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學術 講座心得體會

致詞2.57W

學 號: ********* 姓 名: *** 報告題目: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 指導教師: *** 教授 所屬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學術 講座心得體會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

****年**月**日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

天下英雄我輩出,

一入研院壯志酬。

皇圖偉業談笑中,

不負激揚文字時。

——序言

進入研究生院已經一年半了,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作為研究生的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在導師的精心培養下,我不僅學到了很多諸如專業領域方面的知識,掌握了專業學科的前沿。也學到了許多其他方面的知識,譬如: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等也略有涉足。因為,我知道作為一名21世紀的新人類,除了必要的術業專攻之外,也應儘可能博覽羣書。特別是工科研究生,我們具備了嚴謹的理性思維,所以,更應該適當加強一下我們的感性思維。我們不僅要開發我們的右腦,同時也要豐富我們的左腦。我想,這對於我們未來的發展也大有益處。然而,僅僅學到這些東西,獲得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來説,還遠遠不夠。畢竟,終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象牙之塔,走向社會。所以,更重要的我們是否學到了獲取我們所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我個人之愚見,這應該也是我們學校,乃至我們國家培養研究生的一種目標吧。

幸運的是,在這一年半的培養下,我找到了這樣的一種方法。至少,在這象牙塔中,我可以通過兩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去獲取我所取的知識。第一,就是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圖書館的資源不僅包括那些書,對於我們研究生來説,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網上數據庫上的網上資源。正確利用網上資源必定會給我們帶來豐厚的回報。第二,便是學校為了豐富和加強學生的視野,瞭解學科前沿而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校進行的學術講座。通

過參加學術講座,我們既可以瞭解到了各領域多層次的發展前沿,使自己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同時充實了多方面的知識,提升了我們的理論水平;同時也看到了知名學者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而這也激發並且加強了我們對於所在學科領域的探索之心。學術講座給我們帶來的是對於學科前沿的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所以,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有效的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所以,在此我就利用本次機會淺談一些我對於這研一一年來參加的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

首先,正如我之前所説的“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如何去獲取有效的知識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對於如何去獲取資源我深有感觸,主要是我校圖書館舉行的一次“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 進行選題”為主體的學術講座我對我影響深刻。它主要是講到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應該如何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課題的選擇。通過此次的講座,我深受啟發。

第一,在進行課題的選擇之前,一定要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博覽眾多文獻,充分了解學科前沿。這可充分利用web of science上的資源。例如,在SCI上收索全球在做這個學科上的最新研究,也是最具有代表型的研究。只有在大量閲讀的基礎上,才能在此方面上有所新的突破,找到新的切入點。為自己的課題選擇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如何正確利用web of science進行資源的收索網上資源。Web of Science是美國Thomson Scientific(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於WEB開發的產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包括三大引文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和兩個化學信息事實型數據庫(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簡稱CCR和Index Chemicus,簡稱IC),以及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科技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dex-Science,CPCI-S)和社會科學以及

人文科學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Humanalities,CPCI-SSH)三個引文數據庫,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為檢索平台。Web of Science 是ISI數據庫中的引文索引數據庫,共包括8,000多種世界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經過同行專家評審的高質量的期刊。因此,充分利用web of science可以為我們的課題的選擇、研發以及整體思路提供非常好的資源。通過本次的講座我基本上掌握了web of science上對於資源收索的一些基本操作,為後續自己的深入探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三,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懷着嚴謹的科研態度。治學要嚴謹,做科研更加必須要保持客觀的嚴謹的態度。不能弄虛作假,不可捏造事實。對於自己給出的結論一定要有理有據。為此,必須要做到:

一,嚴謹治學,探索創新

科技工作者必須具備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肅的科學精神。尤其是在科學實驗中,每一個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都必須認真細緻地研究,並忠實地予以記載,輕易地忽視某些實驗現象和數據,就可能失去發現真理的機遇。因此,嚴謹治學就成了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職業道德。

科技工作者要有探索創新的精神。科技人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未知領域的開拓者和探險者,其職責就在於獲得新的發現和發明,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活動的特點,就決定了科技工作者不能滿足於原有的知識、理論,而必須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鋭意探索,大膽創新,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攀登新的科學技術高峯。

二,謙虛謹慎,團結協作

對科技工作者來説,謙虛謹慎的品德尤為重要。它能促使科技人員博採眾長,使其知識不斷更新豐富,能力素質不斷提高,科技成果不斷刷新;它能促進科技人員永遠保持清

醒的頭腦,虛心聽取他人的不同意見,修正錯誤,堅持真理;它能促使科技工作者相互間搞好團結,同心同德合作攻關。

團結協作是科技進步不可缺少的條件,任何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無一不是人們團結協作的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羣體中能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就能夠推動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科技工作者要樹立全局思想、整體觀念和團結互愛、互助合作的精神。

