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3分鐘

演講稿6.1K

有理義以養其心,則雖老而神明不衰。苟為不然,則昏於豢養,敗於戕賊,未老而志衰矣。勵志之士,可不戒諸。小編精心收集了3分鐘勵志演講稿,供大家欣賞學習!

勵志演講稿3分鐘

3分鐘勵志演講稿篇1

在寧靜中創造美好未來

——在清華大學2016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文/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3300多名2016級新同學來到清華園,成為這裏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祝願你們在清華園裏揚起理想的風帆,揮灑絢爛的青春!

同學們,此時此刻,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你們心中的喜悦和激動。你們和很多年青人一樣都有一個清華夢。在你們之中有一位叫索朗旦增的同學,他的家在西藏靠近邊境的浪卡子縣,他經歷了47個小時的旅途奔波後來到清華,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北京,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索朗旦增家境貧寒,在拉薩上中學期間每年只回家兩次,靠獎學金和助學金完成學業,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祝賀索朗旦增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清華的一員,也祝賀全體2016級的同學們圓夢清華!

親愛的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將在美麗的清華園開啟新的人生旅程。在清華,你們將浸潤在深厚的文化積澱中,體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在清華,你們將有機會聆聽學術大師的教誨,有機會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在更具柔性的培養體系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成長路徑。在清華,你們可以在200多個興趣社團中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全球最大的校園創客空間裏實現天馬行空的創意。我相信,你們將在清華收穫最美好的大學生活。1981年,70歲高齡的季羨林學長在散文《清華頌》中寫道:“春的信息,在清華園要比別的地方來的早”,“清華園卻不僅僅是像我的母親,而且像一首美麗的詩,它永遠佔據着我的心靈”。確實,在所有校友心裏,清華永遠是美麗的。今天,我想對你們説,“有你的清華會更美!”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節,你們可以發現園子裏“溪光初透徹,秋色正清華”的詩情畫意。秀美安謐的環境確實能滌盪人的心靈,讓人憧憬、引人遐思。今年,同學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收到了我送給你們的書—《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是美國著名作家、詩人亨利·梭羅的不朽名着,講述了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作者在瓦爾登湖邊遠離塵囂、簡樸至極的生活和瓦爾登湖隨四季變幻的湖光山色。當時的美國,隨着經濟迅猛發展,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氾濫,人們把追逐物質財富作為唯一目標。梭羅對此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和反思,他不屈從於庸俗的現實,追求生活的本真,最終收穫了超凡高潔的思想。一個多世紀後,我們仍能從《瓦爾登湖》中獲得靈魂的滋養。今天,我們同樣需要擺脱物質的奴役,在安靜思考、默默守望、執着追求的過程中,感受寧靜的巨大力量。

大學是一個需要寧靜的地方。隨着時代的發展,大學的職能越來越多,社會也越來越喧囂浮躁,大學在當下尤其要強調遠離世俗利益的誘惑,驅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萬物得其本者生”,大學必須牢記並篤行育人的根本任務,將精力和資源集中到人才培養上。大學需要一個安靜美麗的校園,校園的風貌體現了大學的品位和境界。在我心中,清華園的美麗景象還應該包括:繁花落葉間教授行走在去教室的路上,藤影荷聲裏同學們在長椅上讀書,墨韻書香中校長與師生談心論道。我相信,寧靜的清華一定會孕育更加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你們已經邁進清華的大門,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從此展開。我想,你們現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安靜下來,忘卻曾經的成績和掌聲,忘卻一時的滿足和得意,解放心靈、釋放真我,在寧靜中尋找新的夢想。

希望你們在寧靜中追問本心。青年人應該努力充實精神而不是崇拜物質,應該直面內心而不是隨波逐流,應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個人如果缺乏內心的指引,就很容易在一片嘈雜聲中迷失自我,耗盡個人的潛能和創造力,最多隻能得到平庸的優秀和貧乏的成功。同學們,你們需要反覆地追問,什麼是自己最喜歡、最熱愛的?什麼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是你們前進的不竭動力。追隨本心的召喚,你們才能鑄就無悔的人生。

