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的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名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語錄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小不忍則亂大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名言

·:“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並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養自己,並且使天下趨於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象兄弟一樣。如果只説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遷怒,不貳過——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名句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孔子名句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語錄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不學禮,無以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孔子名句

·不遷怒,不二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語錄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子名言

·有教無類。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語錄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孔子語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孔子語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孔子語錄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語錄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説,因周用慄,便雲使民戰慄

·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孔子語錄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子名言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孔子名言

·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雖在糹累糹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虧也

·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於宰我之晝寢

·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後有聞不得並行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語錄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名句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赤之?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的名言2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五、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六、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十、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十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二、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十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十四、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十五、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十六、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七、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 不學禮,無以立。

二十、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二十一、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二十二、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二十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十五、 過,則匆憚改。

二十六、 不遷怒,不二過。

二十七、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八、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二十九、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 聽其言而觀其行。

三十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十三、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三十四、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三十五、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的名言3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 其使民也義。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7)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8) 放於利而行,多怨。

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1)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2)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13) 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4)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5)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6)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9)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的名言4

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4、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5、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6、 其使民也義。

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11、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2、 放於利而行,多怨。

1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4、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5、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6、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孔子的名言5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説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裏,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揹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範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説: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釋:對可以交往的人而不與之交往,是錯失了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失言。”他認為只有聰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22、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説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憂慮自己的為人,並不擔心是否貧窮

2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願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解釋:到了嚴寒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3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志於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35、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後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3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瞭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瞭解還會不全面嗎?

37、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温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38、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3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裏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業的人不如喜愛學業的人,喜愛學業的人不如以從事學業為快樂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心胸坦蕩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過錯不改正,才是真錯。

47、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這裏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兩個意思,即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準備好他的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具備做這件事的先決條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釋:君子應該説話謹慎,做事勤勞敏捷。

51、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解釋: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棄。

5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給別人。

5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用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54、聽其言而觀其行。(經典語錄)

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謀劃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則言不順。

解釋:名分不正,説話就不能順理成章。

57、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解釋:執政者不因人説好聽的話就提拔他們,也不因他是壞人就鄙棄他説過的正確的話。

59、有教無類

解釋:我對凡來求學的人,都無區別地加以教育。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懂就就懂,不懂就説不懂,才是聰明人。

孔子的名言6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子

5、不遷怒,不貳過。——孔子

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

7、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

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

9、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

10、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孔子

1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

12、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

13、過則勿憚改。——孔子

1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15、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孔子

1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孔子

1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

18、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

1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

2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

21、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2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

2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

24、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5、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孔子

2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

2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

2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

29、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孔子的名言7

1.孔子説:“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衞靈公》

【翻譯】孔子説:“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羣而不拉幫結派。”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衞靈公》

【翻譯】孔子説:“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翻譯】孔子説:“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翻譯】孔子説:“君子説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更多孔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翻譯】孔子説:“古時候的人言論不肯輕易出口,是因為他們認為單單説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恥的。”

6.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翻譯】孔子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7.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

【翻譯】孔子説:“國家政治清明,那麼説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麼行為要正直,而説話要謹慎隨和。”

8.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翻譯】孔子説:“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才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後能分析鑑別才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9.子曰:“其言之不祚,則為之也難。”——《憲問》

【翻譯】孔子説:“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10.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

【翻譯】孔子説:“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於產生叛離之心了。”

1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

【翻譯】孔子説:“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12.子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衞靈公》

【翻譯】孔子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13.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翻譯】孔子説:“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説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後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14.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

【翻譯】孔子説:“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15.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季氏》

【翻譯】孔子説:“有益的快樂由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快樂,以讚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一多交賢能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快樂。以傲慢自大為快樂,以無所事事地遊蕩為快樂,以過度的宴飲為快樂,這是有害的。

  孔子背後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説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説:“你聽説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説:“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説:“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着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孔子的名言8

1、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

3、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5、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孔子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0、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11、子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孔子

1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

1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

14、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

1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17、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

18、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

19、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孔子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21、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2、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23、學而不思則惘。——孔子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25、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孔子

27、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28、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子

29、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

31、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

32、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

33、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孔子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3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

3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

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孔子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9、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

4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42、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

43、孔子曰: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4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

45、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46、孔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孔子

47、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

48、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孔子

49、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孔子

5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51、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52、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

5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5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55、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孔子

56、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57、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孔子的名言9

1)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2)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4)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5)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7)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8)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9)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10)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1)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12)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3) 剛、毅、木、訥近仁。

14) 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語·子路》

孔子的名言10

1、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6、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7、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8、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9、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0、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1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7、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8、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9、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0、巧言亂德。

21、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2、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6、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7、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8、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9、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0、禮之用,和為貴。

31、聽其言而觀其行。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4、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5、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3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7、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3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9、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40、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4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2、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46、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47、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4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9、巧言令色,鮮矣仁。

