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甘州區甘州區教師培訓解説詞範文

致詞2.23W

  [概説]

甘州區甘州區教師培訓解説詞範文

甘州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連山,北接內蒙古,屹立在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上。區域內,戈壁沙漠與濕地河流交相互映;佛寺塔閣與道觀書院錯落有致,峽谷丹霞與農田民居和諧成趣。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全國少有的高品位綜合旅遊資源富集區。甘州區轄18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2.3萬。截止目前,目前全區共有127所學校,5667名教職工,61813名在校學生。甘州人民正在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富強、幸福、美麗甘州而闊步前行!

  【教師培訓】

甘州區秉承“教育強區”的願景,立足本土資源,始終堅持把“教師過一種高品位的專業生活”作為推動教育發展的引擎,按照“育德為先,能力為本、農村為重,梯次成長”的要求,圍繞“基礎型、合格型、特色型、研究型、專家型”五級發展目標,堅持立足本土實際,立足教師發展需要,促進整合優質財力、物力、人力三方資源,確立了以“行政+學會+基地”的草根化教師培訓新模式。

【1】聚合優質資源。調整思路,堅持重心下移,把教師專業成長落實在學

科建設上,讓教師發展學校,學校發展教師。一方面,凝聚優質資源,成立教育學會,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心理健康、信息技術等16個學科和學前教育、班主任、家庭教育等相繼成立了研究會;各學科理事組成首批“蒲公英導師團”成員,另一方面,以城區具有學科優勢園、校為依託,通過自主申報,教育局審核,建起18個“星火”學科教師研修基地,並有計劃加強基地硬件建設。教育學會凝聚起跨學科、跨學段、跨學校的骨幹學科研訓學術團隊,填補了學段教師之間不相往來的“鴻溝”。

【2】注重方式創新,進行三項“手術”,着力構建一體化運行新機制。第一對行政功能進行“手術”,實現了“五大變革”:“變”行政領導為學術領導;“變”教師培訓科室分散運作為一體化運作;“變”單位人為系統人,遴選學科骨幹擔任學科學會理事,激勵他們在區域教研、教師培訓等方面發揮傳幫帶作用;“變”優質學校為學科研訓基地校,推動優質資源共享。二是對教師培訓管理制度進行“手術”,實現了“四個重建”,從操作上明確理事長、祕書長、學會理事、基地學校的四級責任,即,行政為支持,學會為支撐,基地為支點、第三方為輔助的統一協調“四級”管理模式。藉助行政推力,凝聚學會、基地校的人力和物力優勢,可大面積地開展學科教研和學科教師培訓,填補了縣區教師無培訓基地的空白。

【4】注重頂層設計,啟動實施“4+1”行動,着力構建教師成長新途徑,注重頂層設計、重點突破、典型引路、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廣泛調研,全面啟動實施教師“五項行動計劃”:一是高端引領行動計劃---實施“卓越校長高端研修計劃,名師培養計劃”。積極拓展區域外教師培訓空間,先後在江蘇、山東、四川發達地區建立教師研修基地,至目前,先後有組織四批共40名首批蒲公英導師團成員到山東昌樂,濰坊、四川成都、江蘇太倉跟崗研修;二是實施精準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實施“名師助力鄉村教師素質提升精準扶貧計劃”和“農村學科教師全員培訓計劃”、“新教師跟崗研修計劃”三個項目的培訓。建立10個名師團隊或工作室(按3個層次設置崗位。首席導師1個,學科骨幹3個,農村骨幹成員9人),實行一個學科導師團隊包乾一所貧困鄉鎮學校,定點培養9名鄉村骨幹教師。。三是啟動素質提升行動計劃---實施“十百千”青年教師藝術素養提升計劃、骨幹班主任、骨幹教研員素養提升計劃。四是實施能力提高計劃----實施“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讀書工程、校本研修工程”三項工程,堅持重心下移,發揮按照立足崗位,基於課堂、基於發展的原則,圍繞教師讀書工程、信息技術提升和校本研修三項行動,建立主動參與、高效開放、滿足教師自主性選擇學習需要的終身學習體系。五是崗位練兵計劃----開展“甘州教育大講堂”和“中國小教師崗位技能大練兵”兩項主題行動。按照促進教師師德水平,促進專業技水平,促進培訓質量,促進培訓效果的要求,從2014年起,每年實施一次崗位練兵活動(優質課,曬課);每週六,利用半天,展示“甘州教育大講堂”,引領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經驗分享。可以説,“五項行動計劃”為區域教師培訓整體推進引入了“源頭活水”。

【5】注重從需要出發,唱響“特色三部曲”,着力培育教師培訓新途徑。我區牢固樹立“教師第一”的發展觀,在促進教書專業發展上做到三個“不惜代價”,不惜代價投入,不惜代價走出去,不惜代價走下去,不惜代價牽起來。照這個思路,幾年來甘州區唱響了教師培訓“特色三部曲”。第一部曲是基地研修,“走出來”。圍繞名師建設,每年選派蒲公英導師赴外進行高端研修;圍繞農村教師成長,利用假期,讓農村教師走進甘州區“星火”研訓基地集中研修;農村骨幹教師走進省“金色教苑”集中培訓。第二部曲是抓草根引領,“走下去”。我區始終認為,最好的專家是本土化的,最實用的理念是本土生成的。在邀請省內外專家來我區講學的同時,積極培植本土課改骨幹,全面實行“1+3+9”式名師帶徒制度;同時,打破學段侷限,開展名師團隊“主題式”走教研訓活動。如,每次走下去,導師團隊圍繞“情境導入”、“有效合作”、“導學案編寫”、“研究性學習”、“拓展練習”、“課外閲讀”等一個主題開展主題研修,積極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研磨等系列研訓活動,堅持和而不同、抱團發展,培育一批能‘站起來’、‘走出去’的農村學科骨幹。

