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在家創業指南

職場1.03W

創業是一個人發現了一個商機並加以實際行動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形態,獲得利益,實現價值。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在家創業指南,歡迎查看!

在家創業指南

創業的要素

創業不管是創辦企業也好、產品的生產經營也好,都是一個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組織各種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

(一)商業機會

凡是有利於促進企業生產,有利於企業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能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有利於企業擺脱困境等方面的信息、條件、事件等,都可稱之為商業機會。

商業機會通常體現為市場上尚未滿足和尚未完全滿足的有購買力的消費需要,也稱為市場機會。

企業的存在是因為能夠滿足市場的需要,如果沒有市場需求,那麼,新創的企業就沒有生存的價值,自然也就不能生存,因而,商業機會也是創業機會。利用這種商機,是創業者進行創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創業者往往從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開始創業,利用商業機會並將其轉化為價值的過程就是創業的過程。

鍾廣榮1985年外出打工謀生,在20多年打工生涯中,他沒掙到大錢,但學到了一身技術。他想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回鄉創業,帶動村民富裕起來。去年9月中旬,他毅然離廠回鄉。回鄉後,鍾廣榮從農業機械化中找到了商機。2008年10月下旬,該縣農機局在浦市鎮青革村開展全縣新型農機具現場演示推廣。在現場會上,鍾廣榮當即購買了1台農用車和2台水田耕整機,回村實施機械化作業生產。當年,使用水田機耕作業面積達600多畝,獲利潤4。2萬多元,旱土煙地耕作面積達20餘畝,獲利潤2000多元。同時,他還搞農用車運輸,一年獲利3萬餘元。隨着國家購機補貼惠農政策的進一步加大,今年2月初鍾廣榮又添置了1台中型拖拉機,在今年春耕農忙季節,他3台機械作業面積就達340餘畝,獲利潤2。38萬元。此外,在今年秋收季節來臨之前,他還準備購買1台聯合收割機實施跨地區生產作業,進一步擴大農機致富門路。

返鄉創業農民工張毅曾經在深圳打工。張毅打工的目的很明確,他要見世面學技術,雖然沒有存下來錢,但他靠在外打工的積累學會了廣告製作。2008年10月31日,他看準了自已家鄉移民新城建設,需要大量招牌、廣告宣傳品的商機,於是,果斷地開辦了慧創廣告經營部,他的判斷很準確,業務一開張,店內每月純收入就有六七千元,比外出打工更有效益。他感慨地説:“新城發展得太快了,我這家小店平均每三天就要製作一個新店開張用的招牌。”

機會具有可利用性、永恆性和適時性三個特點。

機會的可利用性是指機會對於創業者具有的價值,創業者可以利用它為他人和自己謀取福利,體現為購買者和最終使用者和增加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及賺取利潤。

機會的永恆性是指機會永遠存在,看你能否發現和識別。變化的環境、經濟轉型、市場機制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市場空白等,都孕育着無限的商機。

機會的適時性是指一個機會轉瞬即逝,如果不及時抓住,就可能永遠錯過,因此及時地發現、識別並抓住有價值的創業機會,是成功創業的第一步。

不要説創業沒有機會。把握機會的特點,機會總是有的!返鄉農民工瞭解城裏人的需求,能為“農家樂”帶來更多創意,帶動“農家樂”向產業化發展。

衢州七裏鄉的返鄉農民工辦的“農家樂”很有名。從去年底以來,七裏鄉有60多名返鄉農民工加入了“農家樂”產業。

黃土嶺村村民羅文周原先常年在外開出租車。前幾年,他妻子在家沒事做,就開起了“農家樂”,收入逐年攀升,到去年竟超過了羅文周在城裏的收入,羅文周決定回家給老婆“打工”。夫妻倆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重新裝修,在門前廢棄的竹淹塘上蓋起了古樸的涼亭。“這才搞了一半,家裏的人氣就旺了起來。”最近,只要

是節假日,他們家都是“客滿”。接下來,夫妻倆準備實行“跨村戰略”—把附近甚至鄰村的房子也盤過來,搞連鎖“農家樂”,“到時候,客人們有更多的去處了,我們的生意自然就更好了!”

