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名人勵志小故事

名人勵志小故事1

名人簡短勵志小故事篇1:陳平忍辱苦讀書

名人勵志小故事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名人簡短勵志小故事篇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名人簡短勵志小故事篇3:莫扎特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説,“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着琴鍵細聽,並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幹什麼,莫扎特説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説:“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名人簡短勵志小故事篇4:傑夫·貝佐斯

傑夫·貝佐斯於1995年7月16日創立亞馬遜公司,其性質基本是一家網絡書店。貝佐斯看到了網絡的潛力和特色。很多人都想要一個虛擬書店,如果你在家穿着睡衣就能逛書店,誰還會到外面去呢?

亞馬遜公司的最初計劃原本是在4到5年之後開始有營利,XX年的網絡泡沫造成了亞馬遜公司平穩成長,成為獨樹一幟的佳話,在90年代有相當多網絡公司快速成長,當時亞馬遜公司的股東不停抱怨貝佐斯的經營策略太過保守和緩慢,而網絡泡沫時候,那些快速成長的網絡公司紛紛結束營業,只有亞馬遜還有獲利。XX年的第四季度,亞馬遜的純利約有500萬美金。XX年則成長到3億多美金。

名人勵志小故事2

酒的強烈的剌激作用,能煥發出人們隱蔽在內心的本真之性,所謂“酒後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藝家恃才傲世,酒後更加顛狂,言談舉止一反常態,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冠以“狂人”,頃刻而成,形象生動。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罵,酒後作畫,畫後往往毀裂而去。“富豪求畫,唾罵不與”,被人稱為甘瘋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他們酒後的這種追求更加強烈,更無顧忌,或蔑視權貴,或痛斥勢利小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李白酒後敢於讓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高力士磨墨、脱靴,這種奴視權貴的狂勁,可親!可愛!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時期的減筆人物畫家,平時嗜酒自樂,“醉來亦覆成淋漓”,行為狂放,得了個樑瘋子的綽號。《圖繪寶鑑》記載: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金帶,他竟然不受,掛在了院內,把皇帝的賞賜晾了起來。在封建社會,皇帝賞下的東西務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來。梁楷此舉是常人所不敢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歸莊(1613一1673〉能寫行草,又善畫墨竹。明亡後,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後悲歌,旁若無人。歸莊和當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稱。明代的宮廷畫家吳偉出入宮廷,但看不起權貴。當時的太監們權力很大。太監們專權禍國的行為既被人們蔑視,同時,也有些人懾於他們的氣焰,卑躬奉迎。吳偉則表裏如一,愛憎分明,內侍們求畫,決拿不到片張半幅。還有些向吳偉求畫的人,如果禮貌不周,他也決不動筆。只有他醉酣之時,就自動抽紙亂抹,畫完就擲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對真善美認識的具體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種真情率意,毫無嬌柔造作之態。

書法名人勵志小故事: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十分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着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覆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着狀紙來告狀。張旭瞭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樣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説:“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説:“我父親活着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覆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名人勵志小故事3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着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着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温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地的國小徒。李嘉誠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名人勵志小故事4

伊辛巴耶娃

前不久,烏克蘭的頓涅茨克在洋洋灑灑的飛雪中,迎來了世界撐杆跳高室內賽的盛典。雖然已是春天,但頓涅茨克的寒風依然猙獰。一大早,體育館內就已座無虛席了,人們都在交頭接耳談論着一個人,她是人們冒着嚴寒來到這裏的唯一理由。

她,今年29歲,在體育場上雖然“年事已高”,但在人們眼中她卻是一棵跳高賽場上的“常青樹”。這位曾經的王者,在闊別賽場一年後,再次撐起了跳杆,這一次,能否延續輝煌呢?看台上的觀眾在期待中為她忐忑不安。人們都認為“急流勇退”是功成名就後的明智之舉,否則“晚節不保”。如果這次失敗了,她的輝煌也許就此終結,畢竟她在賽場上的青春已經不再。