5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5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5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5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6、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57、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5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9、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6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1、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62、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63、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4、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6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6、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6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68、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69、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71、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7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73、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7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7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6、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79、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8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8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82、剛、毅、木、訥近仁。

83、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84、有教無類。

85、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8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87、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88、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89、不遷怒,不二過。

90、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9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9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93、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95、不學詩,無以言。

9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98、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99、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1、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10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3、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10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05、……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106、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07、不學禮,無以立。

108、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0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10、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1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3、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114、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16、放於利而行,多怨。

1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8、過,則匆憚改。

119、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12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22、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12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24、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125、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26、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孔子的名言11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孔子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孔子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 孔子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

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

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孔子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孔子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孔子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孔子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孔子

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孔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朝聞道,夕死可矣。 —— 孔子

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孔子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孔子

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朽木不可雕也。 —— 孔子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 孔子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孔子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 孔子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孔子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孔子

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孔子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 孔子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 孔子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 孔子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 孔子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孔子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孔子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孔子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 孔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孔子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孔子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 孔子

夫子莞爾而笑。 —— 孔子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 孔子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孔子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孔子

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 孔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 孔子

學而不思則惘。 —— 孔子

不學禮,無以立。 —— 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孔子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孔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孔子

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孔子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孔子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孔子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孔子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孔子

孔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 孔子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孔子

孔子曰: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孔子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 —— 孔子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 孔子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孔子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孔子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孔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孔子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孔子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 孔子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

孔子曰:因材施教。 —— 孔子

子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 孔子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孔子

孔子曰:有教無類。 —— 孔子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 孔子

孔子的名言12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0、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8、聽其言而觀其行。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4、不學禮,無以立。

2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6、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8、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3、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4、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6、巧言令色,鮮矣仁!

3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3、不遷怒,不貳過。

4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9、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5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5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5、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5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的名言

57、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5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60、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孔子的名言13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5、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7、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8、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1、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2、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3、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14、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15、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16、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7、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9、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20、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2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2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5、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26、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9、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30、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的名言14  有關於孔子的名言大全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5、巧言亂德。

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1、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道不同,不相為謀。

14、不學詩,無以言。

15、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7、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8、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20、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1、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2、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7、禮之用,和為貴。

28、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0、過,則匆憚改。

3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32、不學禮,無以立。

33、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3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5、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3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37、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巧言令色,鮮矣仁。

40、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2、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43、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4、聽其言而觀其行。

45、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8、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1、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5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5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5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5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5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5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60、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6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6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5、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66、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67、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70、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7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2、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7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74、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75、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76、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8、不遷怒,不二過。

7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80、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孔子的名言15

1.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説:“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文】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我,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説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説:“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説:“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説:“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7.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説:“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着。”

8.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9.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説:“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1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説:“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11.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説:“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説:“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12.十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13.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説:“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14.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孔子説:“學習並且不斷温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15.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説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可以説是好學的

  關於孔子的名言及賞析【精選篇】

1.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譯文: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2.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譯文: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於產生叛離之心了。

3.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譯文: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4.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衞靈公》譯文: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譯文: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譯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譯文: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8.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譯文: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學而》譯文: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10.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譯文: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11. 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論語·憲問》譯文:一個人如果大言不慚,那麼,他一定沒有實際去做的志向。

12.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譯文:《曾子説》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説的話是善意的。

1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衞靈公》譯文: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15.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譯文: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16.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衞靈公》譯文: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量謀劃。

1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譯文: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

1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譯文: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19.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譯文:和朋友交往,説話誠實能講信用。

20.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譯文: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才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後能分析鑑別才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關於孔子的名言及賞析【熱門篇】

1.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譯文: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2. 其言之不祚,則為之也難。《憲問》譯文: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譯文:君子懂得義,小人懂得利。

4.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衞靈公》譯文: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6.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譯文: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

7. 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譯文:子貢説:過錯,人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了,人們都會仰望他。

8.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衞靈公》譯文: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羣而不拉幫結派。

9.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譯文:説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

10.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譯文: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鑽研,越鑽研越覺得艱深。

11.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譯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12. 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譯文: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13. 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譯文:《君子只要認真謹慎,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

14. 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論語·子路》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

1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譯文:《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譯文:《對任何事業來説》,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17.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譯文:國家政治清明,那麼説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麼行為要正直,而説話要謹慎隨和。

18.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個方面的政事。

19.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篇第一》譯文: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方法也就有了。

20.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説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21.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衞靈公》譯文: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23.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譯文:《曾子説》要慎重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地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

2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譯文: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好處》,只憂慮自己無能。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譯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26.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譯文: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説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後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27.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譯文:發憤時,竟忘記了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

28.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譯文: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2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譯文:聰明,愛好學習,向下面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分。

30.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服的,怎麼知道將來的人們不如現在的人呢?

標籤:名言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