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1

本學期讀的書叫做《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説實話,這本書確實不錯,改變了我以前固有的很多觀念,也讓我重新理解了“教育”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由其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突然發現,從事了十年教育工作的我其實只做到了教書,根本沒有做到育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教書匠。

第一:教育與管理

在從事十年教育工作的歷程裏,我也有當過三年班主任的經歷,並且我自認為在班主任工作那三年裏,對學生是全身心的付出,而且覺得我帶的那個班還是比較成功的。在看了教育與管理這部分內容之後,突然才發現那三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其實我着重在了管理這方面,而忽視了教育的作用。

現在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總是迷信自己的權威權利,總想用老師的權威來使學生屈服,根本沒有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裏來了解學生真正在想什麼,學生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根源又是什麼?還有就是教師總是期望的很高,總希望通過自己的苦口婆心的勸導,學生就立刻會有所改觀,並且以後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其實這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如果能靜下心來想一想的話,這樣的願望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你怎麼可能期望他長期積累下來的毛病就憑你的三言兩語以及一腔熱忱就改變。如是教育一個孩子這麼輕鬆的話,那麼教師這個職業也太好做了。

我很贊同這樣的觀點,就是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什麼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麼地方,哪裏應該嚴,哪裏應該寬,哪裏必須管,哪裏不必多管。千萬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遠不會懂得什麼是教育。我覺得這段文字不僅僅是作為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應該認真的思考這些問題。

第二:迷信説教

這也是我從教中所存在的問題,而且到現在為止,我仍然在用説教解決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書中對教師沉迷於説教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理解的:

(一)是因為他們不善於用其他方法(比如策劃活動,那是很需要動腦筋的);

(二)是因為他們腦子裏沒有多少新東西;

(三)是因為這種説教對教師自己有某種安慰作用(我已經苦口婆心説多次了)和宣泄作用。

我覺得他説的這幾方面原因我好像都存在似的。

其實真正優秀的教師話並不多。他一開口,就能説出點新東西;他一開口,就能打中要害。

看來我離優秀教師還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輸入一些新鮮血液,來改變我們一直存在的固有思維。

第三、應激反應

在從教生活中,我很容易情緒化,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這種情緒化也可以叫做應激反應。

其實應激反應的主要原因未必是教師脾氣急躁,缺乏修養,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教師缺乏專業能力。藝高人膽大,藝高人不慌,沉穩以胸有成竹為前提。確實是,在從教的這幾年裏,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其實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不僅僅指的自已專業知識的提高。其實提升自己專業知識是老師提高自身魅力的一方面,其次我覺得教師也應該是多方面的發展,這樣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穩如泰山。

其實讀這本書的感觸還是有很多的,這裏就寫這麼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認真反思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與失,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2

如何做一名聰明的老師,是每位教師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曾經有一位老教師説過,成為一名聰明老師就是讓學生既愛你又怕你,此言簡潔明瞭,一語中的。“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是我在閲讀此書後感觸最深的一點!《做一個聰明的老師》一書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良藥。讓我們在少走彎路的同時,也體會到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

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用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經常為孩子的問題而煩惱,為孩子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孩子的生命存在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的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他們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孩子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孩子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度,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勤於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我很榮幸地看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教師思維方式案例點評》,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很精彩,其中一個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對於我們如何做好老師,特別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書中通過90個案例討論教師思維方式,上篇主要剖析教師常見的不良思維方式,重在“破”。下篇則主要是研討和推薦比較科學的思維方式,重在“立”。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我平時看書較少,除了備課。可今年看到王曉春老師的書,讓我受益匪淺!

1、首先,很佩服王老師的機智和熱情,對於一個60歲左右的老人來説,還能堅持在網上用心回答每一位老師的疑惑,真的難能可貴!

2、其次,王老師看問題的角度很獨特,分析的既通俗又精闢,想班主任之所未想,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3、王老師多次提到要“對症下藥”,強調深刻分析問題的原因,而不能繞開原因直接進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真是切中要害!

王老師在書中提到:多數教師很不習慣在矛盾中思考,很不習慣在事物的互相聯繫中思考,很不習慣刨根問底的思考,很不習慣假設多種可能性,很不習慣在思考中反駁自己。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靜止地,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

回首自己以前當班主任時,在談問題生的破壞作用時,常引用“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而在讚揚集體輿論的巨大作用時,卻很少提到“火大無濕柴”這句話。在思考和敍述問題的時候,只喜歡朝一個方向走,形成一種單向思維。王老師的這本書從思維方式角度切入,讓我進一步學會“如何認識自我”。

看着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覺得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幾乎也是沒有科學研究,缺乏教育專業知識。對於那些整天惹事的孩子,我除了用權力這副硬兵器外加愛這副軟兵器之外,就沒有別的武器了。看了這些案例分析後,我覺得我們作為老師愛每個人學生這是必須的,愛是教育的根基,但除了這副愛的軟兵器之外,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要了解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迷信關心和愛,要因地制宜,提高相關的教育專業知識。醫生醫不好病人,一般不會檢討自己對病人愛的不夠,他一定會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正是我們教師應該學習的科學態度。

學生的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我們要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師説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我想在以後的工作裏,我會積極的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4

