我們縣的插秧冠軍。然後,他晚上殺了一隻雞要我一起喝酒。他越聊越覺得我不像大學生更像農民。第二天我走的時候,他居然掏了10塊錢給我説,我知道你口袋裏沒錢了,明天還要去廬山,這點錢就給你當路費。

生命是有各種活法的,但是哪怕你坐到書齋中間,一輩子也要讓自己的生命變的偉大。陳景潤一輩子沒出過書齋,不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所以不管在什麼狀態下也要像一首詩寫的那樣“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所以只有當我們的生命有了期待以後,才會有進步。有的時候,我們選擇前進,不是因為我們有多麼堅強。有這麼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也變成了我的座右銘:“堅持下去不是因為我很堅強,而是因為我別無選擇。”新東方有一個運動,叫做徒步50公里。任何一個新東方新入職的老師和員工都必須徒步50公里,而未來的每一年也都要徒步50公里。很多人從來沒走過那麼遠的路,一般走到10公里就走不動了,尤其是要爬山涉水地走。每次我都會帶着新東方員工走,走到一半的時候會有人想退縮,我説不行,你可以不走,但是把辭職報告先遞上來。當走到25公里的時候你只有3個選擇,第一,繼續往前走;第二,往後退;但當你走到一半的時候,你往後退也是25公里,還不如堅持往前走呢;第三,站在原地不動。而在人生旅途中停止不前還有什麼希望呢?

我們人生有很多迷茫和痛苦,而只要你堅持往前走,痛苦往往會解決掉。在走的過程中,我也痛苦得流過淚,也曾經痛苦得嚎啕大哭過,但我知道真的堅持下去不是因為你堅強而是因為你別無選擇。走到最後你會發現總會有成果。我沒想到新東方能從培訓13個學生,現在變成培訓175萬學生、其實所有這一切你都不一定要去想,只要堅持往前走就行了。

我們生命中總要去追尋一種經歷,有的時候我們覺得人連條魚都不如,因為我在加拿大的時候,我看過加拿大三文魚迴流,每次它迴流產卵的時候,我總會發現生命及其壯觀,魚卵產在沙子裏會被其他動物吃掉很多。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剩下的魚卵會變成小魚,小魚會順流而下,流到湖裏,而在湖裏又會被其他魚類吃掉一些。一年後,長大的魚會順着大河奔入海洋,然後繞太平洋一週,每四年一個循環。如果三文魚就在海洋中待着不回到湖裏產卵,它就不會死,但它是受到內心的召喚集中在河口開始往前遊,一旦遊進河的時候就再也不吃任何東西拼命地往前遊,然後游到目的地開始配對產卵,產好後就雙雙死亡。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的紅色死魚漂在河上,而老鷹和黑熊就在邊上等着。

我看了後特別感動,一條小小的三文魚也知道,生的使命是不能放棄。那我們人生的使命呢,比如父母為我們獻出了青春財富,把你養育成人。而我們未來變成父母后也是一樣。我們孩子的成長就是你的使命,而我們其他的使命感,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加幸福,如何幫助別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有意義。為什麼宗教人士會活得相對簡單,因為他們灌輸了一種使命感。而連一條魚都經歷了小溪流、湖泊、大海,他嚐到了淡水的清香和海水的苦澀,完成了生命的週期。如果我們這一輩子都沒有苦澀,沒有幸福和甜美,那生命是很遺憾的。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8

你開了個飯館,勵志英語,不會做飯,於是請了個大廚。飯館顧客盈門,大廚意識到這是由於他做的菜很受歡送,但在你的飯店,他只能拿到未幾的工資。除非這個大廚是你的老婆,否則他遲早有一天會找你談:“你看咱們這個飯店開得也不錯,這個飯店咱們要繼承做下去,是不是分給我股份?”

每個人天天都在盤算本人跟別人之間較量的分量有多重,不論這個人性德有多高,他最後感到自己分量重了之後,一定會向你要他那份分量。你怎麼處置?

