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儒學思作文1000字(通用37篇)

作文2.81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儒學思作文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學思作文1000字(通用37篇)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

漫漫儒學,浩蕩儒思。萬中精髓,論語莫屬。雖寥寥數語,卻折射面面為人處世之理,猶如浩月揮灑下的奪目銀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想那句耳熟能詳的話語,至今縈繞在我的耳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品茗過後回憶起從前,忽然發現自己做的一件件,想的一樁樁是那麼的無知和錯誤。我竟然連鑄成大錯之後都沒有發自內心的懺悔,更別提每天做到自我反思不妥之處。再細細思考這曾子的告誡,彷彿一葉孤舟眺望見了遠處閃爍着耀眼光芒的燈塔。但這些感覺遠在天邊,又彷彿觸手可及。一線之間自信肯定了我自身的毅力,即確認了我與這理想之間的距離。三省吾身,簡單其內容,困難其恆心。

論語中,修身養性體現在自省為主,謙遜為輔。對外言行謙遜但不失自尊,對內不斷反思而探求真理。孔子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諸如此類,難道沒有顯示出學習和為人處世須應謙遜的道理嗎?認識自身不足,忘記面子與身份,去處處發現知識與智慧。這些點綴在儒家文化中的哲理不應該我們去傳承和弘揚嗎?讀罷這些,好似百合,腦海中流連着那淡淡幽香;又像清風,身上殘留這陣陣舒暢。

當我再次翻過了一頁,彷彿靈魂得到了儒學那富含大智慧的思想的沖刷和洗禮。繼續陶醉其中,讓自己的思緒蔓延。映入眼簾的一行短語,為之眼前一亮。緊接着,一個個字符躍入腦海,揮之不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一句雖有耳聞,但仔細一覽,我卻被深深地震撼了。字裏行間充盈這一個心懷天下的志士的豪情壯志,那麼霸氣與堅定,對自己的苛求和鼓舞亦是那麼明顯。我第三次陷入了其內的思想如何改善自己的'思考。驀然回首,在國中這三年,我雖有雄心,但並沒有長時間持續地實踐付諸於行動。即使站在高出眺望地平線時,想起一次次的失敗,也僅僅是默默感歎,卻無信念堅持的底氣。眼神中堅毅在不斷渙散,頭顱無力地低垂着。這時的賞析卻帶給我振作的啟示,自信重新開始凝聚,眼眸聚焦着天的盡頭,看着眼前延伸的漫漫長路,再度煥發明亮的色彩。拾起了重任,踏上這條遠路。以完成理想為目標,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又或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再者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學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這次雖為涉獵,依舊受益匪淺。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

親愛的同學,你説你也同樣贊同我所提倡的儒學文化,但卻在生活實踐中犯了難。生活中我們能否真正做到“約之以禮”,“以德服人”,亦或“推己及人”呢?我要告訴你的是,當然能,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踐行儒學,要義在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儒學能夠根源其中,流傳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我們不能踐行它,也就不能推動它發展至今。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行儒為”,其實也就是提煉了它的核心,從中選取合理因素來踐行。

客觀上説,產生至久的儒學,的確有一些在發展中難以適應而變成了一些“空道理”,但儒學珍貴在它仍能以核心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倘若沒有其中的禮文化思想,現在的社會也很可能混亂無序。為什麼這麼説呢,試想一下,人們“約之無禮”,不“以德報人”,社會是不是就難以形成良好、和諧的風氣?倘若人們都不“以禮待人”,不講究自身德行,那麼人與人之間也就難以和睦相處。

你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當今我們的社會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這也是你為什麼提出“難踐儒禮”的問題的根源。就拿你説“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的疑問來説,你是否看到了車上“尊老愛幼”“禮讓他行”的標語呢?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禮”的標語,其實也在告訴我們,踐行儒理是可行的.,不過是你的心是否在此之上。生活中,我們為什麼“擠不上”公交車,其實也是一種不尊禮的行為所致。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真正的踐行儒學義理,推動社會秩序的良好發展。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踐行儒禮,其實就是需要每個人都遵守社會禮儀,你行我讓,以德報人。而當大家都來踐行的時候,其實也就不會產生像“擠不上公交車”這種不良的現象。生活中,也正是仍有許多人遵守這樣的社會“規則”,我們才能更加和諧,可見儒學義理的推動作用不在表面,而是在社會根源,我們不僅要認同它,更要將它踐行在心中。

心中的“行儒禮”,才是真正的行儒禮,我們要由心向外的尊重它,踐行它,少不了一點一滴的實踐。當然我們是要在其基礎中提取適應現代的合理因素來實行。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

作為學長,我非常高興你對儒家文化有如此現實的考量。的確,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我想告訴你,守得儒道,方得大同。堅守儒家文化,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大益處。

儒家文化以“仁”和“禮”為核心,弘揚道德和至善的力量,但聽上去沒有任何強制力,這也許正是你擔心的來由。但你的擔心卻是以僅有你一個人去踐行這種道德行為立論的前提的,故而略顯單薄。但如果設想人人都踐行並弘揚這種理念,其中的美德力量也必然能引導個人行為規範,推動社會向大同並軌。如果這樣説不夠清楚,那麼我就從“守”、“破”、“離”三方面來進一步解釋一下。

守,即堅守本心,不為外物所動,三毛曾經説過:“心之如何,有如萬丈迷津,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你對待儒家文化,就應當保持類似的態度,不管別人怎麼做,不管世界怎麼變,你堅持禮讓,堅持以德服人,其實是你堅守自我,不向逆流妥協的體現。況且如果人人都能在喧囂中守得一份儒家文化的寧靜,那麼又何懼被爭搶無序的人羣侵奪了正當的權力?

破,即打破慣性思維,看到這個世界好的一面。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在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固了向善的道德堤防,大部分市民已十分理性,道德的社會集體認可度在穩步提升,諸如你提及的亂象已基本無跡可尋。故而你這種十分現實的考慮很好,但社會已經悄然改變,你的憂慮大可打消了。

離,即鋭意創新,給儒家文化找到一條通往現今的路。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展,儒家文化如果一成不變,確實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如果你能在保持儒道積極核心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與時代要求相符合,那麼更多的人會樂於接受它,並主動踐行儒道,而不會再有這些顧慮。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説過:“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人,他們的身影投射在自己面前,成為前路的陰影。”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本應是指引社會前進的明燈,如果你過度憂慮,它也會變成前進進路上的陰影。所以,希望你記住,堅守儒道,方得大同,為儒道守破離,你會看到世界和諧的風景。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也希望你能堅持熱愛儒家文化。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4

儒家文化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思想文化,是現今扔在推崇的文化之一。古代文人,孔子一手創辦了儒家文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儒家文化中寫道“約之以禮”“以德服人”等名句,有人曾問道:“這樣做的話,會不會連公交都擠不上去?但我覺得,不會。

儒家文化是我們所推崇的,俗話説“用之於民,親之於民。”儒家文化裏的一些道理與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所聯繫,它規範我們的行為處事,一言一行,值得我們去借鑑。

在生活中,有人對儒家文化存在着疑問,如果遵守儒家文化裏的規則,那麼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呢?但我認為不會。還記得儒家文化中“約之以禮”,把自己約束在禮儀之中。禮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文化教養,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國家所推崇的文化之一,我們應該去執行,在社會中傳遞。公交車上亦是如此,做到讓兒童,老人,孕婦和有需要的人坐。發出善心,助人為樂,伸出援手,讓有需要的人感到社會之愛,感到社會所散發的温暖,以愛來温暖人心。俗話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人人做到這樣,那麼我相信社會將會更加美麗,更加和諧。

社會中也發生過“約之以禮”的事件。在某報紙中,一幅圖片展現在我眼前,圖片中是兩輛車互不相讓,弄得道路堵塞,圖二是一輛車先讓別的車過,自己再過,道路順暢。這兩張圖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與他人互不相讓時,那麼結果便會是兩敗俱傷,既傷了別人,又傷了自己;但如果兩個人中有一個人退讓,先禮讓另一個人,自己再做要做的事,這樣一來,兩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形成和諧的畫面。有人曾説過“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這麼做,那麼這個社會是如此安寧和諧啊!

所以説,我支持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文化,更是一個人品德與素質教養的體現!儒家文化雖然高深,但也平易近人。讓我們一起學習儒家文化,把文化弘揚出去,同時在社會中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局面,傳遞正能量,讓愛温暖人心,讓“禮”與我們共存!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5

縱觀歷史長河,孔孟韋編三絕,留下中庸、仁愛和謙遜的倫理經典。士大夫為民請命,含身求法,弘揚踐行儒學,成就時人道德標杆,古文觀止、增廣賢文的幼童啟蒙讀物潛移默化地使經典詠流不息。

倘我是子思,必堅定回答,要堅守,亦要舍離,要繼承,亦要融入時代洪流。青年一代,更應肩負文化傳承使命,奮發砥礪前行。

儒學看似迂腐古老,在現實中難以有用武之地,實則不然。古之儒學精神早已深入國民骨髓。

儒學教人修身以嚴。古有“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堅定,今有弘一法師內省於身,自剖善惡,心湖徹於明鏡。古有其身正,則音容俱正的教誨;今有兄友弟恭,以冰霜之操自勵,以孝悌之心動人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儒學教人待人以寬,古有各讓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美名,今有以穹隆之量容人的鄰里故事。

儒學是中國的亮麗名片。吳清友秉持儒學精神,連鎖不復制,二十年虧損仍堅守於文化產業,打造精神地標。孔子學院承許國人期待走向世界。謙遜,包容,踏實成為華夏人的民族氣格和民族風度。古老文化的連綿傳承使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文化信力構成了文化信仰體系。

堅信儒學的價值所在是回答這一問題的前提,然質疑迎刃而解的關鍵在於面對現實的尷尬,如何在道德與變通中尋求平衡?

