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彙編15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彙編15篇)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開展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為了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得到鍛鍊和學習,我省開展了幼兒園區角活動評比。三月份我們鐵東區選取了8所幼兒園參加評選,教工幼兒園和旭虹早教幼兒園被省裏抽檢。這次活動從去年開始就進行了,我們除配合市初檢外,還多次下到幼兒園進行指導。通過這次檢查指導,使我對幼兒園活動區的活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升。下面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教師活動前的用心準備使我很受觸動

準備是第一環節,其中包括區域環境的創設和區域材料的準備。在區域活動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教師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間和四周牆壁展示與課的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或孩子的美術製作作品。比如“巧手區”:使用湯勺勺豆子、繫鞋帶、編辮子等;“益智區”:用小木棍排序粗細長短、加減編應用題等;“表演區”:蚌殼做成沙球,竹塊做成快板等進行打擊樂等。教師的用心準備給孩子提供了創造和學習的空間。

二、教師有目的的組織與指導使幼兒玩得開心

組織與指導是區域活動的主體部分,在這個環節裏,活動完全是自由的。幼兒自主地選擇遊戲材料,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遊戲。在活動中教師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創造性地、主動地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協助參與使區角活動變得更有興趣性和教育意義。幼兒玩得非常開心!

三、活動後的總結評價恰當好處

總結評價是開展區域活動的第三個環節,也是區域活動的結束環節,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引導幼兒自發自願地進行交流、討論,積極表達情感、共享快樂、共解難題提升經驗。提供充分表現、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激發其參與再次活動的慾望。評價的結果也往往影響到幼兒以後活動的情況,評價對幼兒進一步發展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評價中很注重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教師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總結,有全班進行的,由分組討論的,還有讓幼兒自己評價的,也有老師指點迷津等。幼兒的自主評價和教師的全面評價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區域活動的過程感覺很完整。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快樂的活動,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環境,如何進一步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更好地為幼兒的主動發展服務,是我們幼兒教師努力要做的。作為教研員我們要給教師創造更多的平台進行展示和交流,不斷地進行研究,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學習和發展。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2

新《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在新《綱要》的指導下,我們嘗試將教育評價與幼兒的教育、幼兒的發展,協調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把終結性的評價變為過程性的評價,將統一、定期、標準化的評價變為個人化、發展性的評價,促使教師將視角從關注結果轉為關注每一個孩子是怎樣發展的,從而真正地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力,促進其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幼兒評價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視,要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建構技能、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團隊精神,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新《綱要》精神指引下,我們努力改變區域活動中幼兒評價方式,體會到有效的觀察為區域幼兒評價提供依據,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評價的結果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新的平台、幼兒、教師都是評價的主體。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人,也是區域活動成效落實的主體,因此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還要關注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狀況,教師依此進行指導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狀況,主要觀察以下幾方面:

一、幼兒的興趣基礎如何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和指導的間接性等特點,每個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動進行探索、學習。興趣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一個根本要求。但是,在現實的許多區域活動中,一些幼兒的興趣比較短暫、容易轉移,很難長時間專注於某一活動,致使許多活動都是淺嘗輒止,如:主題活動《螞蟻王國》,開始我們只是在美工區裏投放螞蟻圖案讓幼兒進行塗色、繪畫,剪紙(螞蟻圖形),剛開始第一天,幼兒的興趣比較高,到了第二天,入區時,孩子在區裏待的時間變短了,過了幾天,就已經很少有幼兒光顧這個區域了。於是,與班上老師交流,重新調整這個區域的材料,材料之間有層層遞進關係,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而在集體活動中,常引導幼兒介紹與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此過程中,幼兒對如何運用所有的材料裝飾螞蟻,包括用什麼圖案、什麼顏色搭配以及用泥工、手工製作螞蟻等。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活動充滿熱情,實現了幼兒與區域活動之間的積極互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評價幼兒對區域活動是否感興趣,主要看幼兒是否喜歡活動,在活動區域中持續時間的長短,因為幼兒只有感興趣了,注意力才會集中,才會在此過程中積極探索。

二、 幼兒能否依計劃活動

區域活動不是幼兒隨心所欲的活動,也不是幼兒在活動區無所事事的活動,更不是幼兒在活動區到處轉悠的活動,幼兒園區域活動強調幼兒要依計劃開展活動。所以,制定計劃是幼兒進行活動的起始(當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幼兒要能決定自己選擇什麼區域、做什麼、如何做、如何度過在區域的時間,也即幼兒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活動意向。在活動過程中,依活動的意向執行、完成活動。每天下午離園前,教師指導幼兒制定計劃,讓幼兒有一個明顯的目標方向, 待到明日入區時,幼兒能有秩序、規律的操作。

三、幼兒的參與情況

評價幼兒的參與情況要觀察幼兒是主動、獨立地選擇區域活動,還是盲目服從別人,或模仿別人選擇區域活動;做出選擇後在區域是堅持玩一段時間,還是頻繁地變換材料,甚至在於各個區域中游蕩;此外,還可以觀察幼兒是否關心自己的活動成果,如果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就會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或最後的成果很關注,通過對活動成果的瞭解,獲得成就感,或是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對自己進行定位。這些方面都可以使我們對幼兒的活動參與做出評價。如:在《螞蟻王國》這主題中,讓孩子到户外觀察螞蟻,孩子們很興奮,雙眼睜得大大的,生怕錯過一點小細節,有的幼兒甚至一邊觀察一邊思索,腦袋裏出現了很多的“什麼”,在回憶時間裏,孩子們獲得很多有關螞蟻的知識。幼兒幼兒甚至因為自己的發現獲得成就感。

四、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

對區域活動中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進行評價時,主要是看幼兒是經常一個人單獨活動,還是常與別人合作;在合作時是領導者,還是服從者,合作時在團體中處於什麼位置;活動中能否與同伴輪流分享,是否經常與別人發生衝突,經常採用什麼方式解決衝突等,不同的表現反映着幼兒不同的社會性發展水平。如:在建構區,老師提供廢舊鞋盒,目的讓孩子們利用這些鞋盒搭建一個螞蟻窩,鞋盒大小不一,幼兒要想自己一個人完成這項工作很難,需要同伴的協助,那麼幼兒就會想起找自己夥伴商量一起來搭建這螞蟻窩,在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慢慢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

五、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

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他人、自我、社會關係、社會規則等社會性客體和社會現象及其關係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動。社會認知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其對象看,社會認知包括對自己、他人、社會關係(權威、友誼、公平等)、社會羣體、社會角色、社會規範和社會生活事件等的認知;對人的認知又具體包括認識人的情感、意圖、知覺、思維、態度、動機、行為等心理過程或特徵。認知又是智慧的直接根源體現,它雖然是內隱的,但可以通過幼兒的區域操作活動表現出來,所以,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認知水平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來,尤其是對智力操作材料的情況加以分析。如智力操作的材料是複雜還是簡單,是單一還是複合;操作方式是單調重複,模仿別人還是富有創造、善於變通;操作結果是單一的產品,還是多樣化的表現,如繪畫、拼圖、手工、創編故事等。從中分析,即可瞭解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評價。