比賽開始了。她朝着歡呼的觀眾揮了揮手,那一彎掛在嘴角邊的微笑,和幾年前第一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一樣,還是那樣的清晰。頭兩個小時,她沒有參賽,靜靜地坐在看台上,看着其他選手比賽。

到了最後一節,她上場了。看過前面選手的比賽成績後,她微微一笑,向裁判員示意首跳就要了4。60米。遠遠地站定後,助跑、撐杆、起跳,她輕輕地掠過了橫杆,整個過程是那樣的流暢、完美。觀看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第二跳開始了,她要了4。75米的高度,顯然這個高度遠在她的記錄之下,她再次跳過了。第三跳會選多高呢?4。80米嗎?人們暗自忖度着。這次她要了4。85米的高度。如果她能跳過這個高度,她就是冠軍了!霎時間,全場寂靜無聲,人們屏住呼吸等待着她的最後一跳。助跑、撐杆、起跳,她身輕如燕,在掠過橫杆時尖叫一聲,然後一個前滾翻站在了墊子上,她成功了!熱情激動的觀眾全場起立為她完美的動作而鼓掌。很完美,三跳奪冠,簡直就是傳奇!她應該退出了……

但令所有人吃驚的是,她沒有退場,她又向裁判示意要了5。01米的高度,她要再跳一次。沸騰的體育館瞬時間靜了下來,人們都為她捏了一把汗,5。01米將是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如果失敗了就會給她的復出留下遺憾,完美的三跳奪冠的傳奇也不復存在了。

她雙眼注視着5。01米的標誌,噓了一口氣。最後一次機會了,她助跑、撐杆、起跳一氣呵成,遺憾的是,在最後收腳時,右腳碰到了橫杆,橫杆掉了下來。全場一片歎息,她向觀眾致意後退場了。

領獎後,有記者問:“你如何看待今天覆出的表現?”她定定地説:“很完美!我比較滿意。”記者不解地説:“你最後一跳失敗了,你不覺得遺憾嗎?”她笑了笑説:“我有個習慣,我喜歡用最後一跳的失敗來宣告成功。對我來説,成功就是下一跳的失敗……”

她,就是俄羅斯撐杆跳高名將伊辛巴耶娃,一個27次打破世界紀錄,並保持世界紀錄的傳奇式運動員。她收穫了作為一個運動員的最高榮譽,她滿身光環,但她從不自滿,她把成功定義為下一跳的失敗,不斷挑戰,永不停歇,在她身上,成功和失敗融為一體了,也許這就是伊辛巴耶娃橫掃跳壇的撒手鐗。

名人勵志小故事5

王寶強: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一個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外表看上去與在城市打工的千千萬萬農民工沒有任何區別,沒有受過任何與演員這個職業有關的培訓,也沒有哪怕一點點在一般人看來是成功必須的一些“社會資源”,甚至沒有一個“城裏人”親戚,唯一有的只是一個要靠演電影來擺脱貧困生活的夢想。他的夢想實現的機率有多大?

當許許多多都市青年沉迷於港台、韓國的那些胡編亂造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青春勵志”電視劇,為劇中人物唏噓長歎,繼而感懷自己的時候,王寶強卻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繹了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現在他們都改叫‘許三多’了———這是我最驕傲的事情,因為它説明我這幾年的努力沒白費。”王寶強特有的笑容中,帶着些許自豪地説。

“我就是許三多”

讓普通觀眾熟知王寶強的,是《天下無賊》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寶強自己看來,“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寶強”的則是“許三多”。

王寶強説:“‘傻根’、‘阿炳’只能説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樣。而‘許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寶強,因為無論從舉止還是內心,他是一個很豐富很現實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歲那年,王寶強“決定不能在村裏待一輩子,一輩子種地沒意義,一定要出去闖。”於是他去了少林寺,因為深受李連杰電影《少林寺》的影響,王寶強以為去了那裏就可以拍電影。

在少林寺當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練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寶強連“拍電影”都沒有見過一次。這時,他才相信了寺裏的和尚對他説的話:這裏真的不是拍電影的地方。