希望你們在寧靜中堅守初心。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你們會面對很多選擇,只有堅守初心,才能抵禦誘惑,才能不忘記為什麼出發。今年剛剛畢業的2012級經管學院本科生盧昌婷,進入大學後被戲劇的魅力所折服。她加入話劇隊編劇組,創建音樂劇社,堅持早上7點朗讀莎士比亞、易卜生、曹禺的作品……畢業時,面對進入投資、互聯網領域工作的機會,她最終選擇到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戲劇專業深造。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盧昌婷同學就一定能夠抵達夢想的彼岸。

希望你們在寧靜中篤學砥礪。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不僅需要安靜的環境,更需要安靜的內心。只有心無旁騖、潛心篤學,才能獲得真知、增長才幹;只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才能超越自我、昇華人生。清華校友、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因沉迷於數學而被稱為“呆子”,他在追夢數學的傳奇人生中,以“人家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心安”的精神刻苦鑽研,成為中國解析數論等多個研究領域的創始人。同學們,勤奮是理想的階梯,困難是人生的試金石,在寧靜中篤學、在砥礪中前行,你們就一定能創造無限美好的未來!

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在《人月圓·梅》這首詞中寫到“殷勤喚起,大地清華”,這裏“清”意味着純潔、安詳,“華”意味着茂盛、希望。同學們,從今以後,美麗的清華將成為你們新的家園。我相信,清華園一定會因你們而更加精彩,你們的青春足跡也一定將為清華園所銘記!

3分鐘勵志演講稿篇2

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後”怎樣呢?從此就走向人生巔峯了嗎?

文/秦春華,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

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試學生。學生們做了非常認真的準備,一個個光鮮亮麗,就像他(她)們提供的申請材料一樣。無一例外,每個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異——至少位於年級前5%;藝術特長突出——至少會一種樂器;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至少是市級二等獎;熱心公益事業——至少去敬老院給老人洗過一次腳;等等。在慨歎上海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同時,我也隱隱有一絲遺憾:他(她)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他(她)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傢俱”一樣。

包括他(她)們在面試中的表現也很相像。一個個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説話時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彷彿在深情地朗誦一首詩。一個學生上來就説“子曰……”我打斷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我之後,接着説“子曰”,我再次打斷他,告訴他我不關心子怎麼曰,我關心的是你想説什麼。他卻漲紅了臉,一句話也説不上來。還有一個學生自信滿滿地坐在我面前,等着我問各種可能的問題,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我説,我沒有什麼問題問你,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她完全沒有料到我會提出這種問題,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幾乎要哭了出來。

顯然,所有的學生在來之前都經過了某種程度的面試培訓,至少看過一點兒如何應對面試的“寶典”,但可能沒有人告訴他(她)們,我並不感興趣他(她)們表現出來的是誰,我感興趣的是真實的他(她)們是誰。

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她)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學生們告訴我,他(她)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真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嗎?其實不是。這個問題他(她)們曾經想過的,只不過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連他(她)們自己都忘記了而已。

小時候,每當大人問孩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回答:科學家、宇航員、飛行員、警察叔叔(阿姨)……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後,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彷彿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上課聽講,回家做作業,上輔導班,這些才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至於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似乎並沒有人關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關心。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麼學校。

一個被公認為好學生的成長軌跡,或者家長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線圖看起來是這樣的: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在上國小之前已經認識很多漢字,會做複雜的數學題,能夠大段背誦很多經典名篇,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之後上當地最好的國小和中學;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清華;本科畢業後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哈佛,等等。當然,也有不少人從國中開始就瞄準了伊頓、埃克塞特等名校。且不説這些目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的,即使全部都實現了,那之後呢?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裏?

我很想問一句:考上北大以後怎樣?