六、幼兒區域規則遵守情況。

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但並不意味着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為所欲為。事實上,區域如果想真正成為一個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幼兒內在地遵守一些規則是保證區域自主、有效開展的前提,因此區域活動中幼兒能否遵守規則就成為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對於幼兒遵守規則的評價首先要觀察幼兒能否自覺遵守區域規則,如娃娃家要脱鞋進入,活動區門口會畫幾對小腳印,自覺遵守的幼兒會主動脱掉鞋子擺在小腳印上,然後進入;其次,觀察幼兒能否解讀區域環境中的暗示規則,如:在圖書區的牆面上貼有讀書的順序卡通及小寶寶把食指放在嘴脣邊讓大家小聲“噓”的動作,即暗示幼兒進入圖書區時要保持安靜,並要遵循看書的順序:取書——看書——收書。總之,幼兒對區域規則的遵守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幼兒的規則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對於區域活動的有效進行是必要的。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3

區域遊戲是體現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育於遊戲中的形式好之一。本學期,我班結合每月的主題活動,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區角材料,給他們創設一個寬鬆、自主、自由的學習環境。因此我班開設了小巧手(美工區)、我會搭(建構區)、動手動腦(益智區)、圖書角、美味廚房(角色扮演)等區角,並堅持每週二到週五開展區域活動。

一、區角的設置

1、因為我們幼兒園特殊的環境,沒有更多空餘的地方來安放我們的區角,我們班就因地制宜的創設出適宜我們教室地理環境的區角,儘量將每個區角獨立劃分出來,即保證孩子們足夠的活動空間,又能滿足基本區角的要求,比如:做到區角與區角之間的動靜是否適宜,進區路線是否合適等因素。

2、我們班設置區角時和孩子們一起商量,一起制定區角規則,這樣孩子們在玩區角時就能主動的去遵守。

二、材料的投放

1、我們區角材料的投放會結合當月的主題活動,把區域活動做為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如:11月份的主題活動是《拜訪大樹》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供孩子們剪、撕、貼。如:我們根據12月份的主題活動《親親的我的臉》在動手動腦中投放小鏡子的材料等。這樣孩子們通過對主題的瞭解認知,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玩起來就更的心應手,更感興趣了。

2、我們還會根據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及年齡特徵,投放一些同類的難易程度不一的材料,如(我們在動手動腦的區角里投放的拼圖,就分圖形複雜、簡易的。在美工區投放填畫,……這樣孩子們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投放材料時,我們還結合了我們幼兒園會自理的培養目標投放了小背心,讓孩子在裏面進行穿脱衣服、扣扣子的訓練練習。

4、家園合作,共同準備活動材料。在這學期開學,我們家長們就齊心湊經費,為孩子們添置了很多的成品區角材料(如:磁鐵、祺類等),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我們建構區飛人瓶蓋、美工區的扣子,樹葉等等)這些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幼兒對各自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三、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

1、我們班的孩子在玩具角遊戲時,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並提前通知孩子們,讓他們前一天就構想好自己明天要玩區角,第二天早晨一入園就插區角卡,也可以商量選擇好自己的玩伴。晨談是可以談談自己的想法及小結一些上次玩區角的情況,並提出一些要就。

2、在孩子進區遊戲時,我們老師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儘量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自主表達,只有玩耍的氛圍。

在此期間,我們根據孩子的玩區角進行了整體觀察,個別觀察,材料觀察。

①根據孩子們進區遊戲時,針對材料進行了觀察篩選,對於不符合孩子們的年齡、興趣的材料,我們給予及時更換,(如:動手動腦裏面的串珠,孩子們不是很感興趣,一個是難度不適宜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們及時將串珠贈與小班,將串珠改為穿釦子)這樣孩子們很是感興趣。

②在區角,對孩子進行短期的個別觀察,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進行一個針對性地瞭解,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如:我們班的黃凱楊小朋友,開學前,每次區角遊戲時間都會選擇小巧手裏面的橡皮泥,他會用橡皮泥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創造力想象力十分豐富。為此我們也做了一些引導工作,後來他慢慢地嘗試進入其他區角遊戲。

四、區角遊戲結束總結:

1、每次區角結束我們班就會提前幾分鐘告訴孩子,還有最後幾分鐘結束遊戲咯,一是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不會感到很失落。二是讓孩子們提前做好真理材料的準備。對於在區角里沒有完成好作品的孩子,他們在下次進區繼續完成。

2、每次區角結束後我們都要進行一次具有針對性的小結:

①我們會根據孩子們的晨談內容小結。

②會根據孩子們的作品進行小結。

③會針對個別小朋友突出的行為進行小結。

④會針對是否準守遊戲規則,愛護整理材料進行小結,並在一次次的總結中制定出新的規則,(如,凡是不愛惜材料,不準守遊戲規則的孩子給予停玩一次)。這樣一次次的總結孩子們從中得到新的經驗,玩區角的秩序也一次比一次好。

最後,學無止境,在區角遊戲領域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充電,不斷的摸索,不斷的總結才行。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4

實施情況分析:區域活動是適宜幼兒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在區域活動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然而,區域活動是否發揮了它的應有作用關鍵在於材料,材料是幼兒參與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複雜,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缺少材料,就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複雜性體現在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還要保證達到教育目標。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怎樣科學的投放區域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呢?通過平日的觀察和實踐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材料的層次性:

一方面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幼兒發展的水平,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層次的材料,只考慮大多數幼兒的發展水平,這樣就會阻礙了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幼兒的發展。另一方面從材料的加工程度來講,可為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如美工區內,教師可為幼兒提供蛋殼、製作不倒翁的沙子、石蠟、裝飾製作好的不倒翁,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

二、材料投放要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一)區域活動是在主題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開展的系列活動。因此,材料投放應具有目標性,要根據近期的主題目標和幼兒的活動需求及時投放活動材料。

(二)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同樣是結構區,結合小班幼兒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和小肌肉羣不夠發達的生理特點,可為他們提供體積大、重量輕、便於取放、類別相同的建構材料。而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在提供建構材料時,則要注重多樣性和精密性,以滿足他們的探究和自主發展的需求。

下一步的思考

投放區域的材料要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探究是兒童在動腦思考基礎上的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活動,不能被看作是探究活動。在材料的提供上,應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材料才能真正的引起幼兒的興趣,使活動具有持久性,也才能起到發展幼兒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作用。

可供分享的經驗有效的挖掘周圍可利用的資源,使材料為我所用。

很多教師為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挖空心思,哪有那麼多材料?其實,不是沒有材料,而是我們不善於發現,周圍有很多我們可以拿來做材料的東西。要想充分的利用周圍的現成材料,首先要引導幼兒學會積累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原來他們平時用後的飲料瓶、餅乾盒等等都是可以拿到區域來做材料的,這就讓幼兒想到了去收集這些材料,活動區的材料不就充實了嗎?不過對這些材料一定要進行嚴格消毒。第二,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像豆子、玉米粒、還有花生殼、小石子等都可用來作為區域活動的材料。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很多材料都可以投放到區域中的。教師要善於觀察,在與幼兒共同的活動中注意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不斷豐富、調整材料,才有利於幼兒在活動中不斷髮展。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5