返鄉農民工的加入,帶來了大城市餐飲、旅遊經營管理的一些新理念。上村村的邱志雲兄弟倆原先一直在上海跑業務,去年底一回家,就給父母辦的“荷香院”開通了無線網絡。“在衢州,能上無線網的‘農家樂’太少了,”邱志雲説,“我們這樣做,能讓客人在享受田園生活的時候,還能保持與外界信息的暢通,更能吸引都市人羣。”

兄弟倆還準備打出品牌。前段時間,他們專門請上海的朋友給自家的“農家樂”開辦了一個網站,除了在互聯網上推銷自己,還提供網上訂房服務,屆時還有各種優惠。為了吸引消費者,他們還為各式菜餚取了名字。“農家樂”是一個內容豐富、前景廣闊的產業,並不只是簡單地開個小飯店。七裏排村的王雪良以前在外承包工程,老家火熱的“農家樂”吸引了他。他通過朋友引來一位老闆開發漂流項

目。“別人開‘農家樂”,我開發旅遊項目,這樣才會相互促進。”王雪良説。

(二)組織

組織,是協調創業活動的系統,是創業的載體,創業活動是在組織之中進行的,離開了組織也就無從談起組織的問題,創業活動就無法協調,創業的資源就無法整合,創業者的領導作用就無從談起。

創業者組織的顯著特徵是創業者強有力的領導和缺乏正式的結構和制度,在許多方面他們還不成熟,但這並不構成成長的障礙,他們接受新事物快,並能迅速地對變化作出反應,在此過程之中他們得以發展壯大和走向成熟。

人們現在從更廣義的觀點來看待創業型組織,即它是以創業者為核心形成的關係網絡,不僅包括正式企業內的人,還包括這個企業外的人或者組織,如顧客、供應商和投資者。這種擴展的組織概念有利於決定如何創建組織、確定和保持競爭地位。

在創業的過程中,組織創業團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創業團隊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互補。互補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從知識結構、能力傾向、行業資源、心理素質等各方面來互補。只有互補合理得當,才能發揮各個創業者的優勢,彌補彼此的不足,從而形成一個知識、能力、性格、人際關係資源等方面全面具備的一個優秀創業團隊。

(三)資源

資源包括人、財、物。資源不僅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如品牌、專利企業聲譽等。在國內創業,關係資源這個因素毫無疑問應該排第一。如果有足夠好的關係,一種特殊的資源,那麼只要具備這一個條件就足夠你去創業了。當然,這裏關係可以是廣義的,包括你所在行業和跨行業的各種關係網,包括供貨商、經銷商、客户、行業管理部門等。有了關係並不意味有了一切,對關係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也會影響你的結果。即使資源有限,配置得好了,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擁有的資源有限,因而尋求的是控制資源而不是擁有資源,他們可能願意租借資源,例如發現和適當利用外部資源,包括律師、註冊會計師、銀行家、管理諮詢專家、外部董事以及其他專家而不是自己擁有這些資源。利用外部資源可以節省成本,加快企業成長速度和提高企業的成功率,這是創業者最容易忽視的挑戰之一。一些創業者試圖擁有所有資源,這不僅提高了創業的難度和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成功的概率,因為一切就緒時,可能也錯過了最好的創業時機。

綜上所述,創業要素是創業者、商業機會、組織、資源相互作用,互相匹配,以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創造價值是創業的目的,創業者創業的個人動機儘管不一致,但是成功的創業者主要是為了創造價值,將商業機會轉化成為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因此那些盲目地純粹是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創業者,往往是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證明,成功的創業者往往是為成就一番事業而創業,而那些追逐權利和金錢的人,很難保持長久的成功,往往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

我們每一個人,很容易將自己缺少的某個方面,當成是自己創業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比如缺資金的人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是啟動資金,缺經驗的人希望得到行業信息與指導,缺統籌能力與規劃的人希望有強大的外援等。

究竟哪個因素才是創業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呢?其實在創業中存在着無數需要注意的因素,一個創業者無論將哪一個方面當成自己創業中最關鍵的因素,只要是合乎自己實際情況的,都可以認為是合情合理、準確無誤的。因為創業不是數學題,只有一種正確答案,創業之路有無數條,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條適合自己的通途,都是正確答案。

創業的實踐

一、從打工到創業的返鄉農民工創業者

你是誰?是返鄉農民工中的一員。如果創業,就是返鄉農民工創業者。

(一)什麼是返鄉農民工創業者

這先要從農民工説起。人類歷史上,農民大量轉為產業工人是任何一個工業化國家所必然經歷的階段。在世界最早的工業化國家英國,由於圈地運動迫使農民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解決城市產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更多的情況是,農民離開土地,一方面有自耕農要解決越來越難以生存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在東亞,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台灣,過去的幾十年都先後經歷了自耕農轉為產業工人這一階段。

