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三字經讀書心得(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書心得(15篇)

三字經讀書心得1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親子閲讀了《三字經》裏面的內容:“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還一起閲讀了《黃香温席》和《藥聖孫思邈》這兩個故事,《三字經》我很早就會背誦裏面的內容,但並沒有理解裏面的意思,這次閲讀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視孝道,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還能幹成什麼事情呢?

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愛相處,我原來有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話,讓他們生氣,還經常和弟弟發生爭執,不懂得讓着他,我覺得這樣很不應該,我要改正過來,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孝順的好孩子。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藴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書心得2

星期六,我做完作業,覺得實在很無聊。就拿起媽媽剛給我買的《三字經》,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遷到鬧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他就到學堂學習知識和文化禮儀。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多麼的重要啊!

雖然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如果自己不刻苦學習,那也是沒用的。這讓我想起《三字經》中的”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講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學習,孟母很生氣的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來告誡孟子不要自棄其功,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經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夠有進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時候,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四五歲的時候他就能夠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不讓方仲永學習,整天遊逛自誇,自以為是。從此方仲永也就由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天才變成了一個平常的凡人。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從這本書上能夠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夠流傳下這樣的書而自豪!

三字經讀書心得3

我讀過很多書:漫畫書,小説書,歷史書,童話書……但從中得到道理卻不多,只有《三字經》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也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温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奶奶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回想以前,真是慚愧!!

啊!學習不就在於勤奮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又有什麼用呢?

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讓我難忘的話語之一。

《三字經》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告訴我們: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説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中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於遊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苟,認認真真的學習,要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

一年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在做一些英語題,但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十分複雜,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於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裏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劇,不一會兒就把我的思緒踢到九霄雲外去了。直到晚上快要睡覺時,我才記起英語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題目做完了才發現:其實這些很容易解答,下午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

“融四歲,能讓梨”講得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為什麼挑小的呢?”他回答説:“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應該吃小的呀。”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搖晃晃的,很危險,我立馬站起來扶着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問:“小姑娘,你為什麼要把座位讓給我呀?”我對奶奶説:“奶奶,我學習的《三字經》裏講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就把座位讓給您坐。”奶奶説:“你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聽完奶奶的誇獎,我心裏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呀!

三字經讀書心得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

三字經植根於,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叢書》,那都説明《三字經》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藴含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中還列舉了許多意義匪淺的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斷機、五子登科、黃香温席、孔融讓梨等,其中蘇洵二十七歲方才學習的故事讓我受到一些啟發,説的是北宋家蘇洵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

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謁見歐陽淞,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蘇洵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是現代的我們所缺乏的,由此我們更應向他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被任何困難所屈服。

三字經讀書心得5

人之初,性本善。一個孩子就像一張未着筆墨的白紙,而做父母的,就是要把這張白紙刻畫成一件藝術品。所謂“三歲看一生”,相對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的啟蒙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終其一生的。中國近代有一個即便現在看來也最精英的家庭,“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這就是梁啟超一家。歷史書告訴我們,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但歷史書沒有告訴我們,梁啟超除了是上述各種“大家”,還是中國近代的“最強老爸”。若梁啟超生活在現在,他絕不會去寫《我的兒子讀哈佛》之類的暢銷書,因為“讀名校”、“升官發財”之類不是他對子女教育的目標。他看重什麼呢?在給子女的家書中可窺見一二,“……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梁氏9個子女,7個留學海外,皆學有所成,卻無一例外都回到祖國,這都離不開梁啟超的言傳身教,無愧於“一生家國夢,幾代赤子心”的評價。

養不教,父之過。現在的孩子最缺乏的也是家庭教育,尤其在我們農村地區,大量中青年勞動力外流,把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老師。這些留守兒童有的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的甚至直接住到親戚家,父母定期提供生活費。有些父母教育觀念還是不錯的,會經常打電話督促孩子學習,就像我上學時母親經常對我説的,“我們家工作的要勤奮工作,學習的要努力學習,各司其職,日子才越來越好過”。但還是有部分父母,往輕裏説是“溺愛孩子”,往重裏説便是“生而不教,育而不養”,自己就對學校教育存在偏見,經常宣揚一些諸如XX家的孩子上了大學也沒找到工作,XX家的孩子國小都沒畢業一個月掙一萬多……事實證明,後者的孩子大多數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個人品質也差,嚴重影響到以後的發展。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這是一段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就像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把道德、品行、清白、詩書傳給兒孫方能百世流芳,僅把財富傳給兒孫是家族敗亡之策。林則徐説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就是説,無論後輩子孫肖與不肖、才智高低,父輩留給他們一大筆錢,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蠢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金山銀山,莫如一個好的價值觀。