區域遊戲是體現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育於遊戲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本學期,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開設了巧手作坊、搭建區、數學角、科學探索、閲讀區、西城小醫院,堅持隔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進取地與材料相互作用。現將半年來的活動情景作一簡單總結。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投放材料。如:在美工區投放摺紙材料,讓幼兒練習能折出飛機、船。投放豆類、米類、樹葉,讓幼兒練習粘貼畫。投放手套、棉花、線,讓幼兒製作手偶玩具……這樣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我的需要選擇,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瓶子、種子、絨線、蛋殼等等,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幼兒對各自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進取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3、區域材料能做為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我班能把區域活動做為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及時地把主題活動進行過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們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索與操作活動。美工區裏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題活動開展後投放的,這樣幼兒基本都瞭解了怎樣操作,也更感興趣了。

二、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

1、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在我們《西城小醫院》,才開始我們與幼兒一齊進入主角,那樣幼兒自然表演有點釋放不出。我們就退出,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儘量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細觀察幼兒發展中的個體差異,對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發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們在《數學角》設計了“數字蛋寶寶”的活動,本事較好的幼兒既能按照規則根據數字找到畫,於是我們就針對這樣的差異性作出調整。我們把畫和數字該成了“轉筒”的遊戲,當牌排到相同的點數時,就可將相同點數與相同的畫對應。更改遊戲規則後,本事差的幼兒也都想到,《數學角》遊戲了。

三、良好的師幼互動

1、隨時觀察幼兒活動的情景,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忙,滿足幼兒的需要。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能夠留意觀察每個孩子的興趣操作情景和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們一齊探索、操作、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在發現問題時,把自我的意見和想法強加與孩子。

2、用兒化的評價語言促進區域活動更好地開展。如果有必要,我們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間去,瞭解他們的玩法、規則意識等,我們還常用“耶”、“真棒真棒啊”、“加油”等等兒化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評價,並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經過努力,雖然孩子的遊戲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着問題,如在手工區活動時,有的孩子會相互模仿,動腦不夠;在表演區域中,我們準備的道具還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所以,在下學期的遊戲開展過程中,我要對這些問題制訂出針對性的計劃和方案,讓每個孩子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遊戲水平上升一個新的台階。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6

我們班幼兒通過兩個月的區域活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相對性地得到了提升。本月我們開展的區域有:美工區、圖書角、表演區、建構區、小超市等。在各個區域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活動開展自主遊戲,為幼兒提供豐富有效的材料,引導幼兒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主動探索、學習。

在材料的準備上,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小超市裏的飲料瓶、各種各樣的盒子、都是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的;為了豐富班級的植物角,我們發動家長和孩子,利用各種廢舊瓶子在裏面種植各種種子、花卉等,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參與、發揮想象、把廢舊瓶子裝扮地很有創意。幼兒對自己自己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投放以後,都紛紛參與到其中。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能夠留意觀察每個孩子的興趣操作情況和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們一起探索、操作、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在發現問題時,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強加與孩子。同時我們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我們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1。但是在區域活動開展的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

2。在材料的提供上還不夠周到,材料單一,幼兒活動時興趣不高,積極進去工作的幼兒不多。2。和同伴合作性不是很強,活動中幼兒對於美工區、建構區的參與性強,較多的幼兒都選擇了這幾個活動區。活動中幼兒都是各自操作,但體現不出合作行為。

3。區域材料更換不是很及時,因此幼兒在區域工作的持續情況不好,部分幼兒不能把整個過程都完成。

4。區域活動的正確指引有時不到位,也就是幼兒在區域工作時的目標不夠明確,這也説明了老師的引導欠缺。

所以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真正成為孩子的合作者、引導者。首先,在活動中,我們要相信孩子,將角色轉向幼兒的合作者及引導者。其次,在幼兒的活動中,我們要關注他們的活動,瞭解他們當前已有的經驗,觀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是否應在哪方面給予幫助。不能急於用自己心目中的遊戲水平做標準來要求孩子。注重幼兒能力差異,安排適當內容。在區域活動的實踐和觀察中,我們要不斷的積累經驗,只有做到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想法,開展區域活動的才有它的真正意義。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7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兒非常喜歡並且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一個遊戲活動。活動中,幼兒在情感和經驗上獲得快樂和滿足。在開展區域活動中,我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及《綱要》目標,有目的、有計劃為幼兒提供區域材料,設置各種區域。現結合實踐談談小班幼兒區域材料投放的一些體會:

一、區域材料投放應與幼兒興趣、身心發展、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相適合。

幼兒很喜歡擺弄和操作物體,對所有的東西也很有好奇心,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而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的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本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兒在與環竟中獲得經驗。

1、材料投放應從幼兒興趣需要出發。

小班幼兒年齡小,有較強的親子依戀,尤其是剛入園的孩子,他們從一個熟悉、安全的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懼、膽怯的心理,為了讓幼兒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創設了娃娃家,幼兒特別喜歡娃娃家,因為那裏有他們喜歡的娃娃、各種傢俱、玩具及舒適的環境,使幼兒滿足對家庭的依戀,找到家的感覺,情感上得到滿足。但是一段時間後幼兒對幼兒園的生活已經適應,玩娃娃家產生了消極的行為,為此我根據幼兒的需要,在娃娃家主要投放的是一些積木、奶粉罐子、一些化粧品、梳子等等,幼兒對這些東西感到很新鮮玩的興趣也很大,去探索的慾望也很強,特別是有一次我班的佳誠小朋友發現用罐子疊起來可以疊的很高,他的這一舉動帶動了其他小朋友參與的興趣,在這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就會去想如何把它疊的更高而不掉下來,這就萌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因此根據這一興趣,我又創設了一個結構區,在結構區中我添置了紙板盒以及一些大積木等等,讓幼兒進行壘高,探索哪一種材料可以疊得很高。

2、材料投放應具有教育價值。

幼兒活動是學中玩、玩中學。材料的投放應是有目的性的,我在手工區中根據本週的主題添置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以及投放了各種塗色用具,並結合主題中的內容如:給石頭寶寶排排隊,讓石頭寶寶穿上漂亮的紅衣服和綠衣服等等,這樣幼兒在塗的過程中也認識了紅色、綠色。

二、材料投放要考慮到與幼兒相互作用,促進幼兒主動探究。

1、材料豐富,形式多樣。

材料投放的多種多樣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探究慾望。我在實踐中為幼兒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體的。有豆子、石頭、盒子、夾子、卡片、圖形卡片、立體小動物圖形、飲料瓶、牛奶盒。娃娃家:各種各樣操作玩具,木製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小牀、小桌子椅子等。美工區:各種各樣的紙張、顏色不一的水粉顏料、蠟筆、水彩筆、剪刀、膠水。這些材料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活動形式可在桌面上,牆面上,小椅子上。

2、為幼兒提供個別化學習機會

幼兒本身有個體差異,教師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要尊重和接納每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使幼兒產生安全感。給每個幼兒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幼兒在探究活動中都有成功的體驗。根據幼兒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顧全體,又考慮到個別幼兒。這樣的幼兒可根據興趣、需要選擇,教師也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不同的指導與幫助,幼兒會在不同水平上獲得不同的經驗。