其次,通過學術講座,讓我接觸到了學科前沿上的一些優秀的成功人士,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加深了我對這個學科上的認識。同時,最為重要的是,與他們接觸後激發了我內心無比強大的求知慾。讓我在未來的路上以他們為奮鬥目標,加強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為稱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而不斷努力。

最後,通過學術講座,給了我們一個與學術界成功人士面對面的交流機會,這對於那些不善於言談的學生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機會。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作為學生的我們不僅能夠從那些專家上得到一些新的知識,瞭解學科的最新前沿。同時,他們也能夠從我們這些學生上了解到一些新穎的想法。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他們。

總之,通過學術講座,將使我能初步領略了專家的一種思想以及思維方式,常聽一些專家的講座,讓自己在具體理論以及思維方式上有一個不斷的提升,進而能夠理解這些大家的獨特的'思想,從而,能夠為自己的課題研究打下一個充實的基礎。

學術 講座心得體會 [篇2]

進入研究生院已經一年半了,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我參加了很多的學術講座,讓我受益頗多。通過這些講座,我瞭解到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概況,充實了多方面的知識,拓寬了我的眼界,讓我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

其中朱志斌教授和周傲英教授的講座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朱志斌教授現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優化理論與算法研究。講座的主題是圖像處理中的優化算法,朱教授的講解條例清晰、生動有序,通常舉一些例子使道理深入清楚,滲透人心,我們都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圖像處理是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從數碼相機的普及到、數字電視的開展到遙感圖像處理和智能交通,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學研究的發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作為一個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學科,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探索。近年來對數字圖像處理的研究傾向於將數字圖像作為一個組合優化問題,並採用一系列優化策略完成圖像處理任務。

朱教授特別講了羣智能優化算法在圖像處理中的應用。羣智能優化算法是模擬生物或生物種羣的結構特點、進化規律、行為模式和思維方法等形成的計算技術和方法,具有自組織、自適應和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良好的全局收斂性、並行性和魯棒性等特點。常用的羣智能優化算法有遺傳算法和蟻羣算法、布穀鳥搜索算法等。以遺傳算法來説,GA是一種全局優化搜索算法,可以對複雜的非線性多-維數據空間進行快速有效的計算。特別是由於它不受搜索空間的限制性假設的約束,魯棒性及固有的並行性等,在圖像處理、分析及理解中,具有潛在的發展前景。

從朱教授的精彩講座中我還學習到:羣智能優化算法不僅僅可以用於圖像處理,其實它還可以用於其他很多方面。聯繫到我的研究方向是項目調度,而項目調度是指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構成,在滿足約束的條件下產生達到某種目標的調度方案。項目調度實質上就是組合優化問題,那麼我是否可以把羣智能優化算法拿過來解決我的研究問題呢?聯繫到朱教授所講到的知識以及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知識,我發現是通過羣智能優化算法求解項目調度問題是可行的,而且應該會有比較理想的實驗效果。

朱教授的講座是我進入研究生階段以來對我影響較大的講座之一,使我印象深刻,收穫也非常大。另一次讓我受益匪淺的講座就是周傲英教授所講的《從大數據熱看我國計算機學

界的機遇》。周傲英教授是華東師範大學長江特聘教授、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是我國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人物。

首先,周傲英教授以幽默風趣的開場白將大家帶入大數據的世界,通過Google、Yahoo、Facebook等國外知名計算機巨頭以及阿里巴巴、京東等國內計算機巨頭的最新發展概況來引入大數據。大數據(big data),或也可稱為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大數據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有機構預測,“大數據”的發展,將使零售業淨利潤增長60%以上,製造業的產品開發、組裝成本將下降50%以上。在製造行業,企業通過對網上數據分析瞭解客户需求和掌握市場動向,並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後,就可以有效實現對採購和合理庫存量的管理,大大減少因盲目進貨而導致銷售損失。在商業上,國外一些超市利用對手機的定位和購物推車獲得商場內顧客在各處停留時間,利用視頻監視圖像軟件分析顧客購物行為,優化商場佈局和貨架排列。

大數據的火爆,也帶動了國內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對大數據的熱情。2011年以來,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通信學會先後成立了大數據委員會,研究大數據中的科學與工程問題,科技部的《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工信部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等都把大數據技術作為一項重點予以支持。其中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上,把信息處理技術作為4項關鍵技術創新工程之一被提出來,其中包括了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圖像視頻智能分析,這都是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另外3項關鍵技術創新工程,包括信息感知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安全技術,也都與“大數據”密切相關。