16歲的時候,王寶強決定去“能拍電影的地方”——北京。當時,他的父母對他説:你這沒頭沒腦的孩子能闖出個什麼天地來?的確,一個農民的兒子,沒有任何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和背景,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演員的訓練,想通過演電影來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時看來他這個理想的確有些不可思議。

“北漂”生活是極端艱苦的。那時王寶強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門口等待一個羣眾演員的機會。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掙20塊錢,還有劇組的盒飯吃。這個機會不是經常有的,為了生活,王寶強就在北京的各個建築工地上做起了農民工。

讓王寶強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一個除夕。當時他口袋裏只剩下2元錢,在這個舉國歡度春節的時刻,他只能選擇躺在工棚裏睡覺,用睡覺來熬過那陣陣襲來的飢餓和孤獨。王寶強説他那個時候從來不告訴父母他在北京做什麼,只説自己挺好的,因為怕父母擔心。

王寶強説:“我跟許三多的經歷很像,他在當兵前被他爹叫‘龜兒子’,都不敢言語,我剛從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時,也很懦弱,怕被別人瞧不起,因為俺家是農村的,沒有背景,沒有條件。我做武行,卻又長了一個苦瓜臉,他們都嘲笑我,説我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強,所以剛到北京那會,經常打架。”

一個偶然的機會,導演李揚在眾多的試鏡資料片中看到了王寶強,於是,18歲的王寶強被選中出演處女作《盲井》。這部電影於20xx年獲金馬獎“最佳新人獎”,20xx年獲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和泰國金鳥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王寶強説:“我很幸運,不光是因為我等到了機會,還因為這個機會是在我最單純的年代降臨的。我不敢保證,假如換了今天的我,我還會不會相信這個機會最終真的會到來。”

名人勵志小故事6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雲最後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並憑着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大學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雲堅信:只要做下去,務必有前景。他一個人揹着個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兩年間,馬雲不僅僅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同時還成了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如今,正如馬雲當年所願,海博已經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

“我一向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務必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裏老是錢的話,務必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雲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説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忙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此時出於好奇的馬雲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敏感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佈。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揮揮手,放下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十分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建立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着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裏糊塗,我也講得糊里糊塗。最後説到底怎樣樣其中23個人説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説你能夠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幹,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幹。”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此時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能夠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力排眾議的情形,馬雲依然為自己的選取而叫好。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絡”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着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資料、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簡單鬆賺了500萬元利潤,並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雲帶着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雲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明白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雲回到杭州,進行二次創業,此時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採用什麼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下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麼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鉅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麼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馬雲要做的事就是帶給這樣的一個平台,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彙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一顆顆石子,但透過互聯網能夠把一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能夠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就這樣,1999年9月,馬雲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湧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此時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户網站上。馬雲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一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採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這天在美國,也難覓一個成功範例。網站註冊成立一個月後,由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便立即到賬。馬雲用這筆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香港和美國引進超多的外部人才。這個時期,也正是馬雲對外宣稱“創業人員只能夠擔任連長及以下的職位,團長級以上全部由MBA擔任”的時候。彼時,12個人的高管團隊中除了馬雲自己,全部來自海外。

1999年底,馬雲以6分鐘的講述獲得有“網絡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鐘的單獨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軟銀每年理解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一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雲的決定都是準確的。此時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到達8.9萬個;2000年到達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併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

名人勵志故事(四):

惠普前任女掌門卡莉。菲奧里納曾是男性主導的硅谷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精明強幹、堅忍不拔的卡莉曾兩度榮登財富“最有權威的女企業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從小就受母親影響,此時從母親那裏學到了堅強、博學和熱愛生活,並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於美國得州一個帶有歐洲血統的家庭。父親是聯邦法院的法官,母親則是一位藝術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親一向是她最崇敬的人。母親熱愛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卡莉童年時代隨父母遊歷了不少國家,不僅僅僅開拓了眼界,更培養了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這對她成為一個有勇氣、有魄力、自信並熱愛生活的人也不無影響。

名人勵志小故事7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讀書的時候,打算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以補助生活。他的父親為她引見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將軍熱情的接待了她,並認真地問:“想做哪一份工作?”