三、為幼兒創設温馨、合作、富有趣味的區域環境,使幼兒觀察、認識事物,獲得相關的經驗。

1、材料應是衞生、安全、有序的。

3歲是秩序的敏感期,小班幼兒正是這個階段。從小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品質,有秩序。我在材料擺放時考慮到有序性,提醒幼兒把東西放回原位。提供材料應是衞生的、安全的。3歲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很差,教師要細心觀察,易給幼兒造成傷害的材料應拿走。可投放牛奶盒子、箱子、乾淨的瓶、布、按扣。這些自然物和廢舊物幼兒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幼兒又能玩出新花樣。

2、考慮幼兒年齡特點投放材料

小班幼兒特點好模仿,喜歡遊戲。自我的意識還是很強的,往往在區域活動時因想玩同一個玩具進行爭執。為了滿足幼兒探索學習的慾望,我在材料投放時增加數量。如美工區中,提供多種材料儘量使每位幼兒都能有操作的機會,這樣就可以避免幼兒之間的爭執、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動材料要遊戲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兒去玩。

總之,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為幼兒提供使其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學習的區域材料,創設不同的情景、條件、場合,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幼兒運用他們發現關係,使幼兒不斷鞏固、加深擴展自己獲得的經驗。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8

20xx年12月7日,我園組織了一次亮點班級區域觀摩活動,以大三班的區域活動為榜樣,各班老師進行學習、討論,在觀摩的過程中,既是學習,又是找不足,學習亮點,改正不足,共同進步。

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先探討的就是活動前和活動後的評價,作為老師,我們到底要評價些什麼?通過這個問題,老師們也都發表了自己的建議,最後這個問題總結為,在活動前説説進行區域活動記錄的時間,在結合在上週進行區域活動時發現的問題,給幼兒做一下適當的提醒。在活動後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挑出兩個重點的區域、有代表*的事例進行整體評價,不要太長,評價幼兒的素質、相互合作精神,找出問題共同解決,例如:“瞭解每個區的重點是什麼?在區域中要玩什麼?和誰玩?怎麼玩?用什麼玩?……作為教師,要兩位教師分別評價。同時,我們也對每個區域在觀摩班級的《美工區》中,發現了許多的亮點,比如:幼兒對摺紙的技巧掌握的不錯,作品很多,摺紙的花樣也很多,非常值得各個班級學習,如果再加強幼兒對於作品名稱的認識,相信會做的更好。在《美羊羊理髮店中》,老闆很熱情,只要老闆不去拉活,店員就沒事做!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們也説出了自己對於角*扮演去建議,比如:在理髮店不忙的情況下,沒事做的店員可以去拉活。設計師不知道顧客需要設計的髮型,只有老闆知道,我們可以讓髮型師為顧客推薦髮型,對角*的把握,對自己的工作不太清晰,對顧客的服務不夠細心,所以角*扮演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行遊戲。在科學區有亮點的地方是有探索後的記錄,比如沙漏記錄,幼兒用烏龜、兔子等小動物進行記錄,烏龜慢,兔子快,記錄比較有趣,幼兒也很喜歡,在設計區域活動投放材料時,我們就要做到新穎、有創新、有創意,要吸引孩子去*作。在遊戲中,要鼓勵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合作,讓幼兒合作、共同去完成一幅作品。既能體現幼兒間的合作精神,又能促進遊戲的進度。

通過此次觀摩培訓活動,相信老師們在觀摩看評的同時,也對自己班的區域活動有了一些想法,在學習了之後,我們就要去應用到班級中,打造能夠讓孩子們快樂、有趣、樂在其中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9

區域活動是適宜幼兒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在區域活動中教育者能夠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然而,區域活動是否發揮了它的應有作用關鍵在於材料,材料是幼兒參與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複雜,它的重要性體此刻缺少材料,就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複雜性體此刻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還要保證到達教育目標。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怎樣科學的投放區域活動材料,以滿足不一樣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呢?經過平日的觀察和實踐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材料的層次性

一方面可根據幼兒本事的不一樣供給操作難易程度不一樣的活動材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一樣程度的提高。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研究到不一樣層次的幼兒發展的水平,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層次的材料,只研究大多數幼兒的發展水平,這樣就會阻礙了一部分本事較強的幼兒的發展。另一方面從材料的加工程度來講,可為同一個活動區供給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如美工區內,教師可為幼兒供給蛋殼、製作不倒翁的沙子、石蠟、裝飾製作好的不倒翁,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

二、材料投放要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1、區域活動是在主題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開展的系列活動。所以,材料投放應具有目標性,要根據近期的主題目標和幼兒的活動需求及時投放活動材料。

2、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一樣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一樣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同樣是結構區,結合小班幼兒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和小肌肉羣不夠發達的生理特點,可為他們供給體積大、重量輕、便於取放、類別相同的建構材料。而大班幼兒動手本事強,思維敏捷,在供給建構材料時,則要注重多樣性和精密性,以滿足他們的探究和自主發展的需求。

三、下一步的思考

投放區域的材料要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進取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我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探究是兒童在動腦思考基礎上的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活動,不能被看作是探究活動。在材料的供給上,應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因為僅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材料才能真正的引起幼兒的興趣,使活動具有持久性,也才能起到發展幼兒思考本事和探索本事的作用。

可供分享的經驗有效的挖掘周圍可利用的資源,使材料為我所用。

很多教師為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挖空心思,哪有那麼多材料?其實,不是沒有材料,而是我們不善於發現,周圍有很多我們能夠拿來做材料的東西。要想充分的利用周圍的現成材料,首先要引導幼兒學會積累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原先他們平時用後的飲料瓶、餅乾盒等等都是能夠拿到區域來做材料的,這就讓幼兒想到了去收集這些材料,活動區的材料不就充實了嗎?可是對這些材料必須要進行嚴格消毒。第二,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像豆子、玉米粒、還有花生殼、小石子等都可用來作為區域活動的材料。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很多材料都能夠投放到區域中的。教師要善於觀察,在與幼兒共同的`活動中注意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不斷豐富、調整材料,才有利於幼兒在活動中不斷髮展。

尚待努力的地方:材料的動態性:材料的供給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本事的不斷提高及時的調整、補充材料。如教師發現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表演區無人問津了,經過對幼兒區域活動的觀察和了解,發現表演區裏的頭飾、道具因投放時間長,有些已不能滿足幼兒表演的需求。如果現有材料已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了,幼兒對活動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教師必須要及時觀察發現活動區材料是否對幼兒當時的活動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以便作出調整或更換材料的決定。材料的動態性還體此刻各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景,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幼兒活動服務。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0

我們班的孩子今年自小班升入中班,我發明他們開始喜歡為團體為同伴幹事情,便在班級建立了值日生工作。全班幼兒分成五組輪流舉行,每一天由6-7名幼兒共同做當天的值日工作,我主要按幼兒的本事以及來園的早晚給他們分配值日項目。

