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

作文8.82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

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1

沉沉夜幕籠罩下,燈火通明的書店裏,衣着神態各有所異的人們或小憩或捧書,櫃枱旁是臉上掛着盈盈笑意的工作人員。靜謐安寧。

這是24小時營業書店在晚上的景象,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心中便有無盡的感恩,感謝書店經理給予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暢遊書海、親近知識的機會;感謝深夜不寐的工作人員包容着、照顧着每一個踏入書店的人,即便是身無分文的窮學生或是尋找棲身之所的流浪漢;感謝這一方淨土,它是夜中的孤島,散發着無盡的温暖和沁人心脾的墨香。

不管這書店的種種做法是出於對眾生的博愛或是想要拉近人與書本的距離,甚至只是為名為利,我都願意走進它,閲讀一會兒,買幾本書,臨走時對工作人員道謝。因為無論動機如何,我看到的他們的舉措中滿滿都是對他人的善、對世界的愛、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工作的負責。像這樣的書店我當然樂意讓它名利雙收,讓它多賺些錢,開幾個分店,善行九州,何樂而不為?

於書店而言,它向世界傳播了善,對顧客而言則是收到了來自世界的善。想起從前看過的新聞,北京有一家歡迎所有人前來閲讀的書店,流浪者和拾荒者進去後總是直奔洗手間,將手細細洗淨,將拾荒用的袋子放在角落,方走入書海小心閲讀。像這樣,你投我以木桃,我雖無力報你以瓊瑤,卻能給你比幾個小心心並且保證你不因自己的善意而受損失,真是讓人喜聞樂見啊。

有句話叫“世界吻我以痛,我報之以歌”,這句話中的“我”,固然值得欽佩,但這整句話所描繪的事我們不忍心去看。或許改一下會更好,“世界為我誦歌,我倚歌而和”,這樣的景象更讓人喜歡吧。深夜書店映射出來的就是這樣的景象,人與人以善待之,以書友之,沒有歧視,沒有不滿,沒有一切的負面情緒,大家都是沉浸於書海的謙謙君子,温潤如玉。

多希望世界縮進這小小書店,或者説書店裏的氛圍傳播到整個世界。但願善愛交織成大網兜住整個地球,但願純淨的歌聲時時迴盪,讓我們將一切惡恨遺忘。

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2

近日,共享單車在上海掀起熱潮。週末攜家人騎車出行成為一種時尚。你或許對這種流行感到理所當然,但我卻認為,它正體現了人們思想理念的改變。

如今的人樂於自由,願意付出代價來換得無拘無束,這是我眼裏最重要的一點。裴多菲的名句有云“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其實是人們內心的寫照。但在上個世紀的動盪下,這種理念被深埋於心。試問,戰爭中連生命都無法保證,自由又從何説起?正因為這種局面,人們被奴役。他們忍受,但沒有忘記內心的追求。如今,騎着單車,他們可以在內心對自己説,我是自由的,我是快樂的。

而另外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則是近年大學聯考作文的一份材料,某書店24小時營業,燈火通宵,走進來的不論是清潔工,大學生還是流浪者,店員從不趕人,他説,只要走進來的,每一位都是我的顧客。這個書店實質有共享書店的雛形,但又與圖書館有別。店員的話告訴我們,在共享書店裏,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只是渴求知識的孩童。

這,我認為,則是擺脱封建思想的一種體現。封建,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不公。它將人成功的最大因素歸於環境,而且這是人無法通過奮鬥和努力達到的。但在改革的新思想引入後,這種觀念才在人們心底出現。絕大多數人,由於封建的影響,拒絕平等。身份尊貴的人希望自己依然養尊處優,社會底層人民卻愈加的自卑,直到共享的出現,人們在接受它帶給我們的福利的同時,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平等,認可了平等。這一點是彌足可貴的。

當然,共享最重要的一點影響還是對資源的節約。一部單車,就算一天要被人使用四個小時,它也有二十個小時是空閒的,這,就是沒有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資源。通過共享,一輛單車可以隨時供有需要的人使用。全市若有20萬人每天需騎共享單車,根據每個人用車時間段的不同,也許只要五萬輛單車就綽綽有餘。而如果這二十萬人每人購買自行車,某種意義上就造成了資源浪費。由此,共享單車的出現説明人們其實已經有意識地開始保護整個環境了。

以上即是我對共享的見解。共享時代,你我同行,希望人們珍惜所有的共享資源,因為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讓我們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關於24小時書店作文3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共享”這個詞成為了很多東西的標籤:共享單車,共享書店,共享籃球…人們願意將原本私有的,變為公共的.,成為社會的共享資源。

每天早晨出門,附近的地鐵站總是排滿了“小黃車”,“小紅車”,多多少少的“上班族”靠它們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我們不再擔心下了地鐵,下了公交需要步行多遠,不再擔心自行車失竊事件。“共享”已深入我們的大腦,漸漸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

前幾天看到的新聞中,專家介紹了“共享書店”。這一個一天營業24小時的小書屋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甚至青少年的慰藉。深夜,往往是它最熱鬧的時候。年輕人或許遇到坎坷不願在同事面前表露出來,萬般事物沉睡之時,他們來到書屋,把一切煩惱傾吐向字裏行間。“共享”已埋入我們的心靈,漸漸成為我們傷口的創口貼。

還有前不久在手機上看到的,可能會推出的“共享雨傘”。我就想,如果真能推出這樣的產品,那對於我這種經常忘記帶傘的“學生族”倒也是個好事情。一出校門,傾盆大雨迎頭倒下,這時候,從路邊取到一把“共享”的雨傘,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再也不會發生淋成“落湯雞”的倒黴事兒了。“共享”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逐漸成為我們的好夥伴,提供一些緊急的幫助。

當下,“共享”好像已演變成為一條紐帶,連接着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我有一天去上學的時候,看見恰好有位叔叔騎來一輛“小黃車”,準備停下,我快跑上前,等待着那位叔叔關鎖離開。他見我揹着大書包,跑得“哼哧哼哧”,不禁和善地對我笑笑,然後示意我掃碼汽車。我猛然心中一暖,交接一輛“共享”單車,人與人之間不過幾秒的接觸,卻又似乎連接器了一個又一個人。

“共享”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公共的,那麼社會上的資源也應當同樣是公共的。作為社會的公民,在潛意識裏就要明白,學會“分享”,共同地分享。既然“共享”,那麼對待所有社會資源就應該是抱以與別人一起擁有的想法。如果大家都做到這一點,那麼全社會就能建設得更好,甚至離共產主義社會都不是遙遠的一段距離了。

習慣也好,創可貼也好,都是我們需要的。共享之社會,社會之共享,其實是社會之根本所在吧。

標籤: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