我要説的是:企業不能只有一個“大廚”。我當時辦新東方,一個很主要的根據就是,我自己就是一個大廚,我能上課,別人撂挑子,我能夠破馬頂上,而且比他還講得好。可如果你自己不是大廚,怎麼辦?在這方面我也有挺深的感想,做新東方這麼多年,我總結出了兩個方法。

其一,給大廚開高工資。給員工最高工資時,就是企業最節儉時。這句話是有情理的:

第一,你給員工加倍工資當前,他可能就會拼命給你幹活;

第二,他的散失率十分小,起因是他到外面可能找不到這麼高的工資。

當然,你用人的時候還要有另外一個計算:這個人離開你有沒有一個更好的地位,如果沒有,你給他的待遇只要達到你樂意給的就行。如果有,那你只有進步競爭門檻。當年新東方用老師,別人給每小時100元,我給200元,別人漲到200元,我給400元,這樣人才就流過來了。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碰到一些刺兒頭,我在這方面是受過重大損害的。當時GRE數學我不會講,我培育出來一個講得頂好的人,但他對好處的需要遠遠超過我能供給的水平。他跟我説,盼望加工資,這個班總共44節課,他上了14節課,他就要拿那14節課的錢。我問他,那我招生、辦公、市場推廣、租教室的用度誰來出?他説這個我就無論了。

我當然不會給他,當天晚上他就不去上課了。成果那個班的培訓費我全體退給學生,除了數學課不上,其餘課持續讓他們上。

這件事件給我帶來一個重大的意識,假如某個人在公司是中心人物,分開了他,公司就會呈現重大問題時,必定要給他配另外一個核心人物。也就是第二個措施,對在要害部分的人才,要給他做個備份。

當然,如果這兩個人聯合在一起,你就麻煩了。這兩個人是不能讓他們結合在一起的。我想寧肯多花點錢,也毫不可能讓這門課以後再沒老師上,所以我一口吻招了10個這方面的老師,精心培訓,最後留下5個。老師多了,他們的心態反而平衡下來。

至於與大廚們相處的方法,我有一個教訓之談,就是容許他們在一個公道的範疇內“掐”我。企業領導人是所有員工和治理團隊的服務者,而不是引導者。要成為一個企業的首領,最重要的是在被對方“掐”到無比苦楚的時候,還要去想他的合感性在什麼處所。只有他“掐”不逝世你,你就得這麼去做。

大局部的情形下,你的管理團隊跟你“掐”,特殊是有才能的大廚們跟你掐,一定有某種道理,你必需平心靜氣地思考真正的問題所在,去找到平衡他們的方式,而不是埋怨他們品格低下。

我從1992年到當初,始終被“掐”。我已經習慣於在被人“掐”中找到均衡點,並且享受其快感。如果你不這種襟懷,不太輕易做成大事。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9

北大一直是我的心靈家園。每到春秋兩季的雨天,我一定會開車到北大,在未名湖邊坐上一兩個小時。新東方的辦公地點最後選擇了中關村最核心的那棟樓,就是為了有時候能看北大一眼,看博雅塔一眼。有關北大的種種美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從國小到高中從來沒有進過班級前20名。我背課文背得慢,但背得慢的好處是忘得也慢。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同學都要重新背課文,我就不用背,因為每篇課文我都能立馬背出來。

但實際上,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但是自卑也有好處,在自卑中我學會了兩個本領。第一個是察言觀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臉色,因為我不相信自己,總要揣摩別人是怎麼想的。後來我發現,這個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在管理中得揣摩員工想要什麼,要揣摩與員工的關係怎麼發展。第二個本領是練就了不把自己當人看的心態。人最怕的就是“飛”起來的感覺,如果你太把自己當人看了,動輒會得罪人,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做出格的事情。