開始時,孩子們對值日生感到十分新鮮和洽奇,每一天都開心地早早來園,進取完成我分配的任務。可是過了不久,我就發明值日生來園總是你早我晚,有時候大部分幼兒都來園了,值日生還沒到,當我詢問緣故原由時,孩子卻無所謂地説:"我忘了!"。儘管值日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時常出現幹事不當真、堅持欠好,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這時,小朋友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某一天,在我正準備安排值日生工作時,郭子豪小朋友説:"教師,今日我不想當衞生員了!","為啥子"我急切地想明白緣故原由,"今日我想當景象形象員!"孩子的回覆似乎提醒了我,原先對做值日生他們有本身選擇的願望,做啥子值日也有本身的設法。可是以前,值日生都是由我來安排孩子做的,從未思量他們的興趣和需求。我們説要把屬於孩子生活和選擇的權力還給孩子,那麼值日生工作為啥子不讓他們自選呢!於是,我緊之後説:"能夠呀,今日就由你們來選擇做啥子值日生吧。"孩子們立刻又變得興抖擻來,這個説:"我今日要當接待員!"阿誰説:"我要當監督員!"。那一天,我異常注重觀察他們,發明孩子們對自選的值日項目充滿興趣,都能當真負責地做好各自工作。以後值日生我班開展起來了。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1

今天年級組學習,學了《幼兒園保教工作手冊》中關於區域活動的那部分內容。區域活動是我們這學期重點創設的內容,通過學習,聯繫《手冊》上的內容。我覺得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中,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以前我們在做區域材料時,只是做一些材料,有些小朋友能玩起來,有些小朋友不一定能玩起來。我們在做的時候,也沒有具體地考慮這一份材料到底是一個人玩,還是幾個人玩,也沒有考慮到這份材料,小朋友要玩多長的時間才算玩好,還有玩好之後成果怎麼展示等等,這些好像都沒有細細地考慮過。

但是,這次的材料準備上,我覺得自己更多地考慮到了這些方面。材料多以一個人可以靜靜地玩為主,有些遊戲類的則是讓兩個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起來。這樣的材料,份數很多,每個區域裏都遠遠多於進區的人數,所以,即使他們玩好了一份,又可以接着換另一份,所以他們不愁沒東西玩而閒等。

另外,這次的材料準備中,我覺得每份材料都讓小朋友能夠看清它的玩法,因為有示範圖,有製作方法的圖示,所以這些材料應該能夠玩起來。

區域材料的創設很辛苦,很費心思,但是做出來之後很有成就感。

上次在中心幼兒園看到他們創設的區域活動和建構區的創設,覺得他們很了不起。但是今天早上我在我們1號樓大班小班看到她們創設的區角,覺得真的非常贊。感歎原來我們的老師其實比她們還要厲害。比如XX班的區角和整個教室環境的創設的色調極其統一(粉色調系列明顯),區角的創設和主題牆的佈置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看得出來花了很多的心思。

走廊上的區域創設尤其出彩,我第一次看到,也覺得比較驚豔。這些材料的製作都很有創意,不但非常實用,而且都已經超出了常規的製作方法,運用我們幼兒園現有的材料,可以説是廢物利用,製作出了一些富含知識含量的材料,他們都非常適合大班小朋友玩。原先的靠走廊的長桌台,只是放放自然角的花花草草,現在放上了區域材料,這也是一個改革。而且,都利用得很好,每一個區域之間用各種材料分割,讓這些區域有了落位的感覺,而不是隨意散放。我真感歎我們老師的創作能力,就這點上,我覺得我們老師就可以為自己感到無比自豪!

這是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中的有一個收穫吧。

《幼兒園保教手冊》關於區域活動的內容講到了許多,我覺得慢慢還可以琢磨,還可以覺出很多的東西,這要跟我們的實踐工作結合起來,多思考,希望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2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針對孩子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在一定的遊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為了讓我園的區域遊戲活動開展的更加豐富多彩,10月14日傍晚,進行了“區域遊戲”活動評比活動。

活動中,各位老師都細心介紹了各種材料及玩具的操作方法。

老師們對本次活動的開展進行了交流研討,勵志,她們各抒己見,給我們提出了寶貴意見及建議。

區域遊戲活動將成為我們教育的起點。今後我們將在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環境,如何進一步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更好地為幼兒的主動發展服務等方面,做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區域活動能夠順利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感恩所有家長們!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3

每一天午睡起牀後,搬把椅子坐在孩子們中間為他們梳辮子已成為我生活的一種享受。其實我並不太會梳理頭髮發,每次給孩子們扎的辮子總是歪歪扭扭的,但孩子們喜歡,我就沉迷不醒。並且它也讓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觸摸孩子的心靈;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因人施教,適時指點;讓我和孩子們之間更加信託、感情好、和諧。

每當這時,我們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孩子們總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説個不停"教師,我媽剛給我買了電子琴!教師,那首歌我會了!教師,我敢走獨木橋了......"當然,此時也是我瞭解他們生活、心理和舉行適時指點、鼓勵的好時候。"你最喜歡教師啥子你不喜歡教師啥子你最願意參與哪個活動你此刻睡覺還用媽媽陪嗎......"這些他們日常平凡避而不答的問題,這時就會都爭着回覆,並且絕沒有謊言。就這樣,我把每一天起牀後給孩子梳理頭髮作為一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梳個漂亮的髮式作為對孩子的一種賞封。

看到梳好小辮的孩子一個個滿意的回到座位上,臉上洋溢着無以言表的歡愉,此時,我與孩子一樣幸福。我的幸福也就是在這日復一日泛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斷髮明新奇、新鮮、新意中積攢起來的。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4

一、問題的提出區域活動,就是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

考慮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正在進行的其他教育活動等因素,劃分一些不同的活動區域,如積木區、表演區、科學區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適合的活動材料,制定活動規定,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活動材料、同伴等積極互動,獲得個性化的學習和發展。它以其自主性、創造性和趣味性深得幼兒的喜愛,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了知識,開發了智力。而遊戲是一種自由自發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序的活動,遊戲的有序性一旦被破壞,遊戲將無法很好地進行下去。區域遊戲活動因其自由、自主、教師間接指導等特點,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規則比較難建立。再加上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在入園前由於自己的長輩包辦代替,導致自身的自理能力差,隨拿隨放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區域遊戲活動中充分暴露了這一點,活動結束後一片狼藉,雜亂堆放,整理材料成為了老師的一種負擔。此現象造成了兩種結果:一是無奈無休止的整理,二是活動時間的短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幼兒園的班級是一個大家庭,同樣,班級內也要有規則的約束,這是幼兒一日生活有序開展的保障。幼兒期是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良好規則意識的建立有助幼兒養成受益一生的素質和習慣。

二、存在問題分析。

小班幼兒猶如剛出殼的小雞,來到幼兒園這個濃縮的"小社會"一切都是那麼地新奇,摩拳擦掌躍躍一試,看似破壞性的探索讓她們試圖瞭解新環境,獲取新知識,這是必不可少的途徑。對幼兒來説,區域就是一個有玩具的地方,像自己家的小房間,可以盡情地玩,玩好後可以隨手擺放,反正爺爺奶奶會幫他整理,沒有顧忌、沒有任務,沒有任何規則。而且絕大多數幼兒自理能力相對較差,沒有收拾整理的經驗。

