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關於大學生勵志演講稿三篇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勵志演講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大學生勵志演講稿三篇

大學生勵志演講稿 篇1

親愛的同學們,各位來賓,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同學們步入大學,即將開始人生中一段最重要、最豐富多彩的旅程。對未來的大學生活,你們可能有着無限的憧憬和嚮往,也或許有着點點的困惑與迷茫。如何才能不辜負大學的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一定是大家思考的最多的問題。

大學生活不同於國中高中學習生活,在這裏,你們將開啟人生的新篇章,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此刻,探討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意義重大。開學之際,我最想對同學們提出的希望就是發揚傳統,迴歸常識,正本清源。這是個看似尋常的話題,但是在當前社會浮躁,過分追求物質佔有和享受,有時又個人主義膨脹,功利主義盛行,常識和傳統常常遭到遺忘和扭曲的情況之下,顯得尤為必要。

  一、迴歸做人立德的常識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立德為第一要務。對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儒家經典《大學》最重要的精神。品德、修養、誠信、孝道、擔當是對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當代大學生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的有德之士。人無德不立,人無德寸步難行。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見義勇為、勤儉節約等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近年來出現了種種道德扭曲和喪失的現象,令人痛心,有時會使人無所適從。但是,這些不正常的現象不能代表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流,只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非正常現象,中國主流社會正在召喚和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歸來。我希望中國科大的學生們,不忘做人立德,要謹記弘揚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把修身立德放在第一位,堅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常懷友愛和仁愛之心,尊師敬友,助人為樂,愛人愛國愛科學,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德才兼備。

  二、迴歸讀書科研的常識

樹立真正的創新觀念和高遠的人生志向

讀書是享受和增長知識的過程,科研亦是人生的高尚事業之一。迴歸讀書科研的常識,就是在大學生活中不要太過功利,單純的認為大學就是考試通關、刷學分刷GPA,最後拿一紙文憑作敲門磚,接着考託福、雅思,出國留學,最後成土豪,當大款,開豪車,住豪宅。創造和傳播文明,憂國憂民,不謀私利,胸懷天下,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和光榮傳統,期待你們能發揚光大。迴歸讀書科研的`常識,就是要把發現科學和社會問題、解決科學和社會問題當成自己的矢志追求。在大學,我們學習知識,明辨事理,學會分析和思考,增強造福人類社會的責任感;我們參加科學研究,提高實驗技術,培養科研能力,增長才幹,探索自然奧祕,早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是為了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造福人類社會做貢獻。迴歸讀書科研的常識,就是樹立真正的創新觀念和高遠的人生志向。不要被社會上急功近利的觀念和現象所誤導和裹挾,不要把簡單的改頭換面、換湯不換藥的研究當成創新,不要把常見的勤工儉學、擺攤賣串兒、走街串巷送快遞件兒當成創業,不要把濫竽充數、寫灌水論文當成科學研究的目標。同時,讀書科研一定要認真,不能馬馬虎虎,切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也不能急於求成;要學會找準問題,鍥而不捨,究其本質;要平心靜氣,融會貫通,培養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樂觀自信的心態。迴歸讀書科研的常識,我們就能:於自身,是開闊視野,增長才幹,提升自我;於社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三、迴歸自理和自立的常識

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規劃自己

各位同學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到大很多事情可能是父母幫助或代勞的多,家人照顧的多。進入大學,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學生,應該告別之前可能的依賴,要學會自理、自立和承擔責任。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規劃自己,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家長放心,讓親友放心,讓老師和學校放心,讓社會放心。看到一些同學勇敢地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坐火車到學校報到,我感到很高興,為你們自立的第一步點贊。在學校集體生活中,大家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既有利於自己,又不影響他人。要勞逸結合,堅持鍛鍊身體,做到學習好,身體棒。要重視儀容儀表,養成講究衞生的好習慣。記住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的古訓,自己動手洗衣曬被,打掃房間,使得環境整齊整潔,人人都成為帥哥、靚女。要養成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消費量力而行,生活水平上不盲目攀比,常記: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要反對浪費,勤儉節約,不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還要積極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和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從中發現自身潛力,體會自立、責任和感恩的內涵,自己成長,也有益社會,為將來跨出校門、貢獻社會做好準備。