中國大陸的農民工是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大量湧入城市後漸漸出現的。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建築業為主,接着就是製造業。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着沿海地區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所謂的農民工,是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是農業户口。

他們的特點:

一是在地域上從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流動;

二是在職業上從農業向工商服務等非農產業的流動;

三是在階層上從低收入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向比其高的職業收入階層流動。

他們生活工作在城市,為城市的發展、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農民工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農民,他們正在迅速從農民階層中分離出來,農民工是個特殊的羣體。

所謂的返鄉農民工,就是由於種種原因,退出城市勞動市場返回農村的農民工。農民工勞動力流動是市場調節職能的自然反映,也是經濟發展週期必要的“自我調節”機制所致。

返鄉農民工創業者,就是退出城市勞動市場返回農村的農民工中開展經營活動創辦企業的那一部分人。

(二)返鄉農民工“先打工再創業”的.創業模式

從打工做起的創業模式,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打工返鄉後不甘種地而去創業。這種人在打工時,除了生存目的、賺一點錢,暫時沒有創業的想法。在打工過程中幹什麼就學什麼,幹粗活、雜活,隨遇而安。一且返鄉,又不甘心種田,或不願意像自己的父母那樣當一輩子農民,遂萌發創業念頭進行創業。

第二種是在打工過程中萌發創業的念頭。打工過程中逐漸萌生學藝、自辦企業的衝動,經過市場觀察、比較,確定目標。有的還千方百計到有關企業有目的地定向打工,學成回鄉開始創業。打工經歷決定了其回鄉創業的經營取向。

29歲的趙兵是安徽淮南市潘集區高皇鎮趙崗村的村民,自從1996年國中畢業後就一直在外打工,直到2008年底才回到家鄉。在這12個年頭裏,他在多少地方打過工,幫過忙,他自己都不記得了。他只記得他做過鋁合金窗,幹過裝潢,開過三輪車、出租車。在各地打工的數年裏,趙兵幾乎每天都在想一個問題,這麼多年,自己也積累了很多經驗,為什麼不能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呢?

在打工的時候,他就經常和朋友們討論這個話題,閒暇之餘,他就會看書聽新聞關注創業途徑。去年10月份的一天,趙兵和在壽縣某燃氣公司做總經理的表叔聊天,聽到表叔説他和國家農業部沼氣研究所的人有業務往來時,靈機一動為何不能建一家能源設備有限公司,將沼氣運送到農村中去,為農民送去潔淨能源呢?趙兵把想法跟表叔説了,表叔雙手贊成。兩人立即奔赴四川國家農業部沼氣研究所,向專業人員表達了自己的意願。所裏的研究人員向他們推薦了清華大學華美科技公司的一項專利產品。接着,兩人又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工夫不負有心人,兩人終於找到了清華大學華美科技公司的大樓,參觀了生產流水線。瞭解了專利情況後,趙兵興奮地決定一定要代理這項專利,很快他們得到了這項專利的代理權。終於,趙兵創辦的淮南市潤農潔淨能源設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1992年,謝政全就到廣東的佛山打工,3年後原本想回家搞畜牧養殖的他卻苦於無資金,只好暫擱夢想。10多年後,他已從剛開始的小電工一躍成為一家日資企業的副總,年薪10多萬元。2008年10月謝政全懷揣當老闆的夢想回到大竹縣石子鎮他投資70萬元,與人合夥辦起了佔地1500餘畝、養殖規模達1萬頭的養殖場。

第三種是以創業為目的先出去打工。這樣的情況往往事先已經有創業的想法,只是由於經驗、管理、行業、人脈不是很熟悉,或創業項目還沒有確定,或者資金不足等因素,而沒有付諸行動。所以先去城市打工,有目的地去學習和積累,並不看中工資多高,條件多好。打下自己的事業基礎,各方面條件充分成熟以後,再脱離打工,開創自己的事業。

打工實踐對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有決定性影響。

1、長了見識。農民打工多在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分佈布很廣,閲歷豐富。到沿海地區或城市打工,再回鄉創業的人佔多數。走過不同地區的城市,開闊了視野,瞭解不同地方的投資環境及對策辦法,對回鄉成功創業相當重要。