這不是我的想像。這些年來,我在世界各地見過很多優秀的孩子,他(她)們個個天資聰穎,勤奮刻苦,一路過關斬將,從未失手,總是處於同齡人最頂尖的羣體之中,挑選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班級,是其他人豔羨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幾乎很少有人能體察他(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

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學生告訴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們從小樹立的目標,但有一天當他(她)們真的置身於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卻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麼呢?彷彿一個登山運動員在珠穆朗瑪峯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裏?

人生需要目標,但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樹立自己的目標。我們對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過單一,而且缺乏想像力。我們總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別人強,要考上最好的學校,但很少告訴他(她)們成功意味着什麼,生活的幸福源自何處,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後結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沒有人告訴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後怎麼辦?難道自此之後人生皆成坦途,再不會遇到諸般煩惱困厄艱難?1923年,魯迅先生曾經發人深省地問道:“娜拉走後怎樣?”我也很想問一句:“考上北大以後怎樣?”

上學是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一樣,上學也並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肩負了一個獨特的使命,這是獨立的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區別在於,有的人能夠發現自己的使命,最終成就一番宏圖偉業;有的人沒有發現自己的使命,最終碌碌無為,苟且一生。就像婚姻一樣,“一個蘿蔔一個坑”,冥冥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有的人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唯一”,婚姻就幸福;有的人沒有找到,婚姻就不幸福,至少不快樂。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發現使命不能依靠“天啟”——雖然很多人的確是在夢中或靈光一閃之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她)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和上哪所學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迴避或忽略這個問題,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偷懶的做法,也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實際上,一旦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於人的成長而言,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進的道路。

瞭解自己喜歡什麼?先列一個負面清單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換句話説,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潛質呢?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個只為蘋果而生的喬布斯一樣,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意識到你的一生將為何而來。

一般來説,大凡優秀的人,做任何事的結果都不會太差,真正困難的是要辨別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判斷是真喜歡還是假喜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你是否為之痴迷,是否能夠心甘情願不計功利地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並始終堅持。真的痴迷是一種相思之態,白天想,夜裏想,連做夢也在想,想到他(她)就情不自禁地笑起來,見到任何東西都會想起他(她),和別人説話的內容也全都是他(她),為之興奮,為之發狂,甚至為之瘋魔。那是一種沉浸在幸福中的狀態。“不瘋魔不成活”,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就算不上痴迷,也就不是真正的興趣所在。

我建議,每一個學生,無論課業有多麼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點兒時間來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温柔的空間,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麼幼稚,多麼可笑,甚至駭人聽聞都沒關係,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與他人無關。

有人説,我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感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那該怎麼辦?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地嘗試所有的事情,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去掉那些不喜歡的事情。給自己列一個負面清單。不要害怕失敗。對於學生來説,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

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那需要花費時間和心力。找不到的時候不要着急,慢慢來,但必須要堅持不懈地不停地尋找。找了不一定能找到,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同時,還要對自己充滿信心。既然你為這件事而來,那就誰也偷不走它,早一點晚一點找到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發自內心的喜歡。還記得美國那位77歲時才拿起畫筆的摩西奶奶嗎?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那麼在任何時候開始都來得及,哪怕你已經80歲了。

人生不僅是一段生命,還應當是一段有質量的生命。判斷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質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過的日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的和有質量的生命。

3分鐘勵志演講稿篇3

生命中最簡單而又最困難的事情

文/大衞·福斯特·華萊士

兩條小魚在水裏游泳,突然碰到一條從對面游來的老魚向他們點頭問好:“早啊,小夥子們。水裏怎樣?”

小魚繼續往前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終於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條,問道:“水是個什麼玩意?”