  四、我希望同學們迴歸獨立思考的常識

保持頭腦清醒,不衝動,不跟風

大學旨在培養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要形成獨立之人格,獨立生活是物質基礎,獨立思考是精神內核。獨立思考具有改變人生、改變社會的力量,獨立思考會產生牛頓,產生愛因斯坦,產生一個個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科學發現和發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價值觀取向多元化,如何從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去偽存真,如何從泥沙俱下的公眾輿論中明辨是非,是在大學時代要練就的基本功之一。你們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衝動,不跟風,不人云亦云,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保持批判和質疑精神,不讀死書,不迷信書本,努力通過獨立思考,不斷取得創新性成果。要學習歷史,瞭解社會,明辨是非,扞衞真理,做中華文明迴歸和社會發展的先鋒。同時,行勝於言。在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同時,還要把理想付諸於行動,將你們的聰明才智貢獻於祖國發展之中。

大學生勵志演講稿 篇2

沒有經歷過高四的高中是不完整的高中,這句話並不是一句調侃,而是一句真正的感慨。在應屆高三時候,我們都是第一次經歷大學聯考,大家更多的是面對新鮮事物的興奮,在考前的最後一段日子,雖然有着大學聯考的壓力,但更多的是興奮,我們考慮的是還沒有到來的未來,對將要高中畢業的興奮,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我們把自己眼前最重要的事情看輕了,沒有放正大學聯考,人生轉折點的這一個階段性最重要的事情上,太多的雜念,太多的牽掛,成為我們無法去實現自己夢想的牽絆,而興奮過後,高中畢業兩個月無聊空虛的日子打發時間,選擇大學專業的迷惘,見着朋友考上與落榜的喜憂,知道幻想與現實的差距,在這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裏我們有了很多的改變,最終我們願意靜下心來,平復內心,認真的再拼搏一年,希望能夠給自己未來一個更好的結局,所以我們選擇坐在這裏,只有經歷過復讀生活的人,才能理解高四與高中三年的不同。而這樣的複習生活也經歷過了一半,我們或許在自己規劃的路線上不斷向前,也可能還在起點周圍徘徊不前,但是時間在不斷的流逝着,還剩下幾個月的時間就又要面對大學聯考,我們雖然知道時間的緊迫,但還是需要一些引導,讓自己變得更好,希望我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演講,能夠給同學們一些激勵,讓自己找到自己路,更好的前往光明的未來。

大學生勵志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是大學生》。今天,我站在這裏,驀然回首,那個稚氣的中學生不見了。我帶着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叛逆,衝破高三的桎梏,而今已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大學,每個學生心中的夢想之地,在這裏我們展示自我,飛揚激情。如今,我已邁進聊大的校門,而我便要在這裏陶冶自己,錘鍊自己。在這裏我們是主人,是勇士,是繼往開來的開拓者,是品味生活美酒的幸運兒,更是虔誠的夢想的追隨者。發掘智慧,積聚智慧,尋找自己的方向,在奮鬥中體現於自我價值。縱然我們一生都未能達到心目中的高峯,可只要我們努力過,經歷過,思考過,感受過,回憶過,那我們的存在便有意義。作為一名大學生,面對自己的未來,面對前人的希望與後人的責任,我們更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能夠在苦難中不斷奮鬥的人。

大學生一直被人們稱為“天之驕子”,在同齡人中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們好象並沒有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大學中我們學習的少,消磨時間的多;上課的時候,聽課的少睡覺得多;走間大學寢室,電腦大多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玩遊戲、聊天、看電影的。曾經看過這樣一句描寫大學生活的,:“大一的學生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學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的學生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究竟在大學學到了什麼,我不知道這樣的我們能否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代社會找到一份適合自己好的工作。

有天晚上聽廣播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對我們大學時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説“現在的大學生就是一個消費品,去掉消字就剩下廢品了,現在的大學生還不如我公司裏一個從零開始的員工懂的專業知識多。”聽完之後我是非常的氣憤,但是氣憤之餘冷靜的想一想他説的不無道理,因為這就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真實寫照,我們對我們的專業知識懂得實在太少了!

而如今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重中只重,大學生面臨着嚴峻的就業壓力,這更要求我們學好專業知識,提高素質,德智體綜合全面發展,既要“成人”,又要“成才”。知禮,誠信,勤奮,有擔當,這是我們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有一席立足之地。

大學本科可以説是一個人的“出身”,因為大學本科階段是人生知識技能奠基、思維方式形成和人格日趨成熟的重要時期,四年的大學教育,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重塑性格。我希望我們聊大的學生們都能在聊大的學習過程中塑造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血脈中注入聊大精神,並終身以此為榮。同時,我也相信,這樣的大學生,才是真正適應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