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華】家鄉的節作文合集六篇

作文1.87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節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家鄉的節作文合集六篇

家鄉的節作文 篇1

炕灰,就是從土炕裏清理出來的灰。在北方的農村,很多人家都習慣住大炕。冬季大炕暖和實用,但扒炕灰往往成了讓人們頭疼的事兒。上世紀80年代以前,青海農村幾乎所有的老百姓家都有一盤或幾盤土炕。

因為那時候農村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結構的,房子的門和椽化間都有很大的空隙。每到冬天,寒風直往裏鑽。沒有帶煙囱的火爐,條件好點的人家有一架鑲了木邊的金屬火盆,一般人家就用土塊壘起一個泥台,上面留一個鍋大的窩坑,中間開一個漏灰通風的縫。沒有煤磚,多數人家從幾十裏以外的工廠拉來已經燒過的炭渣和煙末,打成灰白的煤磚,火還沒着旺,就已經滅了。只有土炕是家裏唯一的取暖寶貝。

土炕又分為打泥炕和板炕。製做打泥炕就要先用土塊在地上砌成房子間架大小的半圓做支架,然後在裏面填上土,再在土和砌好的半圓上面漫上一層五寸多厚的草泥。草泥要用腳踩實,等草泥涼得差不多,再將下面的土從炕洞門裏清理出去,下面墊上一層曬乾的土,煨上火,把上面的草泥用火薰幹,一盤打泥炕就做成了。

後來人們為了炕燒得快,就從很遠的地方拉來石板頂替草泥,做成石板炕。板炕就是做一張跟炕一般大的能拆卸的木頭炕面,直接鑲在砌好的土塊上面,裏面填好土,在土的上面煨火。

板炕沒有炕洞門,直接掀開毛氈等鋪蓋,揭開活動的木板,煨火就行。無論打泥炕還是板炕,都要勤清理裏面的灰。因為灰土燒的時間長了,變成了死灰,沒有空隙,生火就不容易着。所以,扒炕灰是家裏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要勤還要會填,填的太高或者太低都達不到熱炕的效果。

炕灰也是以前農家肥的主要成份。生產隊時候,每家的農家肥都有任務,完不成就沒工分,就分不到糧,全家就要捱餓。用炕灰墊圈攢糞,是比較直接的也是完交肥任務的最佳捷徑。所以,勤快人家兩三天就扒一次灰,最遲也不超過一週。到後來,為了完任務,扒出來的炕灰根本就不是灰,而只是路過土炕的土。

扒炕灰不能偷賴。鐵杴把的長短是有限的,從外面夠不着裏面的灰,我常常鑽到炕裏面,匍匐着身子,用鐵鍬將炕裏所有的灰土全部清理出來,再填上乾土。準備填炕灰的土也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夏天,從莊子外面的崖頭上拉來上好的黃土,曬在大門前。雷雨多的天氣,常常已經曬乾的土不能及時攢起來,下濕了又要重曬。冬天方便些,翻起的麥田裏的土塊被凍幹了,可以攢成堆用架子車直接拉來填炕。

如今,大家的日子好過了,家家蓋起了兩三層的尕樓房,土炕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更沒有了扒炕灰的差事。煙罡火冒的打泥炕也遠遠不適應乾淨整潔、密封保温的蓋板房了。

有條件的人家裝上了土暖氣,甚至燒起了天燃氣鍋爐。尤其在城鎮化步子不斷加快的今天,好多人家還搬進了高樓大廈,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城裏人。但昔日暖和實用的土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依然深深地埋在還在住的、已經不住了的人們的心中。

家鄉的節作文 篇2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 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 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

清明節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按照我們家鄉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 在墳上,然後按長幼次序進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大家分吃掉酒食回家,據説這樣會得到先人的庇佑。現在的習俗是逐漸的中西合璧,在舊習俗的基礎上,年紀的人都會帶上一兩束鮮花放在已故親人的 墳頭,取代焚燒紙錢的習慣,這樣一來既方便,又環保,再者又安全。要不,特別是私墳的山頭,那些護林員們每逢這幾日都是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所以現在每每到清明時節,鮮花店的生意卻是最紅 火的,少則五元,多則上百無的鮮花,都會銷售一空。再有就是現在的人們對這個節日越來越重視,加之放有國假,故每年的4月4日——4月5日這幾天各大通往公墓的道路那個真是車水馬龍,場面絕對不 可謂不壯觀啊!

在祭掃完已故親人後,另一半的`重頭戲就是郊遊踏青,平時也難得有時間,趁此機會正好和家人,朋友小聚一下,賞春遊園,而比如此時的梅園、黿頭渚正是山花浪漫,風景如畫時,卻是再好不過的去 處了。或是放放風箏,或是垂釣小憩,對於現在整日奔波忙碌的人們來説,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

家鄉的節作文 篇3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懷王不但不聽,還將屈原革職放逐。後來楚國被秦國擊敗,屈原認為“國在人在,國亡人亡”,於是投河自盡。人們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把竹筒子裏的米飯撒在水裏。後來人們就將屈原投江的這一天——五月初五設為了端午節。

眾所周知,端午節也稱“粽子節”,必不可少的當然是粽子。大人們早早就準備了上好的圓糯米,洗米,浸泡,加進紅豆(或綠豆)、紅棗、香菇、五花肉等種種配料,然後用粽子葉包起來,再拿去蒸。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粽子就新鮮出爐了。