【6】注重超前謀劃,積極探索,着力探索校本研修新途徑。我們認識到,互聯網必然帶來教與學方式的改變,我們更多的思考是如何把資源共享式的集中研修與教師的日常教學相結合,真正實現教師學習的常態化。基於此,2014年甘州區積極承辦“國培計劃”甘肅省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項目試點工作,甘州區62所中國小校,共3682名教師參加了研修活動。研修項目涉及相關21門學科,學科之多,學員又相對分散,如何把這麼大規模的遠程研修和校本研修組織好、管理好、運行好,挑戰我們的智慧。首先,在理論層面,確定了”一箇中心(以學為主的教學改革),兩個方向(開展教師以學為主的的教學設計研究,開展教研組以學為主的教學小策略研究)三個支持”(學校管理者、骨幹教師、學科專家(教研員))運行機制。把重心放在構建“以學為主”的課堂;在操作層面,堅持“四個推進”.一是示範推進。重點攻關,先行先試,形成經驗;二是課題推進。緊緊圍繞“以學為主”的課堂建設,徵集微問題500個,全部納入課題研究。教師通過專家引領、主題研討(小策略研究),同伴互動、反思提升等線上活動,建成涉及500個問題解決的小策略庫。三是評價推進。建立“三級四線”聯動的校本運行新體制。成立了由項目專家(校長)、區域教研員(教科室主任)、學科名師(學校學科骨幹)等組成“平行式三級”管理體系,定期監測評價,發出研討專題,組織研磨和評價“四線”是:以學科學會理事長和校長為主的'行政管理體系,以確保研修管理縱向到底;以學科學會理事(導師)和學校教科室為主的業務管理體系,統籌安排校本研修業務;以教研員和學校備課組為主的指導體系,開展網上主題研討,集體備課、課例打磨和問題研究等工作;以區教育局信息中心人員和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為主的技術服務體系,以實現信息的全覆蓋、無盲點,在運行過程中,各個“線、級”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有效解決了跨區域監管的難題。一年來,發起校內集體備課2560次;發起校內集體研討;367次提交三同三案教案25651篇;撰寫個人發展規劃6954篇;撰寫教育敍事7541篇;撰寫研修感悟7652篇;提交個人教學反思7056篇;整理個人電子檔案袋6912個。遠程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項目的推進,打破時空界限,顛覆了傳統校本研訓單一的模式,一種更加高效、更加開放、智慧聯通、資源共享的常態化校本研修出具端倪。

【7】成立音樂、體育、美術10個學科名師團隊,建立了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13個。全面實施“一線工作法”(首席名師包乾到人,規定每年深入一線開展教師需求調研一次;召開一次研修方案論證會;首席導師指導二級導師上示範課1節以上;二級導師與學員開展主題研討2次;參與課題研究一項,在省級以上發表文章一篇)面推進研修一體化。

【8】注重課程開發,堅持自主選“單”,着力構建教師培訓課程新體系。制定了教師培訓四維課程標準,即:師德與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綜合實踐。一是突出選擇性。課程設置做到三個提前:模塊提前安排,主題提前確定,課程提前公佈,二是突出正對性。針對農村音體美教師不足,學校藝術體育工作疲軟的實際,甘州區啟動實施首青年教師藝術素養提升三年培訓計劃。音樂、體育、美術培訓工作分別在學科研修基地南關學校、馬神廟街國小、大成學校承辦。各基地校發揮學會人力優勢,瞄準實際需要,以技能為重點,精心設置課程,收到學員的好評。如,為推進武術和足球進校園,馬神廟國小依託學校陽光體育特色優勢,遴選河西學院、試驗中學、學會理事組成主講教師團隊,同時開設了足球和武術提高班;為讓器樂進農村校園,豐富大課間活動,音樂學會選擇設置了葫蘆絲、鍋莊舞等課程;為提升農村書法課質量,美術書法學會設置了書法提高班;為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設置了器樂課程,合唱課程,相繼成立張掖市首家教師樂隊和合唱團。針對性課程設置,激發了教師學習的興趣。樂隊和合唱團的教師説,要好練習,力爭走出甘肅,走向全國。三是突出實效性。為緩解培訓壓力,培訓學員團隊意識,利用張掖市甘州區青少年實踐基地的優勢,設置室外拓展訓練課程,開展一日拓展訓練。當培訓為教師提供正能量時,必然會贏得教師的廣泛好評。每次培訓結束,甘州區就課程設置、培訓形式、專家授課、基地服務滿意度進行了抽查,滿意度均達到94%以上。

【9】注重支持系統構建,全力加強基地建設,着力激發教師培訓新動力。在區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精準投入,為基地建設“埋單”。一次性投入經費180萬元,為美術書法基地大成學校添置書法、繪畫等教輔材料、教材和專用桌凳;投資40萬元,投資250萬元,為體育研修基地馬神廟街國小建設標準塑膠操場;同時,全面落實教師培訓經費。每年的教師培訓計劃、項目實施,區主管教育領導親自審核、督辦;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身先士卒,為學員授課,及時瞭解學員需要;專家指導小組(教育學會)針對在課程設置、學分認定、模塊修習、綜合實踐活動、綜合素質評價、技術裝備等6個領域存在的困惑等情況組織研討,為行政決策提供依據。行政推動,讓區域教師培訓腰桿硬起來,點燃了區域教師共同參與,層次推進專業成長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