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遊覽北運河解説詞範文

致詞7.73K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命運從繁華到衰落。它曾是國家的生命線,維繫着封建王朝的興盛;它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展現着古人的聰明才智;它又是一條血淚之河,浸透着無數黎民百姓的苦難。

遊覽北運河解説詞範文

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裏,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運河,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朝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約1000公里長的“通洛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1年4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南等8個省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將整體申報世界遺產,並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3年11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被列入申遺項目的8個重點河段、15個重要遺產點保護項目已全部完成,重點河段保護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順利通過世界遺產組織專家的現場評估。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世遺委認為,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體現了高超的水利技術。至今仍發揮着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

北京是大運河的起點,而大運河在北京的起點則是在今天的什剎海。北運河流經北京北部和東部地區。其上游為温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自西北而東南,至通縣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北運河是7世紀初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的最北段。北京城近郊區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涼水河等幾乎全注入北運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北運河是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北段,自北京通縣至天津入海河處,長186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游河道修竣而成。北運河歷史上對北京的建設與發展、南北物資的交流,中外文化的溝通,都起過極大作用。

北運河位於潮白河與永定河之間,屬於海河水系,具有防洪排澇和灌溉等重要功能,流域面積約4423 km2,是北京市人口最集中、產業最聚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作為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北運河承擔着中心城區90%的排水任務。其干支流河道縱橫貫穿北京的心臟。建國以來,對北運河的治理主要以開發利用水資源和控制洪澇災害為主,經幾十年的治理,北運河除作為排洪河道發揮它的巨大作用外,還兼具了抗旱蓄水的功能,多年來使天津寶坻、武清和河北香河等地的農田得到灌溉效益。

近年,首都城鎮化建設突飛猛進,城市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原來清澈的北運河越來越承受不住兩岸的重壓,有河無水、污水黑臭、雨洪來水排泄不暢等一系列問題無時無刻不讓大家揪心上火。2008年,市人大將“北運河水系治理的建議”作為常委會主任督辦建議進行重點督辦。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城市發展目標要求,北京市水務部門開始實施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在治理過程中始終圍繞“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三大體系建設,牢固樹立污水資源化理念,加大防污治污力度,積極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有效利用雨洪資源,千方百計保護好北京現有的清水資源。在流域上游構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立生態清潔小流域,實施“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五同步治理,堅持以生態治河、還清水質為重點,建設水循環工程,促進水體循環,多年黑臭水體實現還清。加快污水資源化,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建起污水處理廠,使污水處理率大大提高。針對流域內養殖糞污問題,實施資源化治理,對流域內養殖場實施搬遷,對不能搬遷的養殖場採取技術措施,對糞污實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同時,針對生活垃圾和工業污染源,分別採取了無害化處理和加大執法力度等措施,對北運河流域水系水質的改善均起到積極作用。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全面開展後,流域水環境明顯改善,水質發生巨大變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得到優化,防洪減災能力得到提高。古老的北運河迎來了水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春天。

大運河申遺之始,北京就加大了對運河的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2010年,濱河森林公園正式落成。尤其是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建成,更是令運河美景尤勝往昔,為北運河流域增添了500餘萬平方米天然氧吧,與北運河的治理相輔相成。大運河森林公園以生態理念整治河道,秉承“以綠為體,以水為魂,林水相依”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和保護現有樹木,營造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通過對沿岸蘆葦、荷花等濕地植物的恢復,展示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起到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的作用。為傳承運河文化,再現運河風采,森林公園將園林景觀作為載體,通過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的烘托和渲染,展現了通州2000多年積澱深厚、人文璀璨的歷史文脈和運河古韻。

此次大運河申遺,涉及北京“兩點”“兩段”。“兩點”分別是東不壓橋和萬寧橋;“兩段”分別是大運河通惠河段,約5公里,另一段是大運河舊城段,包括大運河的北方終點什剎海以及位於東城的玉河。這些遺產點並非最終版,將來會根據申遺情況不斷公佈新增遺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