這便是美國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上的必備故事,演講者由此便能展開寓意深刻的説教。這個故事似乎稍好一些,不比其他俗氣的故事那麼胡扯……不過,你們若以為我會將自己喻作智慧老魚,向你們這些小魚兒闡釋水的含義,那還是省省吧。我可不是什麼智慧老魚。

這個魚兒的故事要表達的觀點很簡單:最明顯、最普遍、最重要的關係,往往是最難發現、最少談論的。

當然,這句話説出來也是陳詞濫調——但事實是,在成年人的日常之中,即便是陳詞濫調,也可能攸關生死。或者,這大概便是我在這個清爽的早晨,想給各位的建議。

我做這樣的演講,主要是想給各位説説教育本身的意義,給各位解釋一下,對於即將取得學位的諸君而言,你們所擁有的並非只是物質回報,更有實實在在的人文價值。因此,我們還是説説畢業典禮演講上的那條最簡單、最常見的陳詞濫調吧——即,人文科學教育並非知識填鴨,而是“讓你學會如何思考”。

如果此時的你們同大學時代的我一樣,那肯定不願聽到這樣的話,反而會覺得這樣的話語是一種侮辱,因為你們已經無需任何人來教你們如何思考了——既然已經獲得了一流大學的認可,也就證明,你們早已懂得如何思考。可我要跟你們説,人文教育的這條陳詞濫調毫無污衊之意,因為,我們在這樣的大學裏應當接受的真正有意義的教育並非關乎思考能力,而是對思考內容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自己完全能夠自主選擇思考的內容,覺得這樣的討論純屬浪費時間的話,我建議你先思考一下魚和水的故事,隨後幾分鐘,煩請暫且不去懷疑討論如此顯而易見之事的價值。

再講一個具有教育意味的小故事。

在阿拉斯加一個偏遠郊外的酒吧裏,坐着兩個人。

其中一個是信徒,另一個是無神論者,他們正藉着四杯啤酒下肚後的那股烈勁兒爭論着上帝存在與否的話題。

無神論者説:聽着,我不相信上帝,也並非全無道理。我也曾做過向上帝祈禱之事。就在上個月,我在離營地很遠的地方碰上了暴風雪,什麼也看不見,完全迷了路,當時温度有零下四十五度,所以我便試着祈禱。我。膝跪在雪地裏,大喊着:上帝啊,我在暴風雪中迷失了方向,如果你真的存在,求求你,救救我,否則,我就要死在這裏了!

於是乎,酒吧裏的那位信徒望着那位無神論者,一臉迷惑地説道:“那麼,你現在肯定相信了吧。畢竟,你坐在這兒,活得好好的。”

無神論者眨巴着眼睛,像看白痴一樣看着那位信徒:“我可不信。我之所以能活下來,是因為有兩個愛斯基摩人碰巧路過,引導我回到營地的方向。”

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剖析這個故事並非難事:兩個人若是擁有兩種不同的信仰模式,會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從經歷中獲取意義,即使是一模一樣的經歷,他們也可能收穫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們鼓勵相互包容,鼓勵信仰多元化,因此,我們絕不會斷言某個人的理解是正確的,而另一個人的理解是錯誤的,或是不好的。

這不打緊。只不過,我們一直都在不停地討論,這些個人模式和信仰從何而來,即,從這兩個人內心的哪個地方而來。

似乎,一個人對世界和對自身經歷的意義的解讀方式,就好像身高或者鞋碼一樣,是天生的;又或者像語言那樣,是從文化中吸收的。

我們對意義的構建,似乎並不是出於個人自覺的、刻意的選擇。

那位無神論者十萬分確信,愛斯基摩人的出現與他的禱告沒有任何關係。當然,許多有信仰的人似乎也都對自己的理解無比自信。

也許,他們甚至比無神論者更令人反感,至少對在場的大多數人來説是如此,然而實際上,宗教教條主義者的問題與故事中的無神論者的問題並無二致——自大、盲目確信、思想封閉,就像一個徹徹底底的牢獄,獄中之人甚至不知自己已被監禁。

在此,我想説的是,這便是人文教育中“教我們如何思考”的真正含義:少些自大,多些對自己和自己所確信之事的“批判意識”……因為,有許多我不假思索便確信的事,結果卻是大錯特錯的。

我幾經周折才終於明白這個道理,想必在座諸君也會如此。

標籤:演講稿 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