首先,擠公交車的現象,路怒症的猖狂,插隊的習以為常是規則意識的欠缺,是文明素養的缺失,是隨大流的理所應當,是法不負眾的心安理得。面對比比皆是的不文明現象,儒學不能退後,不可讓步。由儒入法,以法律進行行為的強制,由道德進行行為的自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方能構建文明的現代社會。

而我們需堅信,堅持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道德普及,終歸人們會以禮約束自身,明白自身的權利是他人的義務,權利的邊界需嚴守不逾。那時看到的`將是眾人排隊,而無擠公交的現象。在堅持的初期,哪怕只有自己約束自身,,也應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信。

但儒學的堅守並非一成不變,迂氣十足。面對儒學形式上的繁瑣,大可捨棄,以現代文明禮儀取代。面對過於退讓至懦弱,應以進取的時代精神武裝自己;面對倫理法律的衝突亳不猶豫地堅守社會主義法律,面對男女歧視的迂理,應當有探索真理的決心。

堅持文化的自信,弘揚儒學的現代價值,去除不合時宜陳規,你會發現現實與儒學不再衝實,公交前儼然按秩序排隊的圖景。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6

很多人都説,古代的儒、道、釋,已經不適合這個冷酷的鋼筋叢林社會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單單説“儒家文化”,在許多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它仍然閃爍着不可忽視的光輝。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儒道僅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文化。更有甚者,提到儒,便覺得它象徵着無限的妥協與忍讓,不夠“硬氣”,在當今社會完全無法生存。甚至就像提問的同學所説,堅持儒家文化的人淪為“連公交也擠不上”的“謙謙君子”。然而,儒並非一種懦弱,而是藴含了一部分現代人所缺乏的高度自律的精神。在淡漠人際、利慾及與時效性的侵蝕中,人們貪圖小利,過分追求效率以至於丟失了這樣的精神。子曰:“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小至“擠”上公交擾亂秩序的行為,也是不該做的。而今大家逐漸認識了這一點,我們的確可見在公交站一哄而上的少了,排隊的多了。儒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清流、一個人的烏托邦,而是符合時代價值選擇的文化。

可如果説一羣人爭搶着上車。那是否堅守儒道的就成了落後者呢?答案是否定的。儘管儒倡導人們循禮向善,可並沒有抹殺一個人維護社會正義的權利。如果懼於人多勢眾就瑟索退讓,那就不能稱得上是“儒”,而是懦弱。面對混亂困厄而敢於為規則和公平發聲,那不正是儒家文化提倡的“殺身成仁”嗎?假如只是眼見不平而不出手,不也是黑暗的幫兇嗎?切·格瓦拉説的“不要問火焰該不該燃燒,先問寒冷在不在”、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所體現的公平、向善和人文主義,都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

的確,儒家思想中最為顯著的守己與向善,在許多人看來已經湮滅了,可這是無數人拋棄底線所帶來的後果的集中體現。儒道絕不是當代社會的落後文化,更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烏托邦,那麼多人發出“這個社會還會好嗎”的怨言,轉而就一頭扎進蠅頭小利的汪洋大海,罔顧自身的價值選擇是否觸犯規則、是否合乎底線,腐爛就是這麼來的。那麼是做“清流”,還是與之同流合污,我相信這位如此具有思辨精神的同學也有自己的判斷。儒不僅僅是烏托邦,而是存在於每一個人性的閃光點和對規則道義的堅守中。無論是改變還是堅持,只要有人努力了,影響總是在發生,正如千里之行,君亦當始於足下。

當我們翻開書本,一句句子曰絕不僅僅是瓊宇中的烏托邦。儒文化中守己與向善,何嘗不是我們生活裏最該堅持的質樸與根本啊。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7

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打破了人們思想的藩籬,人文主義的思潮以其雷霆之勢迅速襲捲了整個歐洲。人們開始覺醒,開始對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徹頭徹尾地批判,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在中國古代歷史也發生過一場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在那個禮樂崩壞,天下爭霸的亂世,各個學派在亂世的舞台上爭相鬥豔,不同主張互相激盪。儒、墨、法、道、陰、陽、縱橫家都在思想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孔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百花齊放的時代背景下橫空出世。各流派家相互辯駁、相互融合,為後世留下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千年後的我們依然享用不盡。每家的學説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體會、感悟經典的魅力。

首先我想談儒家的思想,從漢武帝開始成為我國的主流思想。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長達數千年而未被撼動,除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所採取的手段外,儒家自身必定有其獨特的魅力。儒家幾經改革創新,比如董仲舒的新儒學、程朱理學等。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最主要是想談談孔孟之道。眾所周知,孔子作為儒家的'鼻祖,他的思想為後來儒家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最核心的思想是為“仁”“禮”二字。“仁”——簡單來説就是仁者愛人。“禮”即為克己復禮。作為春秋時期出生的孔子對於西周的禮樂制度在其頭腦中仍是根深蒂固的。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根本在於:君不君,臣不臣。正是因為此所以要重新樹立起“禮”的權威性,每個人在其位謀其政,自然天下太平。所以在孔子思想中規定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對於當時的社會現實來説,王室衰微,五大主要諸侯國“橫行霸道”。如果再要説是恢復到以前那種社會顯然是不現實的,我認為這就是孔子的侷限性之所在。所以導致其一生無法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時間再往後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戰爭更加激烈。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蒼生處於苦難之中。而這時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此時儒家的代表孟子深知嚴守禮樂制度的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如果欲使天下蒼生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只能讓各個國家的統治者轉變他們的統治態度,這就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仁政。“民貴君輕”這四個大膽又響亮的字的的確確衝擊了那個時代。因為在當時奴隸制社會,民依附王而生存,而王的身份又是無比尊貴的,民則是卑微的,哪裏敢想“民為貴,君為輕”。這簡直是大逆不道。但是孟子卻敢説,可以説是政治民主的曙光。這也是我對於儒家及孟子最喜歡的一點。

當然,百家爭鳴的時代,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齊物”、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韓非子重法治的思想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先秦諸子,我無一不懷着崇敬之情。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8

懷着無比謙卑的心輕輕踏入孔府大門。一縷書香瀰漫,一片綠意盎然,歷史在這裏彌留,傳承於此處綻放。緩步、細觀,路旁兩排翠樹盈風,孔府大院清雅淡然,書香文圖,掩映着一份心靈的寧靜,一份讓人不忍心打破的寧靜。不由遐想,若在古時,在這小徑上漫步,聽着鳥語啁啾,聞着花香濃郁,觀着綠樹鮮花,思着儒學文化,該會有多麼清淨的心田啊。

紅牆琉瓦,蒼松翠柏,白鷺翔集,深灰色的地面堅實而厚重,它們講述着千年的歷史,它們期盼着文化的傳承。不知不覺,細密的雨絲落在我的肩上,也輕灑在屋頂。清脆的聲響牽着雨絲消散在小巷的琉瓦黛牆中,迷亂在院裏的輕煙細雨裏,飄散在淺灰的廣闊天穹下,引我到儒家的`悠遠文化內。凝神細想,手捧底藴濃厚的《論語》抑或《孟子》,耳聽清脆連綿的雨點輕聲叩門,出可徜徉雨中,入可傳承文化,無比妙哉!

雨中,只見衍聖公府正門有楹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此聯相傳為明宰相李東陽撰,清學士紀曉嵐書,書法遒勁端莊、生動傳神,字形也不同凡響:“富”字省掉上點,暗喻“富貴無頂”;“章”下一豎貫通“曰”部,隱示“文章通天”。這副對聯通身洋溢“富貴氣”,而這種“富貴氣”絕非偶然,在孔府的若干楹聯中都有體現。重光門一聯寫道:“交友擇人,處世循禮;居家思儉,守取宜勤。”告訴我們結交朋友要有所選擇,為人處世要無愧於心,居家主內要勤儉節約。一對楹聯,也弘揚着內涵豐富的儒家文化。

雨悄悄止住了腳步,不覺已來到了詩禮堂。這是紀念孔子教學詩禮的地方,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詩禮堂院內有一株唐槐和兩棵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葉茂密,一株雌銀杏,至今仍碩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詩禮銀杏”即來源於此。“詩禮銀杏”是孔府菜的一道甜品,首次獻之筵席時稱為“蜜蠟銀杏”,衍聖公嘗此菜時,認為味道雖好,但是名字不雅。他經瞭解後知所用銀杏取之孔府“詩禮堂”院內的古樹,便賜名“詩禮銀杏”,藉此紀念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垂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老夫子在論語中的這句話,透露出他不僅是個儒學大家,還精於飲食。一道菜品,也體現了幽默生動的儒家文化。

杏壇相傳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在這裏我又重温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誡我們要謙虛好學、不恥下問,他人長處要注意學習,他人缺點要引以為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告訴我們要慢慢説話,思考過再説,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可能誤了大事;優柔寡斷、不敢抉擇,機會必將貽誤。我不禁感慨:在孔府,分明就是在古典文化的世界裏暢遊,心靈彷彿被墨香浸染。一句名言,也隱含了意義深刻的儒家文化。

在這充滿詩意的孔府裏,我看到了內涵豐富的儒學文化在此處彰顯,我更感到了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在這裏傳承!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9

兩千五百年的風霜雨露釀造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熔鑄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榮盛燦爛的華夏文明因儒家思想而閃耀,我們的言行已然打上了兩千五百年的烙印!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人生態度。面對別人的批評我們應虛心接受,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虛心向人請教,犯了錯誤就應改正,沒犯錯誤也需時時勉勵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作為年輕的我們會犯錯、會迷茫、會彷徨,當別人為我們指出錯誤時,更應該心懷感激保持自己的態度端正。也許實踐了也不會成為孔子那樣博學多才的聖人,但起碼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去除思想中的`缺陷、污垢;行為上的瑕疵、紕漏;多一些圓潤與光澤、虔誠與仁愛。“仁”是孔子學説的根源,亦是精髓。它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與治國之道,影響極其深厚。“仁政”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諧的今天我們依然提倡,以人為本依舊是我們矚目的焦點,孔夫子的《論語》儼然是我們探討千古文明的中心研究層。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告訴我們人心極其重要。人生皆戰場,非勝即敗,決定它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到人心。集聚人心共同奮戰,團結便是一切勝利的直接通站點。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想減少失敗的機率必須深得人心,以德服人。無疑,孟老先生是一個思想家,這種思想源於他對當時人民苦難的思考,源於他對當時暴政肆虐的思考。儘管他四處奔波遊説各國諸侯,卻無一人採納他的意見,認為他的主張“迂遠而闊於事”,根本不能運用。他只能沮喪地退居老屋,授徒進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呵,“此之謂大丈夫”看似極其簡單的五個字,讀出來的卻是昂然乎的浩然正氣。它曾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與巾幗英雄,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最高準則。