最後,根據當前應用需求和計算環境變化的現狀,周傲英教授提出大數據時代是我國計算機學界面臨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大數據的熱潮觸發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使得“大數據是資產,不是包袱”、“要拿數據説話”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改變了以往不重視數據積累,不相信數據分析等認識。有了這種思維模式的改變,大數據的應用就有了希望。周傲英教授希望我們能夠抓住大數據的熱潮中的機遇,努力提高自己,積極投入到科學發展的潮流中。

總而言之,演講者們的講解條理清楚、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實例,讓講的內容深入清楚,滲透人心,我們大家都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通過老師們的講座,使我能初步領略了專家

的一種思想以及思維方式,接觸到平時一般接觸不到的更深層次的理論知識和更前端的知識發展概況,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技能,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受益良多,真心的感謝那些為我們盡心盡力做出精彩講座的老師和專家們!雖然講座活動已經過去好長時間,但是我們不能停下科研的步伐,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時刻提醒我們要不斷的攀登知識的高峯,充實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

學術 講座心得體會 [篇3]

2015年10月25日下午,新華社國際部多媒體中心副主任夏文輝先生作了題為《新媒體業態下的國際報道》的學術講座。

在講座中,夏文輝首先講述了新華社在面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衝擊下做出的一系列關乎自身發展的探索,如開發“新華國際”手機客户端,開設CNC國際電視新聞頻道等,在不斷的摸索中,新華社內部形成了集客户端系列、微博、微信、微刊、手機報系列、集成服務為一體的新媒體產品服務。夏文輝針對“新華國際”這一新媒體產品做出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新華國際”是國內唯一一個使用中英雙語的手機新聞客户端,但是這一特色並未給以“友好、便利”為上的用户體驗帶來明顯的提升效果。夏文輝指出,“新華國際”這一產品再發展中不斷遇到挑戰,新媒體產品的實際狀況遠不是人們主觀印象中的那樣,比如,在去年新浪微博迅猛發展,用户羣龐大,表面上非常風光的時候,內部卻存在着大量問題——新浪微博並不能盈利,卻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來維持它的運作,使新浪的門户網站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受到了限制。新媒體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這樣的一場苦戰,夏文輝形象的比喻説:“所有人都在全力奔跑,有的人掉隊了,但總有人會贏。”

隨着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互聯網、電子書、數字廣播、樓宇電視為代表的新型媒體不斷湧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催生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移動數字終端的出現。根據201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佈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其中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1]。各種新型數字媒介正逐漸擴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的發展正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同時也對整個傳媒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谷歌新聞產品總監金格拉斯在今年慶祝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100週年年會上所做的《新聞的未來展望》演講中指出:“技術變革的步伐不會減弱,它將只會加快。我們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媒體景觀正在發生改變,新聞業也正在經歷着重大變革”

[2]。新媒體的發展給傳媒業帶來的改變正日益顯現,媒介融合的腳步不斷加快。在內容生產領域,新舊媒體相互補充、相互借鑑,促進了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形式不斷湧現。在傳統的新聞傳媒業中,新媒體帶來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傳播技術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生產範式的重構。其中,一個鮮明的變化是,新聞報道由過去追求短平快式向全景式方向發展。 夏文輝還提出,現在的新媒體有三個原則:受眾導向原則、點擊導向原則和安全導向原則,這和傳統媒體的政治導向原則、重要性導向原則、輿-論導向原則截然不同。我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下的新媒體會對當下造成衝擊,這種衝擊包括對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在寫作、外語、視頻製作、美編、電視製作、編程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而新聞寫作在其中所佔的比例不斷被壓縮,但不會去除,綜合性、複合型是新媒體環境下對媒體人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夏文輝指出:在新媒體業態下,新華社由以發稿中心為核心的機制轉變成了以發稿中心和國際多媒體採編中心為雙中心的機制,新華社國際部也開始了與國內分社的業務互動,這些都是新華社內部的重大體制改革。而新華社國際部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則分為四個方面:探索轉型升級之路;做大做強自有平台;傳統與新媒體報道互補互融;形成有效盈利模式。夏文輝也提到要做大做強自有平台是非常困難的,而未來新技術的不斷產生,比如Google眼鏡,可能會使得國際報道更無國界,在人人都可以採集、報道新聞的自媒體時代,媒體人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夏文輝在講座中所説:“大家都會畫畫,並不是説就

沒有了藝術家;大家都會寫字,並不是説再沒有小説家。任何行業都永遠需要專家存在,來做它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