從《弟子規》到《三字經》,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到博聞強識學貫古今,這些國學經典給了我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願意一點一滴的改變,有朝一日終成大器。

三字經讀書心得6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説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説法。一派,孔子的説法。他的説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説法。換句話説,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説),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説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書心得7

從一年級開始,爸爸就讓我朗讀《三字經》了。雖然我那時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但讀起來依依呀呀的倒是別有一番韻味,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能將其背得滾瓜爛熟。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從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慢慢明白了爸爸一直鼓勵我背《三字經》的一片苦心。

《三字經》中有很多讓人感人的故事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曾子殺豬傳千古”。有一日,曾子和他夫人要一塊去趕集,曾子的兒子死活不讓自己母親走,母親就哄孩子説:“回來給你吃豬肉!好不好!”。兒子聽了母親的話,就鬆開了拉着母親的手。趕集回來後,曾子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其妻看見了説:“我是哄孩子的!”“哄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哄你、我,怎麼辦?如何了得!”説完曾子一刀便把豬殺了。曾子是《大學》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言而有信,即使是對一個小小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讓我感悟甚深的是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盡現它的光彩,成為一塊稀世美玉。人也一樣,不經歷磨練,很難成才。所以呢,從小就要刻苦讀書,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從這段話中明白了自己做為兒女的要孝順和敬愛長輩,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現在已經開始為媽媽分擔家務活了:擦席子、擦傢俱、拖地,晚上睡前給媽媽敲腿,按摩肩膀。讓媽媽睡得香香的,我才開心。

《三字經》是古代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值得我們讀一讀的國學經典。一個人要多讀書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那就趕快行動吧!

三字經讀書心得8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學習《三字經》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還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誠實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要有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覺得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對於一個集體或是一個團隊,更能夠體現出它的實力。

《三字經》中有很多學習的典故,生動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奮發努力,最終取得成就。俗話説,人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不僅是我們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和自身價值的提高。學才能有所用,這是一個人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給我的啟示是比較深的,都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孟母確實是個英明偉大的母親,早在幾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遠。有如此孟母,才會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現在有很多當父母的雙雙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甚至有些放在親戚家裏,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好,就談不上要好好學習了。然而作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麼在這方面,孟母真可謂是典範,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百善孝為先”可見“孝”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於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因為有了生命才會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傳頌至今。無論你活在多麼優越的條件中,或是你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應該盡心盡力的讓你的父母過得舒適一些,舒心一些。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説,你孝順你的父母,那就是給你的子女做出榜樣,那麼當你變老的那時候,你也會得到良好的照顧,這就是為什麼孝道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依然不變的因果。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真實發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羣,他們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樣的地方,應該説他們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艱難得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精神,一種不屈的精神,他們甚至在處於這樣的條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們總是帶着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給予的一切,因為他們覺得他們雖然有別於其他人,但是卻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貴的東西,所以他們帶着這種感恩去努力,去奮鬥,最終取得成功,在我們看來也許並沒有什麼的一些小事,他們卻很感謝,而且因為有這種感恩的心態,他們不會去抱怨什麼,所以他們也是快樂的。這是一種境界。更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一種精神

二十四、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

《三字經》學習最後一課講的是禮儀,人與人初識,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們隨時都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着裝整齊儀態端莊,語言大方得體,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在外謀事也會事半功倍的。當然光是這些還遠遠不夠,一個人還應該有良好的修養,這就需要有豐厚的知識內涵作後盾,大氣的處世作風,凡事點到為止、拿捏得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有德有才,有益於整個社,意義深遠!