他回答説:“隨便吧。”

將軍神情嚴肅地對她説:“沒有任何一類工作叫‘隨便’。”

片刻之後,將軍目光逼人,以長輩的口吻提醒她説:“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出來的。” 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征。人生要有一生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

階段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週的目標,一月的目標,一年的目標。

一位哲人説過這樣一句話:“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沒有遠大的目標會使人失去動力!沒有具體的目標會使人失去信心!”哲人的話是對心理學家結論的概括註解,所以,教師要十分注重幫助學生設計人生目標。

名人勵志小故事8

這個有點沉默、家世平平的歌手,用他的音樂席捲了整個華語地區,開拓了流行音樂新領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復興。

周杰倫的身上,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又有什麼可以運用到我們自己的職業發展上?

職業培養期:成績平平的他,專注自己的音樂天賦

周杰倫,1979年出生於台北。爸爸是生物老師,媽媽是美術老師。從小,周杰倫對音樂就有着獨特的敏感,聽到音樂就會隨着節奏興奮地搖晃,有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戴上墨鏡學高凌風唱歌。母親見他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毫不猶豫地拿出家裏所有的積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這一年,周杰倫才4歲。

雖然是教師之子,周杰倫的學習卻不盡如人意。小時候,成績欄上紅顏色比藍顏色多,數學考試成績經常在40分左右,只能用“對音樂有天分的人,好像數學都不太好”來安慰自己。英語老師甚至認為他有學習障礙。高中聯考時,周杰倫的功課還是很差,只考了100多分。當時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招生,周杰倫抱着試試的心理參加了考試,竟然考上了。

在高中能學習音樂,周杰倫幸福無比,他的音樂天賦和才華在這裏得到了認同。他的高中同學回憶,那個時候,周杰倫彈鋼琴唱歌和打籃球的樣子迷倒了很多女孩子。雖然父母親在他14歲時離異,但是躲在音樂世界的周杰倫卻並沒有受到大的衝擊。

綜觀周杰倫的職業培養期—學生時代,有兩點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對自己音樂天賦的忠誠和投入。音樂對於他而言,與其説是一種興趣,不如説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音樂幫助他抵擋父母離異、成績不好等所有的青春期的常見煩惱,讓他自信健康成長。一個人能夠在自己天賦中自由舞蹈,這無疑是一種幸福,這能抵擋住一切成長的動盪。愛因斯坦在這個年紀正幻想與光賽跑,傅聰則生活在小提琴音符中間……

其次是高中時代選擇讀音樂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規劃。高中時代是個人重要的職業培養和探索期,如果天賦在自己的小羣體裏獲得認同,就會極大推動未來把這種天賦作用於社會的想法。

職業適應期:

在當餐廳侍應生的日子,堅持音樂夢想

由於偏科嚴重,還屢屢掛科,周杰倫沒有考上大學。是先擇業還是先就業?這個問題被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千萬次地問,當年的周杰倫也面臨這個走出校門後進入職業適應期的問題。

如果擇業,最吸引他的一定就是成為一名歌手,但一個普普通通的17歲的孩子,如何成為歌手?無奈的周杰倫幾次碰壁以後,選擇了在一個餐廳做侍應生。

在餐廳的工作其實很簡單,把廚師做出來的飯菜送給女侍應生,再由女侍應生送給客人。即使是這樣,周杰倫也沒有離開自己的音樂世界,他帶着一個隨身聽,一邊工作一邊聽歌。

機會終於來了。老闆為了提高餐廳檔次,決定在大堂放一架鋼琴,但連續嘗試了幾個琴師都不滿意。周杰倫在空閒的時候偷偷地試了試,他的琴聲震驚了不少同事,包括他的老闆。老闆拍着周杰倫的後背説:你可以在這兩個小時不用幹活了。