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並不好。當時我期待離開北大,因為在北大從來沒好過。我填的工作志願全都是北大以外的單位,但是最後我被北大留了下來。為什麼呢?原來成績好的同學都去了外交部、新華社、日報社那樣的好單位。當時北大剛啟動四、六級考試的公共英語培訓,從本來只有英語系的人要學英語擴展到全北大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學英語。北大英語老師的缺口很大,最後凡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通通留下來在北大當老師,結果我就被留下來了。不過這也是老天安排,如果不被留下來,就沒有了我後來做教師的職業生涯,也就沒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我留在北大的時候心裏比較鬱悶,因為同學們找的工作都比我好,但是我也沒有氣餒。我這個人有一個特大的優點,就是不管是自卑也好,成績差也好,被人瞧不起也好,我從來不氣餒,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而且我心中總有一股韌勁,這股韌勁也許來自我小時候的經歷。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境,比如小時候家裏沒飯吃啃點野菜也能吃飽。這樣的經歷,讓我覺得總能渡過難關的。我講這些陳年舊事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當你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當你為了一個目標願意慢慢去努力,用時間去爭取自己的未來,往往最後你取得的成就比那些跑得快的人還要大。

有時候,越讓你着急的事情可能越是大事;越是大事,你越着急越做不好。因此,你要慢慢地做,把事情做細緻了,這樣才可能把事情做完美。既然人生不是百米衝刺,那就不能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馬拉松的速度去跑,因為跑到最後會跑不動。我很喜歡徒步,身上揹着十幾公斤的包,每天徒步幾十公里。實在累了,就歇一歇,目標不變就可以了。這樣的話,説不定你走出來的距離會遠得多,看到的風景也自然就比別人多了。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10

人為什麼想做事情?因為無所事事會讓人感到很空虛,而空虛是需要填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空虛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可以成為一個人做事情的動力之一。

每個人填補空虛的方式不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用來填補空虛的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於有些人來説純屬浪費生命的事情,對於另一些人來説可能是有益身心的妙方。比如,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説,天天打麻將或者打遊戲會使他墮入更加空虛的深淵;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説,打麻將或者打遊戲卻有可能促進健康,甚至防止老年痴呆。

尋找有意義的事情做是填補空虛最好的方式,因為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填補空虛,而且會給做事的人帶來成就感。用讀書來填補空虛,會產生別的工作所不能帶來的快感和寧靜;用旅遊來填補空虛,會擴大眼界和胸懷。如果一個人一頭扎入自己的興趣中,用研究心愛的事物來填補空虛,則不僅會從心理上產生成就感,而且會在現實中創造出紮紮實實的成就來。

有的時候,我們自以為某個理想實現了,或者某件事情完成了,生命就充實了。但生命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就像爬山:在爬上一座山頭之前,我們心裏把山頭作為目標,以為登頂就會讓我們覺得完滿;但到達頂峯後,我們又常常四顧茫然,因為理想的達成也意味着奮鬥的結束,充實感會隨着目標的消失而消失。充實過後會有新的空虛,需要我們繼續去填補。空虛,在這個意義上,也許能成為創造力的推動力。

總之,只要你選擇填補空虛的事情是正確的,那空虛就不是一件壞事,它説明只要你願意,你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有意義的事。人生的種種絢爛之花,很多就是開放在空虛之中的。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11

有三句話,俞敏洪每天都要問問自己是否做到。

第一句話是“有人愛”。

顧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擁有愛”,擁有父母之愛,會讓人感到心安、温馨;擁有男、女朋友之愛,會讓人感到温暖、沉醉;擁有朋友之愛,會讓人感到滿足、開心。但俞敏洪更願意將這句話理解為“有人被你愛”,也就是積極主動地愛人。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冬天裏散發熱情的火爐,用自己的温暖來温暖周圍的人,用自己願意幫助別人的心情來影響周圍的人。

在俞敏洪學業、事業陷於低谷、處於被動之時,他並沒有為其折服,而是通過不懈的堅持和努力,把生命轉向了積極釋放自己能量的主動一面,才有了學業有成、事業輝煌的美好時光。他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管理和教育新東方的老師們的。正是有了這個釋放熱情的温暖火爐,才有了眾多慕名而來的學生蜂擁在新東方烤火,取暖。

第二句話是“有事做”。

生命不是由一輩子的理想構成的,理想盡管很多,但它不構成“每天的生命”。人這一輩子,到底會走到哪棵樹前面停下來,會在哪座山腳下看風景,我們全然不知,生命會有很多改變。但,有一點可以做到,每一天到底幹什麼,主動權是掌握在我們手中。所以,把每一天過好,就把這一輩子過好了。