孔子是“文化高貴”的詮釋者,平和而親切,温爾也睿智,於舉手投足間,於日常瑣屑中,隨意揮灑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體現着真真正正活潑具體的人間情趣,散發着實實切切沉穩詳細的世間美德,高貴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貴光亮而不耀眼。孟子是“文化魅力”的敍述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生於安樂,死於憂患”把這些真理文字放入歷史中,放入現代中,似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使歷史為之光彩,使現代文明為之耀眼,在以後的細水長流中依然也會充滿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

學古為知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值得我們終生去探究。孔孟文化的精髓能夠拯救人類的道德危機實現世界和平與和諧,能夠在曲折道路中指引我們前進,完善自我,改變現實世界。兩位大師的一詞一句建造起儒家文化的鋼筋鐵骨,流淌成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雄風捲揚,悠長而浩蕩。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0

儒術獨尊之時,和字當道慢而有序;科技稱霸今日,效率至上穩中求快。兩相對照,儒之於今日之社會似乎水火不相容。卻不知,儒學精華在當下可當解藥而非毒鴆。

擠不上公交的擔憂確乎難免存在,但靜言思之,此等焦慮純屬“葉公好龍”。這反應了對儒家思想理解的劍走偏鋒,是把謙和有禮異化成一團和氣,將謙謙君子誤解成了軟弱男子,把禮讓等同於讓,把謙和等價於附和。如此觀之,儒禮本無罪,對他的錯誤解讀是原罪之觴。

換言之,該同學的無理焦慮,映射出的是以“和”為思想內核的傳統觀念與當今浮躁世風的不可調和矛盾。木心先生所推崇的“從前慢”是“和”棲居的温和土壤,而今人所慨歎的“總浮總疏總麻木”,則是浮躁紅塵滋長的温牀。我們讚揚上世紀英倫社會的紳士風氣,卻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優先車廂中全是男性。我們欣賞慢時光裏鄰里謙讓大眾熟知,卻無法改變今日人人封閉自我為主。假若人們都熟諳儒之謙讓有禮,又怎麼會出現“擠不上公交”的窘境?

昔日温潤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學精核來喚醒。要知道,儒學文化能綿延上千年,至今在中華文化的龐大體系中自成一個派別,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時代感的。《禮記》有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也光明。”做事如此,儒學發揚亦如是。在當下對個人競爭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學選擇的“與時變,與俗化”,是在申明底線的前提下,給人隨和親切,讓人自覺感悟。謙和與強勢也能碰撞出思維和諧的火花。

宰相趙普歎曰:“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道破儒學的現實意義,更在一定程度上點出了傳統文化的弘揚由徑。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能將儒家大智棄如泥沙?不曾忘傅雷願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這是儒家淡薄安貧的縮影。不曾忘,文化興國是治國綱領之一,經世致用的人才是國之所望所求。這些又何嘗不是儒道中“積極用世”思想的外化?

時代的潮流浩浩湯湯,雜質被沖刷真金被保留。去腐來新,儒之大道,文化傳揚之正道,切莫止於來時路。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1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們的借鑑。他是所有中國人乃至國外人都明白的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沒錯,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他的思想、學説堪稱精華,他的作品為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的.品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又何嘗不是高尚的嗎?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論語》,本書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資料、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以“仁”為核心,隨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對我們學生很好示範的論點,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觀點對於我們學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貢獻。別小看了這貢獻,從中還能明白許多類。是他開了我國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因此孔子把知識移植到民間。而他的教學目的是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他們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期望他們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樑之材。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孔子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助人為樂,和所有人和睦相處。這樣既學習了先人的好品質,又能夠讓社會和睦,更上一層樓!

我是從心中極度喜歡他的,從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順的學説。那些對他不滿之人,歸於"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僅僅生在過去,更後在未來,必須還是永恆的!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2

在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它不會讓我們“擠”不上公交車,而會使我們更有序更快捷地享受公交車上的旅途。

你或許聽説過螃蟹效應。桶裏的螃蟹競相踩在對方殼上,想爬出桶,可誰也無法到達桶頂。為什麼?混亂無序的擁擠,使它們一個個疊在一起,它們只可能永遠地待在桶底。公交車也是如此,沒有道德禮儀的約束,誰也別想輕易擠上公交車。有了儒家文化,大家互相謙讓,有序乘車,非但不用擠,只需排隊即可。所以,你不用擔心“擠不上公交”這個問題。

孔子當年,身無分文,忍受着艱苦的環境,教書育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孔子堅守道德禮儀,實現了“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正是如此,他雖然一生清貧,卻名垂千秋,其留下的儒家文化成為世界文明的一道豐厚遺產。

反觀之,那些擠不上社會大巴的往往缺乏的便是道德與禮儀。前些年因貪污被抓的扶貧幹部“表哥”,手上戴着與工資不匹配的大金手錶。長江巴士墜江事件中的某女士,因無禮搶奪方向盤,致使全車人的不幸遇難。他們都沒有堅守道德底線,禮儀標準,被社會所唾棄。

儒家文化如一支毛筆,道德與禮儀如濃稠的墨水,一筆一畫,美化了社會,創造了次序。

儒家文化值得我們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仍存在着糟粕,如封建思想、迷信,繁雜的禮教制度。我們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樣跟着時代的`步伐傳承,才是最有意義的。

德與禮,正是其精華所在。當整個社會都融入德與禮中,難道還會有擠不上公交車的現象嗎?孟子曾説:“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樣一個路不拾遺,外不閉户的大同社會,誰不向往呢?而這便是德與禮的產物。

社會治理有温度有高度,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行。傳承儒家優秀文化,寧讓三分,不擠一秒,這便是堅守儒家道德禮儀的最基本體現。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3

課堂上,老師問:“如果生逢亂世,你會做道家還是儒家?”我沒有回答,我想當的非道非儒。

對於道家,我一直有些不理解,古人説“大隱隱於市”,他們這些人卻多數選擇隱於深山之中,與自然為鄰,他們是真的達到“隱”的境界麼?難能可貴的不是他們在超俗的環境中有超俗的心態,而是就算處在亂世之中仍能有不凡的心境,真正的胸懷不是在特定環境的約束之下擁有的,而是在沒了特定環境的影響卻依舊如是。

道家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倘佯在山水之中,他們覺得自己是快樂的,可我覺得他們並非真正的快樂,頂多算得上是苦中作樂罷了。勤奮苦學,修得本領,若不是世道太令人失望,他們又怎麼甘心隱居?隱,不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罷了。

道家的消極避世常被認為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這與我們當今的價值觀是不相符合的,所以,社會上批評道家的聲音層出不窮。拋開世俗的種種條條框框,單看道家“以退為進”的這種心態,我覺得這是一種大智慧,坦白地講,我極欣賞道家的不功利,不世俗,隨性而活,自得其樂,人應該有這樣的灑脱和驕傲,更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自由,見過太多功利引誘下媚態百出、奴性十足的'人,何必?

但老師也説,人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我們享受社會資源,就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消極避世是不可取的,這樣下去是一個惡性循環,若每個人都這樣逃避,到最後就算你想隱,也找不到可以隱的地方了。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你與這個社會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你覺得你做不到是因為你還沒有足夠的努力嘗試。

當今國泰民安,沒有人會逼着你選擇當道家或儒家,但即便沒有身處亂世,我們仍需為國家的美好未來而奮鬥,在奮鬥過程中我們仍會遇到艱難困苦,或許你沒有能力改變世道,那請你潔身自好,做好身邊小事,貢獻能貢獻的。

我欣賞道家的心境,也喜歡儒家的處世方式,如果我生於亂世,我的目標就是既道且儒。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4

我心中的孔子孔子,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他的著作有很多,如,《春秋》等,其言行和思想主要即在於《論語》中,孔子前年來一向深受我們的仰慕。我十分喜歡孔子,它不僅僅對自我的弟子要求嚴格,對自我更是如此。我一向喜歡孔子,通過《論語》,《史記》的記載,為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空子,看到他的豁達,風趣,率性,無私,看到一個真性情不朽的孔子。孔子出身貧賤,身份卑微,是那時候社會的最底層。但孔子性情開朗,是一個充滿人情的人。我們心目孔聖人已經不在了,他已經永遠離開我們,但他依然存在,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孔聖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沒有禮道,我們也會變得不那麼精彩。是他時時刻刻教育着我們中華兒女,是他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是他讓中國的文化變得格外燦爛。在我看來,堅強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年少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飽經人生的苦難,始終堅強樂道。他任然開開興興地過着每一天,這就是堅強樂觀的表現。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每一次做一件事的時候,我都會想

起孔子的某一句話,這才會指引我正確的方向,是我做好每一件事。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是我一步步向前走,並且逐漸懂得了世界。孔子的品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的鉅作是值得我們欣賞的,孔子這個人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這就還是我心中的孔子,這就是我喜歡他的理由,這也會社我要學習他的地方。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5