可以説,選擇先去餐廳打工,是周杰倫的正確選擇。好的職業規劃強調先生存再發展:其一,完美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得的,需要長期的技能和經驗的積累。其二,大部分學生畢業的時候,最需要補的能力不是專業能力,而是適應社會的心態。這堂心態課程可以在任何工作裏面學到,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試想,如果周杰倫堅持尋找自己喜歡的完美工作:唱歌。那麼,他的音樂之路能堅持多久?沒有經濟支持,沒有能夠證明自己的履歷,沒有明確的方法和方向,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個音樂夢想隨之破碎無可修復。當前的大學畢業生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我要做管理,我要做導演,我拒絕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於是,把自己塞進了現實與夢想的夾縫中間,動彈不得。他們忘記了,完美的工作是從不完美處開始的。

職業發展期:

面對挫折不言敗,歷經風雨終成功

在餐廳裏打工和彈琴讓周杰倫慢慢開始有公眾演奏的機會,也慢慢開始積累起自己的聽眾。如果沒有那個意外出現,他也許會覺得,這樣的工作還挺好的。但是,機遇從不會忘記那些執著於夢想的人。

1997年9月,周杰倫的表妹瞞着他,偷偷給他報名參加了當時台灣著名娛樂主持人吳宗憲的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當時的周杰倫非常害羞,他甚至不敢上台唱自己的歌,只好找了一個朋友來唱,自己用鋼琴伴奏。兩個人的演出“慘不忍睹”。但主持人吳宗憲路過鋼琴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這個一直連頭也沒敢抬的小夥子譜着一曲非常複雜的譜子,而且抄寫得工工整整!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對音樂很認真的人。節目結束以後,他問周杰倫:你有沒有興趣參加我的唱片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

然而通過短短的幾秒鐘看樂譜根本無法判斷某人是否具有音樂天賦,真正讓吳宗憲感動的是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樂譜的認真程度。打動吳宗憲的,與其説是才氣,不如説是認真。很多時候,不管能力有多大,機會往往只選擇那些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這本身是一種最重要的能力。

作為唱片製作助理,在負責唱片公司所有人的盒飯之餘,周杰倫在那間7平方米的隔音間裏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半年下來,他寫出來的歌倒不少,但曲風奇怪,沒有一個歌手願意接受。其中包括拒絕《眼淚不哭》的劉德華和《雙截棍》的張惠妹。

吳宗憲有些着急,他決定給這個年輕人一些打擊。他讓周杰倫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告訴他寫的歌曲很爛,當面把樂譜揉成一團,丟進廢紙簍裏。這是周杰倫在音樂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打擊。然而,吳宗憲第二天早上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驚奇地看到這個年輕人的新譜子又放在了桌上,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吳宗憲都能在辦公桌上看到周杰倫的新歌,他徹底被這個沉默木訥的年輕人打動了。

1999年12月的一天,吳宗憲把周杰倫叫到房間説,如果你可以在10天之內拿出50首新歌。我就從裏面挑出10首,做成專輯—既然沒有人喜歡唱你的歌,你就自己唱吧。10天之後,周杰倫安安靜靜地拿出50首歌,於是就有了周杰倫一舉成名的專輯《JAY》。從這張專輯開始,周杰倫一發而不可收拾。

周杰倫從此進入他職業的第三個時期:職業發展期。從很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來看,這個階段的開始往往是由於鏈接到了業內的第一平台。周杰倫聯繫到當時的台灣娛樂界名人吳宗憲;王寶強這個階段開始拍《士兵突擊》;愛因斯坦在這個階段聯繫上了科學伯樂奧斯特瓦爾德;打工皇帝唐駿在這個時期寫信聯繫到了比爾·蓋茨;而比爾·蓋茨在這個階段正磕磕巴巴地在IBM的董事會面前展示了他的windows1.0。幾乎每一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登上行業第一平台的故事。所以這也是職業規劃的重要原則:進入行業內的第一平台,並展示自己。