眾所皆知,俞敏洪三次參加大學聯考,即使在最迷茫的時候,他也堅持每天學習。用他自己的話説,當時他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但他知道,只要堅持學習下去,總有一天會有一個完美答案。後來,這個答案慢慢顯露了出來—考入北京大學。現在,成長壯大中的新東方,正是他的可做之事。

第三句話是“有所期待”。

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一點,就是能夠設想明天的到來。20歲時,可以想想40歲時是不是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併為之付出努力。期待自己有房有車,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好的社會地位;期待自己的家人能夠平安,父母能夠更加健康,期待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只有這樣,才能沒有後顧之憂,背上行囊走遍世界,才能更加開心,開闢更為廣闊的人生舞台。雖然每一天的生活看不出變化,但一點一點的期待疊加起來,就會變成一件大事,演繹人生眾多的精彩。

俞敏洪用這三句話日省,我們亦可效仿。“有所期待”,會讓我們找到前進和努力的方向,而不至於整日庸庸碌碌,渾渾噩噩;“有事做”,會讓我們找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充實和安心,集小事為大事,聚小成為大成,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綻放光彩;“有人愛”,會讓我們找到愛與被愛,奉獻與收穫的幸福和快樂,為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積蓄能量,注入活力。

也許我們不能取得俞敏洪那樣的成就,但學他這樣做,相信也會換得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12

我是北大二流畢業生,在兩次大學聯考失利後,我於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其間患病休學一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北京大學英語老師。1991年9月,我從北京大學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先後在北京市一些民辦學校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

在《中國合夥人》中,成東青為了能追到法律系的第一美女蘇梅,先是爬上電線杆製造浪漫,而後在未名湖中划船表白……回顧我的感情生活,卻要慘得多。在4年的大學生活中,我沒有談過戀愛。北大4年,沒有一個女孩子愛我。

很多人都認為我的記憶水平很好,能記住三四萬個英文單詞,能把《英漢雙解詞典》背下來,目前為止應該還有兩萬個左右的英語單詞在我頭腦中,但那是我跟時間搏鬥的結果。我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堅韌不拔地背,牆上到處貼的都是單詞。

當你不夠聰明,你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時間換取你的智慧和才能。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別人在一個星期內能把一本書背完,你可能需要兩到三個星期。這裏有記憶能力上的差別,也有智商的差別。

我背課文背得慢,但背得慢的好處是忘得也慢。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同學都要重新背課文,我就不用背,因為每篇課文我都能立馬背出來。在記憶學上有一個原則,速度與遺忘成正比。一篇課文你如果一天背出來了,一個星期後一定會忘記;但是你如果一個星期背出來,可能一年以後才會忘記。

但實際上,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從進北大到出北大的11年間,我一直生活在自卑裏。但是自卑也有好處,在自卑中我學會了“察言觀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臉色,因為我不相信自己,總要揣摩別人是怎麼想的,因此看到別人的眼神、動作,我就會琢磨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後來我發現,這個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管理中就得揣摩員工想要什麼,要揣摩與員工的關係怎麼發展。

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並不好。當時我期待離開北大,因為在北大從來沒好過,同學們從來沒有重視過我,也找不到對象。我填的工作志願全都是北大以外的單位,但是最後我被北大留了下來。為什麼呢?原來成績好的同學都去了外交部、中國日報社那樣的好單位。當時北大剛啟動公共英語培訓,從本來只有英語系的人要學英語擴展到全北大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學英語。北大英語老師的缺口很大,結果我就被留下來了。

交一個總是打擊你的朋友,其實很重要

雖然我沒什麼本領,但是我交到的朋友都是水平比我高的人,從這些朋友身上,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新東方的另三位創始人中,王強是我當時班上的班長和團支書,徐小平是我當時西方音樂史的老師,包凡一睡在我的上鋪。

我為什麼與他們交朋友?