登高俯瞰覃家壩,典型的川東北民居隨山取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竹林田地之間,頗為優雅祥和。據萬源文管所考察,目前曾家鄉明清時期古院落約26處,大部保存較為完好,各村均有分佈,其中以古柏大院、巨家大院、潘家大院、覃家壩老房子大院、嚴家院為代表。這些古院落呈四合院或三合院佈局,單檐懸山式穿鬥木結構,建築內壁面全用木質裝板,天井為青石板幔地,佈局分為門房、正房、廂房、倒座房及相鄰廊道,均對稱分佈,門、窗木雕及柱礎浮雕生動形象,堂屋穿方及垂柱多飾以淺浮雕花草人物圖案,頗具古意,藝術價值較高。文管所的張霞女士考察後認為,煙霞山區域的古民居整體保存較為完整,風格質樸典雅,構造精巧、佈局合理,極具大巴山民居特色,完整地體現了傳統建築上的精髓,對研究明清時期當地人民的建築、雕刻等工藝水平及民間民居建築風格特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煙霞山的民居一般是祖先根據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底藴來決定固有的建築格式,以正堂屋為中心左右延伸,可長三間、長五間,正堂屋的左右連接的多少決定四合院的初建規模。四角轉廈是一個家族兄弟分枝後各自的生活中心,以轉廈為支撐點,內連石地壩、環堂屋,左邊廂房連朝門,右邊廂房可任意發展,連天井,根據地勢還可以建成“品”字形或多套形的四合院。一院一户,幾代同堂同院,按照長幼輩分各居其室,各守其位,相互照顧其樂融融。這恰好和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追求仁、義、禮、智、信、中庸與和諧,講究等級秩序是一致的。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克己復禮是仁,使民如承大祭是仁,愛人也是仁,如果把仁的思想反映在建築物中就是煙霞山的四合院了。並且,煙霞山的四合院恪守和諧統一。

古人認為如果誰家房子高過別人,誰家的房子像大刀一樣劈向別人,都容易產生官司口舌。古人也許是無法理解某些小城高樓林立如利劍一般充滿煞氣,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人不免惶恐而煩躁不安。煙霞山不僅在建築的造型上融合儒家精神,還在教育上向村民灌輸儒家的思想。覃家壩祠堂舊址至今還保留兩塊碑刻,石碑高0.7米,長3.1米,雋秀的柳體楷書,刻於咸豐1857年,其中一塊是著名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眾所周知《朱子家訓》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它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據覃社長介紹,以前覃家壩村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在祠堂,一起誦讀碑刻文字,若有村民觸犯相關條款,特別對不守婦道者,還會捆綁在祠堂外面的木柱上以示懲處和警示。

與此同時,煙霞山還建有羅太太墓前的神道碑和貞潔牌坊,對當地女性從一而終,堅貞不二的品格進行表彰。雖然時光已經把煙霞山的羣眾從歷史帶入新的時代,但當地人淳樸厚道,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依然,無論你從什麼地方去,一旦走進他們的院落,總會獲取甜甜的招呼聲和燦爛的笑顏。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過着自給自足,悠然自樂的生活。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6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藴涵着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的要義體現的。儒學傳統中這一被傳統社會奉為經典準則的“以修身為本”的理論,同樣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建設起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根本在於每個社會成員的素質狀況。只有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個社會才能達到文明和諧之境。因而每個社會成員的和諧人生乃是組成和諧社會的基礎,而要達到和諧的人生,自然應從“修身”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羣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兼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國突出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説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者。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説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以儒治世“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現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價值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的未來而奮鬥。

《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中對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與規範”的深入講解,可以認識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理念。

1、國家間相處的和諧理念:“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簡而言之是指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從而在本質上達到相近或相似。“和”、“同”兩個概念,都是講同一性的,但內涵卻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認矛盾,不承認差異的同一性,而“和”則是承認有矛盾,有差異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而“和”則是一種辯證的思維。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補互濟;第三,整個局面因之而和諧。在與異民族相處時,儒家把這種“和”的觀念置於具體的民族關係中,出現了“和而不同”的理念,這一點與西方的民族觀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古老的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國際社會發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中國奉行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思想的鮮明體現。所以説,“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理念。

2、國家內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 愛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內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的華夏民族和周邊的夷、狄、戎、蠻等諸少數民族進入地緣政治時代。在處理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上,儒家主張修“文德”的對外政策。從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發。顯然,受着如此“仁政” 愛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遠影響的中國決不會干涉別國內政,不會主動發動侵略其它民族、國家的戰爭,更不用説侵佔其它國領土。所以,中國的崛起只會壯大國際社會上的和平力量。

3、國民個人修身的温和信條:“誠”、“敬”、“信 ” 。

儒家傳統思想非常重視對國民自身進行修身的倫理道德教育。在此問題上,儒家強調“誠”“敬”“信 ”的和平修身信條,並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對於保障國家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誠即真實無妄,敬即主一無適,信即真誠忠信,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沒有誠、敬、信,人就不能稱其為人,當然,沒有誠信人類也無法和睦相處,更談不上社會的繁榮昌盛。儒家思想主導思想潮流數千年,它所倡導個人要“誠”“敬”“信”的價值觀使得中國民眾自古形成熱愛和平的歷史傳統和心理基礎,也保證了它的崛起只會是“和平崛起”。近年來,由於中國信譽較好,其投資環境也日益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成為吸引外資的大國。中華民族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講求誠信的,都是負責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合理地開掘儒學傳統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將會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7

如今若提到中國,就不得不讓人聯想起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底藴,若想到中國五千年之歷史,就不能不説説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學説之一——儒學。

儒學,誕生於禮樂崩壞的春秋。千年前自平王東遷,周王室衰微,禮樂制度崩壞,天下諸侯都欲爭霸中原,致甲兵四起,各國紛爭不休。而孔子則出生於這時代,這天下生民命如草芥,諸侯混戰只為各自私慾的時代,孔子將當時這一切的混亂歸結於禮樂崩壞——諸侯不守禮樂,各為私慾,而致天下大亂。為了匡扶這混亂的世道,孔子這一生都在追求着恢復禮樂,雖然他這一生的主張都不被採納,他也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前進——將要到來的戰國使禮樂崩壞更加嚴重,但他卻給世間留下了影響之後中國千年歷史的重要學説——儒學。

儒學思想是封建禮教思想下對個人行為規範的守則,也是之後禁錮人性的枷鎖。儒家所提倡的忠孝禮智信,無疑是一種正確的行為規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而優則仕,更是引導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都為推動中國歷史的進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儒學的實質卻無法改變——封建社會君王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其實質導致了其作用永遠不會脱離維護封建社會君王專制,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三常五經等禁錮人性、吃人的封建禮教,所以儒學既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進步,又將人們的思想封閉了封建禮教,這也為之後中華民族科技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儒學在不斷髮展,時至今日,人們依舊不應該將其徹底遺棄。儒家自孔子開山立派起,就在不斷的發展着,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直到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正式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其後,更是出現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隨着中國社會不斷一點點的進步,儒學也在不斷髮展,以適應當時的時代,拋去其被當成君王們的政治工具不談,其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數優秀的思想,尤其是那博愛天下的胸懷,更是體現中華民族之氣魄,所以我認為當今之人,應懷有辯證精神的吸取儒學精神,使儒學變得更加適應如今之社會,在當今之社會使儒學以另一種形式——脱離傳統封建禮教的方式繼續發展下去。

儒學思想也曾制約中華民族發展。儒學因其本質,故是對古代人民思想的雙刃劍,在使人精神世界豐富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固化於某一層次,就如八股文、文字獄一般,制約人們的思想,這也是我所認為明清之後中國科技上沒有出現較大創新的原因——儒學思想影響之下,使人們有了固有思維,並沒有跳出其影響,導致在西方已經逐漸正確認知世界之後,人們所認知的世界依舊是受封建禮教所影響的“天圓地方”,並且排斥着西方技術,認為其為異類、邪説——“祖宗之法不可違”,這無疑是對科技發展的阻礙,但由此,我們也能從中吸取教訓,明白科學便是從頭到腳、從開始到結束都可以推翻重來的真理。

其實,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儒學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然,儒學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中國人所堅守的孝道、我們平日待人的禮節、我們每個人的愛國情懷、我們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和平……這一切的一切,都受着儒學思想的影響,但這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這些我們平日所為,正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體現,縱使西方如今對我國如何抹黑,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歷史之齒輪仍在前進,如今早已不是春秋戰國那混亂的時代,也不是那被封建禮教所制約的社會,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新時代之背景下,我們當代青年,少年,更應做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繼往開來,將儒學精神於中國精神一併傳承下去!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8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中心,外兼容諸子眾家之長,才能得以優秀傳承。只有準確明瞭地知道這一點,才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公正的評價,才可能做到講一部國學。當然,這樣也才可以談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所以,應當要樹立正確的國學觀和文化觀,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觀點認為中國文化就是儒家文化,於是,市面上就出現了以“國學”之名出版各類關於儒學的圖書。這些書籍不斷侵蝕着人們的思想,使人對中國儒學文化和“國學”帶來誤解——特別是全民爭當公務員現象出現。近日,隨着各地公務員考試熱度持續升温,考生百態地成了媒體關注的對象,有媒體發佈一條新聞稱:身家超千萬的富豪浩宇,因羨慕公務員穩定、“高人一等”的'公家身份而決定報考公務員。面對這種畸形的追求,我們不由地思考:一個民族的歷史所沉澱的文化、知識和經驗,僅僅靠儒家文化的傳承能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嗎?一個人的追求和發展就僅僅鎖定在不一定適合自身發展的仕途或前途上嗎?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更應該真正地弄明白儒學精神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更不應該一味地尊崇儒學,我們要在文化基因上重構“百家爭鳴”的文化基礎。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建立起“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指導思想,為中國文化的研究開闢了新紀元。

飛鳥過往間,生生滅滅千年的過客拮來冷月吐織馨香的巾絹,為你擦亮迷離的雙眼,去發現塵封於天地之間的美麗。俯瞰今朝,當東西方思維方式出現明顯的不同時,也應當秉持中國文化的儒釋道精神並讓諸子百家的精神大放異彩。當今世界有60多億人口,上千個民族,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風格,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因此,中國政府要大力地重構“百家爭鳴”的基礎,讓13億人能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讓百姓的精神空間與選擇越來越大,讓更多的人在自己的興趣中追求生活。

