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靜中思靜優秀作文精選

作文2.87W

一日,某君滿臉愁容、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跟我説:每天住在喧囂的城市裏,身邊都是機器轟鳴的工地,夜晚無法安安靜靜地入睡,心裏非常煩躁,白天工作沒精打采,真想找個僻靜的地方住上一兩個晚上,讓身心得以休整。於是,我們相約到郊外的某個山莊裏度週末。

靜中思靜優秀作文精選

我們預訂了位於山村裏的一個小別墅,四野無人,到了夜晚,這裏十分安靜。我晚上九點就迫不及待要睡覺,盡情享受難得的寧靜,一夜睡得很香很沉。第二天早晨六點就感覺徹底睡醒了,洗漱罷,我便出門到別墅的四周走走,呼吸山莊裏的新鮮空氣。來到園子裏,我就遇見某君也在漫步,便上前問他是否享受了一夜的酣睡。他卻説一夜無眠,躺在牀上,腦子裏就像演電影,各種事情像蒙太奇一般在腦袋裏剪輯着,整晚上他就像做煎餅似的在牀上翻來覆去……

我忽然明白了我們所希望得到的安靜是存在兩個地方的:其一為環境的安靜,其二為內心的寧靜。我因為環境安靜而一夜酣暢;而某君儘管身處幽靜之中,然內心躁動不安,仍無法安睡。為了身心得以安穩地休養,我們需要環境和內心兩個地方都存在的安靜。

漢字“靜”由“青”和“爭”構成,從字面義上講,“爭”很“靜”是互為矛盾的,相爭則不得安靜。古人構成“靜”字取“爭”的音(大概古音“爭”和“靜”相同),而取“青”之意,因而,“靜”的本義是“顏色分佈適當”。徐鍇注《説文解字》之“靜”字曰“丹青,明審也。”清代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説:“分佈五色。疏密有章。則雖絢爛之極。而無淟涊不鮮。是曰靜。”可見,“靜”最初是視覺概念,而現在變成了聽覺概念,這便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基因變異,就像“聞”最初是聽覺動作,而現代漢語中“聞”多半是嗅覺動作。然而,從通感的意義上講,顏色均勻的畫面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特別是水墨丹青,讓人觀之,甚感恬靜安詳。因而,中國水墨畫多表達田園幽靜之主題;希臘雕塑《拉奧孔》中人物被蛇緊緊纏住而痛苦不堪的面畫,用中國的水墨丹青是表現不出來的。

“靜”不僅是中國繪畫的審美情趣,也是中國人內外兼修的審美規約。中國古代形容女性之美是以“靜”為指歸的。《詩經》有《靜女》一篇:“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嫻靜的姑娘多麼美麗,在城的角樓等我。”自詩經之後,古人判斷女性之美的重要標準就是“靜”,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脱兔”,反襯了年輕女子以“嫻靜”為美。很多形容女性之美的詞語都與“靜”字有關,如“文靜”、“嫻靜”、“瑩靜”、“嫕靜”等等。古典文學作品中,描寫美女時一般離不開“靜”字。唐朝詩人孟郊也寫過描寫嫻靜女性的詩《靜女吟》:“豔女皆妒色,靜女獨檢蹤。任禮恥任粧,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難自從。此志誰與諒,琴絃幽韻重。”

清朝龍禪居士的《碧血碑》有這樣的話語:“妾身吳紫英,安徽桐城人也,少稟嫕靜之粹訓,長備鍒穎之精能。”曹雪芹的《紅樓夢》贊林黛玉時説:“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清末劉鶚着有《老殘遊記》,在第八回裏寫有“裏面出來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子……相貌端莊瑩靜,明媚閒雅。”中國傳統女性以“靜”為美,故女性的名字中帶“靜”字的很多。當然,西方女性也有以“靜”取名的,是為Serena,只是中國女性更強調“靜”些。瘋瘋癲癲的女孩常是文學作品中沒有涵養、層次不高的人物形象,比如《牡丹亭》中的丫鬟春香,經常嘰嘰喳喳,話特多;而與之相對的杜家小姐杜麗娘則嫻雅幽靜,讓人覺得楚楚動人。

古典詩詞歌賦多以“靜”為主題,而且描寫“靜”的作品往往很能打動讀者的心。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關,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遠離家鄉的羈旅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細細地品味思鄉的情結,光是“思鄉”不足以打動讀者,李白在這裏突出了一個“靜”字,一下子引起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共鳴。李白還寫過一些突出“靜”為主題的詩,都很經久耐讀,比如《詠方廣詩》:“聖寺閒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摩詰很擅長於寫使人心神寧靜的詩了。每次當我讀到“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詩句時,我都會聯想到在那麼寧靜的夜晚,我會悠閒地數着瓣瓣落下的桂花。他的《山居秋暝》也讓我讀起來感到格外的寧靜:“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如果説李白的《靜夜思》常常引起你的思鄉之情,使你內心不能平靜,那麼你再讀一讀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你的內心也許會徹底安靜下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讀這首詩,你彷彿看見: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人驚歎,陶醉。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中國傳統思想將“靜”看作是人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視其為人的最高修養。老子在《道德經》裏告訴我們只有“靜”才能讓我們認識世界,認清萬事萬物及其發展規律。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他説,讓心靈保持空明、寧靜,不受私慾的擾亂。萬物蓬勃生長,由靜及動,我們由此看到了自然往復循環的規律。萬物紛雜,但它們又都最終由動及靜,返回各自的初始與根本。這個初始極致空明、寧靜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則孕育着新的生命和動力。以上的往復循環的過程就是自然變化中的不變規律,明白瞭解這個規律就是“明”。

道家還主張人的修為要“靜”。《文子》曰:“非惔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寧靜致遠”要求我們本着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傳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五十四歲臨終前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誡子書》,開篇就點明人的修養要以“靜”為基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君子的操守,用恬靜來修善自身,用儉樸來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着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中國古代的軍事與社會管理也是以“靜”為主要策略的。所謂“以靜制動,靜觀其變”,就是當敵人在運動時,我們要靜下來,以不動而剋制其動,並靜靜地觀察其變化,找準時機,一擊而制勝。很多人的失敗源於他們不能靜下心來,看不準時機,hold不住,煩躁不安,以至於將良好的戰機留給了敵人。

綜上所述,中國人在努力尋求環境的安靜之時,更看重內心的寧靜(tranquility,calmness,quietness,peacefulness,serenity)。即使環境不安靜,只要內心寧靜,你仍然可以享受恬靜的生活。陶淵明將房子築在繁華都市,而不受車馬喧囂的影響,“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當內心寧靜時,你可以不受環境的喧鬧,不受世俗的侵擾,傾聽自己思想的聲音,品味寂寥的聲音(the sound of silence)。在夜深人靜,心神不寧,無法入睡的時候,請記住:靜心養性,定可安眠!

標籤:思靜 靜中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