到了端午節那一天,人們都拖家帶口、呼朋喚友邀約着去看賽龍舟,江邊、湖邊、海邊……人山人海,萬眾歡騰,熱鬧非凡。每條龍舟上都有一名鼓手,幾十名劃手。當鼓手擊響大鼓,劃手就隨着鼓聲的節奏努力向前划動。鼓聲越激烈,劃手也會劃得越快,龍舟自然也會行進得更快。岸上,人頭攢動,歡聲雷動……扣人心絃的龍舟賽,把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這也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獨特風俗。在古代,觀看賽龍舟的人還要佩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等,以絲布包住,清香四溢,玲瓏奪目。這樣的香囊還有避邪作用。

包粽子、賽龍舟、佩帶香囊……這些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家鄉的節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座落在美麗的新安江,她用那清澈的江水養育了我們。一年四季,她的景色都吸引着成千上萬的遊客。

春天,桃花開了,粉紅色的花瓣發出陣陣清香,吸引着人們前去觀賞。江邊雪白的梨花,非常好看,彷彿仙女散花,如詩如畫。

夏天,蟬在樹上“知了,知了”地叫着。炎熱的陽光照着小草和小花,好像要被太陽曬乾了一樣。池塘裏,荷花盛開了,荷葉成了小魚們的雨傘。但是,在新安江邊,江水給人們帶來陣陣涼意。人們在江邊乘涼,久久不願離去。

秋天,大樹上的樹葉枯黃了。他們隨風飄落,給大地穿上一件温暖的大衣。田野裏,稻穀金黃金黃的,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吧!菊花仙子長着不一樣的花朵:橙色,紅色,綠色,黃色等等,美麗的菊花就像彩虹一樣。果園裏,香蕉,蘋果,梨子都成熟了,大家都忙着收割一年的辛勤勞動成果。秋天,真是個令農民開心的節日啊!

冬天,厚厚的積雪佈滿了大地:汽車上,房頂上,樹上到處都是積雪。大家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孩子們的笑聲撒滿了大地。

新安江的一年四季都很美麗。朋友們,來我們新安江玩吧!新安江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家鄉的節作文 篇5

外婆説道,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母親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上。長者們紛紛説,艾草,菖蒲都是一種寓意,只求身體上的安康。對艾草的印象不算深刻,卻能清晰地記得所散發的是一種獨特的幽香。青青艾葉,有花瓣那般潤順的質感;淡淡艾香,縈繞在心頭令人陶醉。

我喜歡艾草的樣子,很想知道它生長在原野上的樣子,可是野外很難看到。聽人説,現在的艾草大多都是人們種植的,野生的已經極少了。我知道,這又是生態環境變差導致的。隨着大量鄉村土地被徵用,或者土地被污染,艾草的生長空間也越來越小。那青青的艾草,淡淡的艾香,也只能在人家的種植園裏才能看見了。

家鄉的端午節,不知何時才能迴歸原來的樣子。我想假如那位為愛國而投江的屈原還活着,也一定是喜歡綠水青山的人吧!“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願我的家鄉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艾草飄香。

家鄉的節作文 篇6

我喜歡我家鄉的元宵節,因為家鄉的元宵節豐富多彩,有鬧花燈、掛燈籠,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談笑風生,多快樂啊!

元宵節終於被我盼到了,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節日。晚上,我來到廚房,看見媽媽正在鍋裏燒開水,準備煮湯圓,我就説:“媽媽,您歇一會兒吧,我來煮。”媽媽聽了,高興的説:“啊,我兒子長大一歲,真的懂事了。好,那就讓你來煮吧。”“謝謝母親大人。”我很開心,説完,我便開工了。

沒過多久,湯圓就煮熟了。媽媽夾起一個湯圓,咬了一口,嚐了嚐,“嗯,不錯,我兒子會煮湯圓了。|媽媽對我豎起大拇指。我聽了,心裏比吃了蜜還要甜。

我們開始吃了,我夾起一隻湯圓,咬了一口,啊,是芝麻的。我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好注意,待到弟弟將嘴張開時,我把芝麻撒到他嘴裏。説幹就幹,我把芝麻擠在勺子裏。萬事懼備,只差“東風”。弟弟張嘴了,我猛的一撒,沒撒中,但是,也沒有打草驚蛇,弟弟仍然美美的吃着湯圓。

算了,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有失敗就會有成功。重來。這一次,我還是沒有撒到他嘴裏,但我撒在了弟弟鼻子上。我見了,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弟弟成了小黑鼻了!”“笑什麼笑,有什麼好值得笑的。”弟弟邊説邊弄了點芝麻撒在我鼻子和嘴之間,弟弟見了,捧腹大笑:“哈哈,哥哥成了日本鬼子了,哈哈。”就這樣,我一次,弟弟一次,最後,我和弟弟都成了四不像。這時,坐在一旁“觀戰”的媽媽發話了:“好了,你們玩夠沒有啊,玩夠了就給我吃。”我和弟弟聽了:“立即坐了下來,規規矩矩地吃了起來。但是,我們的心在戰鬥,始終沒有一方屈服。

標籤:六篇 精華 家鄉