周杰倫的職業經歷説來傳奇,其實也普通。每個人進入職場的時候,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領導的批評、不被人認同……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比問題本身更加重要。沒有被上司的諷刺打倒的周杰倫,用更多的努力獲得了認同。勝利者不一定總是贏的人,能夠接受打擊,能夠更加積極對待事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周杰倫也許有一些你我沒有的天賦,但是成功的路上絕對沒有偶然。

名人勵志小故事9

“厚實產品”模式

如果列夫·托爾斯泰沒有厚厚的審問記錄,怎麼能寫出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原語;如果李賀沒有詩包,怎麼能寫出名句;如果姚學銀沒有一萬張專題卡,他今天的小説《李子成》就不會了。

家庭教育

名人勵志小故事10

羅温·阿特金森:靈機一動

英國著名喜劇演員羅温·阿特金森以其“憨豆先生”的形象而深入人心。羅温成名前到英國一家著名的馬戲團應聘滑稽演員。考官出的面試題目是當場讓人捧腹大笑。憨豆又講笑話又演啞劇,可考官沒有一人露出一絲笑意。

羅温靈機一動,亮出絕招,他轉身拉開面試房間的門,對外面等候面試的其他應聘者大叫道:“喂,你們都可以回家吃飯了!他們已經決定錄用我了!”這時,已經憋了很久的考官們一下子集體大笑起來。

羅温終於得到了一份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並最終成為英國喜劇泰斗、世界著名的滑稽大師。

李詠:處變不驚

1991年7月,李詠剛從北京廣播學院(現已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就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招聘考試。面試當天,中央電視台把內部的閉路電視全部開通,台裏所有人都能看到面試現場的畫面,考場台下黑壓壓的全是人,初出茅廬的李詠有點兒慌,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隨着面試的進行,他逐漸適應了這種場面。

當時正打海灣戰爭,考官問海灣戰爭參戰國都有哪些國家?李詠搜腸刮肚説了一些,惟獨少了伊拉克,台下馬上就有人質問,李詠想都沒想,脱口而出:“聯合國正制裁呢,那是‘敵’國呀!”一句話讓台下的人全樂了,李詠由此給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順利地進入了中央電視台,為日後成為綜藝節目“一哥”奠定了基礎。

名人勵志小故事11

林肯的台階

一個1週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着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脱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台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於孩子,是牽着手、攙扶着上,還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着、攙扶着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枴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着孩子上台階,把孩子攬在襁褓裏,那麼,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於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台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名人勵志小故事12

曾國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蔘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蔘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蔘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蔘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説,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説,“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衞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名人勵志小故事13

名人偉人的經典勵志小故事:每份尊嚴都值得尊重

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因為窮,10歲才開始上學,常常是學期結束了,學費還沒交齊。好在,老師並不趕他出教室,反而提前把書發給他,鄰居們這個送件衣服,那個送幾個雞蛋,讓他得以斷斷續續地上完國中。那時候,他就在心裏暗暗發誓,以後,自己也要想辦法幫助別人。國中畢業後,他做起了殺豬賣肉的買賣。一天,附近一位衣衫破爛的村民一直在他的肉攤前轉悠,既不買肉,也不離開,只是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架子上的肉。

他心裏忽然泛起一陣酸楚,小時候家裏窮,一年到頭吃不上肉,看見生肉就饞得不行,看來,這位村民也和他當七年級樣。雖然自己現在並不富裕,但兩斤肉還是送得起人的。於是,他拿起刀,從架上割下一塊肉,順手遞給村民。出乎意料的是,村民並不領情,不但不接他的肉,反而轉身就走。

他百思不得其解,拿着肉愣了好半天,看見街上人來人往,他忽然明白了,一定是自己的行為太像施捨,讓村民覺得自己是在可憐他。小時候,別人當眾遞給他一個雞蛋,他都會覺得難為情呢。

