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

作文1.18W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1

他隻身一人,曾無數次在槍林彈雨中穿行,曾無數次體力不支而倒地,又曾無數次依靠那不破滅的毅力頑強地站了起來,只是為了多救一個人。

他就是二戰中隻身一人救了75人之多的美國軍醫——戴斯蒙德。道斯。而今天,我觀看了這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血戰鋼鋸嶺》,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誰也沒有想到,影片中那由救生繩組成的簡易滑降裝置,會拴緊75人的生命。

最令我震憾的地方是道斯竟是在零武器,赤手空拳的情況情況下,在炮火滿天、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鋼鋸嶺救下了那75人的。

他説:“我是一名軍醫,是為了在戰場上多挽救一條生命,而不是殺人,那怕下一秒我會變成一具冰冷的屍體,我也決不會用槍去對準那些妄圖想殺我的敵人。”

他説這話時十分鎮定,就像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樣,但我深知它並不普通:允許別人輕易奪走他的生命,也決不允許自己去奪走別人的生命,也決不妄圖去奪走別人的生命!

這是為什麼?難道只是對一條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是的,我小聲地對自己説到。回想起我們現在,相比道斯,我真是自愧不如。

最近這幾個月的新聞幾乎都被一個主題所承包——學生跳樓事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年輕生命消失的原因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這些人大多數為中學生,步入國中,學習壓力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大,本是燦爛的笑容,由於家長和老師的無限期盼,變成愁眉苦臉,終於在頂不住壓力時暴發了,但他們卻選擇了一種最愚蠢的方法——自行尋死。但他們哪裏知道,風雨過後便是彩虹,他們歷經磨難後,面前便是一條光明大道。

可惜,年輕的血液還沒有沸騰,就變成得冰冷,這樣值得嗎?不尊重自已的生命也就罷了,但你想過沒有?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當他們一想到自己的寶貝兒子、寶貝女兒會擁有大好的未來,卻因為一時糊塗就一命嗚呼。那流的不是淚,而是血。那傷的不僅是你們的身,而是父母的心啊!

是啊!寵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付出了一輩子的掌上明珠就這麼沒了,誰不心痛啊!你們知道嗎?你們這麼做也是不尊重他們的生命!難道你們忍心嗎?如果不忍心就請你好好地活下去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會讓我們的天空變得更明亮、蔚藍,才會讓我們的未來充滿美好而走向成功。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2

平時很少看戰爭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剛上映的燃片《血戰鋼鋸嶺》,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誠的---、軍醫,體格瘦弱,性格內斂,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

影片中反覆在強調倔強的道斯不肯碰槍不肯殺人卻執意要進入戰鬥的前線救人,中途被誤解、被毆打、被控告但非常執着於信仰的他,在老兵父親的幫助下,終於跟隨着隊伍去了戰爭前線。

戰爭的殘忍、血腥、還有儘可能還原戰爭現場氛圍和恐懼緊張的.心理活動程度讓我好幾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熒幕,但同時又一次一次的被戰爭年代裏的精神與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話“生活本來就是不易的,當你覺得容易時,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着那份不易”,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快捷,這是由多少戰鬥與犧牲換來的安逸,我簡直無法想象,也開始漸漸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總是非常渴望在自己還能動的時候能再去天安門門前再看一眼毛主席,這是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鋼鋸嶺最後一戰前,所有的士兵都堅決等着道斯做完禱告後再上戰場一樣,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樣,一開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動,被他在累的精疲力盡的時候還想着“我還可以再救一個人,再救一個”,然後衝到日軍的掃蕩圈裏,不知不覺一個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動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經逐漸地消失在大眾的腦海裏,如今的拇指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人患有“媒介依存症”,過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淺層閲讀,滿足於被動的知識積累而漸漸地減少了社會行動力的積極性。小編從不否認科學的力量,但是它僅僅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讓有着獨立思考的我們成為它們的奴隸。《奇葩説》中有一集,針對人工智能和VR技術,黃執中就這樣説過“真正的末日,並不是核彈炸完的一片荒蕪。真正的末日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戴上機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來。”而《美麗新世界》中也告訴過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當然,歷史是可以緬懷的,而更多的是為了吸取教訓和珍惜當下。科技,讓這個時代不斷地進步,而信仰,讓這個時代發生奇蹟。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裏,也不要忘了信仰。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3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為引誇張的佈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蹟,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着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勛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為荒誕,但梅爾·吉布森卻以此為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為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就前段鋪墊來説,電影為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宂長,但隨着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沖繩時看着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為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着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為人如坐鍼氈感受着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真實的奇蹟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為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着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布森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範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