場景一:剛到遊戲的時間,教室、走廊就變成了熱鬧的菜市場。趙宇航和李子涵這倆位好兄弟正忙着把建構區的積木從裏面搬到了超市,然後又從超市把自己買的東西放到了教室的角落裏。

場景二:徐何、母智文、時晨棪這幾個男孩子總是在建築區玩槍戰遊戲,搞的建築區亂七八糟,一片狼藉,不時的還發出"砰砰"的聲音,等到結束音樂響起來後,幾個小傢伙把積木往墊子上一扔穿好鞋子趕緊跑進了教室。

場景三:教室裏還不間斷的冒出爭執:"這個不能放這裏的,我不准你放這裏。""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老師!他打我!他碰我!"相對於集體活動,區域遊戲活動更需要幼兒形成強烈的規則感,如何選擇區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如何和同伴合作遊戲、如何儘可能控制自己的音量來保持教室的安靜、如何向老師求助等等。小班幼兒第一次進入區域,由於缺乏對規則的瞭解,如"超市"的場面自然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幼兒規則,只能很多規則來約束和控制幼兒,但它只能對某些幼兒起作用或者只是在短暫的時間內有效果。如何給小班幼兒創設一個安靜、有序、富有吸引力的環節讓幼兒自覺的遵守遊戲規則呢?我們必須重視細節處理,內化規則意識,巧妙制定區域活動規則在區域遊戲活動中玩出規矩來。

三、區域活動規則建立的方法。

如何在區域活動開展初期做好應對工作,讓幼兒順利地接觸並玩好區域活動,讓區域活動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同時讓教師敢於放開手腳讓幼兒盡情地玩區域活動,使幼兒玩得開心、教師帶得省心,優化區域規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重視開始環節,先行活動"前"規則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説指出:二到四歲幼兒要重點發展個性的自主性。小班幼兒符合這個年齡階段,因此對其進行自主性教育勢在必行,而自主並不等同於放任,還需教師適時適地指導,讓遊戲活動的價值體現出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功能。所以對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規則的有效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該讓幼兒意識到區域活動有自主性外、更要有的是秩序性和規則性。在正式的區域活動開始前,規則意識應在幼兒的心中逐步建立,規則建立了,有規則地開展區域活動才能算是正式的區域活動,規則先行,為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那麼如何建立規則呢?

在區域活動開展前,教師把幼兒帶到各區前,一一講解這是什麼區,玩具的名字叫什麼?猜猜可以怎麼玩?讓幼兒對材料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也激發了孩子嘗試的慾望。接着介紹玩具應該怎麼擺放,逐漸增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幼兒的概念中形成在幼兒園有"可以"也有一些"不可以"。作為老師不要認為對孩子説"不可以"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這些可以和不可以就是規則。對孩子講規則時,並不是粗暴地制止而是委婉地拒絕和適時地引導。當然規則的建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除了活動前亮出規則外,活動中、活動後重新提規則至關重要,需要教師不斷地刺激,不斷地幫助幼兒鞏固,規則才能牢固建立。

這裏所講的規則更側重的是擺放規則,如:不隨意移動固定放置的物品,一個區的物品不能移到別的區,(有交往需要的例外)每個玩具都有自己的"家"玩好後要送它"回家"等等,有了擺放規則,給幼兒自己和老師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當然還有在自選的區域堅持玩到最後等規則也是需要強調和鞏固的。

區域遊戲活動的制定,只是為區域活動的高質量提供一種"可依的法",而要讓這個"法"發揮其作用,關鍵還在於"有法可依",否則,活動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在實踐中,我們根據不同規則的性質,主要運用四種方法來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和遵守活動的規則。

(1)暗示法所謂暗示法,是指將區域活動規則藴含在環境之中,讓"環境説話",讓區域中的環境來告訴幼兒該區域的活動規則。

如關於進區人數的限定問題,我們採用進門掛牌、貼名字控制椅子數、投放適量同類材料等方法,來提醒幼兒遵守該活動的規則。如小舞台,我們通過投放適量的椅子,讓幼兒形成一種規則;當椅子坐滿的時候,先到其他區域去玩,等椅子空了再來,避免一個區域因為認識過多而引發糾紛。再比如建構區,我們投入一定數量的操縱材料,暗示沒有足夠的材料的幼兒就要去別的區域玩,等等。

(2)圖示法規則的掌握與遵守不能只是依靠環境暗示,有些規則還可以通過圖畫加文字的方式形象地表示,並貼在相對顯眼的位置,提醒幼兒遵守。比如,我們在娃娃家入口處的地板上貼上幾雙小腳印,鞋跟朝着娃娃家的地方(因幼兒進區時比較從容,離開區域是比較匆忙,這樣放鞋子方便幼兒穿),我們將一雙整齊的鞋(左右腳正確)畫成兩張相向而笑的人臉,提醒幼兒,當你的鞋子放成一對好朋友姿勢時,左右腳便不會穿錯。這樣,鞋印不僅僅是娃娃家滿額人數的標誌,同時又成為了訓練小班幼兒生活技能的無言之師。

除此之外,我們還經常將圖示法應用於有關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規則。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們用不同的區域的材料歸類擺放,每一類都有相應的標誌,如一把剪刀的圖形告訴幼兒這是放剪刀之處,貼着積木的筐子表示這是積木的家,貼着幾何圖形的表示幾何圖形應放的位置。這樣幼兒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是還可以滲透對應、分類學習。

(3)提醒法小班幼兒由於受年齡特點的制約,在活動中常常會因忘記規則而影響了自己或別人的操作活動。像這樣情況,我們可以採用提醒法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提醒。可以是教師對幼兒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兒對幼兒的提醒。

教師可將幼兒部分規則隱含在環境中,幫助幼兒建立秩序感。如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當幼兒聲音過響時,教師輕輕地提醒:"我聽不到好聽的音樂了,你們能安靜一些嗎?"當幼兒由於不懂規則而無法活動時,如在娃娃家中,教師看到娃娃被媽媽放在一旁,就走過去抱起娃娃,摸着娃娃的額頭:"哎呀,娃娃怎麼發燒了?一定是着涼了,爸爸媽媽們,快送娃娃去醫院吧。"這種"介入式"的提醒,既糾正了媽媽忽略娃娃的現象,又豐富了遊戲情節。

(4)趣味法要使幼兒在區域活動時專注, 就必須讓他們喜歡區域,願意長時間操作。針對幼兒喜歡模擬、情緒容易受感染等特點,教師在設計區域材料要非常注意情趣性。如在娃娃家,讓幼兒學習用勺子舀各種東西來喂娃娃。在超市裏,擺設各種豐富的小吃,生活用品,讓幼兒身臨其境的融入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

2.逐區開展,材料遞增,細化、完善規則(1)逐區開展,細化規則小班幼兒的認識水平低,接受能力弱,如果一下子讓各區全面鋪開地玩,不光幼兒會顯得手忙腳亂,帶給老師的也同樣是焦頭爛額。所以在組織活動時,可先帶領幼兒參觀活動區,幫助幼兒認識區域的名稱、內容和材料。之後採用逐區開放的方式進行。逐區開放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幫助加強幼兒的行為目標,為全面開展作儲備。