對於國學,我們避免沉溺於單純復古甚至迷戀舊骸骨的泥淖,要具有世界意識,開拓視野,注重東西文化比較,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國特色。一國之學問的現代化,漸漸以生活方式的變化,帶動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升級,如今,IT行業、3G行業、汽車製造業、設計產業、醫藥行業等等,正在不斷地培養出人才,為各家藝術與生活方式的優化貢獻智慧。選擇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在紛繁的物質生活的刺激下,堅持心靈的準則。

閉眼馭思,輕啟雙脣,淺唱韻律,品味儒學與國學永不磨滅的美麗。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19

早就聽老師説,曲阜是舉世聞名的儒學之源,是儒教之根,在學習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之後,想參觀曲阜的願望就更強了。今天暑假,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之下,我終於來到了朝思暮想的曲阜。

遊曲阜,主要是遊“三孔”,即孔廟、孔府、孔林。聽導遊説,遊“三孔”,最好是從規模最大、最雄偉壯美、金碧輝煌的祭孔要地----孔廟開始。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跟在導遊身後,我們遊覽了五殿、一閣、一罈、三祠、兩堂、兩齋。這裏面我最感興趣的是殿。這兒的殿宇都有着精美的雕刻,而且金碧輝煌,好像一副美麗的畫卷。我們還看到周圍熙熙攘攘的人羣,他們都是來敬拜孔子的。聽導遊講,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有皇帝寫的錯別字。我非常感興趣,便前去觀看,果然在門額上看到了“櫺星門”---- 由乾隆皇帝親筆題的三個大字,其中“櫺”字是個錯字,因為“櫺”字按繁體寫法應當是“欞”,而皇帝將此字去掉了下面的“巫”字。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有兩種不同的説法。按導遊的解釋,皇帝不喜巫術,所以有意去掉“巫”字。按書上的説法,由於“星”和“門”二字筆劃少,而“欞”字筆劃太多,為了達成和諧,便去掉巫字,減少筆劃,放在一起和諧美觀。説來説去,最終也不知乾隆是有意去掉“巫”字還是真的寫錯了。反正幾百年過去了,至今,櫺星門上一直有個字典裏也查不到的“欞”字。

游完孔廟,我們又來到了號稱“天下第一家” 的孔府,導遊阿姨告訴我們,這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豪華的封建貴族府地,孔府的佈置很有講究,院內的路分為中、東、西三路佈局,東路為“東學”,是孔氏家廟或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西路為“西學”,是孔子的後裔學詩習禮的地方。中路名堂很多,我只記得有三堂六廳,當我們走到通往二堂的過廊時,看到兩條很普通的紅漆凳,導遊告訴我們這就是俗話中“冷板凳”,原來“冷板凳”是有來歷的.,孔府的故事真多!

從孔廟出來,我們乘坐觀摩車觀光瀏覽,邊走邊聽導遊和司機的講解。在萬木蒼翠,百花掩映的孔林中,碑石林立,我們還看到了明代李東陽、嚴嵩和清代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3600餘塊。最後,我們來到了孔子墓前,這個墓就像一個隆起的馬背,導遊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在孔子墓的東邊,我們還參觀了孔子的兒子孔鯉的墓,南邊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墓。孔子子孫三代都葬於這個墓區裏,而且墓葬這種成“品”字形佈局,被成為“攜子抱孫”。原來墓碑也藴藏着這麼的文化。

遊玩歸來,我發現孔廟、孔府、孔林的一石一木都有着悠久的歷史,我不禁為我們祖國的悠久歷史感到自豪!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0

從一定意義上説,儒學是一種“人學”,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的學問。儒學有豐富的思想,在許多方面能給人以智慧和啟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講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於培養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講“修己以敬”,涵養智仁勇“三達德”;孟子講存心養性,養浩然之氣;荀子講“以誠養心、以禮正身”,這些都體現了儒家修身之學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濟眾、仁民愛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和歷史使命感,以經世濟民為志向,以擔當道義為己任,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和堅強意志,以及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大智大勇,為實現社會、人生理想而不懈奮鬥。我國曆代許多仁人志士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學的影響,吸取並踐行其中的思想精華,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倡導善待他人,營造和諧人際關係。儒家所提倡的“禮”不只是外在禮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內核“仁”。“仁”是從人的本性發展出來的,是一種關心人、愛護人、體恤人的感情和態度,在與他人相處時表現為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禮”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會制度、規範和道德原則。“禮”的作用在於定分止爭,協調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家庭就和睦了。擴大到社會,就是要建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倫常秩序。每個人各守其分、各盡其責、依禮而行,整個社會就能安定有序。這種以“仁”為魂、以“禮”為體、以“和”為用的社會倫理學説,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愛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禮原則、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

主張以德治國,強調民為邦本。《大學》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又要求讀書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實是主張以修身為本,由內聖而外王,最終實現以德治國。在儒家看來,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遠可以“安百姓”,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政治家。古

典儒家提倡的正是通過提升國民道德品質與文明素養來治國的理念。這要求統治者懷着愛民如子的感情,採取惠民、安民、富民、恤民的政策和措施,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讓他們能夠安穩生活。許多儒家學者都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先後提出民貴君輕、民本君末等君臣關係理論,雖然目的大都是為了“存社稷、固君位、達邦寧”,但客觀上對於改善人民的`生存狀況、發展社會生產也有積極作用。

提倡尊師重教,注重學行統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教育作為提高人的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儒學的一大特點。歷史上許多著名儒家學者也是教育家,他們通過長期教學實踐總結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包含許多真知灼見。儒家“六藝”之教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強調“德教為先”,首先教學生如何做人,並且要求學行一致、知行統一。歷代儒家學者總結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温故知新、學思結合、教學相長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在現代教育的綜合創新中,應重視吸收這些傳統教育思想的合理內容。

儒學是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一些方面已經不適應今天社會的需要。但儒學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包含着中華民族認識宇宙、社會、人生的許多成果,經過科學辨析和選擇,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很多內容可以成為當今時代的文化資源。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1

得孔子這位聖人麼?我想大家一定會不約而同的説出:儒家的創始人。對 他是儒家的創始人,而且還是我們華夏的思想家,教育家。因為孔子,我們中國走向了世界,現在各國都有孔子學院,這就證明了孔子的偉大,因為孔子,我們才走向了一個有思想的年代,我們都是孔子的學生。

現在的我們應該感謝孔子,因為是他提出了不分貧富貴濺,人人都受教育的資格,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之所以為孔聖人就是他把自己正確的思想傳播給了他應該到的地方,讓更多的人懂得了什麼是“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更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作到帶人寬容,”己所不欲,勿矢於人“,這個意思是他符合我們做人的準則,漢朝以後,儒家的這些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但是我最崇拜的是孔子的“孝”俗話説:百善孝為先。沒有孝,這個人再怎麼行善積德他也是一個不善的人,因為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都不會還怎麼談論其他的呢?

當我們考試不理想時誰在我們身邊鼓勵和支持我們;當我們專心的學習時,誰會端着一杯普通的水,單我們喝進去就象是一杯香噴噴的奶茶,簡單不過的舉動,卻是父母對我們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2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歷經滄桑,創造了燦爛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國。在中華文化的創造者中,其文學家就是一個十分寵大的羣體,他們留下了萬千作品,是存錄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因此中國文學史成了中國文化史中內容最豐富,形態最多樣的一個門類。在這其中中國古代文學獨佔鰲頭,獨具風騷!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作為傳統文化主要載體的古代典籍中,文學作品的比重最大,因而它成了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主要而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

全面獨到地揭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自然也成了領略中國文化的最佳窗口。古代文學的作品留給我們後人的是無限的寶貴物質精神財富,而儒家經典作為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字是一個單人旁,旁邊一個“需”字,馮友蘭先生説,儒,就是人所需要的與需要的人。儒家思想就是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這就是人們所需要的。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才在繼承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人們所需要的儒家思想。儒家與諸子百家不同的.就是,諸子百家都只是思想家,而儒家既是思想家又是精通曆代文化的學者,所以儒經也是歷代聖王集體智慧的結晶。

《論語》是儒學經典著作之一,它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敍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最早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而在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只要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體諒,將心比心,這樣的話是可以實現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為人處事方面,我們應向曾子學習,講忠信,與人誠信交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當温習已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一方面要温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李努力擷取新知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面不學則殆”我們在學習時,只讀書不思考就是迷惑而無何適從,只是思考而不讀書,這是有害的。儒學自孔子起就自覺繼承着夏、商、週三代的文化,從歷史上看它曾是中華民族發育,成長的根它將源遠流長。中華文化也將以它而源遠流長。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3

正如馮先生所言,真正有價值的思想不僅能絢爛在它的時代,還能啟迪後人。儒學,這兩千多年前盛開的花,當之無愧。

一部《論語》是春風化雨般的諄諄教誨,一本《孟子》是黃鐘大呂般的治國大略:一本《荀子》是飽含智慧的時代絕唱。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儒學以“仁”為莖,以“親親之愛”為尊,以“德政”愛民為瓣,以士人自修為花香,熱情的盛開。秦統一六國,焚書坑儒,花即凋謝。

然而它留下了種!