王曉春在《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中説: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的確,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什麼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麼地方,哪裏應該嚴,哪裏應該寬,哪裏必須管,哪裏不必多管。

書中談到,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學生立刻讓我滿意,而是讓學生自己確實有所成長。教育必須深入孩子的靈魂。

我們天天唸叨“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常常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準繩,從制度上在各方面對學生進行管理,可總不能如願。就説放假前我的班級,那些孩子個個聰明,也不招人討厭,我一直覺得他們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我也常常在自習課的時間悄悄的出現想抓他們一個“現形”,可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的,然而任課老師和我見到的恰恰相反。看來孩子們只要意識到我離開了就不自覺了。這樣的現象在任何一個班級應該都是普遍存在的,仔細想想,這可能與老師的嚴厲管教有關吧。其實出現問題了,我們不應是嚴厲的批評後就算了,我們應該和孩子們交流,瞭解孩子們的內心,幫助他們去自己管理自己。

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而不是一名嚴厲的管理者。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5

暑假期間,上個學期學校推薦老師參與讀書活動,讓每個老師在讀書中成長,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書內的案例以及王老師對案例點評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那裏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後,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於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在這本書中管理壓倒教育,甚至冒充教育,我們對此已司空見慣。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離不開管理,但是教育科學不是管理科學。教育本是科技含量很高,很需要創造性的一種職業。

所以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教師中》説過:“我們要把“教育”的大旗高高舉起來,讓“管理”最多隻作為一面配旗,飄在後面。這不是因為我看不起管理者,只因我是一名教師,我得守住自己的陣地。

其實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就像王老師説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這是《做最好的教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所以以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麼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麼我感覺那麼累,效果卻一般呢?然後我讀了王曉春 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後,我發現我應該改變一下我 的思維方式了。其實我們每天的學習、上課都是在研究,都是在進行着教育實驗。有人説實踐+反思=成長,其實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向着做一名聰明的教師這個目標前進。

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後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教師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存和求知的能力。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心得體會 篇6

最近我閲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回顧十幾年的教學生涯,7年的育兒經驗,感受很深。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除了有愛心還要有智慧。在愛與學生成長間有一架橋樑叫“智慧”,看了整本書後,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 愛不是遷就,愛需要理智。

“熱愛學生”是我們的師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愛,但光僅僅有愛是不夠的,也就是説教育有愛,但是不等於愛,我們不能過分的迷信“師愛”,不能要求師愛完成本不屬於它的任務,就好像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光用愛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樣。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位老師對學生不寫作業,每天叫過來寫,不批評,學生寫得較好,但還就是慢。像這樣的例子,這個孩子看來屬於“蝸牛族”。如果這位老師具備關於蝸牛族的教育專業知識(蝸牛族的多種成因及治療方法),他就不會迷信關心和愛了。醫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會檢討自己對病人愛得不夠,他一定會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正是教師應該着重學習的科學態度。

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結合自己的學生,知道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當一位教師缺乏教育專業知識,而又不得不面對眼前的教育問題的時候,他用什麼武器來迎戰?除了手中的權利之外,就只有愛了。權利是硬兵器,愛是軟兵器。他手中沒有別的武器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那些神話師愛、高唱師愛頌歌的老師是可以原諒的,他們沒有想害人。師愛是絕對不可否定的,沒有愛,教育就失去了根基。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把愛説得太神了,師愛承受不了如此重擔,該減負了。“愛”與科學並非水火不容。愛是一種情感,情感完全可以從科學角度加以研究和處理。聽説“愛”很神奇,我們就去“愛”;又聽説“賞識”管事,我們就做作地“賞識”學生;我們的同事又常常説“不能給學生好臉”,我們就每天繃着臉給學生看……然,我們只是“學”,最終有沒有形成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我們所謂“愛心教育”常常庸俗化了,不理智,沒有什麼科學思維方式。我們如果自身沒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或者把科學的思維方式僅僅侷限於教學及業務工作,那麼,我們對學生無論怎樣愛,你在其中也很難找到科學的影子,教育他們又怎能得法,有效?

二、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

要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要改變思維方式,聰明人就是善於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維方式的人。 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比如,有人説,“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藉以説明問題學生可能破壞班風;而王老師馬上想到另一個俗語,“火大無濕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風也可以轉變問題生。

王老師沒有大道理,王老師沒有靈丹妙藥,有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孜孜以求的責任心和科學精神。《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特別從思維方式角度入手,教我們如何改變“表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思維方式,而學會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聯繫中思考,養成刨根問底、假設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習慣,並“在思考中反駁自己”。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託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上。 綜觀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説教”,迷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王老師認為“嘴利用率過高了”,頭腦就會嚴重開工不足。的確,從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想想以前的學生,一番有理有據的説辭,可以使之感動莫名,一些發自肺腑的關懷,會讓我們銘刻於心。然而“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現在的學生越來越缺少感動能力,越來越缺少對世道艱辛的體驗,對老師的説教,他們甚至會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別人的方法可信,但那僅僅只適應於他們的學生。很多事還得要我們摸索着去做,需要我們在工作中試着探索更適合教育我們學生的方法。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