幼兒來到幼兒園這個新環境,所看到的接觸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想去玩、想去探索,這是孩子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此時教師必須尊重幼兒的天性,不能有太多的限制。而且為了穩定孩子們的情緒,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讓他們適時適度地 "為所欲為"非常有必要。

(2)材料遞增,完善規則逐區開放,讓幼兒全面深入瞭解了各區的規則,材料有序的遞增是完善規則得要點。如:娃娃家,在材料的提供上既要滿足人數需求,又要顧到幼兒的收拾技能,所以材料遵循品種少,數量多的原則,等幼兒的興趣逐漸減退,幼兒知曉簡單的規則後,教師方可逐一豐富,豐富材料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幼兒的再度興趣,以開展正式的、完整的區域活動。

3.關注結束環節,建立活動"後"規則區域活動結束後,幼兒不會整理,教師替幼兒整理材料變得理所當然。如果教師抓一抓結束環節,建立良好的活動"後"規則,這樣的狀況就會逐漸改變。小班幼兒認知水平還很低,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很大,讓幼兒按類擺放似乎有點困難,但事實證明只要老師把好前面兩道關,孩子們能做到,當然這其中需要老師的不斷地鼓勵、引導和督促。前面説到規則先行時提到擺放規則,有了擺放規則的建立,幼兒在整理時能按老師的要求擺放,別看孩子年齡小,但他們的記憶力強,能理會老師的意圖,大部分幼兒知道怎麼放才是正確的,誰放錯了還會幫忙糾正,初步懂得了分類擺放。隨着材料的逐步增加,遇到種類多又相似的區域材料,教師張貼形象的圖標幫助孩子們理解材料和位置的對應。(也有小部分幼兒還不會按要求擺放,但我相信在這麼一個潔淨整潔的大環境下,在大部分幼兒的影響下這部分幼兒遲早會被同化)。

習慣的建立是一個長久的、逐步穩定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內化,是一種行為傾向。所以日常活動中的物歸原處的規則要求不能鬆懈,如:晨間桌面活動的玩具、晨間鍛鍊器械材料等收放規則很重要,它和區域活動的取放規則應要求一致,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家園一致要求對習慣的養成也至關重要。活動結束環節的自我整理規則是必定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強調參加該區域的幼兒一起動手全部整理乾淨,方可離開區域。這不僅能幫助幼兒建立主動整理的良好習慣,還培養了幼兒的責任心。這時候的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觀察者與引導者,而不是無助的整理者,整理工作大部分交給了孩子,不僅解放了教師,還使幼兒養成了良好的遊戲習慣,對幼兒一生的習慣養成有利。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15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鬆的活動氣氛,能滿足不同發展中幼兒的需要,因此,區域活動的開展成了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正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限定的目標,在設置區域角活動時出現了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有的區域材料新穎好看,但卻不中用;而有些只是一時好玩,卻沒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更有甚者,孩子們“自由放鬆”,教師“袖手旁觀”。那麼,怎樣才能使區域活動更有效呢?我們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秋瑾幼兒園的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深刻地感悟到開展區域活動應以貼合幼兒認知、滿足幼兒興趣、立足幼兒發展為指引,同時把握好資料、環境、過程這三個方面。

一、選取資料是關鍵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獲得整體性的發展?關鍵在於資料的選取。我園主要圍繞主題活動、地方特色、幼兒興趣的相互滲透來選取區域活動的資料。

1、與主題活動相融合。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具有共存性、相融性,這兩種教學活動都是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的,兩者的開展形式都比較靈活多樣。從教學與發展的整體效益上看,兩者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寬鬆自主的區域活動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補充主題活動。所以,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立足傳統,兼容幷蓄,將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有機結合,根據需要把主題活動的資料提前投放到區域活動中或把主題活動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延伸到區域活動中,讓兩種活動資料互相融合。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兵器”中,我們在建構區請幼兒搭建兵器,在計算區給兵器分類,在語言區展出“各式各樣兵器的圖片”,在美工區開展“學做兵器”、“設計未來的兵器”的活動,在科學區進行“潛水艇為什麼能潛入海底”、“軍艦為什麼會浮在水上”的探索。這些活動不僅僅促進了主題活動的開展,而且使區域活動的整體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紹興是水鄉名城,烏篷船、茴香豆、紹興酒、社戲……無不散發着濃厚的地方文化氣息。紹興水養育了紹興人,紹興水滋潤了紹興情,孩子們看在眼裏,愛在心裏,急待嘗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引導幼兒從實際出發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為此,我們將紹興的地方特色教育融於區域活動之中,以魯迅筆下的人物、地名為主線,分為“魯鎮社戲、孔乙己酒店、水鄉手工坊、紹興特產店、吳媽印染”五個區域,培養幼兒知我紹興、愛我紹興的情感,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潛力。如社戲是祭祀而演的戲,現已演變成紹興城鄉間一種舉足輕重的特有的民俗文化。個性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或某些特定節日,社戲屢見不鮮。為此,我們在大廳設計了一個水中大戲台——魯鎮社戲區域。讓幼兒表演學過的、自已創編的歌舞和家鄉戲。每當簡單快樂的樂曲響起,孩子們都會躍躍欲試,一顯身手。表演是那麼投入,那麼富有激情。“台下戴着烏氈帽的”也不閒着,坐在船上、橋上、長條凳上,咂着老酒,吃着茴香豆,好不悠閒自在。小小戲台為幼兒搭建了充分展示藝術才能的舞台。再如,印染業是紹興的傳統產業,中國的輕紡城就座落在紹興水鄉——柯橋。我

們幼兒園在印染廠、紡織廠工作的家長比較多,幼兒對於紡織、染色、銷售已耳孺目染,積累了必須的生活經驗,期望能親自嘗試一下。因此,我們投放了廢舊的噴瓶、積木、顏料、毛筆、水果、蔬菜、細鐵絲和家長帶來次品布、小染缸等作為“印染”區域活動的操作材料。活動時,孩子們在吳媽印染坊中印的印、染的染、噴的噴、畫的畫,一派繁忙的景象,激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每次活動結束時,孩子們總是意猶未盡地拉着老師的手説:“老師,我們還想玩一會。”“老師,什麼時候再讓我們玩?”“這天我交了三個新朋友!”……這些活動不僅僅鍛鍊了孩子們的潛力,增長了見識,而且對孩子的社會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與幼兒興趣相匹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設計活動資料時,常常會順應幼兒的活動進程及他們的興趣點,儘量多帶給這方面的機會。比如,在益智區小朋友們很喜歡拼圖。我們想到了讓幼兒用自己畫的作品、廢舊書封面、廣告圖片等作為材料製作拼圖,教給他們製作拼圖的基本方法:先畫後剪再塑封。玩自己做的拼圖是何等的急切,但在興趣盎然中,卻突然發現有的很難拼,是因為構圖太亂、剪的塊數太多……這些問題都是小朋友在自主操作時發現的,所以他們會自覺地、有興趣地探索、思考,這時教師要不時地關注他們,引導他們找到解決的方法。