通過這次學習,的確是讓我獲益頗多,不僅僅是對《三字經》本身的認識,也加深了我對教育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對我國的歷史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對處世為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念。

三字經讀書心得9

在今年的寒假作業中,有一個要求就是要讀國學經典。我和媽媽在書店買了《三字經》。之前背過幾段,也不是很感興趣,但拿起這本書一看,發現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清晰的筆記和短篇故事,寓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暖桌。”東漢時,一個叫黃翔的小女孩九歲開始幫父母做家務,她對父母非常孝順。天氣熱的時候,她會用小風扇把墊子扇起來讓媽媽睡覺。冬天天氣冷的時候,她會在父母睡覺前暖牀.她知道如何為父母減輕負擔,小心翼翼地照顧他們。她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太不一樣了。我今年也九歲了,但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我在家不需要幫助,但有時我會對媽媽發一點小脾氣。我父母每天接送我上學。甚至老師佈置的作業有時候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有時候我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是為了好玩……所以我想向黃翔學習,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四歲能做梨。”四歲時,孔融懂得謙虛,把大梨給哥哥和弟弟,把小梨留給自己。這是我們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是在很多長輩的關心和寵愛下長大的,所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虛,尤其是同學之間。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心,如果有互相謙讓的事情,糾紛就會少一些。

三字經讀書心得10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藴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書心得11

隨着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閲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書心得12

最近正在讀《三字經》,頗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五更時分輾轉難測,披衣起早,寫出心得。

《三字經》成書於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自問世以來,就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視作傳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勵志的啟蒙教材;此經雖短,短短千餘言,但是卻能夠流傳至今,一直被世人傳誦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麼,它的魅力何在?

本書雖短,但是很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品來意味深長,文化濃重。古代的兒童,入學的第一部書就是它。孩子們一邊吟唱,一邊搖頭晃腦,韻味十足。

這部書不光形式上易於記誦,內容也很豐富。它以精悍的“關鍵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經》雖然是兒童啟蒙教材,但是其講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難以改變的。它適合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去閲讀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運用它。孩童時代的人讀它記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讀它記它,有着不同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習性卻各有差異;假如不去教導他,習性就會發生變化,轉變,所以要重視教育,持之以恆的教導。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講的道理,95%還能夠在現在社會中適用。作為教師,更要認真拜讀拜讀。“教書育人”,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我準備利用寒假認真地學習本書,開學以後結合學校工作,把這些道理加以運用,我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字經讀書心得13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經》的書,令我感觸很深。

仔細看過後,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意思是説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我們既要重視行動,也要重視認知,兩相促進,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頓就是經過反覆的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經過觀察,然後反覆思考,再試驗,才發現了“鐳”,所以我們要學會思考。

“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是説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人不能過度的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韓愈的《進學解》裏説:“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強調了勤奮思考的重要性。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為懶,一個人過於貪玩、貪圖安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

三字經讀書心得14

你知道《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

《三字經》以少兒啟蒙讀物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它的意思就是説: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上牀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温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讀到這裏,我慚愧地想:我和黃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呀。爸爸媽媽平時既要上班,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多麼辛苦呀!記得有一次,媽媽剛下班回來,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賴在紅木椅上,大聲喊:“你自己吧,大結局了。”説完,又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了,媽媽沒幫我拿碗筷,我也無可無奈,拖拖拉拉去拿。

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

三字經讀書心得15

最近,媽媽和我一起誦讀了《三字經》,她還給我解釋了其中的含義。《三字經》的每一句話都藴含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禮貌待人。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知道了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讓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人如果不學習,還不如動物呢。

“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時,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毫不猶豫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為什麼挑小的?”他説:“哥哥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以小居大是不好的行為。”這個經典的故事,讓我知道孔融是個明白事理的好孩子,從小就懂得尊敬和謙讓,我要向他學習,在生活中做到長幼有序,做一個孝順長輩、懂事的好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先後搬了三次家,最後把家遷到了學堂邊,使孟子學到了不少禮儀和文化知識,成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這個故事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含義,我的父母為了我的成長和成才,不知操了多少心,可有時候我不理解,還會埋怨他們,現在想想,真是慚愧。從今天起,我要更加體貼和關愛我的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和未來。

我喜歡《三字經》這本經典讀物,因為它通俗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向人們傳誦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標籤:三字經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