一千多年前,一對兄弟閉門讀書,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暢遊:忽然眼前一亮,他們覓得了隱藏在歷史的土壤中的一顆銀白色的種子。程頤、程顥,他們把這顆儒學的種子悉心呵護,並孕育出了一朵美麗的花,這朵花便是理學。

宋初戰亂剛定,“理學”猶如春風,撫摸着人們受傷的心靈,安定着社會的秩序。這朵儒學之花的後裔,芬芳了一個世紀。

八百多年前,零丁洋上,一位士人正襟危坐,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四百多年前,一位老者手執木杖,訪遍名山大川,心中念念不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外族入侵,國家淪喪,儒學之花的種子在那一批批有良知的讀書人心中盛開,開出的花叫“不屈”。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在這一代人的身上體現,展現出中國人的錚錚傲骨,永傳青史。

一百多年前,康有為面對清政府有堅船厲炮卻被鄰國日本打敗的屈辱事實時,求諸孔子,最終心得一株儒學之花,它的名字叫“改革”。於是他發表了《孔子改古考》,推楊變法求新,使中國從此走向了改革自新之路。儒學之花在近代盛開。

而當下,中國正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高速轉型期。儒學又給了我們這一輩人新的啟示,那便是“自由”。思想上的解放,人格上的'獨立,精神上的自由,不正是我國民當下所急需?儒學,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它一應有的貢獻。

縱觀歷史,儒學在春秋戰國經一瞬的盛開後,為宋初的人們留下了“理”的種子,為身處家國破滅之際的人們留下了“浩然正氣”的種子,為窮困的國家留下了“改革”的種子,為當下的中國留下了“自由”的種子。為後人,它還會有什麼?這值得我們探索。

儒學,堪稱有價值的思想。讓我們發奮學習,從中擷取智慧,尋得其留給我們的啟迪!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4

你從蒹葭蒼蒼中走來,走過楚辭漢賦,走過唐詩宋詞,走過元曲與明清小説,在中國古老而遼闊的大地上,舞着一曲動人的霓裳。

中國悠悠而輝煌的文化浸潤着諸子百家的睿智與深刻,氤氲着詩詞稟賦的清新與自然,瀰漫着書法繪畫的飄逸與靈動,彰顯着建築雕塑的優雅與古樸……

毋庸置疑,儒學是中國傳統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然而,在儒學之外另有一片天地同樣精彩無限。

“握運頓抖提懸,龍飛鳳舞,順轉起落回逆,揮筆任意……”一曲《筆墨侍候》道出了你的無盡神韻。一隻狼毫,一盒濃墨,一卷宣紙,一方古硯,濃墨潑灑間,盡情書寫着一卷卷歷史。“歐陽在起舞,蘇東坡的顛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大師在用筆墨寫下一座又一座藝術的豐碑。而中國的書法,也在薪火不斷的傳承中創造着美的奇蹟。

“素胚勾勒筆鋒濃轉淡,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悠揚的《青花瓷》道出了你優雅清麗的容貌,自唐朝而分的南青北白兩大瓷系,成了你獨特的名片。如玉如雪的白瓷,曾“天下無貴賤均通行之。”那從江南煙雨中走出的青瓷,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那雍容華貴的粉彩,訴説着宮廷奢侈與繁華。當古老的瓷器成為中國的'代稱,當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瓷路將古典的瓷器帶往世界,當中世紀的歐洲視瓷器貴如金銀,我們便懂得,那小小的瓷器中傳遞出的力量令人震撼。

當於丹在百家講壇上將《論語》的智慧傳遍大江南北,當易中天將《品三國》演繹得生動鮮明,我們便知道國學就在身邊。其實他並不遙遠,不是地平線上的海市蜃樓,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他就像那緩緩流淌的江水綿延古今。

今天,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便是道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依法治國的理念便是法家法不阿貴的精髓。儒學之外,仍有一片海闊天空。讓你給我們走過那最唯美的思路,去領略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5

一本《論語》記錄了一位聖賢主要的言論,這是他的弟子對他的敬重,更是他主要思想的體現。這是一本我所認為的,大學生必須讀的書。

從漢武帝時期至今,儒學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已經2100多年,儒學文化在歷史的衝擊中,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發展與進步,但是,不管怎樣,《論語》作為始創人孔夫子的語錄記錄書,它在儒學文化中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

《論語》傳達的主要思想是“仁”,從個人的修身到為君的治國之道,都圍繞着仁善這一點展開。

對於治國這一點,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是沒有多大的感悟,但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事廣為流傳,就這一點就足以説明了。而且,當今中國所推行的治國政策可以説與儒家所宣揚的仁政相符合,相信堅守儒學文化,弘揚儒家經典會更加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對我而言,個人修身的內容給我的觸動更加深刻。所謂“修身”既是修德,也是修才,德才兼備才是修身的最理想的結果。

論語中對修德的範圍闡述的很多,比如孝道,論語中有這樣一段: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一點句話就啟發我們良多。臉色好不是真正的孝順。而孔子認為: “父在,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 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為人子女,做讓父母 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反而是這些。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説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謹信”“仁愛 ”然後“學文”,這就明白告訴我們,應以修德為先。論語中,修德之道無處不在。尊師重道,嚴於律己,謹慎謙遜......這些都是《論語》中所講究的修身修德的內容。我所認為的我們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品質。

《論語》中對於修才的解説,亦是孔子對於教育方式的想法,是孔子為師時的寫照。“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系列的關於學習方面的名句,我們耳熟能詳,當然,這更應該是我們踐行的原則。同時,孔子還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與做人,“做人”“治學”乃之本,德才兼備方能至於至善。“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備。 對比當今社會,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 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論語》 讓我領略到的 , 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 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因此,我認為堅守儒學文化,弘揚儒家經典在當今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6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確是懸掛在古今世界的明燈,照亮了暗暗的時代,像是一顆啟明星,在黑暗中帶給人們希望。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寫春秋,又為中華民族留下中華聖經《論語》,為中華所做的貢獻不可數之。

過去的孔子周遊列國,廣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用行動影響了一羣又一羣人,如今的孔子以仁為矛,《論語》為盾,用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便是其中之一,並收穫頗多。

我與孔子的偶遇要由邢老師説起。記得那是八年級,運動會結束後,邢老師帶我們去文廟祭拜孔子,走進文廟,每次落腳都十分輕盈,臉上露出莊嚴肅穆的神情,生怕打擾了在這裏休息的神靈。走到孔子聖像面前,彷彿全身流過從未有過的嚴肅感和壓迫感,令人對孔子無比敬仰。再看那孔子聖像,一襲布衣,卻掩蓋不住滿身金光,垂耳微笑。如果説記憶是海灘上的散沙,那麼我與《論語》的美麗相遇便是最美妙的貝殼了,我讀《論語》的琅琅聲就是貝殼鳴出的動人心絃的海之聲吧。

回到家,已是夜晚七時,顧不上吸塵除垢,徑直打開《論語》,迫不及待接受思想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無法不為這句話而感動。讓人尊敬是有條件的,讀了不少書,明白了不少知識,並不代表你有素養,只有學會承擔,才真正能被人真心相敬。我的境界又高了一層。

而那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又令我怦然心動。匹夫尚不能被奪志,那麼我呢,三軍將帥可奪,那麼各種職業怎麼能一步青雲呢?想不到當代的生存精神早已被古人演繹。

孔子是聖人,《論語》是聖書,很榮幸的,人生路上我遇到了孔子,碰見了《論語》,從而改變了我的`人生。

課下的時候,每仰望頭頂的孔老夫子,都不禁為他的一生而慨歎他以有教無類做宗旨,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做道路,以知其不可而為之做行動,以不亦説乎做動力,創建儒家,將仁,義傳承了下去。

孔子不僅是我的老師,也是我心中的精神領袖。

我總感動於孔子的有教無類,在孔子三十而立的時候,開辦學堂,廣收學徒,肯學便授,走進他的學堂,到處洋溢着融洽的氣氛,不遠處望到眾弟子圍坐到老夫子旁,閒情雅緻,令人動容。

我總感動於他的道之以道,齊之以禮。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各國的人民都受盡了壓迫,只是唯有孔子,關心民生,反對刑罰,堅持道與禮,政者,正德者,得也。孔子真正做到這樣,卻遇到的只是戰火和昏君,但我相信,一切都無法掩蓋他的正氣和仁義。

我總感動於他的不亦説乎,以事事為樂,生活在快樂之中,總是樂以忘憂,正是這種樂觀的精神,才支撐着他寫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執著,他的仁德,他的和樂,走過了兩千多年,走到我的心中,帶來一句句叮嚀。想必孔子就在不遠處,隱身在天空中,靜坐在香書裏,與我心靈相通,攜我同行。

我讀《論語》,感到心中的一絲昇華。我相信我與孔子的緣分會走下去,永不停息。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7

不得不承認,我對孔子的認識總是被歷史強烈地影響着。只因為孔子先生真的應了那句話: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秦到漢,他的主張被改造,被消滅,到最後成為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期間儒學變化了多少,適應了多少;再到後來在新文化運動中“被打到”,歷史不斷強調着儒學對於政治的適應,一談到儒學,也無非是兩三句話帶過:他的主張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是多麼的不符合時代潮流……歷史會告訴我們時代,卻從來不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儒學。種種原因,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麼地模糊,是個恪守舊禮的老人?還是真正的`聖人?直到讀了謝然的書,我對孔子的看法才有了很大的改變。

對於孔子在歷史中不斷地被改造,以及現在國學熱的浪潮,謝然用了“發燒”的説法,“新文化的影響也在病態地膨脹,發燒。”但只是發燒是不夠的,謝然還説了“高燒後,發發汗,一定要給足夠的時間來發發汗!”,用這樣的一個角度説社會上由於文化斷層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看完這篇,咂味許久,我禁不住地想再讀下去。還有那“克己復禮”的古板,“因為周禮能使天下安定!”再在一篇篇中讓人漸漸瞭解到孔子為什麼如此崇尚周禮……

是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了。謝然提醒着我。

謝然並非在一個有多麼高遠的角度來對待孔子,她很真誠,真誠地就像把孔子把聖壇上請了下來,坐在你的旁邊,但這樣的孔子又不是淺薄的,他哪怕説一句話,也是一句有利的話,讓你思索良久。又因為他坐在你的身邊,所以他的話可以很貼近生活,又可以是“治國平天下”用的。在生活中,孔子可以是“天下第一情聖”,可以是“帥哥”,是個好學者,是個會火大罵人的老頭,是那個不想見別人而耍小心思的人,但這小心思耍的,又是那麼的有意思。而孔子關於社會、關於人際的大道理呢,謝然放在我們現在的生活裏,如孔子的“敬鬼神”,謝然不那麼簡單地看,她把孔子的“敬”和現代人的“敬”分開,孔子的“敬”是心中敬畏,不是歷史講的逃避、恐懼,相比起現代人的“敬”,那不是真正的“敬”,而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暗示着我們,孔子的話到今天依舊是格言,依舊有着它無窮大的作用。