回過味兒之後,他立即拎着肉,一溜小跑,悄悄地跟在村民後面,直到走到一個偏僻的小路上,他才大步追上去,很誠懇地説:“今天肉不好賣,你就幫幫忙,先賒一點,等有錢了再給我。”村民眼圈泛紅,接過肉,連聲道謝。

這件事讓他明白,光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還不夠,還得講究方式,要讓別人樂意接受你的幫助。從此之後,他的舉動開始變得隱蔽起來,看到附近村民生活清苦,他會頻繁地上門收豬,不管對方有沒有豬賣,他都會送上一塊肉“賄賂”對方,預定好圈裏的小豬仔。

他救下一名溺水兒童,知道對方沒錢讀書時,乾脆認對方做乾兒子,這樣,逢年過節時,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多給孩子零花錢,孩子把這些錢攢起來,學費就有了着落。從國小到國中,“乾兒子”就是靠着這些零花錢,一步一步走出了困境。

有人房屋倒了,需要重新修繕,他總是第一個趕到,用收豬打掩護,把錢遞到別人手中,説:“這錢先存你這兒,以後我蓋房時,你也資助一點,不然,我還真蓋不起。”別人聽了這話,也就不再推託,只盼着他家蓋房,即使出不了錢,去出出力也好,可是,他一直住着老房子,從來也沒蓋過新房。

有人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家裏,生活極為不便。他就和外出者稱兄道弟,這樣,他就可以沒事兒往“兄弟”家跑一趟,送點肉,挑點水,給孩子些學費,老人病了,他急着送醫院,抽時間在醫院裏照顧。別人問起,他就一臉無奈地説:“沒辦法,‘兄弟’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兄弟不在家,我能不幫着照顧嗎?”……

這些事,他一做就是19年,“地下”工作做得滴水不漏,連老婆孩子都不知道。只是,19年來,他沒有攢下一分錢,這讓老婆非常惱火,要和他好好“算算賬”。結果,那些他曾經幫助過的人,全都站了出來,希望有關部門表揚身邊的“活雷鋒”。

於是,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個叫趙維富的農民。記者問他為什麼做好事卻要偷偷進行,他憨笑着説:“人人都有面子觀念。所以,我幫助別人都不讓其他人知道,就是怕我的幫助反而給別人帶來傷害,讓受幫助的人被嘲笑。”每份尊嚴都值得尊重,即使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他們的尊嚴也需要別人尊重,很多慈善家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一個普通的農民注意到了,並且小心翼翼地維護着。幫助別人的同時,努力維護別人的尊嚴,這才是真正的善。

名人偉人的經典勵志小故事:一個請跳舞的女孩

一天,一位外國到一所大學視察。因時間有限,他在演講完後臨時取消了學生提問環節。一個叫茱莉亞的女生知道後,覺得特別失落。這時,一陣鐘聲傳來,校園彙報演出馬上就要開始了。茱莉亞悶悶不樂地來到禮堂。突然,她遠遠看見坐在前排,跟着音樂的節拍點着頭。

瞬間,她想起什麼,徑直走到跟前,優雅地説:“先生,我想請您跳一支舞,可以嗎?”

猝不及防,愣了愣,還是高興地接受了。全場的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直到紳士地站起身,挽起她的手,緩緩步入舞池,這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在大家的注視下,她和翩然起舞,並藉機提了6個問題,都一一作了圓滿的回答。

後來過了很多年,茱莉亞當選了該國曆史上首位女。

提及當年邀請跳舞的故事,她意味深長地説:“當因為變故,你未能按原本的設想實現目標時,不要放棄、絕望,或許換一種方式就將收穫更多。”