江西南昌縣蔣巷鎮四面環水、土質肥沃,自古便有“江南糧倉”美譽,是傳統農業時代的“魚米之鄉”。2002年南昌市政府授牌“南昌蔣巷現代農業示範園”,代表農業發展方向的現代農業在這片土地上踏足探索。近10年來,以曹國鴻、盧國平、黃國生為代表的探路者,走出了現代農業的新天地。截至2008年,蔣巷鎮形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個,打造有機綠色品牌44個,成為全省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

“我從小最怕種田,很討厭幹農活,我曾經發誓,只要不當農民,幹什麼都可以。”以“全國種糧大户”聞名的江西國旺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國平如是説。

1997年夏天,正在上海做麻袋生意的盧國平,走進上海嘉定區的農村,看到那裏農田全部實行機械化耕種,根本看不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這讓盧國平大開眼界——原來田可以這樣種,農民可以這樣當,於是心裏萌生了把上海模式帶回家鄉的念頭。1998年江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蔣巷鎮黃湖圩內5萬畝農田遭災,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村裏留下了1018畝低窪田無人耕種,眼看就要拋荒。盧國平決定,以每畝160元的價格簽下承包1000多畝低窪田的合同,租期20年,並註冊了江西國旺實業有限公司,開始了他的規模化耕種之路。

“農田航母”的產生,使新型農業科技的大面積推廣成為可能。之後幾年,盧國平購置了聯合收割機、烘乾機,從耕種到收割、烘乾,全部實現了機械化。2002年,他又把400畝冷漿田整理成養魚種糧的雙用田,將單一的糧食生產擴大到集糧食種植、水產養殖等為一體的“一田多用”,讓一畝地的純收入提高了3倍。2008年,盧國平順勢將經營的土地增至2萬多畝。

如果説,盧國平沒有在上海打工時去嘉定區農村的見識,就沒有後來他的現代農業。

2、換了腦子。打工從客觀上加速了農民現代素質的積累,敢於冒險、敢於拼搏,減少了由農耕生產方式賦予農民農耕生活的孤立、守成、安於現狀、褊狹與愚昧等。他們在打工過程中看到了人才隊伍的重要,如企業員工的技能、管理層幹部的能力和法制維權環境的重要,有較強的人才意識法制觀念。

3、增長了才幹。農民工通過在城市務工的機會參加了工作技能等培訓,在打工實踐中積累了技術經驗,熟悉了某個行業,返鄉後依然以過去掌握的技術或者熟悉的領域創業。

52歲的朱正賢,長年在河南、湖北等地打工。受金融危機影響,於2008年11月返回家鄉楊莊街道辦黃橋村。“返鄉也不能放棄希望,回來之後總要做些事情。我過去曾有過做鋼絲圈的經歷。目前在咱們淮北這個地方做的人還很少,所以在回家的途中就盤算着自己在家弄個小型加工廠。”朱正賢對筆者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在自己家院子裏辦起了一家鋼絲圈來料加工廠,現在不但自己的家人在這裏打工,鄰近的5名農民在這裏也“搖身”變成打工、務農和照料家務的“兩棲”型新農民,每月在這裏打工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鄧立翠是安徽三緣養殖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現在,她的公司年銷售苗鵝300多萬羽,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是全省最大的種鵝孵化企業。而在20多年前,她還是從無為縣走到北京去的一個小保姆。後來到上海長江農場呆了三年,剛開始從事種植業,然後是養殖業,最後從事養鴨、養鵝、養雞,還養過奶牛,應該説從農場裏學到了技術,回來就從事這個產業。她的種鵝養殖形成了公司+農户+市場一條龍服務,帶動了一千多户農民進行種鵝養殖。

4、積累了資金。掙了票子,為回鄉創業奠定基礎。

楊松林,以前在江蘇無錫打工,是一級廚師。打了近10年工,也存了10多萬元錢。回鄉後準備用自己的積蓄在楊柏場鎮辦一個餐館,還想在老家建一個農家樂。

5、結交了朋友。朋友成了創業的人脈資本。

馮伊明在上海某琉璃廠打工。回來後,他和同樣在外打工的父親天天都在思考,在家鄉乾點事情算了。

在打工期間,他們結識了不少搞養殖的朋友,也向他們學了不少養殖知識,決定用自己的積蓄從事養殖業,先搞一兩個小池子養殖黃鱔,再建豬圈養殖生豬,以後進一步擴大規模。

標籤:指南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