也正是這種真誠,謝然在整本書中也並沒有對一些正處於變化中的事物做很肯定的判斷,她不強求你知道,她做的只是引起你的思考,而這不也恰恰切合着孔子“中庸”的道理?正如謝然説的:“這一個‘中庸’之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的行事和處世”。

孔子在論語中並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思想核心“仁”到底是什麼,謝然也沒有告訴我們,而只是用她的筆,讓我們漸漸地接近答案,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更產生無窮盡的思考,就像一次次回到原點,卻又是新的原點,每一個結束都像是開始。我對孔子的誤解,對《論語》的不瞭解,像一條冰封的河,因為謝然的書而開始解凍,重新認識。這並不是結束,而是我對孔子理解的入門級,推着我去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只因為《不讀論語枉少年》。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8

如果説,孔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的話,那麼,他身後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幾乎所有朝代的統治者,都試圖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解釋孔子;這些解釋疊加起來,不僅使孔子的面目變得更加模糊,也顯得十分滑稽。千百年來,孔子就以這種面目在中國流傳,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和他的《論語》,也以這種方式,生存於五花八門的解釋之中。究竟哪種解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呢?或者説,哪種解釋更接近孔子的真實面目呢?人們已經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孔子”,其實都是現實的孔子,都是解釋者心目中的孔子。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從《論語》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論語》的基礎之上,介乎於似與不似之間。於是,我們要接近孔子,就顯得越來越困難了。

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點,重新閲讀原著。與其從別人的解釋中接受一個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個自己的孔子。過去常説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讀《論語》也應該是這樣。我最初看到《隱藏的論語》這部書稿時,就很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在讀原著時是下了功夫的。《論語》這部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學生們分別記錄下來的老師的談話構成的,很多都是當時的口語,生動活潑而富有人間情趣,今天我們讀起來也並不特別的難懂。倒是後人的許多解釋,給《論語》戴了一頂又一頂高帽子,使我們如墜雲霧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隱藏的論語》或者是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侷限於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他採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閲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本義的一種解釋。作者不玩兒概念,也不搞玄奧的東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閲讀陷入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秦漢儒學和以心性本體為框架的宋明理學的.泥淖,而是聯繫實際,聯繫自身,使《論語》回到大眾生活和現實社會之中,找回曾經遺失了的人間的品格和功能。這一點,讀者從他的書中一定可以得到確認。如果説,《論語》有其本性的話,那麼,這種現實的人間煙火氣,就是它的本性。

所以,《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做的。《論語》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實踐性。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我們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這是讀《論語》時特別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頤説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頤的意思就是強調,讀《論語》一定要落實在“做人”上,即個人的修養上。黑格爾是不大看得上《論語》的,他嘲笑《論語》,只是“處世格言”而已。這麼説也不能算錯,但並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實,即便就是“處世格言”,就是“個人的修養”,也還沒有那麼簡單,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關於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節的後面,都撰寫了或長或短的評論、札記和解説,其中不乏旁徵博引,引經據典,但更多的,還是結合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論述。讀這些地方,常能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發。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29

《論語》,是一篇家喻户曉的儒家經典著作,每個國中以上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幾條。然而最近,社會上掀起了一陣陣的“傳統文化熱”。電視上出現了很多以“名人講解《論語》”、“領略千百年前的《論語》“等為題目講解《論語》的節目,同時熒幕上也多了許多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有一部分人説:這是好事啊,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可是我不這麼認為。

其實,普及傳統文化,讓人們去重新回味已經遺忘好久的經典文化,固然很好,這是婦孺皆知的。然而,他們傳播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看未必。

舉一個我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實例吧。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講解名著的節目,當講論語時,竟然説:“《論語》雖然只是孔子説的一些話,卻句句引人深思——”天哪,這是犯了個多麼大的錯誤!我們做為初中學生都知道,《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並非是孔子單單一人的言行。如今,那個節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類似誤導世人的節目。其實,不單如此,還有許多錯誤的説法,弄得當時初學國學的我暈頭轉向。

再説説歷史電視劇的事。因為傳統文化熱,最近許多歷史電視劇開始熱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姐姐,正捧着手機,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麼。我見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於是向前瞅了瞅。呀,這不是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嗎?一向喜歡歷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興奮,便壯着膽子問:“姐姐,這個電視劇叫什麼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卻不離開屏幕。我想,看來我遇到同樣喜歡歷史文化的人了!可沒想到,當我正想下車時,卻聽見她喃喃自語道:噢,男主長得多帥啊,真是看不夠!瞬間,我僵在原地。原來,她只是對男主角的相貌感興趣!一剎那,我彷彿看透了這類事件。原來,人們看歷史文化的電視劇,大多是追求緊張有趣的情節,或是喜歡主角們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賞古代文化的,我想十個裏不會超過三個吧?而那些劇組,也許追求的只是收視率。

其實,如果社會並沒有因為“傳統文化熱”而重拾古代文學,反而接受了錯誤的觀點的話,那麼這麼普及傳統文化並不是好事。我們不妨來看看:那些講解論語的“文人”們,是否能完整地背誦《論語》的文學常識呢?是否能“曉古通今”,是否能將“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讀成四聲呢?——知道他們的答案後,也許你就知道這個“文人”,是真的歷史文化愛好者,還是錯誤知識的傳播者了。

不得不説,曾經的《論語》到了如今確實變了味。但這變了味的並不是《論語》本身,而是因為某些人的錯誤傳播。我多麼希望《論語》不再被錯誤傳播!願這錯誤的“傳統文化熱”能早日變為正確的“傳統文化熱”。

願人們都能正確傳播古典文學,讓《論語》給人以借鑑和啟迪,給人以感染和薰陶,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讓古典文學這顆中華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遠耀眼!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0

這個暑假,我仔細閲讀過了《論語》,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幾千年來,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所謂的聖人,賢者。他的《論語》讓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諦,也讓我明白了學習的奧祕。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禮”的根本內容,是道德倫理觀念的基礎。仁者,愛人也,為人處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論語》中記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刃,則以學文。”只是孔子在教導學生們説:“同學們,任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謹慎。”其次,做人誠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説: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麼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所以,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我們才將會成為一個有誠信的人。

“禮”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禮”是西周以來上層建築的集中體現,它是用來維護上下尊卑關係的。因此,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禮壞樂崩”抱着惋惜的態度,把破壞禮的行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禮”就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禮”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應尊敬她們,對她們的教育,我們應認真聆聽,保持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習慣。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他提出反覆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從中我也明白了,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用於開闊出新的知識,使自己的學識更加豐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還包括學習態度的問題。他認為學習的態度就應該是老老實實的,不懂就説不懂,努力學習,他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這樣,不恥下問,由於孔子抱着這樣的學習態度,他的知識在當時就比別人豐富。再有,孔子教學也比較注意“因材施教”。《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説: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義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想説而口裏不想説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交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個方面,就讓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去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

從《論語》中,可以學到許多做人學習的道理。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做一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論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1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2

作為歷史老師,參加國學班,沒想到去教國學,只想到提升自己的修養。孔子曾説,人過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應懂得合道於天,那就應該懂得修為自己,這是我參加國學班的初衷。

的確,每坐到教室聽專家們對儒家思想透徹而精闢的解讀,真是如沐春風,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連平時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區別,語速和行事風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並不是真慢,而是緩和中帶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們看來也似乎寬展了許多,我想這都應該歸功於國學帶給我的。

隨着對國學的不斷深入瞭解,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也更深一層。比如,有些商人被稱為儒商,説明此商人在求利過程中帶有一定的義。宋明理學所極力宣揚的“三綱五常”的確起到了“修為”的作用,這也難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修為自身最為盛行的儒學是從宋開始。

《大學》開篇第一段,就明確提出,欲平天下,則先修其身。實際上,也就是説自身的修養要合乎於道。這要讓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通常理解成為自己謀福利。實際上,按道家的理解則是人的行為不合乎道的話,天誅地滅。由於後人理解的偏差,自然導致後世的私慾橫流,甚至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這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喟歎!

我們還經常喟歎,從建國以來中國就很少出現文化大師之類的人物,究其原因,無它,乃是國學的丟失。細想,民國時期的大師們,自出生到成大家,無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養,從骨子裏已具有儒雅之氣,他們大部分都具有一種傲骨,很少有“媚氣”。可能會有人説,政治環境決定了知識分子的氣節,實際上也未必全是。我們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專制,尚有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連浪漫詩人李白也在詩中抒發到“苟無濟代心,獨善有何益”,足見古人之氣魄!

再看當今之文化名人,總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被稱為國學大師的人,曾經在百家講壇上滔滔不絕地講《論語》,初聽起來的確令人肅然起敬,並對她佩服有加。但後來在一次節目中和一個隋唐史專家談絲綢之路時,總是不斷地打斷別人的話,甚至還搶話,有一種表現的慾望,這不由得讓人心生厭惡。後來還聽説,有一次她到外地講課,由於飯店安排的不合適而大耍名人脾氣,當然,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明星身上,不足為奇,畢竟他們的文化素養不夠,但是發生在所謂的國學大師身上,就不免讓人費解。老夫子不是説,言先必行,而後從之。不清楚這位國學大師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難道是偽大師?從她的行為來看,總不免有一些嫌疑!

