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2023年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9條

幸福既然無處不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尋找幸福,而覺知不到幸福呢?可以尋找的東西定然不是永恆的東西,而肯定是短暫的、易逝的。我們的頭腦也絕不可能找到幸福。幸福不是感覺,它也不像感覺一樣,是可以追求和尋找的東西。感覺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但是幸福無法被找到。而且無論過去我們多麼幸福,它永遠也不能保證我們現在的幸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9條,大家快來看看吧。

2023年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9條

1、當我們找到了另一種能夠實現忘我境界的途徑時,我們就可以不再依賴性。等心念瞭解了它的全部過程,問題也就結束了。也就是説,當對性的過度思考停止時,心智就自然會有創造了,而正是這種創造使我們感到快樂。處在創造的狀態中是一種快樂,因為那也是一種忘我。

2、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去幫助孩子尋求自由,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中解脱,而不是藉由孩子使自己的野心獲得實現。

3、冥想的頭腦是沉靜的,當所有的思想都歸於沉靜時,我們的感知就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

4、心能不能徹底安靜下來?我們的心永遠都在喋喋不休,永遠都在轉動不已。我們的思想也時刻都在回顧、記憶、累積知識,它總是不斷在改變,使自己積累越來越多的概念和名詞。我們的感知基於思想的記憶和經驗,如果我們説"我不知道",那就意味着儘管我們已經蒐羅了頭腦中儲存的所有知識,但我們還是沒有感知到。

5、感知需要摒棄所有的語言。因為語言是思想,無法讓頭腦寧靜,在寧靜狀態下開始的行動完全不同於語言所引發的行動,敏感的覺知讓頭腦擺脱了一切語言、意象和記憶。如果我們把美麗和醜陋各自貼上"快樂的"和"痛苦的"兩種標籤,那並不意味着它們本身就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語言將生活區分成了快樂和哀傷,這是一種分裂的活動,而全心全意地感知不是。

6、在冥想狀態中的感知就是覺察每種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從這份覺察中我們會認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動,這樣,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只有思想者瞭解自己念頭的生起和本質,瞭解為何所有的思想都是陳舊的,才能產生真正的冥想。

7、冥想是在專注的狀態下進行的一種運動。我們無法獲得專注,是因為它不為個人所有。如果我們覺察到思想的活動,專注會自然出現。

8、我們一旦進入全觀的覺知狀態,自我感就不見了。由此可知,冥想彙集的能量不是由衝突的思想製造出來的,而是在;衝突徹底停止之後產生的。也就是説,真正處於冥想運動的心是精進不懈的,它充滿關懷、警覺性而又富有觀察力,而且在那份觀察力之中還藴涵着熱情與慈悲。如果只知道專注於選擇、執著和排斥,那麼我們是不可能有這份覺察的。

9、念頭、象徵或見解都會阻礙我們去觀察。要認識自己,就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知識、象徵或印象。這樣,就能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了。

10、要擺脱矛盾,我們必須無選擇地覺知現在。重要的是一刻接一刻地覺知,而且不積累任何覺知帶來的經驗,因為在積累的那一刻,我們只是在依據那個積累、那個模式、那個經驗在覺知。這樣,我們的覺知就會為我們的積累所制約,於是就不再有觀察而只有解釋。有解釋的地方就有選擇,有選擇就會產生衝突,而在衝突中就不可能有了解。

11、只肯獲得,不願失去,這似乎是人類的一大通病。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種接連不斷的獲得之中,總想得到更多的、更好的東西。然而,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比上不足,能激發鬥志,但也容易帶來精神壓力:比下有餘,能讓人知足常樂,但很多人也擔心因此而不思進取。所以我們總能給慾望和貪婪找到很好的藉口,總能把野心標榜為責任、理想、上進、奮鬥。

12、尋找是侷限在思想領域中的,所有的尋找和發現都只存在於頭腦的界限之中,它不會發現它自身之外的東西。但是,尋找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它和尋找完全不一樣,它是尋找的反面。尋找的狀態無法被描述,但是,如果我們的頭腦足夠清醒,那麼我們就能夠了解尋找是什麼,就有可能處於尋找的狀態中。

13、概念即語言、觀念、理論。現實不是概念,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一堆語言裏打轉,不願去面對生活中的事實。

14、對許多人來説,語言、概念無比重要,似乎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去行動。如果沒有概念,我們似乎根本無法理解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包括人類。