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除了預定資料外,許多時候根據幼兒的需求,運用生成的方法,從幼兒興趣中產生、確定區域活動資料,這些資料往往是由幼兒的興趣熱點拓展而來,這樣,幼兒的學習動機直接來源於自身的需要,學習時會表現出很強的探索願望和自立精神。

二、創設環境是前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用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要根據教育主題的具體要求、幼兒的發展水平、活動室的地理位置等實際狀況出發,開闢出一個個可供孩子們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又互不干擾的小天地,讓他們在模擬環境中成為活動的主人。

1、區域設置要注意適宜性、趣味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於為幼兒帶給適宜的環境。”因此,因地制宜地創設一個能吸引幼兒、引導幼兒、支持幼兒活動的區域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打破了班級及年段的界限,根據本園的建築特點——長走廊,想方設法“變廢為寶”,創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魯鎮風情”全園性區域。如用稻草做成古樸的農家屋頂;廢蛋糕盒疊放起來,包上家長們拿來的次品布做成漆黑透亮的台門柱子;泡沫板塗上顏色、割成古色古香的窗格子;廢舊席子添上幾筆做成一道道幽雅的窗簾和屏風……那裏的環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他們看看、問問、摸摸,在充滿古鎮風味的小街裏充分感知、盡情模仿、大膽交往,這些都成了他們自身探索的需求,常常流連忘返。各班則充分利用陽台、衣帽室、午睡室以及教室的四角,科學合理地設置“魯鎮街景”“手工作坊”、“義賣”等區域,小朋友們可在教師的視線內活動,指導方便、互不干擾。

2、材料投放要注意層次性、操作性。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透過材料來實現的,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個別差異,帶給不同難度的又便於操作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探索的用心性,讓每個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得到發展。如小班的材料趨於生活方面,中班趨於嘗試探索方面,大班趨於合作探索方面。在同一年齡段也要注意個別差異,如帶給鑷子、筷子、調羹、磁鐵,讓幼兒探索用哪種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第一層次:是讓幼兒取出混雜在赤豆裏的大頭針;第二層次,是讓幼兒取出在大小、深淺不一的小口瓶子裏的大頭針。再如按數字夾彈:潛力弱的用調羹,潛力強的用筷子,並進行計時訓練。

在區域材料的操作上,除了材料的方便可取、持久耐用以外,還應思考材料的檢驗性能,即孩子能夠一邊操作,一邊檢驗自己的操作是否有誤,以便及時調整,方便孩子自主學習。如小班孩子的“磚塊圖形鋪路”遊戲,在大小、形狀不同的磚塊中,讓孩子找出適宜的,把坑坑窪窪的路修好,就是一個很好的材料。最後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孩子們不勝喜悦。

3、牆面創設要注意提示性、展示性。區域活動更多的是為幼兒創設、帶給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因此,活動中教師不妨變得“被動些”、“遲鈍些”,有些活動幼兒能獨立操作完成的,教師應儘量減少顯性指導,只是帶給一些範例、圖示即可。為此,我們在區角的牆上,設置了圖文並茂的指示牌,將規則、流程很明白地告訴幼兒,提醒他們這是什麼地方?在這能夠做些什麼?怎樣做?注意什麼……美工區:我們把作品的製作流程圖貼在牆上,讓幼兒自己按步驟嘗試、探究,如碰到困難,能夠把範例拆開,一步一步地跟着學;在表演區,貼上節奏圖譜,讓幼兒邊看圖譜邊聽音樂演奏,更好地幫忙幼兒進行演奏活動;在建築區,透過把幼兒自己拼搭過的東西畫出來,第一次、第二次進行縱向比較,展示在牆上。這樣,從牆面上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喜悦。

三、把握過程是重點

1、把好進區關。區域活動是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選取區域活動時,我們常會碰到這樣一些現象:有些區域幼兒個性感興趣,踴躍參加,而有些區域卻無人問津,為解決這一矛盾,許多教師往往採用“活動區分配指定法”,即教師強行指定幼兒的活動區域,這樣做違揹我們設置區域活動的目的本意,也影響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事實上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取和活動區資料的“新陳代謝”有關。例如在科學區,未帶給玩水材料時,參加的幼兒往往達不到規定人數,但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後,材料的沉浮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使活動的情景大變,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擁向科學區,大大超過了規定人數。因此,我們應注意科學地投放材料,使每一個活動區都能成為吸引幼兒的強有力的磁場。

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取還與教師的有意引導有關。教師事先的引導有利於幼兒選取意向的建立,事後的引導則有利於選取意向的鞏固,在幼兒參加有關的區域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有關活動的規則、材料、情節以及有關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這種介紹實際上是一種主觀上的引導。

幼兒持卡入區是教師把好進區關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即教師在每個活動區根據空間的大小為幼兒設置數量不同的插卡處。活動一開始,幼兒每人拿着自己的小鑰匙(小樹葉或小魚)入區卡,任意選取區,然後將小鑰匙插在相應區域的插卡處,當插卡處插滿時,則表示該區已滿員,幼兒須另選其它區域進行活動,有空檔時,幼兒可隨時持卡換區。這樣,既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意願,實現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又能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2、注意觀察指導。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善於觀察是一個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觀察指導是教師把握區域活動過程的重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構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在活動中,教師要給孩子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在自我嘗試、探索和同伴交流、討論中學習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促進自主學習。

幼兒活動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是否能用心主動地探索?是否能堅持完成某一活動?是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嘗試新的玩法?怎樣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難?解決了沒有等等,透過觀察、瞭解、分析幼兒,從而發現問題,掌握動態,因勢利導。

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我們領悟到:要學會觀察,真誠地向幼兒學習,真正讀懂幼兒的心。觀察務必細緻、深入,活動開始、結束時採用整體觀察為宜,活動中要有目的地重點觀察,並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選取時機,適時介入,適時參與,適時引導,與幼兒一齊協商,提出推薦或進行啟發性提問;與幼兒共同探索,激發幼兒想象、思考,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幼兒共享“歡樂”。

3、深入講評。區域活動後的講評是對區域活動的進一步完善,其目的是為了將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在羣眾中進行討論和推廣,它有助於平衡個別指導和羣眾教學,充分地激發同伴之間的學習,以到達“以點帶面”的效果。講評時應兼顧到過程和結果:

(1)注重過程的評價。教師評價的原則是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讓孩子自己成為評價的主人。活動結束後,教師能夠引導孩子相互講述自己高興的事情。如:“你是怎樣玩的?”“為什麼玩得這麼開心?”也可要求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創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麼不同?”説説自己是如何與同伴一齊學習的,碰到困難雙方是如何解決的。讓幼兒在交流中明白哪些是快樂的事,哪些是不快樂的事,並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一環節,一方面讓幼兒充分回憶了操作中碰到的種種問題,讓孩子將新的認知提升為經驗;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孩子喜歡交流、願意共享的需要。

(2)注重結果的評價。處處有教育,人人有發展,教師要善於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以肯定鼓勵為主,如幼兒作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表現,能克服困難,相互合作的學習品質,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等進行適當的正面講評,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們是很關注和很重視的。只有在這種成就感的不斷刺激下,幼兒參加區域活動的興趣才能長盛不衰。

總之,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把握好環境、資料、過程這三個方面,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使區域活動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

標籤:彙編 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