名人偉人的經典勵志小故事:甘為父母棄榮華

有這樣一個人,1939年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家裏很窮,乳名叫“驢娃兒”,從小哪都沒去過,10歲前連自己的村子都沒出過,每天要做的就是幫助父親撒肥、鋤地、澆水、養豬、放羊、割草、撿柴禾。雖然父親一字不識,但他有一名賢明的母親,母親堅持讓他上完了高小,但村裏沒有國中,母親絞盡腦汁打算讓驢娃兒的三姐領他來到北京的大姐處,然後在三舅和兩年前已到香港定居的二姐的幫助下去香港讀書。這樣的決定在當年是一件大事,而且妒娃兒父親肩上的擔子很重,且家裏就這麼一個兒子,已經能夠做他的左右手,所以不願放兒子走。但驢娃兒的母親有更高的見識和期待,堅持要把兒子送出去念書。當年是1951年,空裏太窮了,僅剩了一點糧食,母親給驢娃兒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裏,然後從未出過遠門的驢娃兒就跟着親戚遠走他鄉,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到了香港。

12歲的小驢娃兒到了香港,盡力克服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困難,讀書也很刻苦,但他強烈思念在河南家鄉的父母,母親瞞着生活的艱辛和驢娃兒父親患病的消息,來信勸慰驢娃兒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驢娃兒在刻苦攻讀之下,1957年在香港培正中學畢業;1958年年19歲的他赴美國深造;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又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起任教授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1998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把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崔琦與德國、美國兩位科學家,表彰他們發現並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20xx年,當年的驢娃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xx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xx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這個驢娃兒大名為崔琦,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1959年大躍進期間崔琦的父親去世,母親沒對他透露一點兒消息,之後9年,母親依然獨自忍受艱難,61歲高齡時還在茅草菴,都沒有對兒説個“不”字,直至在艱難生活中寂寞離世。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曾去美國彩訪了崔琦。楊瀾問崔琦:“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把你送出來讀書,今天的崔琦將會怎樣?”楊瀾當時期待的回答是,知識改變命運等等。但是當年的驢娃兒崔琦卻説,他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寧願為父母拋棄現今的一切,因為如果他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也許父母就不會那麼艱難……一席話,崔琦留下了熱淚,楊瀾和現場的外國記者、攝影師也淚流滿面。

孝心無價。崔琦甘為父母棄榮華,真的是發自肺腑之言,也更加感人至深,令人唏噓為已。

名人勵志小故事14

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讀書時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有數理物理學,為什麼就不能有數理化學呢?”雖然對接觸理論化學不久的一個大學生來説,這未免有點“狂妄”,但後來作為理論化學一個重要領域的量子化學的產生,充分證實了他將量子力學等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理論引進化學研究領域的設想是很有預見性的。

1951年,他開始了用量子力學理論説明化學反應原理的第一篇論文的構思和撰寫。然而在日本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理論的環境中,福井謙一的研究並不受重視。他的上述論文在美國物理學會的《化學物理學》雜誌1952年4月號上發表後,不僅日本國內一些人不以為然,他的一些同事和上司也對福井謙一既不熱心應用化學的研究又“狂妄”地要創立新的化學基礎理論頗有微詞。

20世紀60年代以後,他創立的前線軌道理論受到歐美許多著名科學家的高度評價後,他才逐漸得到了日本化學界的承認。此後,他繼續進行研究,把新理論的適用範圍推廣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以外的其他各種化學反應過程。由於此項研究成果,1981年福井謙一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日本也是亞洲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名人勵志小故事15

孫康英雪夜讀書

孫康是晉代人,家境貧寒,愛讀書。晚上,雖然我有時間,但我買不起燈油。我不得不默默地回憶和消化白天學到的東西。有一年冬天,他半夜醒來,覺得屋子裏不黑不黑,隱約能看見什麼東西。那是白雪的倒影。這給了他一個靈感:為什麼不利用雪光看書呢?於是,雪夜,尤其是月光下,成了孫康努力學習的好時機。由於勤奮好學,他最終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學者,成為了帝國史學家。

三。頭部懸掛很鋒利

戰國時期,魏國的蘇秦、張頤與歸谷同師。當他昏昏欲睡的時候,他用錐子紮了大腿,血就流到了他的腳上。

在漢代,孫京喜歡學習。讀書時,他用繩子把頭髮綁在屋樑上,以防打瞌睡,並督促他努力學習。

標籤:勵志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