15、只要存在中心,就沒有自由。我們有沒有可能去除時空的間隙,去除一個人和他所害怕的東西之間的隔閡?答案是:只有當我們不再延續自我感覺時才有此可能,即當我們能夠放下自己內心累積的一切知識,即我們的經驗、記憶、傷痕、生活方式時,那個中心才會消失,時間和空間才不再是問題。

16、現在的生活、每天的生活是活躍的當下。因此,如果我們試圖用過去的東西即思想來了解當下的行為,那我們就根本不會明白愛意味着什麼。於是分裂就出現了,生活就變成了衝突。

17、對於每天反反覆覆的生活感到疲倦,厭倦過去的日常經驗,所以人們越老成、越聰明,就越只想活在當下,併發明瞭關於當下的哲學。不幸的是,過去的每個經驗都在我們的頭腦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快樂的或不快樂的,而且我們都想保留那些快樂的記憶或經驗。我們的思想總是懷舊的,而我們的慾望又想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快樂,所以我們的心被分裂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用來回憶過去,另一部分用來幻想未來,唯獨沒有活在當下。

18、你害怕接納自己,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是你為何順應社會、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瞭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後從接納自己開始。

19、愛絕不是一種自我的活動,自我根本不認識愛。只要一説出愛這個字,你就會經驗到它,於是真正的愛就不見了,當你真的體認到愛的時候,自我已經消失了。《生命之書》

20、除非一個人覺悟出生活的意義,否則他的能力或天賦便會用來強調自我及其慾望。

21、平靜的心不是一個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過紀律或訓練才變得靜寂。《一生的學習》

22、我們的心總是在依賴一些信念,修行體系或哲學系統;我們依賴另一個人來指導我們如何行事;我們總想找到一個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快樂的老師。因為我們追求的只是一種安全感罷了。《生命之書》

23、我們都喜歡炫耀自己,顯示自己擁有一些什麼東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者一朵玫瑰。他從來不假裝,它的美就在於他本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4、我認為一個人可以默默無聞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沒有名氣、野心和殘酷。如果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多麼重要,他可以活得相當快樂。

25、一個真的想了解人生的人,不會渴望擁有信仰。一個有愛的人是沒有信仰的 ——他只是去愛就夠了。《生命之書》

26、只要成功成了我們的目標,我們便無法免除恐懼,因為成功的慾望滋生了對失敗的恐懼。《一生的學習》

27、只有在我們並不是真的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時,我們才會以成功或失敗的觀點來考慮事情。《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8、自我是由許多實體集合而成,每一個實體都和其他實體相抗衡。自我是種種互相沖突的慾望的戰場。《一生的學習》

29、學校應該教育學生一輩子不滿、不輕易滿足。

30、有一種更深的依賴必須要認識清楚,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你總是依賴別人給你快樂。

31、你的老師只能幫你準備參加考試,他們從不和你談生命的問題,而生命的問題卻是最重要的。

32、如果父母真的愛他們的孩子,他們會希望你活在沒有恐懼的世界裏,希望你是健康快樂的人,他們會在乎這個世界有沒有戰爭與貧窮,社會會不會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毀了,不論是什麼人,他們都能平等地關懷。如果父母真的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會在隔夜之間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一個沒有真正的世界。

33、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你適應社會模式,相反,它是要幫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瞭解所有事物,然後從社會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傲慢的人,因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34、你觀察你心智的障礙卻不去責難,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們,之中不尋常的超越行為就會帶領你抵達真理。

35、一個圓融的人,他的意識是自由的,但一個人圓融無礙時,他是沒有必要守規律的,園融意味着生命各個層面的統合。

36、一個人如果能明白貪得無厭和野心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從其中抽離,這個人就是在不斷地革新,他的心智是博大精深而富有創造力的,因此就能像一粒投入止水中的石頭,造成一波波的浪潮,這些浪潮最後就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明。

37、一個真正的革新者,是能擺脱所有的誘導和觀念,並且不被社會的集體意願所纏繞的人,然而,你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幫助你成為如此的革新者,相反,它卻教導你去服從,或者把舊有的事物改變一下就算了。

38、當我們掙扎時,起因總是來自真實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間的衝突。

39、只要你還想得到安全感,也就是那些在婚姻、工作、地位、責任、理念、信仰以及與世界和神的關係中的安全感,你就有所恐懼。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懼。重要的是,你必須對這個過程覺察並且瞭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