首先,這三位人品很好,這是前提。

其次,他們三位在某一領域都比我強。比如王強在很多方面天分都很高,模仿能力強,説中英文的水平極高,在北大廣播站當了四年站長。這些我都學不來。但我學到了他的讀書勁頭。

他在北大時把自己的生活費一分為二,一半用來買飯菜票,一半買書。就算他把飯菜票全都用光了,他也不會動用買書的錢。如果實在沒有飯菜票,他就借。我覺得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我當時拿國家的助學金,每個月22元。我也把錢分為兩半,11元用來吃飯,11元用來買書。我不大懂得買書,所以當時就跟着王強,他買什麼書我就跟着買,從此養成了買書讀書的習慣。

包凡一跟我一個宿舍,我從他身上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完全是塑造我人格的東西。包凡一是極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他的父親是浙江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所以他的古文是非常好的。據他自己説,5歲就能把《離騷》背下來,8歲就能通讀《金瓶梅》。一個8歲通讀《金瓶梅》的人到了18歲一定就把人生看穿了,具有了自我批判精神。包凡一是一個能把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全部暴露在你面前然後讓你審視的人,這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是全都擺出來後,他自己反而沒有心理負擔了。但問題是,我們這羣人才剛剛成年,而他8歲就成年了,所以對我們來説心理上有不可承受之重。我們很想維護自己的面子,想讓別人説自己的好處和優點,但他能把你的缺點和心中的陰暗面全部揪出來,把你弄得沒有藏身之地,所以我們就極其痛苦,一痛苦就反擊,結果我們宿舍四年就一直在互相批評中度過。其實,身邊有值得交往的朋友可以開闊你的心胸,讓你更有見識,思想更有深度。

我曾是個蹩腳的詩人

我18歲上大學時,一開始是有很多心理不平衡的,因為自己的長相、家庭條件等跟同學差距比較大。但是我後來領悟了,在大學四年裏慢慢地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

當年,我們同學之間的攀比可能跟今天不太一樣。我們當時攀比的是誰讀的書多,誰在同學面前發表的觀點受重視,誰寫的詩多―因為當時寫詩也能吸引女生。但是我比較悲慘,從詩歌的總量來説我寫得很多,寫了600多首詩,但是沒有吸引到一個女孩子,也沒有發表過一首詩。

我們班當時有的同學很有才華,很會寫詩,還開了個人詩歌朗誦會,我也去聽,朗誦完了以後發現“嘩啦”一下,五六十個女孩子追着這些詩人們走,結果我就追着五六十個女孩子走……

我是個非常蹩腳的詩人,如果我當初寫詩成功了,也許就不會放棄文學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當個蹩腳的詩人也有好的一面,為什麼呢?因為終於發現自己不是那個料,所以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啊!

俞敏洪勵志故事 篇13

他説現在想回歸學術。“讀書時的研究精力損失了,要撿也能撿回來。”他想辦一所完整獨破的私營大學,一個小型的人文型大學,每年招1000多人入校,五年當前,第一批畢業生帶來了口碑,十年以後,校園裏坐滿了學生。其中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沒錢上大學的鄉村孩子。

為了這個慾望,他做了一件底本不願做的事:讓新東方上市。惟其這樣,才幹取得足夠的資金,把他的私營大學支持起來。然而這樣做的成果是,良多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了,由於須要股東們批准。而股東跟教導理念之間永遠有牴觸。

他是一個在公司高低被叫做老俞或者俞老師的人,如果有內部人叫俞總他會裝沒聞聲。這導致一上市他就大喊狀況被損壞了,而現在他則基本不去聽。“愛罵就罵吧,都聽有錢人的看法還活不活了?”

説得這麼囂張,但他的表示方法很彈性。他仍是會適時照料股東們的情感。被記者們採訪得煩了,他也會説:“咱們不問了,聊聊天吧。”

俞敏洪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之初,他靠在電線杆子上貼小廣告來宣揚,和居委會大媽、城管鬥智鬥勇鬥情商。甚至有次花了7萬元高價,只為保住新東方門口的吃飯家伙——兩根電線杆子。

而當初,他們的總部大樓在中關村金融核心,而不再是當年小衚衕裏的違章建造。他們也更理解跟政府打交道。

萬通董事局主席説過:“新東方的成長祕訣:三流文人+痞子精神”。問俞敏洪怎麼看,俞敏洪笑説那不光是指新東方,任何做成事件的人都必需這樣。假如是一流文人,早就搞學識去了。“不能説我就是這樣,人生規劃,然而這個意思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