孟懿子曾問孝於孔子,孔子答“無違”後,孟懿子就沒再深問,那麼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膚淺。之後,孔夫子感到語猶未盡,於是進一步向為他駕車的人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才是對無違進行了最好的闡釋。

總之,一言以蔽之:禮,才是我們學國學的根本所在。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3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更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理想對於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説的是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方向。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理想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説:“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這説明現在重要的不是我們終究的理想有多麼高尚,多麼偉大,而在於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往往我們並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乏在到達那志願之前的道路。

《論語》中有一篇關於理想的,非常有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的是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着孔子,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搶先答道:“如果讓我去治理一個既受到別國侵略又遭受饑荒的大國的話,不到三年,我就能讓百姓有勇氣抵抗外國侵略,而且知道為人的道理。”孔子只是笑了笑。冉有説:“給我一個小城,我也只用三年時間,可以讓百姓富足,至於讓他們懂得為人的道理,就讓比我有才能的人去幹吧。”公西華説:“我不敢説能勝任什麼職位,但我願意學習。在祭祀祖廟,或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時候,穿着禮服,帶着禮帽,當個小司儀罷了。”當孔子問到曾皙時,彈奏琴瑟的聲音漸漸稀疏,然後放下瑟直起身子幽幽的説:“我和他們三人的觀點不太一樣。當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時候,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裏洗澡,到舞雩台上吹風乘涼,然後一起唱着歌歸來。”夫子歎曰:“吾與點(曾皙)也。”我們看到,前面三人的理想看起來都比曾皙理想高尚,遠大。但孔子認為,子路説的話並不謙讓,無法用“禮”來治理國家。不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冉有的話與子路沒有什麼區別。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司儀,不能做大事。而曾點設想的因實行仁政而出現的太平盛世的圖景,是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所以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由此可以看出,曾點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的理想符合了《論語》中提倡的“温,良,恭,儉,讓”的人生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理想之道了。順便一提,這篇文章也出現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冊的語文課本上,但是,我在學校學習這篇文章時,老師只講解了課文表面的文字意思,並沒有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教給我們的空子怎樣的理想之道。看來,我國所謂的“素質教育”與理想之中還有很大的差距。

于丹教授認為:“理想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在乎的東西,是一種心靈的寄託。”《陋室銘》的經典就在於它寫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是——大家在一起談論的是不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託。如果大家能在絲竹之間,在交流中有了心心相通在共同寄託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麼,誰還能注意到陋室之“陋”呢?所以孔子云:“何陋之有?”

于丹教授説:“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所以,內心的感悟才是《論語》所倡導的理想之道。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4

一本好書藴含着豐富的知識,讀一本好書即是跨越時空同道德高尚的名賢對話。從小我就經常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温故而知新”的名言,伴隨着腳步的逐漸堅定,步入國中的我開始品讀《論語》,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學習、思考,使我受益匪淺。

而孔子的那一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給了我堅定的信仰和無窮的力量。

六年級的那個冬天,煩惱如亂麻般纏繞在我的心頭,在挫折的席捲下,滴着血……寒冬,已至。

困難的奧數題,如同信心殺手,將那苛刻的目光投在我的身上。之前完全沒有概念的殘酷的小升中帶來的'學習壓力瞬間降臨,我徘徊在各種培訓班之間,我的汗珠順着腮邊、混雜着淚水下落,心中彷彿有萬塊石頭壓抑着,喘不過氣來。我的內心,因奧數而凍結。

我極不情願地離開温暖的被窩,窗外寒風凜冽,飄着片片飛雪,寂靜的空氣更添了幾分寒意。看眼日曆,是寒假的第一天,而我卻要到外面去補我最頭疼的數學。

揹着沉重的書包,冷得直哆嗦,於是我裹緊厚厚的棉衣,如同行屍走肉般走向公交車站,走向那通往奧數的恐怖世界。隨着人流,擠進了公交。我隨意地倚靠在窗邊,眼神飄渺於路邊光禿禿的棵棵樹木,“最後,我會不會也像這些樹木一樣光禿禿的,一無所獲……”這時,路過一個小巷,巷內的樹依舊很青,很青;針葉依舊很密,很密。定睛一看,這,並非其它,正是一棵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中的這句話幾乎在一瞬間湧進了我的腦海。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困難重重,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困難的處境裏,特別是在逆境中,磨練自己的品格,培養堅強的意志,才能贏下自己的目標!

當我猛然抬頭,發現有個人不慌不忙地拉住一個把杆,將書包取下。我看得出,他學業也是繁重的。掏出一本書,專心地研究起來。“奧數”兩字赫然印在書皮上,刺着我的眼睛,我的心靈,鼻子不禁一酸。他眼睛專注地盯着那一道道難題,而不舒服的姿勢與顛簸的列車沒有讓他皺一下眉,抬頭張望一下,只是專注地寫寫、算算。突然,公交車猛烈地晃了一下,他手中的草稿掉了下來,站在他面前的我急忙去幫他撿起。

那麼一瞬間,我愣住了。這張在我手中輕飄飄的紙,因為那寫滿的算式變得多麼厚重,面前這位,我看得出來是一位尖子生,並且他心中是有追求的,是有夢的。

我陷入了深思,“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謂人如松柏,環境愈嚴酷愈顯意志之堅定。我的希望終於迸發而出,並在我的心中築起了堅定的信念。我想着,不管現在逆境多麼困難,壓力多麼大,也一定要攻克“奧數”這個敵人。

我靜靜地看着面前的奧數題,草稿紙不再是一張薄紙,而是我叩開數學之門的鑰匙,將鞭策我更好地前行。汗簌簌落,我也不再抱怨,只是專心想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選自《論語·子罕》,在困境中激勵我前進,使我的腳步不再躊躇!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5

論語是什麼?通俗一點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説過的話,高大上一點就是孔子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等等等等。但是論語卻能經過數千年的洗禮而不消逝,這充分的説明論語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各個時代,各個統治者眼中的重要性。論語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中所保留下來。不過我一直以來對於論語卻沒有什麼“好印象”,首先論語確實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但是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卻導致了國家的衰敗,其次論語在我們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確實很少見,最後在中學時被強迫的學習論語的內容。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明白了論語的意義。

首先讓我明白了論語中所表現出來的孔子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仁與禮”。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一個社會急劇動盪和轉變的時代,傳統的封建宗法制度正日趨崩潰,周禮已基本喪失其應具有的社會控制功能,後來孟子曾這樣評價孔子的時代時所説的那樣:邪説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對於這樣一種禮崩樂壞的無道局面,孔子首先提出了復禮與正名。禮是人的外在表現,仁是禮的內在精神。而論語其實就是記載的“仁與禮”,孔子雖然十分注重禮,但是也反對僅僅只有外在的禮而沒有內在的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禮的形式離不開仁的'精神,人只有有了內在的仁,才能做到外在的禮。我認為仁相對禮而言更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仔細研究起來讓我對於論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認識,發現論語並不只是早先接觸的“學而時習之....”,論語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一部可以規範我們自身行為的寶典,那就是規範我們內在的仁性、仁心。

但是仁究竟是什麼到現在我也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但我想也許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認識到“仁”。我的認識中仁就是一個人應該應該遵從我們的社會秩序,遵守我們的社會道德,仁是我們的立身處世之道,仁是我們的社會準則,只有一個人有了仁,他才能夠真正的立足於社會,他才能真正的成為社會的一員。“仁”在孔子的論語中其實有很多的表現,不論是克己復禮還是愛人,不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恭寬信敏惠,都顯現出孔子對於仁的追求。

同時“仁”也不僅僅是對於人而言,人最終是要組成社會的,所以“仁”也是對於社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義,《論語·子路》中有這樣一段: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所以説孔子最終的理想更是在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有着“仁”的風氣。

孔子“仁”的思想其重點在於我們每個社會公民,然後組成一個“仁”的社會而論語就是用來向我們每個人宣傳“仁”的思想,用來規範我們內在的“仁”的行為。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6

論語讓我明白了要誠信做人孔子説過:“民無信不立。”

由此可見,誠信是支起我們人格的階梯,是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塑造我們不朽不爛品德、建立我們立身處事的根本。誠信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之一。俗話説:“國無信不威,業無信不成,人無信不立。”一個有序的世界,一個輝煌的國家,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個倍受信賴的人;他們靠的是什麼?是勢力,是金錢嗎?……都不全是。這只不過是我們膚淺的眼光看待,是這兩個字——誠信。它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更是世界生存的`意志。

誠信能營造和諧、温馨的氣氛,有一句名言“真誠是處世行事的最好方法。”人與人之間誠實是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質,把誠實看作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誠懇待人。

“民無信不立”何止是單單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民族的魅力所在,是這些民族富強的動力源泉;民強則國強,這就是一個國家富強的階梯。

誠信是古老的東方文化瑰寶。做人、做事都要講求良知,講誠信。人,行為不正,不被人信服;言語不誠實,不被人相信。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誠信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如今,作為新世紀的莘莘學子,養成和培育誠信精神,弘揚我們誠信的傳統,做一個誠懇待人之人,是我們的必修課程。孔老夫子把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寄託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完成任務,他把他一生的人生教給了我們,把他的哲思傳承下來給我們,這就是善良、真誠的孔子。

這是一個“誠信力量”的故事,也是關於一位偉人的故事。

一天,父親遞給這位偉人一把斧頭,讓他將果園裏影響果樹生長的雜樹砍掉,而且再三叮囑他不要砍傷正在結果子的果樹。

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一棵櫻桃樹。他害怕父親知道了生氣,便用雜樹把樹蓋了起來。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看到地上的櫻桃,就知道結果了,但他裝作什麼都不知道,還誇了他。

聽了父親的誇獎,這位偉人臉紅了,他向父親承認錯誤後,父親説他雖然應該受到批評,但他沒説謊,並且説:“我寧可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意聽到你説謊!誠實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只有一個誠實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他曾經説過:“我希望我將具有足夠的堅定性和美德,藉以保持所有稱號中我認為最值得羨慕的稱號:一個誠實的一個誠實的人”。

我很欽佩這位偉人——華盛頓。但我更仰慕他的父親。父親以他一生做人的原則,告訴兒子道理,而不是當時就責備華盛頓,如果當時責備他,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父親用一生哲思,使華盛頓成了一代偉人。

其實這些告訴我們誠實是一個人起碼的品德,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誠實做人,坦然面對一切,無所愧疚,這樣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讓我們與《論語為政》裏孔子以及一代古人一起建立誠信,把誠信的內涵發揚光大,帶着他們的寄託和希望,振奮我們民族精神。

儒學思作文1000字 篇37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係、同事關係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處,着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正所謂“性定菜根香”。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

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温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

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